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半张纸(导学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整理).pptx

去思考、想象、填实。这是结离寓所的那一霎那阅读到半张纸的二分钟,而
幸福易逝的感叹,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
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E.小说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那就是“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
两 年”。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炼的投射,正是作者
巧妙 地抓住了“半张纸”,并以半张纸上的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展开情节的
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红房子》等。
导入新课: 1936 年,瑞典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奠基者尤金·奥 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
影 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
·斯 特林堡。”
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结果。 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
2、整体阅读,用简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并简要分析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叙 述手法。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 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我们称之倒叙。)
C.小说通篇都用白描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一位年轻房客两年间的生活经历,
从他的年轻有为,到觅得佳偶到幸福的新婚,直至心爱的妻子因生产而死去。房
间里电话旁的半张纸上用极其简单又典型的词唤起他们两年的生活轨迹。
D.作品采用倒叙的结构手法,通过心理、神态等的描写,写一位刚刚失去妻 子 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
《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半张纸》是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无聊的下午,搭乘公交车时拿出一张半张纸条用来记录周围的事物。
在作者的笔下,这张半张纸变成了看似没用又无聊的东西,但它所表现的精神世界,却是极其丰富的。
该篇散文在思想文化方面,强调了精神世界和物欲世界的矛盾冲突,展现出作者对精神追求的关注,具有较强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无聊的下午和乘公交车的情景;(2) 熟悉文本结构和文学风格;(3) 了解作者关于精神追求的思考和表达。
2.技能目标(1) 掌握文章意义,写出简短、有逻辑顺序的读后感;(2) 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情感目标(1) 了解精神世界和物欲世界的冲突;(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精神追求的态度;(3) 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熟悉文本结构和文学风格;(2) 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教学难点(1) 了解精神世界和物欲世界的冲突;(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精神追求的态度;(3) 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四、教学策略1.信息检索法老师可提前准备资料,有关文章背景、作者介绍、文本分析等方面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查找,提供帮助。
2.语境猜测法教师可利用文中的描写、比喻等语言技巧,教导学生如何根据已知信息,推测出未知的意思。
3.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如图片、视频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知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可以采用图文并茂、以身起义的方法,介绍无聊的下午和乘公交车的情景,引起学生产生共鸣。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半张纸》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作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理解。
(2)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3)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半张纸》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半张纸》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案例分析。
3.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文写作:评估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半张纸》原文。
2. 相关文学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
3. 课堂讨论和作文写作的指导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2课《半张纸》学案教师版

《半张纸》学案教师版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截取生活横断面”的结构方式。
2.通过讨论,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
情感目标:感悟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遭遇命运无常时对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学习重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与题旨难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
学习安排:一教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是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瑞典文学大师,也是世界文坛的重要作家。
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
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
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子》等。
二、探究小说主题(分组讨论)一)半张纸记录了主人公哪些生活经历?恋爱—失业—新工作—订婚—结婚—朋友盛极而衰—将为人父—丧妻夭子二)半张纸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变化?1、初恋的热情甜蜜2、失业的焦虑(短暂)甜蜜的生活中起了一点波澜,但这种焦虑是短暂的,因为他很快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3、新婚的和谐幸福4、将为人父的惊喜、不安没有直接提到主人公的心情,但写到了身边的人,修女、岳母,身边人的快乐折射出了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6、丧妻夭子的巨大悲痛“模糊了”——伤心流泪“像溺死的人”——痛不欲生见证小结:半张纸承载着主人公的喜乐哀愁,半张纸见证了主人公由大喜到大悲的情感历程。
(三)、归纳小说主题1)主人公怎样对待这半张纸?结合主人公读半张纸前与读半张纸后的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吻——告别过去折——收起过去放——深藏过去可见,主人公非常珍惜过去的这段人生历程。
2、徘徊、决定不去回想——难以忘怀高高抬头、骄傲、快乐——直面现实(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他已经尝到了一些生活所能赐予的最大的幸福”,经历过美丽浪漫,也经历过悲伤痛苦,相比于有些人,他认识到自己还是幸运的。
高中语文半张纸导学案

《半张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3、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
【学习重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学习难点】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人。
1849年出生,1912年逝世。
他是瑞典戏剧家、小说家、诗人。
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他的小说创作和语言研究对瑞典文学和语言发展有重大贡献,被称作“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斯特林堡1849年生于斯德哥尔摩,父亲是北方贵族后裔、船舶经纪人,后来破产;母亲原来是客店女招待,因门第不当,遭家族歧视,所以斯特林堡自称是“女仆的儿子”。
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兄弟姐妹众多,幼年的他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
自小他不得不忍受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折磨。
屈辱、歧视和冷落使他变得早熟而敏感,反抗的冲动时时在他心头激荡。
1867年他考入乌普萨拉大1学,由于经济拮据曾几度辍学。
他当过小学教师、医生、报社记者、电报员,后在皇家图书馆充当管理员。
在不幸岁月里,他把自己同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是因为又脏又笨被人瞧不起而后来做出成绩的人。
斯特林堡在大学时期开始写戏剧,而且成名很早。
21岁那年,反映冰岛神话时期父女二人在宗教信仰上发生冲突的剧本《被放逐者》,得到国王卡尔十五世的赞赏,受到召见,并获得赏赐。
斯特林堡得到赏金,就呼朋唤友,彻夜在酒馆庆贺。
酒喝得酩酊,野心也疯长。
然而,不幸却很快降临,后来他一再遭受挫折,名著《奥洛夫老师》拖了9年才被搬上舞台。
他一生贫穷:1888年《父亲》共上演8场,得到40克郎版税。
1890年《奥洛夫老师》上演相当成功,演出17场,得到936克郎版税,却只够支付迫在眉睫的债务与几个星期家庭生活的日常费用。
不久,斯特林堡流亡欧洲大陆,起初侨居瑞士,创作了针对女权运动的短篇小说集《结婚集》。
高一语文《半张纸》学案

高一语文《半张纸》学案半张纸一、教学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
赏析小说的精妙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
领略斯特林堡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描写方法。
提高欣赏短篇小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作者介绍:斯特林堡: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
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是继易卜生之后的又一位北欧戏剧大师。
代表作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红房子》等。
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
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整体阅读,研究以下问题: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二年来的生活经历: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第三段写的艾丽丝这个名字为什么“最美丽”?真心相爱,三个字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流露出相恋时的甜蜜。
新婚后的蜜月生活如何?新婚非常幸福。
讨论分析“常”“最”“静静地”“沉醉”:“常”写他们可以经常去看戏,长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时主人公的幸福;“静静地”是他们在享受这惬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醉在这如梦般柔美的爱河中。
故事继续发展,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找女仆来照顾,去药房买药,订消毒牛奶,用电话解决家务事,这些是因为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
这个年轻的房客快要当父亲了。
内心应该感到喜悦。
再后来发生什么事情?“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
《半张纸》导学案31

《半张纸》导学案3《半张纸》导学案知识目标:理解小说主题及线索的作用。
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命运无常中对幸福执著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半张纸的内涵,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教学难点: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独特的写法。
自主导学:一、自主积累 1、走进作者:斯特林堡 (1849~1912) 瑞典戏剧家、小说家。
1849年生在斯德哥尔摩。
长篇小说《红房间》,对虚伪、欺诈和腐朽的社会进行了尖锐讽刺和猛烈抨击,在斯德哥尔摩风光的描写上也超过了前人,因此一举成名。
这是瑞典文学史上第一部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
他还曾创作了瑞典文学史上优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女仆的1/ 13儿子》(4卷),以描写群岛风光而著名的中篇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被认为是欧洲自然主义剧作的典范的《朱丽小姐》和《债主》,以及中篇小说《在海边》等。
在1890年以后的7年中,经济窘迫和婚姻上的不幸使他陷入了神秘主义。
从1898年起,他的戏剧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自然主义转为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声。
后来又转变为象征主义,如剧本《到大马士革去》和《一出梦的戏剧》,用幻想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悲愤、伤感和绝望。
后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历史剧,其中《古斯塔夫瓦萨》在布局和人物刻画方面十分突出。
他晚年从事语言研究,出版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著作,他还利用自学汉语的知识写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一书。
斯特林堡是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2、文本赏析:《半张纸》这篇微型小说的突出特点就是作者最大限度和极为出色地发挥了线索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那就是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
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炼的投射,正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半张纸,并以半张纸上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结果。
其实,从恋爱到组成家庭到不幸丧妻丧子,这个过程并不是特殊化的,相反正是在许多普通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一段普通经历,而绝大多数作家所着眼的都不过如此,因此,它被写出来是让读者觉得与众不同还是平淡无奇,就得看作者的创作心思是否高人一筹了。
半张纸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半张纸》公开课导学案【教学目标】1.从故事、情感、哲理三方面解读小说。
2.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3.探究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对主人公的情感与人生感悟的挖掘。
2.对小说结构的把握。
【教学难点】对小说隐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口头怀旧语境引入二、走近作者—斯特林堡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
代表作品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还有这篇世界著名的微型小说《半张纸》等。
斯特林堡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他既是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个理想主义者。
不幸的遭遇使他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再加上他还深受叔本华、尼采等人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致他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看法。
他曾说“人活着必遭蹂躏”。
但他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因此在始终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要经受磨难的同时,他又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力量,努力寻求生活真正的价值。
这就更能体现他精神的崇高与难能可贵。
三、请学生找到形象描写纸的外部特征段落并齐读。
四、(1)从情节的角度概括半张纸承载的内容这样一张纸上面写有什么内容,请学生回答课前已完成的句子,“这是写有艾丽丝、电话号码15,11、银行、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家具行、室内装饰商、搬运车行、歌剧院售票处50,50、一个朋友的名字、修女、母亲、牛奶厂、杂货铺、肉铺、药房、佣工介绍所、承办人、埋葬事、大小棺材的半张纸”,这半张纸,记录了主人公一段难忘的人生轨迹:恋爱—新婚—妻子怀孕—丧气失子。
我也概括一下:这是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
(2)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学生探讨思考完成,“这还是承载了他初恋的热情、甜蜜;失业的焦虑、恐慌;蜜月的美妙、和谐;将为人父的惊喜、不安;丧妻失子的巨大悲痛的半张纸”,这也是勾起他伤心往事的半张纸;这还是证明他曾用心爱过活过的半张纸;这将是支撑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半张纸……这半张纸融入了主人公最为宝贵,也最为深沉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张纸》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赏析小说的精妙结构。
3、学会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
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学习难点: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人论世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作家,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瑞典的国宝,世界现代戏剧之父。
代表作有《父亲》、《死亡之舞》、《红房间》、《奥洛夫老师》、《朱丽小姐》、《去大马士革》、《一出梦的戏》及《鬼魂奏鸣曲》等等。
斯特林堡一生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关于语言研究的著作,留下书信七千余封。
他的剧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对欧洲和美国的戏剧艺术有很大影响,对当时的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斯特林堡的众多代表作品对世界各国的大文豪都
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法国的加缪、爱尔兰的贝克特、美国的奥尼尔、罗马尼亚的尤奈斯库和英国的品特等。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
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
《半张纸》是斯特林堡颇具特色的小说。
二、创境设疑,合作探究
1、抓住相关语句描述“半张纸”这一物象?
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字迹、内容
2、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
“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两年来的生活经历: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3、你能读出主人公在这几个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吗?
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4、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感受是怎样的?
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
5、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两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对待生活的呢,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
明确:主人公读完这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
显然,主人公的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的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心理: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许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许多人”,他是多么幸运的呀!人要珍惜“曾经拥有”,把握“现在”,开拓“未来”。
这样你的人生将不断地被充实。
倘若,你永远停留在这两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岁,你实际的生命长度只有“这两年”。
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出示作者的一段话:
人活着必遭蹂躏。
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
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
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6、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①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收藏起那弥足珍贵的半张纸,“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告诉我们主人公将以
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去开拓新的人生。
他勇敢地面对命运,承受人生的一切幸与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着骄傲与快乐的姿态,主人公是一位达观而又坚强的人。
②启示一: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生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幸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③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阶段而已,重要是的学会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得到力量与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乐观心态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人生变幻莫测”“生活总是起伏不定”“人生无常”等。
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
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
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6、深入讨论:“半张纸”在小说中有何作用呢?
明确:半张纸”的意义——于方寸之地演示了大千世界。
《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却涵盖了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可谓“惜字如金”。
作家却不惜笔墨, 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