《茶馆》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茶馆》研究报告

《茶馆》研究报告

《茶馆》研究报告《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茶馆》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一、创作背景《茶馆》创作于1956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中国初期。

在此背景下,社会大变革、阶级斗争以及小资产阶级生活失落感等问题亟待面对和解决。

老舍通过《茶馆》折射出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问题和社会现象,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矛盾和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二、故事情节《茶馆》以茶馆为主要背景,通过几代茶馆老板和来往客人的对话和争论,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阶段:清末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一方面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冲突和演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茶馆老板王大根一代代人的不同命运和心路历程。

三、人物塑造《茶馆》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包括茶馆老板王大根、泼猴、王利发,以及来往客人如瘫子郑、革命者小军等。

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通过对话和争论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和社会观。

四、思想内涵《茶馆》通过描绘茶馆老板和客人之间的冲突和对话,呈现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历史变迁。

作品中展现的社会问题包括封建传统与新思潮的碰撞、统治阶级对小资产阶级的压迫、革命与保守的对立以及人生命运的无常等。

通过这些内容,老舍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性问题的思考。

五、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茶馆》以其真实的刻画、鲜明的人物以及思想上的深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引发了文化界的热议和学术研究,还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它的剧本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进一步推广了作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老舍的《茶馆》是一部独具特色和思想深度的中国话剧经典作品。

通过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长期以来传承下来、流传于民间、具有浓厚人民性、文化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文学。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广泛的民间文学传统,如民间传说、谚语、民歌、民间戏剧等。

本文将通过综述一些民间文学文献,探讨中国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蝴蝶谷》《蝴蝶谷》是一部以浙江嘉兴柯岩镇为背景的地方文学作品。

该小说以村庄为中心,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儿女的感情故事和他们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极为生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草民》《草民》是王朔的一部小说,该书的主人公草民是一个负责治理神州的管理者。

小说的故事背景既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小说穿越时空,辗转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展示了草民的人性与命运。

该小说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呈现出了中国当前社会的人性命运之殇。

三、《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个留饭店的卖艺人孔乙己为主角,揭示了清末社会贫苦人民的压抑和奋斗。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形象刻画,阐释了中国人民性的伟大价值,并批判了旧时代统治者的险恶手段。

四、《茶馆》《茶馆》是郭沫若的著名话剧,该剧以北方小镇的一家茶馆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茶馆里的唯一一天的故事。

该剧以人物刻画为主要手法,深刻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刻问题:强权霸道、民生受苦。

剧中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语言又极具地方特色,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警示力。

总之,以上文学作品都具有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写实性、人民性、真实性和传承性。

而在未来,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趋势将是创新性和多样性,尽可能地挖掘、利用我们的文化资源,把丰富的民间文化进行完美的再造。

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更多有生命力、有创造性的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茶馆》资料

《茶馆》资料

《茶馆》标题:《茶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一、引言《茶馆》是中国著名剧作家老舍先生的一部代表作,首次公演于1958年。

全剧以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馆为背景,通过几十年间茶馆主人和顾客的生活变迁,生动展现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

二、内容概述《茶馆》共分为三幕,分别对应清末、民国初年和解放前夕三个时期。

剧中人物众多,有贫民百姓,也有达官贵人;有爱国志士,也有卖国贼。

他们在茶馆中来来往往,上演了一出出人生的悲喜剧。

在第一幕中,清朝即将灭亡,社会动荡不安。

茶馆老板王利发努力维持生计,而他的顾客们则在茶馆里谈论时事,表达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第二幕设定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社会更加混乱。

王利发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各种势力。

他的顾客们也在各自的命运中挣扎。

第三幕发生在解放前夕,旧社会即将崩溃。

王利发绝望地感叹生活的无望,但新一代的年轻人却充满了希望,他们坚信新的社会即将到来。

三、主题思想《茶馆》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同时也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

同时,剧中的茶馆也象征着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展示了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四、艺术特色《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结构和语言上。

该剧采用了“横断面”的结构,即通过一个固定的地点(茶馆)来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这种手法使剧情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在语言方面,《茶馆》继承了老舍先生一贯的幽默风格,使得沉重的历史题材变得轻松易懂。

五、结语总的来说,《茶馆》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茶馆老舍的主题学术论文范文

茶馆老舍的主题学术论文范文

茶馆老舍的主题学术论文范文《茶馆》是老舍先生在建国后戏剧的巅峰之作,是表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迁和人情冷暖的一部作品。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茶馆的主题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茶馆的主题学术论文篇一:《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摘要: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在语言运用上有多方面的贡献,运用活生生的北京口语是其突出而独特的贡献之一。

话剧《茶馆》正是以对话的形式,生动的运用了大量北京口语词,完美地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用自然流畅、纯净漂亮的现代白话语言,将作品表达得生动、传神。

关键词:口语形式艺术特色话剧《茶馆》的选词择句是以平易朴实为标准的,基本上都直接选用有生命的、活在口语中的词语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没有什么古雅深奥、晦涩难懂的词语。

《茶馆》中北京口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动词重叠式在《茶馆》中的使用动词重叠“AA”式和“A一A”式是人们在日常口语对话中经常使用的形式,《茶馆》中这两种形式的使用情况也比较有特色。

本文对《茶馆》中动词重叠“AA”式和“A一A”式的词例使用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发现“AA”式动词重叠词为40个,用例为99例,使用频率为892%,是使用面最宽的动词重叠形式;“A一A”式动词重叠词为2个,用例为2例,使用频率为1.8%,使用面较窄。

在具有口语特色的《茶馆》中,“AA”式无论是词例数量还是用词数量都远远大于“A一A”式,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语言现象。

比较“A一A”和“AA”格式时发现,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用上,认为在语用价值上,“A一A”和“AA”的区别在于“AA”是自由式,有随意性,而“A一A”是郑重式,不具有随意性。

如: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踏踏吧!句中使用“踏踏”显得很自由、随意,比使用“踏一踏”适合当时的语境,这说明在人物对话中要求受话人做某事时,用“AA”式比用“A一A”式更能显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融洽、和睦。

《茶馆》正是一部通过描写老百姓日常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的话剧,运用口语对话这一形式是其特色,口语中词语的表达应该自然、随意、亲切,因此,“AA”式的使用频率会比“A一A”式高得多。

茶馆 论文

茶馆 论文

浅谈十七年文学的扛鼎之作——《茶馆》汉师0701班张纪红1502070126【内容提要】十七年文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各种文学作品良莠不齐,但是《茶馆》却无疑是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不仅表现在它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远离政治和英雄人物,它还为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它的影响超越了民族,超越了时代,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国民性问题的批判。

这是《茶馆》能取得如此高的地位的原因,也是它能成为十七年文学的扛鼎之作的原因。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经典国民性扛鼎之作我个人认为,对文学作品的定位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通过个人的好恶而盲目评价作品的好坏,尤其是前人已经做出的客观评价我们应该尊重。

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时,应该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对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茶馆》的发表和演出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人们一致认为这部作品“是我们文学和戏剧方面近年来一个重大的收获”。

①是文艺界“惹人注目的事件之一”②戏剧评论家指出《茶馆》“毫无疑义的是半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个之一,是中国话剧史上应该占有突出地位,应该详细描述的作为一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之一”③这些客观事实使我没有理由不选择《茶馆》作为十七年文学中最经典的作品。

然而是什么原因让《茶馆》在十七年文学中具有如此高的地位?为什么《茶馆》能成为十七年文学的扛鼎之作呢?这是因为《茶馆》有十七年文学其他作品不曾有或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茶馆》突破了当时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在十七年文学中式很难得的。

十七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文艺服务于政治,歌颂政治是很多文学作品的追求,塑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因此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文学作品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失去了它们本来的光彩,而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能突破这一倾向,《茶馆》就是其中的典范,主要表现在:1、没有配合政治“配合政治和政策”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宗旨,成为一切创作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最低要求。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论文分析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旳一部不朽旳名著,该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旳世事变化,由70多种角色表演各阶层人民旳生活层面。

一种大茶馆,就是一种浓缩旳小社会。

老舍先生选用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旳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旳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旳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旳历史画卷。

茶馆之因此成功,是由于《茶馆》具有鲜明旳人物形象,独特旳戏剧构造,特殊旳戏剧冲突以及风趣诙谐旳语言艺术。

它在历史内容、构造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旳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旳现代审美特性。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旳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旳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旳就有五十多人,并且这些人物大多种性鲜明。

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旳形象进行分析。

王利发是一种贯穿全剧旳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旳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旳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旳特点。

如他对李三旳苦处、康顺子旳处境和难民旳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旳不满,但体现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旳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旳愁苦和愤怒。

王利发旳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旳真实写照。

秦二爷是民族资产阶级旳代表。

他完全可靠着祖上旳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旳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旳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旳工厂,但是,在那黑暗旳、腐朽旳时代,他旳努力最后只智能化成泡影。

当他从自己亲手办旳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旳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旳两个螺丝帽。

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旳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旳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旳。

老舍《茶馆》论文

老舍《茶馆》论文

老舍《茶馆》论文浅论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摘要:《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颇具匠心。

作者避开了对重大历史时间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和专断,发挥了作家熟悉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人物的优势。

在结构艺术上,《茶馆》采取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使剧本“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发展,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而神凝,并且构成了一副“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

关键字:人物结构艺术社会价值意义正文: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老舍茶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老舍茶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老舍茶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老舍茶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引言:老舍茶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更是一个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老舍茶馆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老舍茶馆的历史背景老舍茶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于1888年,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茶馆之一。

它曾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也是政治、文化、商业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20世纪初,茶馆在中国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人们品茶休闲的场所,更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中心。

二、老舍茶馆的文化意义老舍茶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文学、戏曲、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学者的关注。

三、老舍茶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老舍茶馆作为一个集中了各行各业人士的场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馆是一个社交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促进社会交流和合作。

其次,茶馆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中心,人们可以通过茶馆了解社会动态、政治变革等重要信息。

此外,茶馆还扮演着文化传承的角色,通过演出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四、老舍茶馆的现状与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老舍茶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茶馆文化逐渐被商业化和现代化所冲击,茶馆的传统功能逐渐式微。

为了保护老舍茶馆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缮茶馆建筑、开展文化活动等,以期保护和传承茶馆文化。

结论:老舍茶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一个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然而,茶馆文化面临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挑战,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老舍茶馆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茶馆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文献综述
1.引言
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年完成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部三幕剧上演以后,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国际的一片轰动。

作为该剧主人公的王利发是老舍塑造的一个经典的小人物,在商场上,他表现得既精明、干练,又自私、圆滑;在被压迫的时候他既逆来顺受,又愤世嫉俗。

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矛盾体,这
些悲剧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个人性格因素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本文将对王利发的形象进行有益的探索。

2.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当前国内外对于《茶馆》中王利发的研究甚少,但是对于《茶馆》以及老舍先生本身的研究颇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多数学者是从《茶馆》的艺术结构,语言特色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人公,学者们大多从个人性格特征,身份,时代环境等方面研究,同时又与老舍的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

大多看法是一致的,认为王利发是动荡时代中的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反映时代的变迁。

2.1国外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
《茶馆》在国外也是声誉极高的,曾经在世界50多个国家出演,凭借颇富神韵的民族文化和京味文化特色,以及精巧的艺术结构受到国外的广泛好评。

《莱茵—内卡报》指出“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展示了对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文化,但就其人类的共性来看,却似乎是极其熟悉的境界”,《茶馆》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永载文学史册。

国外众多学者目前对于《茶馆》以及王利发的形象也在深入研究和探
索,由此可见,剧作拥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2.2国内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
首先,艺术成就方面。

李健吾指出了《茶馆》艺术结构上的缺陷“毛病就在这一点,本身精致,象一串珠子,然而又一刻有一颗,少不了单粒的感觉”。

针对这种建议,老舍先生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不熟悉政治,所以只能把他熟悉的小人物集中到茶馆中,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侧面透露政治消息。

并申明“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有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其次,形象塑造方面。

在当代话剧中,很多学者注意到老舍先生剧作打破了传统的格式,不以情节为重,而以人物为重,利用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去反映广阔的社会。

苏必扬在《<茶馆>艺术特色初探》对于《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有较为深入的分析,他将《茶馆》中的人物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也就是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个人。

“这三个人是作者刻画的重心,他们不但有着独立完整的个性特征,而且是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第二类是形形色色的过场人物,对于这类人物“作者采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并不重视他们动作的连贯性,而是突出他们命运的某一个侧面的勾勒,透过点点滴滴反映时代面貌”。

第三
类是反面人物,“刻画这类人物,作者吸取了我国戏曲的传统手法,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夸大其中矛盾可笑处,使其漫画化”。

讲究“传神”二字,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个人形象方面。

各位学者对于王利发的形象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王利发是一个矛盾而悲剧的社会底层小人的典型代表。

郭汉城在《<茶馆>的时代与人物》中说“茶馆老板王利发,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改良”。

所谓改良,就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形势,作为生存挣扎的努力。

但终于逃不脱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的魔掌而趋于灭亡。

”这种结局是王利发个人的命运悲剧,同时也是动荡不安的时代造成的。

陈齐友在《论老舍<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指出“王利发的心态是当时平民百姓最具代表性的心态,他不坑蒙拐骗,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奢望。

但王利发的身份和地位比一般平民略高一点,他希望过上小康赋予的生活,却没有如愿以偿,最后还落下个悲惨凄凉的结局”。

梅梓在《社会变迁下一曲小人物的悲歌—从<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看王利发的性格变化》中说道“王利发作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不坑人……却在社会变迁的惊涛骇浪中悲惨地死去,以裕泰茶馆的兴衰和自己的悲惨命运唱出一曲最真实的小人物的悲歌。


最后,对比研究。

《茶馆》中王利发形象的塑造与许多作品在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因此,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有益探索,以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力。

朱海华的《浅析中国当代剧作里的两个掌柜形象—王利发与卢孟实》指出“《茶馆》中的王利发和《天下第一楼》卢孟实都是作为掌柜,一个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一个是福聚德的二掌柜,同处于受人歧视的社会底层;作为社会牺牲品,一个上吊自杀,一个被追回胶东老家……剧本富有深刻、富有耐人寻味的内涵”。

与《茶馆》关系密切的《龙须沟》也有可与之相比之处,马风在《从<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倾向》认为“《茶馆》的形象塑造表明老舍抛弃了类型化的模式,在向性格化的高层次推进。

”谢昭新、许德《从<四世同堂>到<茶馆>—试论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一文关注到了二者在创作思维和艺术形式上有沟通之处“小说和戏剧在人物的塑造技法上相互引鉴,在结构艺术上的相互渗透以及在第一部与第一幕的相互照应上”。

3. 关于《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重读王利发这个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他的个性特征对于我们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圆融。

谈及王利发,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精明、干练但又圆滑、自私的小商人。

这样的评价气势不够贴切,当然他具有作为商人的通病,但是不足以抹杀他
的优点,那就是他圆融的处世哲学。

他对于权贵点头哈腰,对于贫民深切同情,对于亲人,呵护备至,不管作为什么角色他都一个成功者。

但迫于时代局限,社会的动荡,要让裕泰茶馆生存并且壮大,是需要圆融的混世经验以及一定的经商技巧。

我们从《茶馆》中处处可见这样的特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生存技能,并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退让的哲学,体现是一个人的修养和睿智。

二是变通。

“穷则思变”这四个字用于王利发是很贴切的,在大多数茶馆相继倒闭的情况下,他一味地想办法让裕泰茶馆不仅生存下来了,并且还有所发展,这就是他的“改良”起了重要作用,变着法的让顾客们高兴,愿意到茶馆来休息聊天,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还是值得我们借鉴。

失败原因在于黑暗的旧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如狼似虎的剥削使王利发不堪重负,我不否认王利发个人的变通与努力。

三是反叛。

王利发虽然算不上真性情,但是在社会的惊涛骇浪中他并没有失去自我,依然怀有一颗爱国热情,保持本真。

他一直是痛恨恶势力,迫于无奈,只是表面的顺从,最终还是选择了反抗,精神得到解放,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 曹聚仁.我看茶馆[N].新民晚报-1983,1(7)
[2] 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 高文升.中国戏剧当代文学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2.
[4] 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5)
[5] 老舍.老舍文集:第十六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6] 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 刘厚生.《茶馆》——艺术完整的高峰[J].人民戏剧,1980.9
[8] 李健吾.在《茶馆》座谈会上的发言[J].文艺报1958,(1):27-29
[9] 李万钧.中国古今戏剧史(中)[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10] 马风.从《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倾向[J].沈阳学院学报1989, 2
[11] 梅梓.社会变迁下一曲小人物的悲歌——从《茶馆》中裕泰茶馆的兴衰看王利发的性格变
化[J] .武汉大学文学院1989,4
[12] 冉忆桥.李振潼.老舍剧作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8
[13] 苏必扬.《茶馆》艺术特色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1981,4
[14] 王行之.老舍论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
[15] 许明.浅谈老舍剧本《茶馆》中的人物——王利发[M].中州大学学报—2001,1
[16] 谢昭新、许德从《四世同堂》到《茶馆》——试论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 . 民族文学研
究,2002, 2
[17] 张永萱. 酸楚的人生.情化的哲理——论王利发 [J].剧作家,1988.3
[18] 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 朱海华.浅析中国当代剧作里的两个掌柜形象——王利发和卢孟实 [J].黔东南民族师专
学报-2000,18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