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导学案 答案

合集下载

《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掌握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重难点】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一、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1、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著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题材解析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三、【知识拓展一(炼字题)—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一)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二)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诗。

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

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蜀相 书愤 复习案 答案

蜀相  书愤  复习案 答案

蜀相预习案四、整体感知根据诸葛亮和杜甫的生平事迹,完成下表对于两人的对比分析。

探究案1.诗歌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明确:不好。

①“蜀相”就是诸葛亮,但“蜀相”之称是突出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功绩,这与本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

②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对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而不在诸葛祠这个古迹。

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明确:①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②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③“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

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明确:不能。

①“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

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

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②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明确: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

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

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

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

“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含答案精编.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含答案精编.doc

第4~5课蜀相书愤《蜀相》这首诗,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书愤》这首诗,诗人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从而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怜杜甫杜甫一生都在愁。

年少轻狂愁仕途,年长之后愁国家。

“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读他的诗时总会令人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呼啸而来,压迫着肢体,刺痛着心脏,使人不知不觉中沁出一身冷汗。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

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

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试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蜂起的狼烟,离散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

这是何等的折磨?他的身心在几十年中一直被侵蚀着。

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才会选择借酒浇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既然想消愁,为何不抛却一切,循着陶潜的足迹做一个隐士,以天地为家,以日月为友呢?他做不到。

他放不下那个日渐衰微、百姓水深火热的国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是宁可自己被饿死冻死也要天下人安定的杜甫。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该放弃却坚守,这是何等的悲哀?伟人从不怕死!纵观几千年历史,无数伟人的血泪史常向世人昭示自古伟人似乎大都“不得好死”。

杜甫是我们公认的伟人,也是那无数没有“好死”的伟人之一。

当人们在那不遮风雨的小船上发现那怀揣诗稿、全身僵硬、被隔绝数日的孤单躯壳时,也许会感叹伟人之渺小吧。

蜀相书愤联合案答案

蜀相书愤联合案答案

《蜀相》、《书愤》联合案答案《蜀相》一、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二、分析诗歌(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1、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3、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4、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1、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2、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3、老师点拨、明确:“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4、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五、课堂总结:朗读古诗词的技巧《书愤》导学案一、文学常识务观放翁南宋《剑南诗稿》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二、知识运用1、解释加点的词书愤:抒发义愤。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蜀相 书愤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蜀相 书愤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书愤》【学习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学习重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知人论世】(1)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对联彰显了诸葛亮的功绩。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排八阵:(摆设八卦阵);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攻取西蜀);定南蛮:(平定孟获叛乱);东和:(东和孙权);北拒:(北拒曹操)。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2)《蜀相》:杜甫此诗作于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

国势危艰,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无路请缨,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推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3)《书愤》: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直到作此诗时,闲居山阴6年的他才被重新起用。

此时陆游已62岁。

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知识链接】《蜀相》是一首怀古诗。

这类诗都是诗人怀古惜今,“有感而发”而作。

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蜀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杜甫创作了、、、等名作。

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称。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理解题目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用感情诵读全诗,体会其中情感2.学会诗中的写作手法障碍点、麻烦点:1、在陆游的诗句中把握情感。

2、本诗的写作手法。

学(一)作者及作品: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题:书:_______ 愤:_______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自主赏析诗歌1.播放朗诵视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诵读诗歌。

注意:1、节奏2、重读3、情感3.诗人所“书”何事?4.诗人所抒何“愤”?5.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在本诗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7.自读背诵。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书愤》
1、题目,何意?
书:写愤:悲愤、抑郁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自主学习
(学案)
《蜀相》《书愤》
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
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1、作者介绍。
杜甫,字( ),世称( )、( ),自号“( )”,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 )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 )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 )”,而他则被称为“( )”。2、解释下列加点斜体字的意思。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项王和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深挚而悲壮。
D.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概括了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B
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自主+合作”导学案年级:高二教师:
课题
《蜀相》《书愤》
课型
精讲
学习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重、难点
抑郁,悲愤(题目)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首联结合内容分析诗歌的倒装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知识落实
二、赏析学案: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1.C2.B
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4)出师未捷身先死:
3、写作背景
《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慨叹。全诗情景交融,深挚悲壮。杜甫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格特点。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对他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全诗情景交融,深挚悲壮。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5.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6.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本课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陆游(1125-1210),字( ),自号(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 )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 )。
解析: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答案:D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解析:B.许:称许,称赞。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三、研究讨论,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6、解释斜体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