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越中览古
蜀相书愤越中览古

《蜀相》一、写作背景、人物介绍: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Xie)。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候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
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风格: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文集:《杜工部集》韩愈赞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颂诸葛亮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二、疏通文本,总体把握《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
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
颈联是上句看起来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梳理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描述景象凄凉冷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一剪梅、越中览古 教案

《书愤》一、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二、讲析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
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
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
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
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蜀相》《书愤》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蜀相》《书愤》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蜀相》《书愤》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相》《书愤》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2.比较《蜀相》和《书愤》,说说它们在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1.三顾频烦天下计(《蜀相》) 楼船夜雪瓜洲渡(《书愤》)2.《蜀相》和《书愤》,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而《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写自己的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对比赏析《蜀相》前两联是写景“锦官城”外之景:“柏”“阶”“碧草”“叶”“黄鹂”,后两联抒情。
明确手法,借景抒情。
《书愤》中通过关键词“早岁”可知,作者是先回忆过去,然后写现在“镜中衰鬓已先斑”。
最后写“出师一表”,以诸葛亮自况,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
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上,要从诗中选取的意象,写作内容角度,体现情感的关键字词来理解,另外还要结合作者的背景来全面把握。
《蜀相》通过作者所写之景的特点“自”“空”可以感受到无人欣赏的落寞,而写诸葛亮主要是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由惋惜写出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附答案)诗歌部分第一单元一、白居易《长恨歌》1.《长恨歌》中“(),()。
(),()。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
”两句诗。
3.“(),()。
”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
”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
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
”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诗歌目录【可编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诗歌目录(新)第一册阅读鉴赏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4 诗两首雨巷……………………………………………………戴望舒 7再别康桥………………………………………………徐志摩 9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1*中外短诗五首断章……………………………………………………卞之琳 16 风雨……………………………………………………芦荻 16错误……………………………………………………郑愁予 17 回旋舞…………………………………………………保尔·福尔17在一个地铁车站………………………………………庞德 18第二册第二单元诗经二首卫风·氓小雅·采薇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汉乐府白马篇…………………………………………………曹植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归园田居……………………………………………陶渊明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第三册第二单元阅读蜀道难………………………………………………………李白琵琶行………………………………………………………白居易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登高李商隐诗二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马嵬(其二)陆游诗二首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第四册第二单元阅读李煜词两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姜夔词一首《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天狗井春无题川江号子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贺新郎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第三单元·爱的心语蛇预言窗你的名字神女峰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河床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散文部分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动人的北平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新纪元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美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森林中的绅士云霓埃菲尔铁塔沉思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葡萄月令光树(节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长恨歌自主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作品推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一剪梅今别离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指导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作品推荐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扬州慢长相思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赏析示例将进酒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作品推荐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菩萨蛮高祖还乡四、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自主赏析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作品推荐方山子传大铁椎传五、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指导赏析示例六国论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品推荐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六、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赏析指导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自主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项脊轩志作品推荐游沙湖苦斋记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班主任工作总结专题8篇第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
《蜀相》《书愤》精品PPT课件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 其时诗人61岁。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
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小结
本诗回顾了青年时 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 斗生活,直面现实,抒 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 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 派的强烈愤慨。
对比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书愤》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 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 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 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 “隔叶黄鹂”描绘出一 幅春景,但对盎然春景,作者却有独特 的感受:祠堂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 影只、孤寂伤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第4~5课蜀相书愤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高考考点链接
虚实相生
解读:“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应
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
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指津: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 忧国忧民的心。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面对支 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试 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烽火连 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蜂起的狼烟,离散 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这是何等的折磨?他的身心在几十 年中一直被腐蚀着。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 才会选择借酒浇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 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 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故乡,但 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 富。抒发政治抱负,反应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 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着气吞残虏的爱国 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作品:《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资料PPT课件

-
42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空好音,无人聆听
情 景 交 融 寄寓
寂寞和感伤
-
43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
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
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
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
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
-
12
•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 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 限仰慕,备加敬重。
•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
13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 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 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 媒介.
-
16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 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 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 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 发挥。
相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起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承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转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合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14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
3、以动衬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一、写作背景、人物介绍: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Xie)。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候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
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风格: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文集:《杜工部集》韩愈赞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颂诸葛亮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二、疏通文本,总体把握《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
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
颈联是上句看起来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梳理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描述景象凄凉冷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壮志未酬痛苦伤感英雄诸葛孔明诗人自己四、赏析首联:写诗人去武侯词途中的情况。
是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微露满意和欣慰。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
“自”、“空”二字写出冷落凄凉,暗含“丞相无缘得见春色好音”的伤感和叹惋,自然过渡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颈联:上句用刘备的事迹侧面烘托,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精辟概括。
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尾联: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叹惋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于千古名句。
心念武侯,高山仰止;身处乱世,也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五、相关诗词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①,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注释】①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②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简析】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
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作的一首怀古诗。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
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
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
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
八阵图乃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
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
“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
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
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
以此为恨耳。
”杜甫借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六、颂诸葛亮对联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孟获。
五丈原前,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
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
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
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蓝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书愤陆游文常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背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而《书愤》用典、对比。
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赏析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2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3-4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追述25年前抗金胜仗。
一是诗人39岁(隆兴元年,1163)在镇江府任通判时,主张抗金的张浚统率江淮诸路兵马,给诗人带来收复故土的希望,但张浚兵败,第二年被罢免;一是诗人48岁(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任王炎幕僚时,王炎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诗人曾几次亲临前线,但王炎不久被调走,北伐又成泡影。
5-6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
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
“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
自许:自己称许自己;自信。
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愤”──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
7-8最后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小结:前后对比,用典,以他人自比/自况,抒发了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