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3导学案答案
《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掌握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重难点】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一、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1、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著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题材解析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三、【知识拓展一(炼字题)—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一)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二)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诗。
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
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蜀相 书愤 复习案 答案

蜀相预习案四、整体感知根据诸葛亮和杜甫的生平事迹,完成下表对于两人的对比分析。
探究案1.诗歌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明确:不好。
①“蜀相”就是诸葛亮,但“蜀相”之称是突出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功绩,这与本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
②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对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而不在诸葛祠这个古迹。
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明确:①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②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③“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
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明确:不能。
①“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
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
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②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明确: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
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
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
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
“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三课《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蜀相、书愤》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重点2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重点3鉴赏诗歌写景技巧☆☆☆☆☆重点4 比较阅读《蜀相》《书愤》☆☆☆☆☆【重点详解】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点解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对字词、句和语言风格的鉴赏。
对字词的鉴赏,又称为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鉴赏诗句,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赏析。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考向】鉴赏《蜀相》的语言【例题】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蜀相书愤联合案答案

《蜀相》、《书愤》联合案答案《蜀相》一、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二、分析诗歌(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1、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3、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4、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1、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2、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3、老师点拨、明确:“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4、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五、课堂总结:朗读古诗词的技巧《书愤》导学案一、文学常识务观放翁南宋《剑南诗稿》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二、知识运用1、解释加点的词书愤:抒发义愤。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时代背景;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融、比兴、用典)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初步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人格力量,对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知识链接】(一)知人: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著有《杜工部集》。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2.十年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修改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2946d5af45b307e9719730.png)
第一篇: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问题:一、《拟行路难》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第五六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1)社会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蜀相》《书愤》3导学案答案(精)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B .犀利(xī 夙愿(sù朔风(sù乾坤(qiánC .晕车(yùn 采撷(xié马厩(jiù沙砾(lìD .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答案 C解析 A .“劲”读jìn 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A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B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C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D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答案 B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 .“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 .“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高中语文《蜀相》《书愤》导学案 人教版第三册

《蜀相》《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学习重点:目标1、3学习难点:目标3三、读法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3、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四、【知识链接】【诗作背景】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
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五、【任务性预习】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背诵《蜀相》《书愤》两诗。
六、【合作探究】1、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答案 C
解析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5.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何作用?
6、颈联描写刘备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3.C4.B
5、一是借“柏森森”写也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用庄严肃穆的环境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6、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暗示自己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视,以致壮志难酬。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 蕴藉(jí)
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
答案 D
解析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答案 B
解析许:称许,称赞。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日前,《福布斯2008中国名人榜》出台,于丹以1 103万的巨额收入居作家榜首之位。
B.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于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完成了各项议程,通过了若干政治决议。
C.自2007年10月下旬以来,由于国内没有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股市指数连续下跌,中国股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D.3月24日,奥运冠军罗雪娟将在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仪式结束后,高举火炬,开创第一次由举办国火炬手完成的第一棒火炬接力。
答案 C
解析A.语意重复,去掉“之位”;B.语序不当的,把“完成……决议”放在“会议”后;D.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先例”。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5~6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
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
答案空先悲愤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①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②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
“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
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7.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
答案“挑灯”,说明是久读;“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
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
8.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①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②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
四、语言运用
9.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充语句。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
读陆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答案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寄情山水
10.根据语意仿写三句话。
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同。
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饮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的对比永远说不完。
答案散文乃对话诗乃独白散文乃国语诗乃方言散文乃门诗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