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头”》赏析
《小池》诗文解析

全国中小学 最大最全的教学课件资源网
/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译文】
小池子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朗诵指导】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 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 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 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 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 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 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 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小池》诗文解析
小池
南宋 杨万里
泉 眼无 声 惜 细 流 ,
树 阴 照 水 爱 晴 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全国中小学 最大最全的教学课件资源网
/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Hale Waihona Puke ②惜:爱惜。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赏析】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 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 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
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
杨万里的古诗《小池》赏析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译文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说明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其中“惜”、“爱”、“尖尖”在读的时候应拉长一点声,体现出那种意境来;最后“立上头”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使听者回味无穷。
鉴赏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好像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四年级暑假背诵古诗

四年级暑假背诵古诗《小池》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衍生注释:1.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2.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3. 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初夏小池的美丽景色。
泉眼悄无声息地流淌着细细的泉水,好像很珍惜那涓涓细流。
树阴倒映在水面上,仿佛喜爱这晴天柔和的风光。
你看那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立在它上头啦。
诗人用“惜”“爱”这样的字眼,把泉眼和树阴都赋予了人的情感,多有趣啊。
整个画面小巧精致,充满了生机与灵动,就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画。
三、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浅近明白,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乡下的一个小池塘边玩耍。
那池塘就像诗里的小池一样美。
水缓缓地流着,就像泉眼无声惜细流描述的那样,流得很轻很慢。
池塘边的树把影子投在水里,我就想到了树阴照水爱晴柔。
荷叶才刚冒尖,真的有蜻蜓在上面呢,我兴奋地对小伙伴们喊:“这不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嘛!”哇,那一刻,我感觉杨万里写的诗就像是专门为这个小池塘写的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衍生注释:1. 毕竟:到底。
2.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别样:特别,不一样。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点明了时间是西湖的六月。
六月的西湖风光和其他季节那可是大不一样呢。
后面两句更是把西湖六月的景色写得壮阔无比。
莲叶无边无际,与天相接,那满眼的碧绿啊,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
诗人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莲叶的碧和荷花的红,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绚烂的西湖夏日画卷,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古诗《小池》全解

古诗《小池》全解古诗《小池》全解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小池》全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池作者:杨万里(宋)quán yǎn wú shēng xī xī liú泉眼无声惜细流,shù yīn zhào shuǐ ài qíng róu树阴照水爱晴柔。
xiǎo hé cái lòu jiān jiān jiǎo小荷才露尖尖角,zǎo yǒu qīng tíng lì shàng tóu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者背景杨万里(1124—1206),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
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注词释义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翻译赏析

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翻译赏析《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是作者宋朝文学家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前言】《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
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
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
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翻译】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
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
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b/526htm。
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
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
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
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杨万里《小池》原文、译文、赏析

杨万里《小池》原文、译文、赏析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
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其中两首《昭君怨》是其最著名的词作,尤其是第二首短短四十个字却描摹了“舟、花、香、水、雨、声、梦、荷、珠、烟、水银、清波”等等或真切清新或飘渺空灵的虚实景物,可谓万丽纷呈,意象万千,共同造筑了引人入胜之人间佳境,真是令人不禁倾倒、欣然神往。
廷秀著有《诚斋集》。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处。
惜:珍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映照在水里。
晴柔:晴天柔和美丽的风光。
小荷:刚长出的嫩荷叶。
尖尖角:刚出水面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译诗、诗意]泉眼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树影映在水中爱恋日光的温柔。
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泉水从泉眼静静地流淌出来,那么细小,好像泉眼爱惜它,舍不得它流走似的;岸边的绿树把阴影映洒在水面上,似乎是喜爱那一池晴和柔美的碧波。
新长出的荷叶还卷着,刚刚在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早就有一只蜻蜓轻盈地立在上面,不愿飞走。
[赏析]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小池》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翻译】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
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
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
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
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
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
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
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古诗《小池》(作者杨万里)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小池杨万里[宋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标签写水、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夏天、池塘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赏析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
头”》赏析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头”
宋朝:杨万里
xiǎo hé cái lù jiān jiān jiǎo,zǎo yǒu tíng qīng lì shàng tóu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头
古:仄通平仄平平仄仄仄通平仄仄平◆头【下平十一尤】
今:仄通平仄平平通仄仄平平仄仄平◆头【七尤,ou,iu(iou)】
出自:出自宋代杨万里《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头释义】: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
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
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
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头问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的全诗、作者、朝代、名字?
答: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什么意思?
答:译文: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出自《小池》,《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
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
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
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不由想起了诗人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头句例】:
中英句例:
很明显,高科技农业已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learly, a small but impressive portfolio of scientific agriculture is starting to emerge.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相信只要他不断的努力,将来定会有所作为。
If you want to get something, you should give something else first. So I believe as I love English everyday, it will bring me great achievement.
尽管如此,去年秋季的银行业危机给了他生机,眼下的骗补风暴愈演愈烈,最初赎罪情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在已经愈演愈烈,这同样也给了他机会。
Still, like the banking crisis which gave him a bounce last autumn, the expenses furore and the liminal feeling it has reinforced offer him a shot at redemption.
汉语句例:
曾经读过关于荷花的小诗,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描写荷花的诗句意境美的让人心驰神往,我想象着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画面啊!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头翻译】:
英:The small lotus only shows its sharp horns and dragonflies had already stood on his head.
德:Der kleine Lotus zeig t nur seine scharfen Hörner und Libellen hatten bereits auf seinem Kopf gestanden.
韩:샤오리는뾰족한뾰족한뿔을드러내고, 일찍잠자리가머리를세워놓았다
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蜓蜻立上頭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主要文学成就杨万里的诗,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
”(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四海诚斋独霸诗。
”(项安世《又用韵酬潘杨二首》)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辈。
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
”(《迓使客夜归》)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黄庭坚)陈(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陶渊明)谢(谢灵运)行前更出头。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他正是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宋诗钞诚斋诗钞》),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
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檄风伯》:“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
杨万里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的委曲细腻功力。
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流转圆美”(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总序》),“活泼刺底”(刘祁《归潜志》卷八),尤其为人所称道。
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写得情致深婉,人称“胸襟透脱”(《鹤林玉露》甲编卷四)。
又如《戏笔二首》、《擞风伯》、《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夏夜玩月》等,也都写得机智活脱,极有思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杨万里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汲取生动清新的口语人诗,往往“假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翔《寒塘诗话》),因而形成通俗浅近、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
杨万里一生留下大量抒写爱国忧时情怀的诗篇。
他充任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因往来江、淮之间、迎送金使时亲眼看到沦丧于金国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遗民父老,心中郁满国家残破的巨大耻辱和悲愤,爱国主义诗歌创作表现得最集中、最强烈。
如著名的《初人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莺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其三),唱出了灾难深重中爱国士人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情感。
又如在见到金山吞海亭已成专为金使烹茶的场所时,他发出痛苦的呼喊:“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霁晓登金山》)鞭挝了南宋小朝廷的屈辱和无能。
此外如《题吁胎军东南第一山》、《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等,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园,或歌颂抗金将领,或讽刺卖国权奸,都是直抒爱国思想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