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5、《蜀相》《书愤》比较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
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
(1)背景经历:动乱年代;晚年之作,胸 怀大志不得重用。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探究两首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 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 十三年(1186)春,这时 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 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 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 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 诗时,才以朝奉大夫、 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知人论世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
堂-飘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载浮载沉-绝恋沈园-临 终示儿。

1.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 心”;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 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 蜀
• 不同点:
《蜀相》 融情于景 追慕、敬仰 《书愤》 用典明志
表现手法
壮志难酬
社会责任感
借武侯自况 建功立业
抒发个人感情
深沉的忧患意识
拓展延伸
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对两首诗不同之处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时也
不难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 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 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 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 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 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在爱国诗 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蜀相、书愤(2015.1)

蜀相、书愤(2015.1)

主旨
诗歌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
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
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比较阅读《蜀相》和《书愤》两部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主要意象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个人情感、表达技巧和作品风格 不得重用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忠心、功绩 (慨叹) 陆——矢志不渝 (羡慕)
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 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
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 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 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 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 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 出师——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 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 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 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 泪满襟—— 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
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 沉和悲伤的?
思考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 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艺术特色
除了用典,诗中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三课《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三课《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蜀相、书愤》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重点2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重点3鉴赏诗歌写景技巧☆☆☆☆☆重点4 比较阅读《蜀相》《书愤》☆☆☆☆☆【重点详解】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点解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对字词、句和语言风格的鉴赏。

对字词的鉴赏,又称为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鉴赏诗句,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赏析。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考向】鉴赏《蜀相》的语言【例题】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古诗鉴赏测试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测试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测试选择题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目妙妙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B.荒忽兮远望朝驰余马兮江皋C.岸土赤而壁立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D.罔薜荔兮为帷合百草兮实庭(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4.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5.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蜀相》《书愤》对比教学

《蜀相》《书愤》对比教学

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 其时诗人61岁。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
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首联: 我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 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 人开篇自问,道出多少郁愤?(豪气如山)。
《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现存诗将近9000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 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 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 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 饬。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 庵笔记》等传世。
这两句诗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 力?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 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 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 下的理想。
主旨
•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 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 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思想 感情表达方面有何异同?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 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 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 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 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书愤》阅读答案

《书愤》阅读答案

《书愤》阅读答案《书愤》阅读答案「篇一」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

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

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书愤》阅读答案「篇二」【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

《蜀相》与《书愤》

《蜀相》与《书愤》




《蜀相》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癿 生活悲辛。 因忠诚直谏而被贬,唐肃宗“荃丌察余之衷情兮”癿 政治遭遇癿悲凄。 “致君尧舜上”癿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癿悲哀。 对国家岌岌可危、百姓苦难癿忧愁心痛。 …… 都化作汩汩泪水,无声沾襟。
《蜀相》
题目为何用“蜀相”,而非“武侯祠”或者“诸葛亮” 等?
杜甫独自来到武侯祠拜谒见到此情此景他想起自来到武侯祠拜谒见到此情此景他想起了刘备三顾茅庐不请葛亮频繁讨论天下了刘备三顾茅庐不请葛亮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请葛亮从此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大计请葛亮从此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两朝竭尽忠心癿历史丌禁慨叹请葛佐两朝竭尽忠心癿历史丌禁慨叹请葛亮出师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先病死了又联亮出师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先病死了又联系起自己悲苦癿一生泪满衣襟其对国系起自己悲苦癿一生泪满衣襟其对国对民癿深情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比较阅读

请大家再读这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何异同?
比较:炼字
《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隑右黄鹂空好音。 《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炼字鉴赏
第一步
分析词义,解说句意(画面)。 第二步 分析它癿手法和艺术敁果。 第三步 阐释它营造癿意境,迚而说明 表达癿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书 愤
陆游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整体感知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 早年癿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癿爱国热忱, 却丌懂得世道癿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 癿中原地带,胸中癿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 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癿迚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 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亍 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不请葛亮相比!尾联是 诗人以请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敁法请葛亮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丌秱。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作者年事已高。 (3)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4)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1.表达情感: • 不同点: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 捷身先死”的惋惜和痛苦;
《书愤》中陆游则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千载谁 堪伯仲间”,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2.写作手法: 《蜀相》对仗、烘托、乐景抒哀情、用典。 《书愤》虚写、用典。
3.作品风格: 杜甫 沉郁顿挫(首联颈联是景仰、颔联尾联是叹惋) 陆游 雄浑豪壮(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但后三联大气磅礴,笔力雄浑,尤其“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茅庐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拿到一首诗,你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 …… 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 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
请先读一读。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 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 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B、“出师一表真名世 ”
《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 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2)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 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3)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 以此自勉的精神。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 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 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 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 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关于诸葛亮
•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
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 (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由山 东辗转至襄阳。 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 “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 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备死后,刘禅即 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 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 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 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 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 (今陕西省勉县东南)。谥忠武。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列 锦),能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
• 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 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 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对照注释预习两首诗 初读感知,概述诗歌大意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身边虽有关 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 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 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 到茅庐时,诸葛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诸葛亮好友 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 中,遇诸葛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诸 葛亮弟诸葛均,方知诸葛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 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诸葛亮岳父 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 适逢诸葛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备吩咐关羽,张飞在门 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诸葛亮醒 后,方才相见。
这里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自 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
《蜀相》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 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 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 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 (“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 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 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书愤
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 诗的前两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 形象,追忆了两次胜利的战斗。 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 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 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 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因声求气,感受诗韵
七言律诗朗读提要: 1、节拍:XX一XX一XX一X
XX一XX一X一XX 2、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 遇仄声宜作停顿。 (1)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 《书愤》划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 (2)请学生示范朗读。学生、教师点评。 (3)齐读两首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 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读“课后链接”
陆游为什么喜欢写诸葛亮?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 存亡危机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 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 “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 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 欢写吟咏诸葛亮的诗。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 中原之志。
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 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 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 (结合具体的诗句阐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少年时 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 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 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 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 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 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 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
《蜀相》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 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 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 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 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 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 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书愤》写作背景 这首著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 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 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 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 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 未成的愤懑。
后人评陆游诗:“前辈评宋南渡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 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悲惋实同。” (因为杜鹃也叫望帝鸟,杜甫见到这鸟就要去拜,望帝也就是
忠君爱国。因此,拜鹃心事就是思念故国一事。)
3、表现手法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体会“自”“空”的表达效果。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 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 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为谁而绿呢? 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这是何等凄 凉伤感。 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 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 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
合作探究的要求: 一、立足于诗文,揣摩诗句,不做架空的分析。 二、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 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 2)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 做补充发言。 (交流时间10分钟)
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 计”“老臣心”;
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
愤懑。
借古讽今 全篇:前后对比
拓展延伸 对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同时我们 也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 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 情怀。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 坛上大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 么这种凝结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 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这些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敬仰再次来 诵读这两首诗,最好能诵记于心。
• 一生谨慎,"长于巧思",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 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