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蜀相》《书愤》群文阅读课件

高一语文《蜀相》《书愤》群文阅读课件

任务四:探求延伸,感悟精神。
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到司马迁《史记》中的蔺相如、 李广;从《汉书》中的苏武到隋唐的高适、李白、杜甫; 从宋代的范仲淹、陆游、辛弃疾到辽金的元好问.......中国 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爱国之士。
分享:在我们的历史星空中,你还能想起 哪些爱国名人名句?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精神启后人
杜甫为什么写诸葛亮?
理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如果自己得
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
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厄穷途,生民涂炭, 国势艰危,报国无门。
仰慕之情
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
●4.《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 气如山。”两句,作者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 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
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此时安 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
写作背景 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 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 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
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 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
文人。
探究2:同忆诸葛,异放光彩
诗歌
写诸葛亮的诗句
情感侧重点
《蜀相》
《书愤》
雄才伟略
忠心报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事业未竟 的惋惜
(以诸葛写自己不得重用的痛苦)
才华横溢 千载功业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
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 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 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锦绣河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李大钊备受鼓舞,他连续发表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 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 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5、《蜀相》《书愤》比较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
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
(1)背景经历:动乱年代;晚年之作,胸 怀大志不得重用。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探究两首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 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 十三年(1186)春,这时 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 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 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 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 诗时,才以朝奉大夫、 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知人论世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
堂-飘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载浮载沉-绝恋沈园-临 终示儿。

1.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 心”;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 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 蜀
• 不同点:
《蜀相》 融情于景 追慕、敬仰 《书愤》 用典明志
表现手法
壮志难酬
社会责任感
借武侯自况 建功立业
抒发个人感情
深沉的忧患意识
拓展延伸
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对两首诗不同之处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时也
不难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 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 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 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 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 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在爱国诗 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蜀相》与《书愤》比较--一课时解析

《蜀相》与《书愤》比较--一课时解析

《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侧重叙写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于后世, 追慕了其千载名绩,表明了自己至老不移的爱国 热情,对施展抱负的渴望,也贬斥了那朝野上下 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 “名世”。
陆游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 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 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蜀相》与 《书愤》
杜甫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
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 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 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 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 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
“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
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
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
第一步 分析词义,解说句意(画面)。
碧色的草照映着台阶显出春意,树上的黄鹂隔着枝婉转鸣唱 。
第二步 分析它的手法和艺术效果。
这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作者却以乐景写哀情,用 自”、“空”二字修饰,显出了青草自绿,却无人光顾;黄鹂 好音,而无人倾听的凄凉伤感。
第三步 阐释它营造的意境,进而说明表达的思想感情。
乱世思良相,乱世思英雄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三课《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三课《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蜀相、书愤》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重点2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重点3鉴赏诗歌写景技巧☆☆☆☆☆重点4 比较阅读《蜀相》《书愤》☆☆☆☆☆【重点详解】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点解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对字词、句和语言风格的鉴赏。

对字词的鉴赏,又称为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鉴赏诗句,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赏析。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考向】鉴赏《蜀相》的语言【例题】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古诗鉴赏测试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测试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测试选择题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目妙妙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B.荒忽兮远望朝驰余马兮江皋C.岸土赤而壁立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D.罔薜荔兮为帷合百草兮实庭(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4.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5.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蜀相》《书愤》对比教学

《蜀相》《书愤》对比教学

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 其时诗人61岁。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
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首联: 我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 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 人开篇自问,道出多少郁愤?(豪气如山)。
《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现存诗将近9000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 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 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 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 饬。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 庵笔记》等传世。
这两句诗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 力?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 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 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 下的理想。
主旨
•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 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 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思想 感情表达方面有何异同?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 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 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 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 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书愤》阅读答案

《书愤》阅读答案

《书愤》阅读答案《书愤》阅读答案「篇一」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

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

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书愤》阅读答案「篇二」【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作者年事已高。 (3)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4)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1.表达情感: • 不同点: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 捷身先死”的惋惜和痛苦;
《书愤》中陆游则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千载谁 堪伯仲间”,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2.写作手法: 《蜀相》对仗、烘托、乐景抒哀情、用典。 《书愤》虚写、用典。
3.作品风格: 杜甫 沉郁顿挫(首联颈联是景仰、颔联尾联是叹惋) 陆游 雄浑豪壮(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但后三联大气磅礴,笔力雄浑,尤其“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 1.赏析炼字的效果及答题模式。 • 2.诗歌的比较阅读。(对象,手法,情感)
一、炼字型问题 的答题模式 • 字面义+语境义+手法+内容(翻 译整句诗)+情感。
• 类型:动词,形容词,数词
炼字型题目 经典范例(一)
• 【问】 请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中“绿”字的妙处。(4分)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 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 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 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 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 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 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 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 发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 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 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 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
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
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 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 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 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 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 穆的气氛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提问: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 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把它们各自换成‚尽‛和‚皆‛,好 不好?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闲适诗
他也有不少诗歌是以细腻冲淡的笔法、 闲适恬和的情调,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 活,它们构成了另一种旋律。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子美 少陵野老 字____,自称______。他创作 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 诗史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是 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 诗圣 甫也被誉为“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沉郁顿挫 歌形式,风格______;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杜工部集 《________》。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
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
限仰慕,备加敬重。 •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蜀 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
(三课时)
教学目标
• • • • • 1.了解律诗的结构。 2.划分律诗的朗读节拍(节奏)。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探究诗歌的主旨。 4.赏析炼字的作用。 5.诗歌的比较阅读。
二、各诗的写作背景及主旨
• (一) 《蜀相》 • (二)《书愤》
知识回顾
•杜甫(712—770)
二、诗歌的比较赏析 • 角度:对象,手法,情感。 • 诗歌中的手法,将在第二单元 详讲。
对比赏鉴
和杜甫《蜀相》相比, 《书愤》与其在歌颂诸葛亮功 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 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 功绩方面:《蜀相》着重刻画诸葛亮‚功盖 三国‛、‚老臣之心‛;《书愤》意在写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 • 抒情达意:陆游侧重以诸葛孔明自况,表达 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的心愿;杜甫却是 表达对英雄的惋惜、追慕以及自伤之心。
承描Βιβλιοθήκη 景象 凄凉冷落转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长使英雄泪满襟。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 3、以动衬静
4、借古抒怀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 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 【答】 “闹”本义是“热闹”,(1分)此处运用 了拟人的手法,(1分)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 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 出来了。(1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1分)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提问: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 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把它们各自换成‚尽‛和‚皆‛,好 不好?
1、抗敌复国主题。 这类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 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 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 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生活经历的三个时期:
(一)辗转任职和闲居时期。从绍兴十四年 (1144)到乾道五年(1170)。 • 45岁以前,他先后任福州宁德县主薄、枢 密院编修、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 北伐而罢职家居。

(二)入蜀从军时期:乾道六年(1171) 到淳熙五年(1178)。 • 陆游于乾道六年底到达夔州,一年以后, 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管理军务。后随 着王炎调回临安,陆游也被调至成都担 任安抚司参议官的闲职。
A.忧愤国家
B.忧愤朝政 C.忧愤自己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书愤》主旨
• 通过对历史的追忆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赞扬 和敬仰,表达了他一方面渴望万里从戎、 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又壮志难 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 • 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 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 是强烈。
情 景 交 融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空好音,无人聆听 寄寓 寂寞和感伤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
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 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 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 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
长出两三隔映锦丞 使师朝顾叶阶官相 英未开频黄碧城祠 雄捷济繁鹂草外堂 泪身老天空自柏何 满先臣下好春森处 襟死心计音色森寻
蜀 相
初步理解诗意
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提问1:
如果改为“蜀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 草木深”,好不好?为什么?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表现手法:《蜀相》先写景,在景中显情, 然后抒发情感,《书愤》先由早年往事写起, 再写到现在,虚实结合,融情于事。

•书: 书写 •愤: 愤懑,悲愤

•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 (回顾)诗人“书”了哪些事?
• • • •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书”
•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 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 么? (从诗中找)
陆游生平概况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 的学生,当过尚书右丞; 父亲陆宰,当过京西路 转运副使。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 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 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 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 愤》、《临安春雨初霁》、《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钗头 凤》 、《示儿》等。其中词作 《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 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二)《书愤》的写作背景及主旨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 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 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 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 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 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答案
• 1)桃花流水鳜鱼肥 (1分) • 2)“净”此处是纯净的意思(1分),联系“春 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 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1分), 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1分)。 •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 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 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 心世界。 (4分)
• 【答】 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绿色的意 思(1分),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1 分),有色彩感和动态感。春风又把江南万物吹 “绿”了,(1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之春的喜爱 之情。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1 分)
炼字型题目 经典范例(二)
• 【问】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闹’字而境界全出。” 对于这个“闹”字,你 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赏析。(4分)
人的情怀。
高考真题链接(2013年湖南卷)
• 钓船归 • 贺铸 •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 山前白鹭飞, ”句。(1分) • (2)简析首句“净”字的妙处。(3分) • (3)探究本诗的思想感情。(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