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与《蜀相》的比较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教案:《蜀相》《书愤》导语: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两篇古代文学作品——《蜀相》和《书愤》,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人物和文学创作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蜀相》和《书愤》的背景知识;2. 分析和探讨《蜀相》和《书愤》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蜀相》欣赏与分析a.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和作品《蜀相》;b. 语言表达:解读诗中的隐喻和比喻;c. 情感表达: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d. 辩论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探讨《蜀相》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2. 《书愤》欣赏与分析a. 背景介绍:介绍文人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b. 语言表达: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c. 情感表达:分析文章中的反抗和愤慨情绪;d.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抗议信或愤怒的文章。
教学步骤:第一课:《蜀相》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蜀相雕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欣赏与分析:师生一起读诗,解读其中的比喻和隐喻。
4. 情感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蜀相形象和情感表达。
5. 辩论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和讨论,探讨蜀相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启示。
第二课:《书愤》1. 导入:通过展示文人墨宝中的一幅魏晋风格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人墨客的生活状况。
3. 欣赏与分析:师生一起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感表达: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文章中强烈的反抗和愤慨情绪的理解。
5.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自己的抗议信或愤怒的文章。
教学扩展:1. 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探究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自主学习【知人论世】(1)《蜀相》:杜甫此诗作于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
国势危艰,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无路请缨,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推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2)《书愤》: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直到作此诗时,闲居山阴6年的他才被重新起用。
此时陆游已62岁。
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知识链接】怀古诗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和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赏析《蜀相》和《书愤》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和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2)比较两首诗歌在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有许多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抒发着爱国之情。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感受两位诗人的赤子之心。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春天,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2、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章节:第三单元第六课内容:杜甫《蜀相》和王安石《书愤》两首诗的鉴赏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书愤》两首诗;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和王安石的诗歌风格;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并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难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歌打印稿;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诗歌朗诵:请学生朗诵《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句解析:分析两首诗的诗句,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人介绍:介绍杜甫和王安石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5.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欣赏两首诗的美。
6. 实践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蜀相》《书愤》板书结构:1. 诗人简介2. 诗歌内容解析3. 诗歌意境分析4. 诗歌语言特点5.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蜀相》《书愤》两首诗;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鉴赏心得;3. 请学生查找其他杜甫或王安石的诗作,进行鉴赏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诗歌鉴赏,使学生了解了杜甫和王安石的诗歌风格,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蜀相》和《书愤》是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它们分别反映了杜甫和王安石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诗人的生活背景。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 的深层意蕴。
并背诵这两首诗。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 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2、 积累二人的名句3、 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一、课堂导入拿到一首诗,您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 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二、 因声求气,感受诗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两首诗的魅力。
【PPT 投影】朗读提要:1、 节拍:X X 一 X X 一 X X 一 X 和 X X 一 X X 一 X 一 X X 。
2、 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
⑴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戈y 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
⑵请学生示范朗读。
学生、教师点评。
(3)再次齐读两首诗。
三、 初读感知:概述诗歌大意。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 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同时 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 形象。
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 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 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四、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1、 【PPT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蜀相》、《书愤》ppt教学设计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问题提
问题一
这两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二
《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丞相”指 的是谁?
问题三
《书愤》中“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学生讨论与回答
针对问题一,学生回答:《蜀相》和 《书愤》都是表达作者对历史人物的 缅怀和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和忧虑。
针对问题三,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 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追思,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06
作业与延伸阅读
布置作业
01
02
03
作业一
背诵《蜀相》和《书愤》 两首诗,并默写。
作业二
《蜀相》和《书愤》两首 诗的比较阅读,分析它们 的异同点。
作业三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两首 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推荐阅读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文学史》
பைடு நூலகம்
此书为唐诗鉴赏的经典之作,对于深入理 解《蜀相》和《书愤》两首诗有很好的帮 助。
意境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 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壮志未酬 的痛苦。
04
两首诗对比分析
创作背景对比
《蜀相》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杜甫自西京长安入蜀至成都,巧遇大名鼎鼎的贤相诸葛亮庙(专祠诸葛亮专用的庙)就在西 郊的武侯祠。诗人瞻仰庙宇,凭吊先贤,感念先贤辅佐刘备,北定中原的历史功绩,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THANKS
感谢观看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诗词内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全诗以“愤”字贯穿始 终。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融入诗中,热情歌颂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蜀汉
部编版语文《蜀相》《书愤》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蜀相》《书愤》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蜀相》《书愤》,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解读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蜀相》诗词解析: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诗词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
2. 《书愤》诗词解析:了解陆游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诗词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
3. 比较阅读:对比两首诗词的异同,分析作者情感表达的差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蜀相》《书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感悟诗词的美学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两位诗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蜀相》《书愤》,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词的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蜀相》《书愤》的特点和价值。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美学价值和爱国主义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蜀相》《书愤》;3. 推荐一位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背景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活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ppt课件

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
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只好寓居成都。
6
• 陆游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 的出师北伐:
•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
书台》) •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秋感》) • 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 •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
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
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诗人流落蜀地,寄
人篱下,困厄穷途。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
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同时感慨万千,一
• 合作探究的要求 • 一、立足于诗文,揣摩字句,有概括有论据。 • 二、 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 • 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 • (2)、小组长做好文书的记录工作; • (3)、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
做补充发言。 • ……(交流时间5-6分钟)
3
• 1、 引用诸葛亮事迹的角度: •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
9
• 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 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 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 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发放异彩,爱国诗 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 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教案
背诵《蜀相》
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书愤
一、知人论世
(知人)[投]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
[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
(论世)[投]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 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
[投]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4、跟读
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给同学们补冲几个注释,有助于大家理解诗歌。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但现在收复中原的时机却不在了。
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
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可见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这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空自许”,“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为什么以此自勉?什么意思?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所以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三、研究讨论,比较分析:
扫平了文字障碍,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板】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
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
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四、再读、背诵
板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主要意象:诸葛亮:杜——忠心、功绩(慨叹)
陆——矢志不渝(羡慕)
个人情感: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陆——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杜——情景交融
陆——用典明志作品风格:杜——沉郁
陆——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