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宋诗词欣赏》,具体内容为第四章《豪放与婉约》的第二节课——《书愤》。
本节课将通过分析陆游的《书愤》一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豪放与婉约之间的情感表达,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把握其意境和情感。
2. 学会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书愤》中的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分析《书愤》的意境和情感,学会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词鉴赏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 诗词背诵:让学生齐声背诵《书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感知诗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分析诗词:讲解《书愤》的背景,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其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词,注重豪放与婉约的结合。
6.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诗词鉴赏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解答。
7.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诗词鉴赏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并讨论答案。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书愤》全文2. 黑板右侧:教学重点、难点、诗词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书愤》中的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词,注重豪放与婉约的结合。
3. 作业设计: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和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愤世嫉俗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愤世嫉俗之情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文。
4.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突出《书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2)展示诗人画像,简介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疏通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诗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主旨。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5. 拓展延伸:(1)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
(2)总结《书愤》的独到之处。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书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书愤》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全诗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掌握陆游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了解其诗歌风格特点。
3. 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掌握陆游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全文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画像,简要介绍陆游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诗人创作情境。
2. 朗读全文:让学生齐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逐句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以诗句“铁马冰河入梦来”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千载谁堪伯仲间”,并分享心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的艺术特色,派代表进行汇报。
8. 课后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作者:陆游时代背景:南宋情感表达:忧国忧民艺术特色:韵律、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书愤》全诗。
分析《书愤》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比较《书愤》与陆游其他诗作的风格特点,不少于300字。
作业答案:1. 《书愤》全诗背诵略。
2. 《书愤》中的意象有:铁马、冰河、长城、烽火等。
如“铁马冰河入梦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逐句解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书愤》的诗意及艺术特色。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阅读陆游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书愤》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进而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书愤》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 教学重点:《书愤》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以及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歌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书愤》。
2. 新课导入:a. 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b. 对《书愤》进行原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a. 选取《书愤》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赏析。
b. 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模仿例题,对《书愤》中的其他句子进行赏析。
b.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b. 强调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书愤》2. 诗人:陆游3. 创作背景:战争、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韵律美、修辞手法5. 赏析方法:关注情感、分析修辞、联系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赏析方法,对《书愤》全诗进行详细解读。
b. 分析《书愤》中所表达的情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2. 答案:a. 解读内容要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体现创作背景。
b. 体会内容要求:真实感受,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介绍陆游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书愤》的字词释义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书愤》中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古文用法。
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书愤》的译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 学生用书:新课标配套教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简要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主查阅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书愤》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2)详细讲解《书愤》中的难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书愤》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古典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7. 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研究《书愤》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书愤》与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探讨其艺术风格的异同。
2. 文学鉴赏:介绍唐代其他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杜甫、王维等,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课外阅读:1. 推荐阅读李白的诗选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诗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1、说一说,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
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
2、解题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
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4、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2)借古讽今
(3)用典明志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把握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1、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
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2、《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五、情怀感染
读一读陆游其它的爱国诗,再次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六、学法归纳
1、知人论世
2、相互联系
七、布置作业
用相互联系的方法再读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附板书设计:
书愤
陆游
报国有罪年华空老
愤
壮志未酬无人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