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彬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6三棵树教案 北师大版

三棵树【教学目标】1.掌握“郁郁寡欢、登堂入室、夷为平地、残垣”等生字词的注音及释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难点: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白杨树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象征。
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二、检查预习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以下五个问题可采取教师提问或将问题投影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的方式逐一解决。
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
(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
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
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
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
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
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
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
“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
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
下学期2

认真听讲
奏、速度的变化有 一定的认识。对音 乐的情绪、节奏、 速度的变化有一定 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给出的该案进行整合, 并对该收曲子 给予完整的分析 根据安云辉相关知识拓展继续欣赏乐曲 播放: 《手拉手》第 24 届奥运会主题曲 《巴塞罗那》第 25 届奥运会主题曲 听音乐并思考这两首乐曲与《奥林匹克号角》在速 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寄语整合并对以上两手乐曲 给予比较精确的分析
欣赏音乐并思考老师提 出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不同地 域对统一音乐主题 的不同的诠释
总结
作 业
自我回顾自己所学的知识。
《手拉手》
《巴塞罗那》 2、分段欣赏 欣赏第一主题 欣赏第二主题 欣赏第三主题
板 书 设 计
1、初听乐曲
教 学 反 思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欣赏《手拉手》 《巴塞罗那》
课时 六年
1 课型
设计教师 备课组长
赵春天 刘宾宾 审核 领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音乐
授课班级
欣赏课
三 维 目 标
教 重 教 难 教 方 教 资 教 流 学 点 学 点 学 法 学 源 学 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欣赏歌曲《手拉手》 ,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歌曲所反映的当地人文背景及特 点,《巴塞罗那》的风格,2008 年奥运会主题曲的风格把握。 通过欣赏《手拉手》《巴塞罗那》感受作品的创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 通过欣赏乐曲,让学生了解奥运会的来历并热爱体育 值观 《手拉手》《巴塞罗那》曲作者及主旋律 感受音乐要素所表达的情感。
讲授法 演示法 情境法 练习法
多媒体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用“奥林匹克会旗” 作为媒介进行导入 欣赏音乐并回答教师提 出的问题 认真听老师讲解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整合并给出标准答案 2、分段欣赏 播放第一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节奏、情绪 欣赏音乐、 思考并回答教 师提出的问题 认真听老师讲解 对该段音乐有一个 更深入的认识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整合并给出标准答案 播放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节奏有何变化? 与第一主题有何不同 欣赏音乐、 思考并回答教 师提出的问题 认真听老师讲解欣赏音 乐,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 的问题 对音乐的情绪、节 对音乐有一个宏观 的认识
推荐精品语文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回味山梨》优质课教案

8.《回味山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山梨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朗读,学会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我们对家乡的爱恋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山梨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豆腐》一课,看到了客居异国他乡的华侨们通过谈话豆腐,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这节课,我们要和另一位作家李辉英一起来回味他故乡的特产——山梨。
[设计意图]联系上节课表达感情,让学生初步了解这同样是一篇表达对祖国家乡思念热爱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在不理解的词语和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师生相互质疑解难。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
4.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刘连故乡,特别怀念故乡的山梨。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介绍故乡山梨的特点以及“我”特别怀念故乡山里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我”爱故乡的山梨,更爱山梨的故乡。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利用批语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精读感悟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生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你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找到的?(课件出示5、6自然段)指名朗读,再全班评价,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1)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3)班内汇报。
老师总结:从山里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寨乐中学2010年秋季学期教案展评活动方案

寨乐中学2014年秋季学期教案展评活动方案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凝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写照。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质量,特举办本次教案展评活动。
具体事项安排如下:一、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评委小组全面负责本次教案展评工作。
各年级组应成立由年级组长和挂组领导及各组教师代表组成的教案展评评委会,负责本组教案展评的检查、交流、评议和推荐工作。
二、展评依据教案展评以《纳雍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及《寨乐中学教案拟写要求》等为依据。
三、参评对象本学期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参展教案为本学期所任课程的教案。
三、展评方式以纸质稿(手写稿或打印稿均可)形式进行展示并接受评审。
四、评比程序(一)各年级组自评本周周三中午以前,由教师自主将个人教案交各年级组长,各年级组采取集中检查、经验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自主开展本组教案检查、交流、评议和推荐工作。
各组按照20%的比例于本周周四中午前向学校教务处推荐本单位优秀教案。
(二)学校展评本周周五前为学校展评。
学校将组织教师代表采用集中评议与分散评阅相结合形式,对各年级组推荐的优秀教案进行评议。
五、奖励本次教案展评设立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对获奖教师将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教案展评工作是一项全校性的评教活动,也是对我校教师备课环节的重要评价。
各年级组应充分调动每位教师参加教案展评的积极性,组织教师参加展示和交流活动,在遵循基本规范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制作“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教案,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教务处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六日。
迁安市一小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7 校园交响诗教案2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7校园

27 校园交响诗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7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校园交响诗》。
我想,这篇文章一定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表达了我们对母校、对老师的共同心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汲取:吸取。
恬静:安静、宁静。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硕果累累:果实接连成串。
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优美。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2、边朗读课文,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讨论交流:1、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蜂巢:把教室比作蜂巢,把排列的桌椅比作一格一格的蜂房,把学生比作一只只金色的小蜜蜂。
鸟岛:课间里欢快的场面如同一个鸟岛。
在这个欢乐的“岛”上,鸣奏着课间美的交响曲.此时的校园里,有静有动,有歌有舞,有海潮般的喧哗,有鸟儿般的婉转鸣叫。
这时的校园是世界上最阳光、最欢乐、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
这里是一派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花瓣:既可以理解为老师—-辛勤的园丁,他们培育的一朵朵鲜花,他们寄来的“花瓣”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声声深情地祝愿,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深情;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花瓣”聚成一朵朵鲜花,开在老师心中,表达了老师在自己学生的祝福中得到了回报,心中感到无比幸福。
重庆市涪陵九中七年级 《济南的冬天》教案7

济南的冬天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音释词,掌握作者文学常识及相关资料,理清文章思路,简单分析1、2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做好预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总结概括的能力。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明确本语言选材的独特角度教学难点:本文如何选取独特角度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教学步骤:一、导入二、学生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教师补充三、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文章5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四、概括每段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五、明确本文线索及作者如何用独特的角度表现济南的冬天六、分析第1、2段思考:1.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引出这个特点的?围绕这个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的?2.济南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你认为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什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本文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品读培养学生语感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用心体会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词句的精妙所在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谁能告诉我,济南的冬天天气是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温晴(板书:天气温晴)2.作者抓住什么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个特点的?学生回答——抓住山和水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的,本节重点是"品味语言,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作者的感情"。
(PP3——本节重点)二、精读分析山景图(一)师生共同分析薄雪覆盖下的山景1.写山的时候,作者写了几种情况下的山?(PP2山)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三种,分别是"阳光朗照的山、薄雪覆盖的山、城外的远山(PP2——三种山的情况)(板书:山可爱)2.三种情况下的山,作者认为写的最精妙的是薄雪覆盖的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目光一起去感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冬天里那山那雪特有的魅力吧。
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味山梨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味山梨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回味山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梨,一种大众水果,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山梨味道鲜美,在李辉英的文章里,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3、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
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从山梨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
班内交流。
教师点拨。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
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你也有过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8、回味山梨
山梨留恋故乡
外皮
不能忘怀肉质
味道
爱更爱故乡。
融入创新教学元素的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是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国家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研发的。
该教案的主要特点是融入创新教学元素,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为目标。
下面将结合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融入创新教学元素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涵盖多种内容,如古诗文、童话故事、科普知识、现代文学作品等。
教学设计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创新教学元素,例如增加了课堂小实验、课外创意作业等。
小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创意作业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灵活应用知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融入创新教学元素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关键。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注重提供多个适用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首先是引导性教学方法,即通过问题导入、词语包装、阅读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种方法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是探究性教学方法,即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还有趣味性教学方法,即通过小组竞赛、模拟演绎、绘画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更加自由开放,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反馈和总结,融入创新教学元素的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创新的。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案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
教学评价方面,除了传统的测验、作品评定等方式外,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在线交流、邮件交流,通过跟踪学生成长、借鉴学生的想法等方式,使评价更加全面和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自然段。
2、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敢于创新的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2段。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江南水乡的小镇,领略了江南小镇特有的小桥、刘水、人家的美景。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去江南小镇走一走、看一看,去细细品味——(师引读)《小镇的早晨》。
二、品文悟境
(一)整体感知美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
2、★课件出示:小镇的早晨多美呀!
指名读,齐读。
3、(边板书边提要求)小镇的早晨真美呀,那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这么美呢?打开课本,默读全文,找找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课件出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
5、这几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小镇的早晨有哪几个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恬静
热闹
紧张
6、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先去欣赏一下小镇那恬静的风光吧。
(二)感受“恬静美”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交流并点击变色(小河、石桥、小船、太阳、老人)
2、再读课文,这些景物中哪些地方让你最能感受到小镇早晨的恬静。
静的。
A中心句:小镇的早晨是恬
B从哪里可以看出恬静呢?
★课件出示: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
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
“一条碧绿的玉带”十分柔美,读好这句。
“清澈透明”看到了河里的什么?读好这个词。
“波光粼粼”这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微风吹来,河里的水在轻轻地摇动,一闪一闪的,非常美丽!)
师述:小河是碧绿的,是清澈的,是透明的。
小河是清秀的,是纯洁的,是清清亮亮的。
看到这样美的小河,让人抛去了一切杂念,心清如水。
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谁来试试看?(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
把“悄悄地”这个词去掉,行吗?(小镇早起的人生怕惊醒了还在休息的人。
)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悄悄地”,可别把人吵醒了。
齐读。
★课件出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小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
提问: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太阳金色的光辉只洒在小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吗,还会洒在哪里呢?
谁再来读。
整个小镇都沐浴在金色的光辉之中,楼房顶上,绿树上,河面上,小桥上,人们的身上,这光辉给小镇带来了光明,给小镇带来温暖,给人们带来了惬意。
(齐读)
★课件出示:在美丽的晨景中,早起的老人在沿河的树林里伴着朝阳晨练。
“伴着朝阳”多么惬意啊!
3、小河、石桥、小船、太阳、早起的老人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指名读)
4、这种美,是天然的清新的美,是从心灵深处涌起的温情的美,这就叫恬静,这样美好的早晨,我们再次用心地品读,你的心会柔柔的,软软的,甜甜的。
(师引读,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第一小节)
5、过渡: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她还在甜美的梦中。
那她是怎么醒来的呢?
三、理清写作方法。
1. 快速浏览2—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相同之处?
2. 学生汇报,师板书:总分。
3. 复习学习总分段式的学法。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学习先总起后分述段落的方法:
(1)划出总起句。
(2)分几个方面把总起句写具体。
B读句子体会
C朗读师生对读D交流总结
四、这节课,我们将用这种方法自己学 3、4、5自然段
五、汇报交流
(一)感受“热闹美”
1、★课件出示:沉睡着的水乡小镇,被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了。
你能读出这份悠闲吗?
2、随着这悠闲的摇橹声,小镇从睡梦中慢慢醒来,小镇渐渐变得——(热闹)。
3、在这样的场景中拍摄一段录像,再配上我们的朗读,就是一部非常棒的介绍江南小镇的风光解说片,同学们,想不想拍这部解说片啊?
4、交流。
5、这一切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小镇的早晨多让人欣喜呀。
让我们把小镇早晨这热闹的时刻牢牢记住。
(引读:走在大街上……)这时候,你就在这人群中,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你都站不稳脚跟了。
看来你确实感受到了人多。
)齐读。
师引读:沿街摆满了各种土特产:——生接。
6.告诉我,你们为什么面带微笑?又在甜甜地诉说着什么呢?
(二)感受紧张美
学习第4自然段“小镇的早晨更是紧张的。
”
1.学生汇报,师板书:大街两旁点心店、路边小摊、大桥边熟食店、河对岸彩色人流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紧张”呢?
3.出示句子:“河对岸”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 对呀,她们正在为着自己幸福的生活而忙碌,奔波,虽然紧张,却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 所以,小作者说(出示句子)小镇在变化,在前进!齐读。
能不能将“前进”和“变化”交换一下?
6. 小镇的变化多么可喜呀!它必将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三)感受“忙碌美”
1、过渡: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还是紧张的,快看。
多媒体课件播放录像。
2、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种紧张的。
默读课文,自己圈画相关词语句子。
★课件出示:去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去工厂上班的姑娘、小伙子们,去镇外湖上捕鱼的渔民们,都急匆匆地走着。
(急匆匆)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匆忙呢?谁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大家都很忙,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都在抓紧时间,生怕耽误了工作。
“急匆匆”写出大家都很匆忙。
)
★课件出示:脚步声、自行车的“丁零声”、摩托车的“突突”声,交织成欢快和谐的交响乐……
从”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中你体会到什么?(小镇的人们加快了生活节奏,虽然忙,但一点都不乱。
)
你还体会到什么了吗?(欢乐)为什么?(同时经过他们辛勤的
工作,小镇将会建设得更加美好,所以大家是高兴的)
谁能把欢快和谐的情绪读出来的?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六、总结升华
1、今天我们又一次零距离走进了小镇的早晨,感受到了小镇的恬静、热闹和紧张,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课件出示:小镇的早晨多美啊!
2、这么美的小镇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得有条理的呢?
3、(先从三个方面写小镇早晨的特点,最后概括小镇的早晨多美啊!这是先分后总的写法;在分别写小镇早晨三个特点时又是先总写它的特点,再围绕这个特点具体写,这是先总后分的写法)
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这样我们可以把文章写得更有条理,更有层次感。
七、实践活动
参观早晨的农贸市场、街道、商店、工厂等,并按“先概述,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特点,作口头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