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知识讲解)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知识讲解)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知识讲解)《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2.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久居建康(今南京)。

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

《蜀相》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

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书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理清结构《拟行路难》(其四)本诗直抒胸臆的词是——叹、愁。

第一层(1-4句):不当愁。

命运天注定,不必怨叹、忧愁。

第二层(5-6句):消愁。

虽然不当愁,但还是挥之不去,饮酒、歌吟自我宽解。

第三层(7-8句):更添愁。

宽解不得,徘徊独伤心,郁结胸中不敢倾吐。

■《蜀相》杜甫《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是唐代诗人鲍照所作,此诗以其凄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留下了许多深思和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并探讨其内在的哲理和诗歌意义。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拟行路难”已经表明了诗歌本身所要表现的主题。

行路本就不易,要想行远路难更是倍加艰辛。

而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行路”并不仅仅指的是人物的行走之路,更是对人生旅程的思考和反思。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人人在人生路上难以为继的艰难之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丰盛的酒席,美味珍馐,以及无法享受美好的事物,表达出人类大多数追求物质的渴望,但却因为某种原因而受阻,内心饱含着无奈和茫然。

而在接下来的的一段句式呼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也许是鲍照最有名的名句了。

在生命的道路上,人们所追求的不只是名利和物质的片刻享受,而是更为深远的心灵自由和人生的价值观。

就像长风破浪的船只,在海上扬帆破浪,人们摆脱了人世间的繁杂和纠缠,寻找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

这其中,旅途的艰辛也不能避免,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前四句所表述的无助。

在诗的主干部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通过抒发人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向往,来反映自己的诗歌观点。

诗人认为,青春时候所学习的知识和文化,最终要放在晚年去体现自己的生命气息。

也正是因为这种悔恨和不舍,人们会更加强烈地回忆和感悟自己的一生。

这种情感,可以为读者传达人生的参透和人生的经验,对于人们的一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鲍照通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理解。

生命的路程充满了未知和未来,不论是在人世,还是在人生路程上。

我们无法回避人生的艰辛,我们只能迎接它、拥抱它、超越它。

无论在路途上遭遇多少波折,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反抗生命的片段。

总的来说,鲍照的《拟行路难》以其引人入胜的意境与深刻的内涵,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拟行路难 蜀相 书愤内容分析

拟行路难 蜀相 书愤内容分析

拟行路难这首“泻水臵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

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高中语文1自主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分析

高中语文1自主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分析

安史之乱后,他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6 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在漂泊西南时期写 了《咏怀古迹》五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其他如《春望》、《天末怀李 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客 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抒怀》、 《宿江边阁》、《登岳阳楼》、《蜀相》、《野老》、 《恨别》、《宿府》、《阁夜》、《白帝》、《诸将》5首、 《秋兴》8首、《登高》、《江南逢李龟年》、《客至》、 《江畔独步寻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 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 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 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 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 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种。
【解析】 黄庭坚《清明》一诗,由清明的百花盛开 想到野田荒垅,进而想到人生的价值。诗人指出,世间贤 愚混杂。他用“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言,讽刺了那些为 富贵名利钻营,抛弃人格尊严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他们表 面上道貌岸然而实则内心肮脏不堪的本质。他们猥琐卑下, 毫无人格尊严。诗人接着谈到一些高士,如春秋时晋国的 介子推,他拒绝做官,甘愿被烧死。一正一反两种人格在 此形成鲜明的反差,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价 值的取舍。然而,这世道却贤愚是非不分,于是在最后, 诗人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作结,反映 了诗人触景生情,经过对世事的思考和人生的回顾后产生 的消极情绪。
(3)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 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 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前期的 作品展示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主要是五 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代表作是《望岳》。安史之乱前夕, 他十载长安生活,流传下来的诗约100余首,其中优秀的诗 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有《兵车行》、《丽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等不朽的名篇。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word无答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word无答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word无答案)一、其他(★★) 1 . 赏析下面的句子。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2 . 赏析下面的句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3 . 赏析下面的句子。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暨何为兮木上?(★★) 4 . 赏析下面的句子。

沅有芷兮澧有兰(★★) 5 . 赏析下面的句子。

思公子兮未敢言。

(★★) 6 . 赏析下面的句子。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 7 . 赏析下面的句子。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8 .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请赏析句中“朝”和“夕”两字的妙处。

(★★) 9 . 理解诗句的含义。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 10 . 请赏析以下内容: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 11 . 理解下列诗句。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 12 . 理解诗句的含义。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 13 . 理解诗句的含义。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 14 . 理解诗句的含义。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 15 . 湘君为什么要把衣袖、汗衫抛入水中?这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有其他原因?那他又为什么采杜若呢?(★★★★) 16 . 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试作赏析。

(★★) 17 . 本文的情节是怎样的?相应的主人公的情感先后有哪些变化和反应?(★★) 18 . 屈原在《湘夫人》中刻画了主人公等候湘夫人而对方久等不至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如果把《湘夫人》改编成戏剧,你觉得应该改编成喜剧还是悲剧?(★★) 19 . 赏析下列诗句。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其他1.赏析下面的句子。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2.赏析下面的句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赏析下面的句子。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暨何为兮木上?4.赏析下面的句子。

沅有芷兮澧有兰5.赏析下面的句子。

思公子兮未敢言。

6.赏析下面的句子。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7.赏析下面的句子。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8.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请赏析句中“朝”和“夕”两字的妙处。

9.理解诗句的含义。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10.请赏析以下内容: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11.理解下列诗句。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2.理解诗句的含义。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13.理解诗句的含义。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14.理解诗句的含义。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5.湘君为什么要把衣袖、汗衫抛入水中?这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有其他原因?那他又为什么采杜若呢?16.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试作赏析。

17.本文的情节是怎样的?相应的主人公的情感先后有哪些变化和反应?18.屈原在《湘夫人》中刻画了主人公等候湘夫人而对方久等不至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如果把《湘夫人》改编成戏剧,你觉得应该改编成喜剧还是悲剧?19.赏析下列诗句。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0.理解句子的含义。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21.鉴赏诗句。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2.赏析诗句。

心非木石岂无感?23.赏析诗句。

吞声踯躅不敢言。

2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拟行路难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南朝宋·鲍照]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作者简介]鲍照,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

元嘉十六年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棱令。

大明五年出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二年刘子项起兵反明帝失败,鲍照死于乱军中。

[古文今译]其四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这句说,歌唱声图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其六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诗文赏析]其四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其六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

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问题:一、《拟行路难》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第五六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1)社会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3、诗歌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二、《蜀相》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这几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明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几句诗的主要意象是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这几句诗里写了与诸葛亮有关的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几件事。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前两句包含了诗人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后两句包含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颔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试分析。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

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提示: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3、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三、《书愤》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这是用典,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

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

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2、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诗中哪两个字用得精妙传神?试分析。

明确: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

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

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问题:一、《拟行路难》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3、诗歌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二、《蜀相》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这几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2、诗歌的颔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试分析。

3、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三、《书愤》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2、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诗中哪两个字用得精妙传神?试分析。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