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经络病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合集下载

中药养生中医经络调理的方法与技巧

中药养生中医经络调理的方法与技巧

中药养生中医经络调理的方法与技巧中医经络调理是中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经络来平衡身体的阴阳,促进气血流通,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药养生中医经络调理的方法与技巧。

一、经络系统与中医理论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贯穿于全身。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十四个经络主干,经络上分布着经穴。

通过调理经络系统,可以调和身体的阴阳,促进气血的循环,提升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中医经络调理的基本方法1. 药浴药浴是使用药物配制成的水浸泡全身,起到调理经络的作用。

可以选择具有温补作用的药材,如枸杞子、当归等,按照适量配比,将药材煮熟后加入浴缸中,控制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全身浸泡20-30分钟,每周进行2-3次药浴,可以改善经络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促进全身的健康。

可以选择专业的中医推拿师进行推拿按摩,也可以自己学习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

比如,可以用双手按摩足三里穴,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或者按摩太冲穴,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3.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中医经络调理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枸杞子、桂圆等,适量食用可以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黑豆、花生等,帮助调理经络。

4. 草药调理草药调理是中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调理经络的中药,如川芎、白芍等,取适量煮水代茶饮用,可以活血化瘀,改善经络功能。

三、中医经络调理的技巧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医经络调理至关重要。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不暴饮暴食、适量运动等,都有助于调理经络,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2. 减少长时间静坐久坐不动会导致体内气血堵塞,影响经络的通畅,因此要减少长时间的静坐。

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进行些简单的伸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3. 情绪调节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体内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经络不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肢体经络病证-痹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肢体经络病证-痹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二试内科学试题:肢体经络病证-痹证一、A11、下列哪项不是风湿热痹的特点A、局部灼热红肿B、痛不可触C、得冷则舒D、肌肤麻木不仁E、游走性关节疼痛2、双合汤主要用于痹证之A、行痹B、风湿热痹C、痰瘀痹阻证D、肝肾两虚证E、痛痹3、对于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应用下列何种止痛方法A、活血化瘀止痛法B、补虚止痛法C、祛风散寒止痛法D、搜风止痛法E、清热消肿止痛法4、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A、疼痛游走不定B、痛势较剧,痛有定处C、关节酸痛、重着、漫肿D、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E、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5、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不包括A、疼痛B、酸楚C、重着D、麻木E、痿弱无力6、治疗行痹,应首选A、乌头汤B、薏苡仁汤C、防风汤D、宣痹汤E、白虎加桂枝汤7、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A、肢体活动情况B、有无肌肉萎缩C、痛与不痛E、关节肿与不肿二、A21、某患者,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方剂宜选A、防风汤B、双合汤C、薏苡仁汤D、乌头汤E、宣痹汤2、某男,48岁,四肢关节酸楚,两膝关节灼热红肿,疼痛而强硬,屈伸不利,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滑数,证属A、行痹B、着痹C、风湿热痹D、痛痹E、痰瘀痹阻3、患者肢体关节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应首选A、独活寄生汤B、蠲痹汤C、薏苡仁汤E、白虎加桂枝汤三、B1、A.防风汤B.乌头汤C.薏苡仁汤D.蠲痹汤E.双合汤<1> 、痛痹的代表方宜选A B C D E<2> 、行痹的代表方宜选A B C D E2、A.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B.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肿胀C.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D.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周围结节,皮肤瘀斑E.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1> 、行痹的主要症状是A B C D E<2> 、着痹的主要症状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风湿热痹证候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痹症是指肢体或关节出现疼痛、麻木、拘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病与湿、寒、热、燥等外邪入侵人体,或因气滞血瘀、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经络、筋骨受阻有关。

以下是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一、祛风通络痹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医护理的首要目标是祛风通络,恢复经络的正常气血运行。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舒缓局部症状;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揉搓、按压肌肉、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症;艾灸则可以温热经络,祛除寒湿。

二、祛湿化痰湿邪是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可以使经络受阻,导致肢体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因此,中医护理中要重视祛湿化痰的治疗原则。

可以采用温热的熏洗法,如草药熏洗、艾灸熏洗等,通过熏蒸作用,温热经络,祛除湿邪。

同时,还可以内服一些化湿、化痰的中药方剂,如陈李二术汤、小建中湿方等。

三、温经散寒寒邪是痹症的另一个常见病因,可以使肌肉、经络收缩,导致肢体关节的拘挛和冷痛。

中医护理中要重视温经散寒的治疗原则。

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温热,艾灸可以温热经络,驱散寒邪。

同时,以散寒药为主的中药也可以服用,如防风、羌活、桂枝等,可以驱寒、散寒、温经,缓解疼痛。

四、活血化瘀气滞血瘀是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可以使经络不通,导致肢体关节的疼痛。

中医护理中需要注意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推拿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肌肉、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活血散瘀,缓解疼痛。

同时,也可以内服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五、调理脏腑中医护理中要注重调理脏腑的治疗原则,因为脏腑功能失调也是痹症的病因之一、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通过调理肝肾脾胃等脏腑,来调整气血的运行。

常用的方法有针灸,通过调节穴位,改善脏腑功能;中药调理,例如补肾益气、养血安神等,以改善整体身体状况。

总之,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是祛风通络、祛湿化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理脏腑。

中医经络调理全面提升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医经络调理全面提升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医经络调理全面提升免疫系统的功能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人们常常寻求各种方法。

除了常规的锻炼和健康饮食外,中医经络调理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通过调理身体的经络系统,中医可以全面提升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帮助身体抵御疾病。

1. 经络系统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经络和365个穴位,这些经络和穴位通过气血的流动,联系着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体内各种病理因素的传导通路。

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改善气血的循环,调节脏腑功能,提升免疫系统的活性。

2. 中医经络调理与免疫系统的关系中医经络调理可以通过激活经络的流动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根据中医理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系统的活性与气血流动密切相关。

通过经络调理,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况,增强气血的养分供应,使免疫系统得到充分的营养支持。

同时,经络调理还可以平衡体内的阴阳,提高体内免疫因子的水平,增强免疫系统的机能和应对能力。

3. 经络调理的方法和技术中医经络调理有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按摩、针灸和中药是常见的调理方式。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针灸则可以直接作用于穴位,调节经络的流动和气血的平衡。

中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调和脏腑气血,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

各种方法和技术可以根据个体的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调理效果。

4. 中医经络调理实践案例在实践中,中医经络调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例如,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经络调理可以通过调理肺经和手太阴经,改善气机运行,增强肺腑功能,提高抵抗力。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经络调理可以通过调理脾经和胃经,促进消化功能,增强营养吸收,提升免疫水平。

此外,中医经络调理还可以用于调理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功能,全面提升免疫系统的能力。

5. 中医经络调理的注意事项尽管中医经络调理在提升免疫系统功能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但在进行调理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中医经络调理方法

中医经络调理方法

中医经络调理方法中医经络调理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中医疗法,旨在通过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恢复和促进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身体内部的能量通道,贯穿全身,连接着脏腑、肢体、皮肤等各个部分,起着输送气血、调节气血等重要作用。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发生。

中医经络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在经络上施加适度的力量和刺激,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

它可以直接刺激经络,增加经络的活动,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经络的通畅。

推拿按摩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如揉、捏、拿、推、拉等,具有调理经络、舒筋活络、缓解疲劳等功效。

2. 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在人体上有很多穴位与经络相连,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改善气血的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康复和保健。

常用的穴位按摩法有指压、拇指按压、转动按摩等。

3.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通过在身体表面施加负压,使皮肤及其下组织发生充血、充氧反应,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供氧和营养,加速新陈代谢,排除体内毒素,从而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

拔罐疗法在经络调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的疾病,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力。

4. 中药调理法中医药在经络调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草药具有天然的药理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理经络、疏通经络、滋养脏腑等作用来恢复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常用的中药调理法包括煎煮药物、服用中药颗粒、贴敷药物等。

综上所述,中医经络调理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和保健措施,它通过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恢复和促进身体的正常功能。

推拿按摩、穴位按摩、拔罐疗法和中药调理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它们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身体机能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师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方案进行经络调理,以达到最佳疗效。

同时,经络调理需要持之以恒,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加减:
关节肿胀有积液者(水湿内留),加萆薢、姜黄利水通络;
肌肤不仁(湿阻经络),加海桐皮、豨签草、路路通祛风通 络。
♢变证
着痹而兼见下肢肿胀、身痛沉重者,为水湿内留,可 改用补土燥湿汤,本方温经散寒之力较上方若但健脾渗湿 之力大为增强。方中以羌活、防风 、秦艽、防己除湿祛 风定痛;苍术、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利水。
• 病程久者应注意辨明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 证候。
八、证治分类
• (一)风寒湿痹 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 1.行痹 ♢症状及分析: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痹气血,此为痹症共同病机及症状; 关节游走疼痛——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 注下肢; 恶风发热——表邪外束,营卫失和; 苔白、脉浮——邪气在表。 ♢治法:驱风通络,散寒除湿。 ♢例方: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及分析: 防风、秦艽、麻黄、肉桂——祛风散寒 当归、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茯苓——健脾利湿; 生姜、大枣 、甘草——和中调营
七、辨证要点
• 对于痹症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于热痹的不同。热 痹以关节红肿热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特点, 且发病一般较急。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疼痛,但是无局部 的红肿灼痛及全身发热,舌苔白,脉缓 ,病势较缓,遇 阴雨天疼痛加剧。
• 在风寒湿痹中,应区别风寒湿偏胜的不同。风寒湿三气常 混合致病,但随三者偏胜的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其中,风邪偏胜者,常见疼痛游走不定,是为行痹; 寒邪偏胜者,常见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是为痛痹;湿邪 偏胜者。症见肌肤不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是为着痹。
♢加减:
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较甚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 热解毒;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震颤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震颤

2024/1/15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2024/1/15
中医内科学
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 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 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 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 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 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 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2024/1/15
中医内科学
治疗缓则以治本为主,急则以治标为主。治 本予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治标 予熄风,祛痰,化瘀。
临床各种证型均可适当配伍熄风止颤之品。 风阳内动者,宜潜阳;痰热动风者,宜清热 化痰熄风;气血亏虚者,宜补益气血;髓海 不足者,宜填精益髓;阳气虚衰者,宜补肾 温阳。
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灵 活变通。本病为难治病证,部分患者呈逐年 加重倾向,因此,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重视 调摄。
2024/1/15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 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 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 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加减 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 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 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 仁、柏子仁; 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 丹参、桃仁、红花。
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
人战振,宜定振丸。”中肯地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
20点24/1/、15 预后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
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 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 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 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 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治法宜“清上 补下”。 至今上述治法仍有临床价值。 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 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I临床实践,对 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 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 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 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肢体经络病证-痉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肢体经络病证-痉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肢体经络病证-痉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痉证之邪壅于经络证寒邪较甚的可用A、羌活胜湿汤B、防风通圣丸C、葛根汤D、荆防败毒散E、桂枝汤2、痉证治本以哪项治疗为主A、舒筋解痉B、清热祛湿C、熄风镇痉D、滋养营阴E、活血化瘀3、痫证与痉证的鉴别要点为A、有无神识丧失B、是否突然发作C、发作后有无后遗症D、是不是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E、有无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症状4、痉证的病理性质有哪两方面A、虚实B、寒热C、阴阳D、表里E、脏腑5、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关系的医家为A、张仲景B、朱丹溪C、吴鞠通D、华岫云E、王清任6、指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

”的医家为A、吴鞠通B、朱丹溪C、华岫云D、张景岳E、巢元方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痉证的症状特点A、项背强直B、四肢抽搐C、口吐涎沫D、角弓反张E、甚至口噤8、“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出自于A、《医学明理·痉门论》B、《素问·气厥论》C、《灵枢·经筋》D、《素问·至真要大论》E、《张氏医通·瘛疭》二、A3/A41、患者男性,73岁,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1> 、该病属A、中风B、癫证C、痫证D、颤证E、痉证<2> 、该证的治法为A、扶风散寒,燥湿和营B、清心透营,开窍止痉C、清肝潜阳,息风镇痉D、清泄胃热,增液止痉E、豁痰开窍,熄风止痉<3> 、该病证的首选方为A、羌活胜湿汤B、乌头汤C、羚角钩藤汤D、白虎汤E、清营汤<4> 、若患者出现口苦苔黄,则加A、龙胆草、栀子、黄芩B、黄连、菊花C、白芍、生地D、石膏、生地、麦冬E、大黄、芒硝2、患者女性,10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经络病证的中医预防
调护
目录
一、痹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1)
二、痉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1)
三、痿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2)
四、颤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3)
五、腰痛的中医预防调护 (3)
一、痹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1、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湿之地。

特别是居住寒冷地区或气候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

2、劳作运动汗出肌疏之时,切勿当风贪凉,乘热浴冷。

内衣汗湿应及时更换,垫褥、被子应勤洗勤晒。

3、居住和作业地方保持清洁和干燥。

4、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

5、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

病邪入脏,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

行走不便者,应防止跌仆,以免发生骨折。

长期卧床者,既要保持病人肢体的功能位,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还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久病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和消化机能低下,因此,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痉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1、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

一旦感染外邪,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避免邪壅经络。

若感受热邪,热盛于里,应及时清解并注意固护阴津。

2、痉证发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如发现双目不瞬,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即
可用全蝎、僵蚕等止痉药物研粉顿服,或配合针刺治疗,防止痉证发作。

3、痉证病人多属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发病时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

居室要安静,减少噪音刺激,应有专人护理。

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

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

因高热而痉,要给予降温。

在发作停止后,治疗和护理工作要合理地集中安排,有利于病人安静休养,减少痉证发作。

三、痿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1、痿证的发生常与居住湿地、感受温热湿邪有关,因此,避居湿地,防御外邪侵袭,有助于痿证的预防和康复。

2、病情危重,卧床不起,吞咽呛咳,呼吸困难者,要常翻身拍背,鼓励病人排痰,以防止痰湿壅肺和发生褥疮。

对瘫痪者,应注意患肢保暖,保持肢体功能体位,防止肢体挛缩和关节僵硬,有利于日后功能恢复。

由于肌肤麻木,知觉障碍,在日常生活与护理中,应避免冻伤或烫伤。

3、痿证病人常因肌肉无力,影响肢体功能活动,坐卧少动,气血运行不畅,加重肌肉萎缩等症状。

因此,应提倡病人进行适当锻炼,对生活自理者,可打太极拳,做五禽戏。

病情较重者,可经常用手轻轻拍打患肢,以促进肢体气血运行,有利于康复。

4、注意精神饮食调养。

《素问〃痿论》说:“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因此,注意精神调养,清心寡欲,避免过劳,生活规律,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油腻辛辣,对促进痿证康复亦具有重要意义。

四、颤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1、预防颤证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

2、颤证病人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

平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

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温湿度宜人。

3、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一旦发生褥疮,要及时处理,按时换药,保持创口干燥,使褥疮早日愈合。

五、腰痛的中医预防调护
1、预防腰痛,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逸适度,不可强力负重,避免腰部跌扑闪挫。

避免坐卧湿地,暑季湿热郁蒸时,亦应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凉。

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以散发风寒湿邪。

2、急性腰痛,应及时治疗,愈后注意休息调养,以巩固疗效。

慢性腰痛除药物治疗外,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护,避免腰部损伤。

3、避免劳欲太过,防止感受外邪,经常活动腰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极拳等医疗体育活动,有助于腰痛的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