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治痰基础方——二陈汤

治痰基础方——二陈汤一、概说:二陈汤为中医常用方剂之一,属祛痰剂。
是治湿痰的主方;治一切痰症的通治方;为治痰的基础方(祖方)。
方剂来源:本方最早见于宋代的《和剂局方》,属时方的代表方剂之一,历代医家在二陈汤基础上,又创立了不少祛痰方剂。
方剂组成:半夏、桔红、茯苓、甘草。
原方有生姜、乌梅,现常不用。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饮、咳嗽痰多,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晕心悸等证。
中医对痰的认识,痰为病邪,“百病皆能兼痰”,痰是致病原因。
朱丹溪认为:“百病滋生不外乎气、血、痰、郁”。
前人并有:“顽痰生怪症之说”。
狭义的痰指局部能咯出的痰,是有形的,能咯、吐,稠粘并有黄、白、灰、绿等色。
广义的痰即无形的痰,在周身任何地方均能到,在局部能引起痰病:1、顽痰生怪症,病人有特殊感觉,胸部与腹部有凉气交叉感。
2、“无痰不作眩”。
——头晕,目眩。
3、痰迷心窍——神志错乱,癫疯。
4、痰阻经络,四肢局部麻木。
痰之成因:1、风寒犯肺:风痰化热化燥,炼液变成。
2,脾虚湿盛:脾虚运化不好,水谷精微不易生成。
3、肾阳不足:肾为水脏,肾水上泛,气水不能化,水湿上泛。
治方:“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1、健脾:脾阳得运,痰湿自除。
2、肃肺:肺清痰自化。
3、温肾:水不上泛。
另外应加理气药,因为气郁可生痰,气顺痰自消。
其中以健、肃肺,理气为主。
痰在临床上症状:有恶心、呕吐、心悸、眩晕、背部发凉、胸部痞闷、关节痛、皮肤麻木、皮下肿块、癫痫和狂症等。
痰的诊断依据:1、咯出的痰多,喉中痰声漉漉。
2、患者身体肥胖。
3、有脾虚症状,如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
4、脉滑而弦。
痰的种类:1、风痰:患者体胖,眩晕、痰多,咽中有痰声,四肢麻木,舌强,癫痫,脉弦滑。
2、热痰:痰黄稠,不易咯出,面赤,口干唇燥,脉洪滑。
3、寒痰:痰白而稀,有时手足发凉,脉沉滑。
4、湿痰:痰量多、易吐,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体倦嗜卧,脉缓滑。
湿痰,又名“痰湿”或“痰浊”,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或恶心,舌苔厚腻或滑腻。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

[主治证病机]
清气化痰丸
火热犯肺 炼液为痰
痰阻气滞 气郁化火
痰热互结 内壅于肺
肺失宣肃---咳嗽气喘 痰稠色黄
阻碍气机---胸膈痞闷
呕恶
痰热内壅---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痰热 咳嗽
[治法]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清气化痰胆蒌仁 夏芩枳苓姜杏陈
胆南星 制半夏一两半 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一两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组方配伍规 律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 天麻汤。
3、熟悉: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 4、茯苓丸、小陷胸汤、滚痰丸、三子养亲汤、定痫 丸。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 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2、适应病证:痰病(痰、饮所致的病证) 3、痰病的治法:
三子养亲汤
• 痰壅气逆食滞证
紫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定痫丸
• 风痰蕴热之痫病
天麻 川贝 姜半夏 茯苓 茯神各一两 胆南星 石菖蒲 全蝎 僵蚕 琥珀各五钱 陈皮 远志各七钱 丹参 麦冬各二两 辰砂三钱
如肺热重,加石膏、鱼腥草清肺解毒;气急喘促者,加 桑白皮清肺止咳平喘,或合麻杏甘石汤;如兼感风热,加 桑叶、牛蒡子、银花、连翘疏风清热。
本方实为二陈汤之变化方,即方中去乌梅、甘草, 加胆南星、蒌仁、黄芩清热化痰;杏仁宣肺降气止咳,变 燥湿化痰之剂为清热化痰之剂,而用于热痰咳嗽之证。
[主治证病机]
贝母瓜蒌散
二、方 剂
[主治证病机]
二陈汤
[治法]
湿痰证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陈梅姜一并存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第二十章祛痰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2. 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4. 了解滚痰丸(1首)【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适应证】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
【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的不同。
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20.1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命名】方中陈皮、半夏二药以陈久者良,故名二陈汤。
【组成与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君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臣白茯苓―――健脾渗湿佐甘草炙―――调和诸药,润肺和中使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
乌梅―――收敛肺气。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祛痰剂

您的位置>首页>祛痰剂… 学习时数3学时… 学习目的①熟悉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②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③熟悉贝母瓜蒌散、小陷胸汤、滚痰丸;④了解茯苓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 概念凡以祛痰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 适应范围(1)各种痰病:湿痰、燥痰、热痰、寒痰、风痰等。
(2)因痰郁而致病者,如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
… 分类(1)燥湿化痰--湿痰证(2)清热化痰--热痰证(3)润燥化痰--燥痰证(4)温化寒痰--寒痰证(5)化痰熄风--内风挟痰证… 注意事项(1)辨别痰病的性质,区别其寒热燥湿。
(2)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3)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留邪。
一、燥湿化痰:本类方剂主要由苦温燥湿化痰药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作用,适用于湿痰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可用于多种痰证。
主用于湿痰内阻的咳嗽痰多等证茯苓丸燥湿行气,软坚化痰痰停中脘所致的两臂疼痛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二、清热化痰:本类方剂主要由清热化痰药组成,具有清热化痰作用,适用于热痰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内结,咳嗽痰稠色黄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痰热互结小结胸证滚痰丸泻火逐痰实热老痰积滞所致诸证三、润燥化痰:本类方剂主要由润肺化痰药组成,具有润燥化痰作用,适用于燥痰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燥痰咳嗽四、温化寒痰:本类方剂主要由温肺化痰药组成,具有温化寒痰作用,适用于寒痰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痰寒饮咳嗽,为温阳化饮的主方五、化痰熄风:本类方剂主要由化痰药与平肝熄风药组成,具有化痰熄风作用,适用于内痰挟风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风痰眩晕,头痛定痫丸涤痰熄风痰热癫痫证一.填空题1. 祛痰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其适应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四首基础方

1. 四逆散=芍药甘草汤+柴胡、枳实
(1)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陈皮(一方无陈皮)
(2) 柴胡疏肝饮=柴胡疏肝散+青皮
逍遥散=芍药甘草汤+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生姜、薄荷
黑逍遥散:逍遥散+熟地黄
(2)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牡丹皮、栀子
九、半夏泻心汤
(半夏、甘草、人参、生姜、黄芩、黄连、大枣)
2.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枸杞、菊花
3. 归芍地黄丸=参麦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人参、麦冬
5. 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五味子
6. 八仙长寿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麦冬
7. 左归丸=六昧地黄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牛膝、鹿胶、龟胶左归饮=六味地黄丸-泽泻、牡丹皮+枸杞、甘草
十七、八珍汤
(四君子汤+四物汤)
1. 八珍益母丸=八珍汤+益母草
2. 薯蓣丸=八珍汤+桂枝汤-生姜+干姜、豆卷、神曲、阿胶、麦冬、柴胡、防风、白薇、杏仁、桔梗
3. 独活寄生汤=八珍汤-白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杜仲、牛膝、桂心
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桑寄生+黄芪、续断
1.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
2.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一方无人参)
3.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桂枝
十、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1.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人参
2. 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桂枝
3. 白虎加苍术汤=白虎汤+苍术
中医药学知识(二)复习之祛痰剂

中医药学知识(二)复习之祛痰剂来源:文都图书祛痰剂是中医药学知识(二)中,很重要的知识点。
这里就分享一些背诵技巧,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识记知识点。
一、燥湿化痰剂:二陈丸【药物组成】半夏(制)、陈皮、甘草、茯苓。
【记忆口诀】陈夏皮草令。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主治】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二、清热化痰剂:礞石滚痰丸和清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药物组成】金礞石(煅)、熟大黄、沉香、黄芩。
【记忆口诀】滚烫礞石大臣擒。
【功能】逐痰降火。
【主治】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惊悸,或喘咳痰稠、大便秘结。
清气化痰丸【药物组成】氢气花坛,担心漏,姓秦指示二陈不要超。
二陈汤不要甘草(半夏,陈皮,茯苓)。
【记忆口诀】胆南星、瓜蒌仁霜、苦杏仁、酒黄芩、枳实、半夏(制)、陈皮、茯苓。
【功能】清肺化痰。
【主治】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黄黏稠、胸腹满闷。
三、润肺止咳剂:养阴清肺膏【药物组成】地黄、麦冬、牡丹皮、薄荷、白芍、川贝母、甘草、玄参。
【记忆口诀】养阴清肺,弟买单,不要北朝参。
【功能】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主治】阴虚燥咳,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四、发表化饮平喘剂:小青龙胶囊【药物组成】麻黄、桂枝、法半夏、白芍、五味子、细辛、干姜、炙甘草。
【记忆口诀】小青龙马跪下,稍喂新干草。
【功能】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五、纳气平喘剂:苏子降气丸【药物组成】炒紫苏子、前胡、姜半夏、厚朴、陈皮、当归、甘草、沉香。
【记忆口诀】苏子前半夏,厚皮当草沉。
【功能】降气化痰,温肾纳气。
【主治】上盛下虚、气逆痰壅所致的咳嗽喘息、胸膈满闷。
再做做朱鹏飞老师的2016《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高分宝典:药学专业知识(二)》,会很有收获的。
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袪湿,化痰熄风,治头晕,适合痰湿型高血压

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袪湿,化痰熄风,治头晕,适合痰湿型高血压很多学过中医的小伙伴都知道,在中医内科学课本中没有设立高血压的章节,而是将高血压归到眩晕症的章节里。
眩晕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病症,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综合症、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等,都出现眩晕的症状。
金元时期,中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家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的看法形成了几大主要观点:有的主张从风火立论,走的是从肝论治的路子。
有的认为“无痰不作眩”,举双手站张仲景。
有的认为“无虚不作眩”,坚持眩晕是虚证。
到了《医学正传-眩运》:“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
”痰湿中阻,风痰上扰,是眩晕证中比较典型常见的一种,这类人的病理特点是:眩晕,恶心呕吐,舌苔白腻。
尤其在头晕的那几天,感觉跟晕车晕船一般,还会伴有腹胀不消化、犯恶心的症状,典型的痰湿中阻,风痰上扰。
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之痰是指咳嗽时吐出的痰涎,广义之痰泛指人体气血不和所引起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性产物。
关于水液代谢,《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明代医家李中梓引述原文后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可见,人体津液之所以能够输布,全赖气化的正常运行、水道的通调。
凡一切引起气化不利的因素影响了肺、脾、肾、三焦的功能,水津不能正常输布与五经并行,过剩的水液积留生湿,积饮凝结即为痰。
痰液的生成实属人体水液代谢紊乱的产物。
张景岳也指出痰的实质即是水。
无形之痰,随气升降,流动不测,周身内外,五脏六腑,无处不到。
为喘,为咳嗽,为呕,为泻,为眩晕,为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满膈塞,或浑身湿漉漉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痛,乃至癫狂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抽搐。
可见,痰湿泛滥,聚集在头部,影响清阳上升是风痰型眩晕的主要病机。
中医经典方剂31首精选之12---二陈汤

中医经典方剂31首精选之12---二陈汤【二陈汤加味】加沙参、麦冬,治中焦停湿又兼肺阴不足者(名参麦二陈汤)。
加木香、砂仁,治痰湿内阻,气滞脘痞者(名香砂二陈汤)。
加吴茱萸、黄连,治湿滞中焦,肝胃不和者(名左金二陈汤)。
加炒苍术、厚朴,治湿困脾阳,呕逆苔腻者(名平胃二陈汤,又名陈平汤)。
加天麻、白术,治痰浊上涌,耳鸣眩晕者(名麻术二陈汤)。
加紫菀、款冬花,治中有痰饮,喘咳难平者(名款菀二陈汤)。
加枳壳、桔梗,治湿滞中焦,胸闷食少者(名枳桔二陈汤)。
加白芥子、杏仁泥,治内有宿痰,外感风寒者(名六安煎)。
加枳实、竹茹,治痰热上扰,虚烦不寐者(名温胆汤)。
加枳实、胆南星,治痰涎壅盛,胸痞咳逆者(名导痰汤)。
加当归、熟地,治阴血内虚,水泛成痰,咳嗽气急者(名金水六君煎)。
加白术、五味子,治五脏受湿,咳痰身重者(《济生方》)。
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胸膈宽。
加栀子、黄芩、黄连,治眩晕嘈杂,及火动其痰。
加黄芩,热痰,头眩。
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风痰。
加姜汁,重用半夏,寒痰。
加石膏、青黛,火痰。
加苍术、白术,湿痰,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
加瓜蒌、杏仁,燥痰。
加黄连、栀子、生姜,食积痰嗽,令人呕吐。
加香附、枳壳,痰结胸膈,喘咳上气。
二陈汤加减歌二陈橘半茯苓草,清气化痰为至宝。
膈上不宽加枳桔,火旺生痰芩连好。
参术加名六君汤,健脾和胃真绝妙。
饮食过餐不克消,麦曲山楂厚朴调,再加枳实与黄芩,体虚脾湿服之妙。
咳嗽生痰分寒热,热加芩连并枳桔;寒痰枳砂配原方,化气胸中痰自灭。
风寒外感嗽何辜,二陈枳桔与前胡,苏葛参半能清肺,木香调气号参苏。
方中半夏性本燥,血虚发渴皆不要,四物汤合不加半,贝母代之专夺效。
又有风痰疾病生,天麻白附皂南星。
湿痰在胃身多软,二术仍须配二陈。
火郁胸中老痰结,滞在喉中咯不绝,香附蒌桔连枳壳,少佐元明痰自灭。
痰在经络及四肢,姜汁还将竹沥施。
胁间白芥痰自除,脾胃有痰须枳实。
温胆汤加竹茹实,宁神豁痰为第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第二十章祛痰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2. 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
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
4. 了解滚痰丸(1首)
【教学内容】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适应证】
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
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
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