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七律长征》公开课优质教案设计通用

《七律长征》公开课优质教案设计通用

《七律长征》公开课优质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七律长征》这首诗。

教学内容源自教材第四章《壮美江山》,具体内容包括诗全文解读,对历史背景探讨,以及对长征精神提炼和弘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七律长征》;2. 引导学生解长征历史背景,感受长征艰难困苦;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长征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感悟长征精神内涵。

重点:《七律长征》全文解读及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图,简要介绍长征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长征兴趣。

2. 课文解读(15分钟)分组让学生朗读课文,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针对生僻字、难词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例,讲解诗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进行诗句默写,巩固所学内容。

5. 长征精神提炼(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长征精神具体内涵,如勇敢、坚定、团结等。

强调本节课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

六、板书设计1. 《七律长征》全文;2. 长征路线图;3. 重点诗句及解析;4. 长征精神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七律长征》诗意,描绘一幅长征场景。

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长征途中一个具体场景,如过草地、翻雪山等。

2. 拓展延伸:查找关于长征历史资料,解长征过程中英雄事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解读《七律长征》,使学生解长征历史背景,感受到长征艰难困苦,培养学生长征精神。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完成情况,解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程度,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教学。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解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历史背景,我将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用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图,并结合历史照片,生动形象地展示长征艰苦历程。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课

篇一:《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获奖教案名师教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教学设计备课教师年月日篇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一、初读感知(10分钟) 1、同学们,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字正腔圆,注意诗内部的停顿)每句诗的意思。

待会儿与同学们交流,现在请先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你读懂了哪句诗?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

有的读“长征”(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有感觉吗?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

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还有读得更好的吗?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慢一些。

c范读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仅供参考!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

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二、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预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b、这儿有段资料,我们特别留意一下其中的几个数据。

(指名读)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透过资料,我们也明白了远征——难!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铿锵有力地说——不怕c、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师板书:总写(首联) 分写(颔联、颈联、尾联)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4.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路途之远及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凶险。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
(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
(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长征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找出统领句
1.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
预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句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了解“逶迤”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2.师生交流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3.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视频了解长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对长征的认识。)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七律。

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

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律.长征 - 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课前谈话1、体会现场环境,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

2、回顾体育艺术节,感悟不怕吃苦的精神。

3、播放歌曲《长征》,引入课题。

一、导入,引出诗文(6分)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改编自哪位伟人的哪首诗作呢?2、师:是的!画像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知道大家做过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答)3、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毛主席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全面胜利前夕创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师:(板书:七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征?(点名回答)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数句需要押韵,切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注意中间间隔号的停顿。

(课件出示)一起读题。

生:《七律•长征》。

5、师:大家知道我们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多少年的日子吗?(八十周年)你们了解长征吗?长征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你知道一些长征故事吗?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资料。

6、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

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

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五、总结提升,内化语言
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历史,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这首诗。

希望同学们发扬长征精神,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才,力争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六:扩展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搜集有关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总———不怕难
踏五岭
越乌蒙分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越岷山雪总———尽开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