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

合集下载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5、《蜀相》《书愤》比较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
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
(1)背景经历:动乱年代;晚年之作,胸 怀大志不得重用。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探究两首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 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 十三年(1186)春,这时 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 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 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 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 诗时,才以朝奉大夫、 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知人论世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
堂-飘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载浮载沉-绝恋沈园-临 终示儿。

1.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 心”;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 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 蜀
• 不同点:
《蜀相》 融情于景 追慕、敬仰 《书愤》 用典明志
表现手法
壮志难酬
社会责任感
借武侯自况 建功立业
抒发个人感情
深沉的忧患意识
拓展延伸
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对两首诗不同之处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时也
不难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 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 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 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 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 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在爱国诗 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三课《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三课《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蜀相、书愤》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重点2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重点3鉴赏诗歌写景技巧☆☆☆☆☆重点4 比较阅读《蜀相》《书愤》☆☆☆☆☆【重点详解】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点解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对字词、句和语言风格的鉴赏。

对字词的鉴赏,又称为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鉴赏诗句,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赏析。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考向】鉴赏《蜀相》的语言【例题】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教案:《蜀相》《书愤》导语: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两篇古代文学作品——《蜀相》和《书愤》,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人物和文学创作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蜀相》和《书愤》的背景知识;2. 分析和探讨《蜀相》和《书愤》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蜀相》欣赏与分析a.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和作品《蜀相》;b. 语言表达:解读诗中的隐喻和比喻;c. 情感表达: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d. 辩论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探讨《蜀相》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2. 《书愤》欣赏与分析a. 背景介绍:介绍文人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b. 语言表达: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c. 情感表达:分析文章中的反抗和愤慨情绪;d.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抗议信或愤怒的文章。

教学步骤:第一课:《蜀相》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蜀相雕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欣赏与分析:师生一起读诗,解读其中的比喻和隐喻。

4. 情感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蜀相形象和情感表达。

5. 辩论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和讨论,探讨蜀相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启示。

第二课:《书愤》1. 导入:通过展示文人墨宝中的一幅魏晋风格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人墨客的生活状况。

3. 欣赏与分析:师生一起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感表达: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文章中强烈的反抗和愤慨情绪的理解。

5.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自己的抗议信或愤怒的文章。

教学扩展:1. 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探究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自主学习【知人论世】(1)《蜀相》:杜甫此诗作于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

国势危艰,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无路请缨,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推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2)《书愤》: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直到作此诗时,闲居山阴6年的他才被重新起用。

此时陆游已62岁。

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知识链接】怀古诗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

《蜀相》与《书愤》

《蜀相》与《书愤》




《蜀相》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癿 生活悲辛。 因忠诚直谏而被贬,唐肃宗“荃丌察余之衷情兮”癿 政治遭遇癿悲凄。 “致君尧舜上”癿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癿悲哀。 对国家岌岌可危、百姓苦难癿忧愁心痛。 …… 都化作汩汩泪水,无声沾襟。
《蜀相》
题目为何用“蜀相”,而非“武侯祠”或者“诸葛亮” 等?
杜甫独自来到武侯祠拜谒见到此情此景他想起自来到武侯祠拜谒见到此情此景他想起了刘备三顾茅庐不请葛亮频繁讨论天下了刘备三顾茅庐不请葛亮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请葛亮从此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大计请葛亮从此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两朝竭尽忠心癿历史丌禁慨叹请葛佐两朝竭尽忠心癿历史丌禁慨叹请葛亮出师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先病死了又联亮出师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先病死了又联系起自己悲苦癿一生泪满衣襟其对国系起自己悲苦癿一生泪满衣襟其对国对民癿深情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比较阅读

请大家再读这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何异同?
比较:炼字
《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隑右黄鹂空好音。 《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炼字鉴赏
第一步
分析词义,解说句意(画面)。 第二步 分析它癿手法和艺术敁果。 第三步 阐释它营造癿意境,迚而说明 表达癿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书 愤
陆游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整体感知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 早年癿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癿爱国热忱, 却丌懂得世道癿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 癿中原地带,胸中癿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 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癿迚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 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亍 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不请葛亮相比!尾联是 诗人以请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敁法请葛亮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丌秱。

杜甫 蜀相+书愤

杜甫 蜀相+书愤
《蜀相》《书愤》
杜甫 陆游
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 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 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 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 圣”。
杜甫草堂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 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 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 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作背景
本诗系1186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被黜赋闲在乡,想那 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 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自 主 鉴 赏
看诗题 看背景(论世)
看注释 看诗人(知人) 看诗眼 看典故(看手法)
《怀昔》:“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一日岁欲 暮,扬鞭临散关。”(1191)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用典明志。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
比,虽然没有如檀道济般被冤杀,但因主 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
• 少时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 谁?如今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 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陆 游

一、 宋 诗 的 特 色 与 分 期
南宋诗概说
更学问、更技巧、更聪明。
特色: 想得更深刻,说得更机智、
分期: 四期(初期,乾道、淳熙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和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赏析《蜀相》和《书愤》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和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2)比较两首诗歌在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有许多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抒发着爱国之情。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感受两位诗人的赤子之心。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春天,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2、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章节:第三单元第六课内容:杜甫《蜀相》和王安石《书愤》两首诗的鉴赏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书愤》两首诗;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和王安石的诗歌风格;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并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难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歌打印稿;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诗歌朗诵:请学生朗诵《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句解析:分析两首诗的诗句,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人介绍:介绍杜甫和王安石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5.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欣赏两首诗的美。

6. 实践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蜀相》《书愤》板书结构:1. 诗人简介2. 诗歌内容解析3. 诗歌意境分析4. 诗歌语言特点5.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蜀相》《书愤》两首诗;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鉴赏心得;3. 请学生查找其他杜甫或王安石的诗作,进行鉴赏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诗歌鉴赏,使学生了解了杜甫和王安石的诗歌风格,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蜀相》和《书愤》是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它们分别反映了杜甫和王安石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诗人的生活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 小结 :炼字鉴赏题步骤 :一、解释字义。二、解释 句子。三、明确表现手法。四、分析表达效果。
探究三
•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怀?
答:尾联;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 深沉感慨。
书 愤
陆 游
作者其人
• 示例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 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 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 此自勉的精神。 为什么以此自勉?什么意思?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 复中原之志。 所以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 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 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 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 7.《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 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8.《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 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9.《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写 •愤:悲愤,愤懑,
探究一内容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采用“知人论世”的 方法,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 所愤之一: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 • 所愤之二: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政治黑暗 • 所愤之三: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 壮志未酬 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
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 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 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 知识链接
• 怀古诗:怀古人、忆古事、览古迹 • 由此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 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 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 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 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 羊· 潼关怀古》等等
• 除了用典、白描,这首诗还用了哪种表 现手法?
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 诗,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3)、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 不同点 • 1、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 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 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 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 苦。 • 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 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 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探究三
• 本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 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 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探究四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 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 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 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 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 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 旨在千载以下。
探究二
• 1.丞相祠堂景色(文中句子)
柏森森,映阶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隔叶黄鹂
• 2..概括景物特点:
繁茂,有生机,幽美。(亦有敬仰之情)
• 3. “自”“空”:该怎么理解?
“自”“空”两个字,两字同义,有“徒然,白白的”之 意。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物是人 非。乐景写哀情,反衬了寂寞、凄凉之情。
• 情感类型
•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 古人的赞颂缅怀之情; • ②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③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 ④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 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 命运;
探究一
•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 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2、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隆中对策,东和孙权,北拒曹 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 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 3.、该怎样来理解两联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称颂、崇敬、 仰慕、叹惋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自己 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 2、在表现手法上 •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 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融情于景中,然 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 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己 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 B、《书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对 比。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 后一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 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示例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 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 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 城。” 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可见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 我其谁的决心。 这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然而,如今呢?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 “空”字。“空自许”,“鬓先斑”,两相比照, 何等悲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 国力量的刽子手。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 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 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 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 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 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 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表》这 篇文章真是名传后世,千年以来谁能与 诸葛亮相比呢?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 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 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 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 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 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 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 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 首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 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 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 而出。
蜀 相 杜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
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
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 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
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
• 小试牛刀
•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 氛的诗句是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5. 《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6. 《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 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ks5u精品课件
探究二品味佳句
• 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诗句并品味赏析其妙处
• 示例一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用白描的手法 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 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 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 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 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 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形象地 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 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 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 活。 • 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