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公开课导学案—学生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整理).pptx

去思考、想象、填实。这是结离寓所的那一霎那阅读到半张纸的二分钟,而
幸福易逝的感叹,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
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E.小说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那就是“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
两 年”。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炼的投射,正是作者
巧妙 地抓住了“半张纸”,并以半张纸上的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展开情节的
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红房子》等。
导入新课: 1936 年,瑞典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奠基者尤金·奥 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
影 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
·斯 特林堡。”
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结果。 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
2、整体阅读,用简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并简要分析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叙 述手法。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 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我们称之倒叙。)
C.小说通篇都用白描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一位年轻房客两年间的生活经历,
从他的年轻有为,到觅得佳偶到幸福的新婚,直至心爱的妻子因生产而死去。房
间里电话旁的半张纸上用极其简单又典型的词唤起他们两年的生活轨迹。
D.作品采用倒叙的结构手法,通过心理、神态等的描写,写一位刚刚失去妻 子 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
第11课 半张纸 学案(含答案)

第11课半张纸学案(含答案)第11课半张纸精神安于简朴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须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
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
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
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
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护精神上的自由。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
”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
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赏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赏读不用曲尺和圆规,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一.作家作品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诗人,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
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他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
作品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红房子。
二.写作背景斯特林堡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思想的影响。
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噩梦,而悲剧的目的就是再现巨大的不幸,表现人生的可怕方向,以及正直无辜者不可挽救的失败。
高中语文半张纸(导学案)

《半张纸》导学设计学习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赏析小说的精妙结构。
3、学会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学习重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学习难点: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知人论世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作家,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瑞典的国宝,世界现代戏剧之父。
代表作有《父亲》、《死亡之舞》、《红房间》、《奥洛夫老师》、《朱丽小姐》、《去大马士革》、《一出梦的戏》及《鬼魂奏鸣曲》等等。
斯特林堡一生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关于语言研究的著作,留下书信七千余封。
他的剧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对欧洲和美国的戏剧艺术有很大影响,对当时的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斯特林堡的众多代表作品对世界各国的大文豪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法国的加缪、爱尔兰的贝克特、美国的奥尼尔、罗马尼亚的尤奈斯库和英国的品特等。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
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半张纸》是斯特林堡颇具特色的小说。
二、创境设疑,合作探究1、抓住相关语句描述“半张纸”这一物象?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字迹、内容2、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两年来的生活经历: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3、你能读出主人公在这几个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吗?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4、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感受是怎样的?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
半张纸公开课教案

半张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题为“半张纸问题”。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半张纸问题的实际背景,探讨如何将一张纸对折若干次后展开,得到不同数量的纸张;学习相关的数学证明方法,并掌握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半张纸问题的实际背景,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半张纸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证明。
2. 教学重点:半张纸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粉笔。
2. 学具:每人一张白纸、剪刀、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白纸,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把这张纸对折一次,展开后能得到几层?对折两次呢?”2.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将一张纸对折n次后,展开得到的纸张数量是多少?讲解:通过分析前几次对折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对折纸张并计算展开后的纸张数量。
4. 知识讲解:介绍相关的数学证明方法,如数学归纳法。
5.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展示半张纸问题的解题思路。
2. 列出对折次数与展开后纸张数量的关系。
3. 演示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将一张纸对折5次后,展开得到的纸张数量是多少?(2)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将一张纸对折n次后,展开得到的纸张数量是2^n。
2. 答案:(1)32(2)见教材P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半张纸问题的解决方法?2. 拓展延伸:(1)探讨对折次数与展开后纸张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2)研究其他类似问题,如:硬币翻倍问题、棋盘麦粒问题等。
《半张纸》导学案31

《半张纸》导学案3《半张纸》导学案知识目标:理解小说主题及线索的作用。
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命运无常中对幸福执著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半张纸的内涵,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教学难点: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独特的写法。
自主导学:一、自主积累 1、走进作者:斯特林堡 (1849~1912) 瑞典戏剧家、小说家。
1849年生在斯德哥尔摩。
长篇小说《红房间》,对虚伪、欺诈和腐朽的社会进行了尖锐讽刺和猛烈抨击,在斯德哥尔摩风光的描写上也超过了前人,因此一举成名。
这是瑞典文学史上第一部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
他还曾创作了瑞典文学史上优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女仆的1/ 13儿子》(4卷),以描写群岛风光而著名的中篇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被认为是欧洲自然主义剧作的典范的《朱丽小姐》和《债主》,以及中篇小说《在海边》等。
在1890年以后的7年中,经济窘迫和婚姻上的不幸使他陷入了神秘主义。
从1898年起,他的戏剧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自然主义转为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声。
后来又转变为象征主义,如剧本《到大马士革去》和《一出梦的戏剧》,用幻想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悲愤、伤感和绝望。
后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历史剧,其中《古斯塔夫瓦萨》在布局和人物刻画方面十分突出。
他晚年从事语言研究,出版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著作,他还利用自学汉语的知识写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一书。
斯特林堡是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2、文本赏析:《半张纸》这篇微型小说的突出特点就是作者最大限度和极为出色地发挥了线索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那就是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
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炼的投射,正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半张纸,并以半张纸上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结果。
其实,从恋爱到组成家庭到不幸丧妻丧子,这个过程并不是特殊化的,相反正是在许多普通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一段普通经历,而绝大多数作家所着眼的都不过如此,因此,它被写出来是让读者觉得与众不同还是平淡无奇,就得看作者的创作心思是否高人一筹了。
半张纸公开课教案

半张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内容为“半张纸问题”。
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半张纸问题的背景,掌握问题的解法,并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半张纸问题的背景,掌握问题的解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半张纸问题的解题思路,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半张纸问题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半张纸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剪刀、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半张纸模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介绍半张纸问题的背景。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
(3)讲解解题思路,演示解题过程。
3. 随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4. 小组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如何用一张纸剪出尽可能多的正方形?”(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小组展示,分享实验成果。
(2)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半张纸问题背景2. 解题思路3. 解题方法4. 小组合作探究:剪出尽可能多的正方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一张纸剪出尽可能多的正方形,记录剪法。
(2)思考:如何用一张纸剪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2. 答案:(1)剪法不唯一,鼓励学生创新。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半张纸1导学案 (1)

[整体·感知]
小说通篇都用几乎白描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一位年轻房客两年间的生活经历,写出了他由幸福美满到孤独不幸,从悲伤到微笑的经历和转变,揭示了主人公乐观积极、充满朝气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1.单音字
学生课堂导学案科目:高二语文
课题半张纸第1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1、【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截取横断面”的结构方式。
2.通过讨论,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
3.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重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
难点: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积极向上的品格。
三、【自主学习】
(一)、了解感知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是继易卜生之后的又一位北欧戏剧大师。代表作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红房子》等。
三、迁移运用
话题:文中的男主人公,妻儿俱亡,心灰意冷,原打算再也不回顾过去的一切,可是半张小纸改变了他对自己和对人生的看法,重新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自信。读完这个小故事,你有哪些感悟或启发?
四检练
课堂小结:
《半张纸》截取了一对生死两别的年轻人生活的最后一个瞬间,引出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深刻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流程。小说启示我们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高一语文《半张纸》教案

高一语文《半张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记忆》。
详细内容为《半张纸》一文,通过对一张废旧报纸的描述,引发读者对人生、时间和记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时间与记忆的关系。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独特的表达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作者表达手法的分析。
重点:对文章内容、结构、修辞手法的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文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废旧报纸,引导学生思考:这张报纸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半张纸》。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对重点段落进行解读。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半张纸》2. 主题:时间与记忆3. 表达手法:象征、比喻、拟人等4. 重点段落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时间与记忆的短文。
(1)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2)通过具体的例子,阐述时间与记忆的关系;(3)表达自己对时间与记忆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与时间、记忆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学会观察和思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文章主题思想理解和作者表达手法的分析;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中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展示;4. 作业设计中的结合课文内容的短文创作;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教学效果反思和文学作品的拓展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张纸》公开课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内容和情感。
2.探究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
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
代表
作品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
房间》还有这篇世界著名的微型小说《半张纸》等。
斯特林堡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他既是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个理想主义者。
不幸的遭遇使他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再加上他还深受叔本华、尼采等人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致他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看法。
他曾说“人活着必遭蹂躏”。
但他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因此在始终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要经受磨难的同时,他又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力量,努力寻求生活真正的价值。
这就更能体现他精神的崇高与难能可贵。
二、1、初读课文,请学生找到形象描写纸的外部特征词语并分析
2、这样一张纸上面写有什么内容,请学生根据预习填写:
“这是写有的半张纸”。
3、学生探讨思考纸上内容暗含的情感,并填写:
“这还是承载了他的半张纸”。
4、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
(为什么)
三、结构分析:
1、为什么作者要用“半张纸”,一张纸不行吗?(讨论)
2、“半张纸”在文中还有其他什么作用?
3、《半张纸》的结构特点
四、教师总结
【拓展阅读】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
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
“那我就献丑了。
”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下笔去。
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
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思考:你从这篇小小说中读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