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八十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人教版高三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31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31页)
的作家, 而这篇文章变是她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所感剪裁提炼, 组织成文。节选部分共分八个 生活片段叠加而成, 自然空行成段。全文布局 自由随意, 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悉心观察, 捕 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灵动传神的细节, 以质朴 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 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 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 彰显了 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鲁迅遗容
鲁迅先生 爱护青年、 支持革命、 童心未泯、 1914年在北京与全国儿童展览会会 体恤他人、 员合影。 博学广识、 幽默风趣
······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1933年在上海和宋庆龄蔡元培在一起。
1936年在全国木刻展览会上 和青年在一起。
1956 年, 鲁迅 墓迁 到上 海虹 口公 园, 由毛 泽东 题署 墓碑。
1940年春, 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 在贫 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香港, 病重的萧红无 法离避, 1942年病逝于香港。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
忆鲁迅先生》, 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萧红是一位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
深鲁
刻 与

伟 大
萧红:
的著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1933年在上海, 和宋庆龄蔡元培等在一起。
1936年10月19 日鲁迅在上海 逝世。广大群 众争相奔赴万 国殡仪馆瞻仰 遗容, 中共中 央也来电吊唁。 22日, 送葬群 众多达数万人。 鲁迅遗体覆盖 着上海民众所 献"民族魂"的 旗子, 安葬于 虹桥万国公墓。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摘自《毛泽东文集》【课内挖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的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

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

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

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

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

这也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爱憎分明”“追求”“爱国”等话题作文中。

运用此素材时既可适当引用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又可选取与其有关的典型事例,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选取运用角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素材。

2018人教版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2018人教版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台独”政客,最担心最害怕的,莫过于中国历史文化,所以,他们呕. 心.沥.血.地要把这些内容,用“台独”基本教义的内容取代。(× )
请说明理由:__“__呕__心__沥__血__”__多__含__褒__义__,__此__处__犯__了__褒__贬__误__用__错__误__,__可__改__为__ __“__处__心__积__虑__”___。
1月
1930 年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
起 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四)病逝上海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 “民族魂”三个字。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 题字。
2.变换·变幻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变幻”是指不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两个词语都有改变的意思, 但如果变换的内容、方式很不固定则用“变幻”。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5 月 1 日,金市行情再次生变。截至北京时间 5 月 2 日零时,金价下跌 2.18%, 至 1440.00。而在此之前,金价却单周上涨 5%。由此可见金市的风云__变__幻__ (变 换/变幻)。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从“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到“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回 答问题。 1.概括说明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的共同 点是什么?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敏感 孤独
深刻
冷峻
严肃
刻薄
………
鲁迅被誉为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 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 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 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 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 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 立性和不妥协性。
鲁 迅 后 人 全 家 福
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祖上做过知县 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 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鲁 迅的母亲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这婚 事是母亲安排的,他只能默默承受。结婚后他很少 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 这么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 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她性 格和顺,与人相处并不困难,婆婆鲁瑞对她十分喜 爱。她的遗愿是葬在上海鲁迅墓旁,这当然未能如 愿;她的葬礼按许广平的意思举行,下葬在北京她 婆婆鲁瑞的墓旁,坟上没有任何标记。 我好比是一 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 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 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没用。看来我这一 辈子只好服侍娘娘一个人了,万一娘娘归了西天, 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精读课文内容并思考:
①注意这篇回忆录中所写的鲜活的鲁 迅,并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做比较。 ②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精彩的描写让你 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③这篇回忆录是怎样捕捉和描写鲁迅 的生活细节,表现鲁迅什么样的个性? ④阅读课文后,除了作家的印象,你 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 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精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件 (共48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精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件 (共48张PPT)

33 病情不断恶化 34 病中的困顿
俭省、坚定
节 事件 数
性格
手法
间接、语言、 细节 语言、细节 描写 细节、语言
35
海婴的药瓶 “玩具”
爱孩子、坚强
36 病稍好转就会客 坚强、关心别人、
乐观、平和
37 时刻伴随的小 画 38 最后的时刻 39
推崇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 勤奋不息
细节、避讳
总结:萧红眼中的鲁迅。
手法
略写、细 节描写 略写、细 节描写 正侧面结 合、详写 详写、细节 描写 略写、语言 及细节
4 夜谈和待人吃 饭 5 招呼来客
节 数 6 7 8 9 10 11
事件 久雨偶晴的 造访 和海婴嬉 戏 冯雪峰来访 对青年来信 的态度 指导青年看 电影
性格
手法
略写、语言 及细节 语言描写、 对比 场面描写、 语言描写 语言和 对比描写 语言(直引 和间引)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 对比描写 礼让别人、宁亏自 己(节俭 ) 对比、细节 描写 环境烘托、 细节描写
惜时、勤奋
节 数 19
20
事件 对“时髦”的 厌恶
对鬼神的不相 信
性格
朴素、不张扬、 爱憎分明 富有科学精神 不轻易否定、 有家庭民主思想 对工作一丝不苟 俭朴、勤劳、 待人真诚
手法
环境、衣着、 眼神描写 动作、心理、 细节描写 动作 语言、 对比 对比、细节
生活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 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 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 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73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73张PPT)

令人奇怪的是萧红的遗嘱里,将《生死场》的版权给了萧军,《呼兰河传》 的版权给了骆宾基,却唯独没有端木的份儿,但是端木没有计较这些,并做 到了二十年不娶,以此来表达他对萧红的悼念和深情。每年清明都要去看看 萧红,后来端木有了妻子,便同妻子一起来祭奠萧红。
萧红三十出头,就已离开,但是唯独写作是她唯一的依靠。萧红是民国时期活的最 凄苦的一位女作家。十年期间,身体上的病痛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让这位 女作家顽强不息,十年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生死场》,《孤独的生活》 ,《马伯乐》,《呼兰河传》等等一些影响文坛的著名作品。
作者简介
鲁 迅 后 人 全 家 福
鲁迅其人
以前大家都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 你对鲁迅有什么样的印象? 在你印象中鲁迅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吗? 你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 你对他还了解多少呢?
鲁迅其人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 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 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 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 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 是怎样一个人呢?
但是二人还是不幸福的,虽然他们没有争吵和辱骂,也没有家庭暴力,但
是性格的问题和精神上的缺失,让萧红也有了对端木的很多看法。新婚期间 的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流产了,孩子的死,意味着她和萧军的夫妻缘分已尽 。端木很关心萧红。虽然他们没有那么亲密,但也互敬互爱,但端木的性格 太懦弱和懒散,萧红除了要写作还得做家务,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萧红一人 扛着。这让萧红也很心累。对这段婚姻萧红也失望了。最后她终于扛不住了 ,正如她在书中写道:“我好像命中注定要一个人走的。”
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生活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态,描述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对比、语言及细 节描写 对比、细节描写
13
不请男佣却热待客
节俭、好客
14
不吝校样纸及坐车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对 比描写 对比、细节描写
15 16 17 18
喝茶和抽烟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节俭 惜时、勤奋
昼陪客人夜加班
环境烘托、细节 描写
节数
事件
性格
手法
19
对“时髦”的厌恶
朴素、不张扬、爱憎分 明 富有科学精神
作者萧红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 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 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 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 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 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 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 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 《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誉为 “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 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 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 人物.
25 26 27
整个三层楼的寂静
鲁迅先生病了
坦然面对疾病
对比、神情、语 言
28
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
惜时、忘我工作
心理、细节
29
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
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 语言、神情 作
节 数 30
事件 先生体质大不如 前 妻子许先生的担 当
性格 一讲话就精神
手法 神情、对比
31
工作如山、不得休息
间接描写
深鲁 刻 与迅 伟: 大 的 另 一 面 萧 红 是 平 和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选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八十一第1题【单选题】填入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四百多年里,它一面(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②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 )。

③只是在她( )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④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A、剥脱透彻突然苍白B、剥蚀深彻猝然苍幽C、剥落透亮猝然清幽D、剥离深刻忽然苍老【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笔力传神,寥寥数语,就将众多人物的性格得淋漓尽致。

②爱丽丝·门罗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虽然注重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的关注,但文字却着泥土的芳香。

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原因和社会背景。

A、描绘充斥纵然B、刻画充斥纵然C、刻画充溢固然D、描绘充溢固然【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宋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是北宋柳永,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

B、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楔子常在剧本开头,简要介绍人物、故事,有时也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

角色有旦、末、净等,正旦是女主角,正末是男主角。

C、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曹禺的代表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D、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指《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朱丽叶》。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暮色渐渐地侵进林子里来,____________,偶尔有一两点花瓣落在肩头,沁着一点微微的香气,松散着我一天的劳累。

北平郊外____________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风依然轻抚着②轻抚着的依然是风③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④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①舍弃世界观,把心灵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②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绝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③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④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绝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A、③②④①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③④①②【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之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吴均《山中杂诗》描写了山中有趣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李白《峨眉山月歌》表达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关于学习方法,古人所谈甚多,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岑参的《逢入京使》描写诗人对故乡眷念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11题【语言表达】根据下面的情景,揣摩人物的对话,写出①②③相应的内容,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前后连贯、语言得体。

小晗放学回家,很沮丧地告诉妈妈,这次考试成绩被同桌小嵩超过了。

妈妈对小晗说:“小嵩没什么了不起的,下次打败他!”爸爸拿着一本杂志走过来:“这里有篇文章,介绍一个叫隆?克拉克的老师,得过美国最佳教师奖。

他教的学生个个成绩优异,又彬彬有礼。

”妈妈急切地问道:“①? ”爸爸说:“他的制胜法宝是他的班规。

比如这两条,别人有好的表现,要替他髙兴;自己有什么好的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妈妈有点生气:“②。

你看,我们公司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

”爸爸说:“③! ”小晗看着父母,自语道:“我该听谁的呢?”【答案】:【解析】:第12题【语言表达】根据图示,用文字表述基本流程(环节)有误表述如下:① 登陆第三军医大学网站,选择预约挂号栏目。

②③④⑤最后,于就诊当天到西南医院预约挂号诊台取号或者退号。

【答案】:【解析】:第13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爱因斯坦苗千爱因斯坦(A1bert Einstein,1879—1955)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早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和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

全世界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和书籍多如牛毛,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短文来总结爱因斯坦的天才或他的理论,如果只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考量这位物理学家,就会发现他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爱因斯坦,在早期并不像很多传说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且有语言障碍的小男孩,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超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据他自己讲述,他第一次对自然界感到好奇,来自他爸爸送给他的一个小罗盘,那个始终坚定指向一个方向的罗盘指针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神奇。

15岁时爱因斯坦追随做生意失败的父母到意大利求学,后又转学瑞士,在学风开放的阿劳中学补习一年后考取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接受数学和物理学教育。

随后,这位天才留在了充满着让他喜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却因找不到教职而成了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

当学术成就开始被全世界认可后,他开始执教于苏黎世大学,随后离开瑞士,执教于布拉格,后来又回到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

回顾爱因斯坦早年的求学和执教经历,与罗曼?罗兰笔下的人物——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倒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少年时期对德国的沉闷空气感到压抑,之后游历欧洲,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仍旧体现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完全无法忍受德国的应试教育,他因此选择在瑞士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

在工作轻松的伯尔尼专利局做小职员的同时,丝毫没有放弃对“同时性”进行不懈的、深刻的思考,最终发展成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

正是在瑞士放松自由的氛围中,他和几位好友成立了“奥林匹亚学院”,一起研读哲学和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以马赫、庞加莱和休谟等人的思想为后盾,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发起挑战。

爱因斯坦在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之后,回到了德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认识到德国在彼时仍然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柏林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另一方面,成熟的爱因斯坦可能对于表面显得僵化、教条的德国式思维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他的广义相对论,固然有着天才的迸发,但也有对于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和艰苦卓绝的追求,这正是德国精神的体现。

这位终生追求物理学和谐统一的物理学家喜欢莫扎特远胜于贝多芬,他认为贝多芬是在创造音乐,而莫扎特只是从天堂中把音乐“拿来”。

他做出这个评论的时候,不会知道后人评价他开创广义相对论同样经历了像贝多芬一样孤独而悲壮的奋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因斯坦受到德国纳粹政府的胁迫出走美国,他的再次出走成为德国作为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开始凋零和美国科学界崛起的标志。

这位一生热爱和平的物理学家作为美国公民度过了他平静的下半生,他的经历,不仅是传奇,俨然成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全文看,文章第一段中爱因斯坦“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具体指什么?""文章先后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莫扎特、贝多芬两位音乐家,有什么作用?""就本文来看,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解析】:第14题【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眼儿媚阮阅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答案】:【解析】:第15题【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黄大临千峰百嶂宜州路。

天黯淡、知人去。

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垂饮散长亭暮。

别语缠绵不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

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

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请简要概括。

""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