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半张纸》是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无聊的下午,搭乘公交车时拿出一张半张纸条用来记录周围的事物。

在作者的笔下,这张半张纸变成了看似没用又无聊的东西,但它所表现的精神世界,却是极其丰富的。

该篇散文在思想文化方面,强调了精神世界和物欲世界的矛盾冲突,展现出作者对精神追求的关注,具有较强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无聊的下午和乘公交车的情景;(2) 熟悉文本结构和文学风格;(3) 了解作者关于精神追求的思考和表达。

2.技能目标(1) 掌握文章意义,写出简短、有逻辑顺序的读后感;(2) 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情感目标(1) 了解精神世界和物欲世界的冲突;(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精神追求的态度;(3) 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熟悉文本结构和文学风格;(2) 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教学难点(1) 了解精神世界和物欲世界的冲突;(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精神追求的态度;(3) 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四、教学策略1.信息检索法老师可提前准备资料,有关文章背景、作者介绍、文本分析等方面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查找,提供帮助。

2.语境猜测法教师可利用文中的描写、比喻等语言技巧,教导学生如何根据已知信息,推测出未知的意思。

3.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如图片、视频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知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可以采用图文并茂、以身起义的方法,介绍无聊的下午和乘公交车的情景,引起学生产生共鸣。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作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理解。

(2)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3)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半张纸》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案例分析。

3.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文写作:评估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半张纸》原文。

2. 相关文学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

3. 课堂讨论和作文写作的指导资料。

《半张纸》教学叙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半张纸》教学叙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半张纸》教学叙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半张纸》教学叙事教案教学设计1《半张纸》教学叙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叙事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理解叙事文与其它文体的区别;2. 通过学习《半张纸》这篇叙事文,让学生了解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成功的故事,也包括偶尔的挫折和爱情;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叙事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2.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半张纸》这篇叙事文,让学生了解情感的体验,体验成长中的挫折和爱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3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叙事文,叙事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

2. 学习环节(30分钟)(1)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半张纸》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文化背景和主题思想等,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2)分组阅读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部分文章,并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文章重点、难点和体会,并填写读书笔记,准备做报告。

(3)报告小组报告,每组派代表讲述自己的读书笔记及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体验文章中传递出来的情感,认识文章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4)课后作业老师布置阅读《半张纸》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写一篇《我的半张纸》,描述自己生命中遇到过的挫折和成长。

3. 总结环节(5分钟)对学生的发言和答题情况进行评析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情感的体验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反思文章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人性、人情和人生的东西。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在帮助学生了解叙事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体验的传递。

通过学习《半张纸》,在阅读分析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面,既能应用文化知识,又能做到既有情感,也有自我体验的及时反思,更具实际意义。

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视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和作业。

同时,也要注重多元化的阅读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做到立足当下,放眼未来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在阅读和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情感体验同样重要,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写作练习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细腻情感。

(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萧红及其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半张纸》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交流,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

4. 分析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欣赏作品的美感。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冰心及其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象征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作品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冰心及其作品风格,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半张纸》。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

2. 请学生找出其他冰心的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作品风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半张纸》的深入分析,包括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

2. 冰心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

七、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课文《半张纸》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纸的象征意义等。

3. 学生分享对冰心作品风格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八、教学内容1. 学生的课后作业展示和分享,包括关于母爱的短文和冰心其他作品的阅读心得。

2. 学生对课文《半张纸》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交流。

九、教学过程1. 学生展示和分享课后作业,包括关于母爱的短文和冰心其他作品的阅读心得。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半张纸》。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对人生、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象征、讽刺、拟人等手法;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时间的珍贵,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写作技巧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型,培养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半张纸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时间、生命等话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与理解:a.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写作技巧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讽刺、拟人等手法。

b. 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写作技巧的理解。

4. 例题讲解:a. 教师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拓展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半张纸》2. 主要内容:a. 文章主题: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b. 写作技巧:象征、讽刺、拟人等。

c. 重要词汇和句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时间、生命的理解。

b. 仿写一段话,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2. 答案:a. 略。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时间、生命的文章,拓宽视野。

《半张纸》教学叙事教案教学设计

《半张纸》教学叙事教案教学设计

《半张纸》教学叙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叙事与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半张纸》一文。

该文通过描述一位老教师用心保存半张纸的故事,展示了其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和描写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悟教师职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半张纸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从叙事手法、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文章。

4. 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典型描写和叙事手法,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的某一段进行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感悟教师职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半张纸》2. 叙事手法:时间顺序、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3. 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4. 人物形象:敬业、爱生、责任感等5. 主题思想:感悟教师职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以“我心中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老师在我心中,老师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传递着知识和智慧,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具体内容省略)2. 作业要求: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手法,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教师的文章,如《我的老师》、《老师,您好》等,进一步了解教师职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半张纸》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理解小说的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作品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小说《半张纸》所表达的生活哲理,认识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2. 学会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3. 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学重点:人物描写的方法,作品语言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说《半张纸》原文及分析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纸片,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点滴细节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半张纸》。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a.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起承转合。

b. 品味作品语言,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仿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一个熟悉的人的描写。

2. 答案示例:他个子不高,略有些胖,一双眼睛总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说话时总是慢条斯理,让人感受到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优秀的小说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小说的主旨”。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3. 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起承转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张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2、比较不同的小说结构,初步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3、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二、教学重点:
小说的内容与题旨,小说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情节及结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指导学生阅读《半张纸》和话题中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学过的有关小说知识分析《半张纸》的内容及结构。

〈四〉分析小说的内容与主旨。

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1、学生概括小说内容,教师小结归纳。

明确:小说《半张纸》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2、分析概括小说主旨。

明确:每篇佳作都反映一个鲜明的主题,《半张纸》也不例外。

当这位房客重温曾经拥有的幸福和曾经遭遇的不幸后,他没有垂头丧气,“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为什么他能由最初的悲伤、逃避变为现在的乐观、充满希望?“因为他知道他已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这或许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五〉分析小说结构。

1、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归纳。

明确:
﹙1﹚以小见大,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

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主题。

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

﹙2﹚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的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

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男主人公被独自留在曾经的“家”里,作最后的一瞥。

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若有所失。

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

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也许更深的还是对这里的眷恋,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马上一转,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这是写“浅层心理”而折射“深层心理”的手法;接下去,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地“决定”吗?往事就像无孔不入的空气,又岂是一个所谓的“决定”阻挡得了的;再接着,作者用一个“但是”把镜头转向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号码的纸条。

简单的几句话,表面上波澜不惊,而内里却意义摇曳,语言很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字的小说中,作家却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作了一一的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现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刺激着,“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因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

至此,小小半张纸,极普通、就要被丢弃的小纸头,竟奇迹般地打开了年轻房客的记忆闸门,使他本来想忘记的一切得以唤回,沉淀了的情感重又泛起涟漪,而且还巧妙地以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为顺序,一一展开对往事的回忆,最后又用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将一个个并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连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

﹙3﹚采用类似意识的流动来展开情节,推出高潮,收束结尾。

作家对主人公两年来的一切没有作细致的描写,而是采用类似意识流动的轨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展开情节,推出高潮,收束结尾。

主人公两年间的悲欢离合:初恋的热情,新婚的甜蜜,事业的恐慌,就要做父亲的惊喜与不安,以及丧妻夭子的巨大悲痛……种种人生的酸甜苦辣都由小小的半张纸连缀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

作家绝妙的构思,精巧的布局,使小说新意顿生。

﹙4﹚小说采取速描式的勾勒,尽管每个电话号码都是一个细节,但并不在细节上多作盘桓,只是点到为止。

取材小,着眼小,构思新颖巧妙,使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做出了大文章。

《半张纸》结构的妙处在于:它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两三分钟,但从内部深层而言,则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半张纸这个大容器确实不简单。

〈六〉学生阅读体会。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