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行为主义心理学

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行为主义心理学摘要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
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
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宽容仁爱心理音乐在国庆之前的心理电影赏析课上我们班看了一部名为《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让我感触很深,心里久久才平静下来。
1.影片概述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马修作为代课老师到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去教书的事情,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管理制度。
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学校的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反对用强权制度压迫学生的校长,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试着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孩子们冰冷已久的心,想让他们的心重新换回希望。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由于种种的原因,孩子们的思想,心灵都受到了极大冲击,特别当时学校的口号是:犯规,惩罚。
随意关禁闭。
为了制服叛逆的学生,也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学校的教师几乎有点残酷地对待学生,教师们个个行为乖戾,行动令人匪夷所思。
他们忘记了说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与品位。
在他们眼里,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这几乎成了职业习惯,或者说思维定势。
每天如临大敌,与学生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但是马修却是和蔼地对待这些孩子,就是从这时开始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差生了不同的影响。
校长奉行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马修学监坚持温和诙谐、善良宽容作风。
1.1行动——反应的教育模式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扮演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姓名:王志学号:A01214072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学角度赏析一、摘要本电影是一部法国音乐电影。
电影采用回忆的方法,电影开头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时,他儿时的老同学派皮诺找到了他,并且送给了他一本陈旧的日记,这本日记是当初他们的音乐启蒙老师马修先生留下的。
他们共同翻阅着这本日记,体会着当时老师的心境并且当初童年的记忆全都涌上脑海。
由此开始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他们在有外号“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的一段难忘记忆。
本文将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爱情心理学七个心理学角度来赏析这部电影。
通过对人物的性格、行为细节的分析阐述心理学的现象。
二、关键词心理学教育人格音乐行动-反应宽容叛逆三、正文1.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年龄阶段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时期。
1.1.少年皮埃尔拥有帅气的外表和动人的嗓音但却喜欢恶作剧,这一切都与他童年时期家庭的影响。
他不喜欢向人们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明明非常喜欢唱歌并且唱的也很好但却叛逆的不参加马修老师组建的合唱团。
这其实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做法,他其实内心非常的喜欢唱歌,但却外表强势不愿听从别人的想法,也喜欢通过恶作剧的方式来让别远离自己,害怕接近自己。
当看到自己的老师与自己的母亲两人单独在一起时,再加上之前人们对他母亲的误解,他就本能的想保护自己的母亲,因此将墨水泼到马修老师的身上。
他外表一切的顽劣都是害怕别人的伤害而保护自己及家人的外壳。
1.2.年龄最小的男孩派皮诺的父母已经双亡但每个星期六仍然相信自己的父亲会来接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之教育赏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04年的法国电影,本片借助大音乐指挥家皮埃尔的立场讲述一个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华横溢的音乐教师克雷蒙·马修在连续失业后接受了在“池塘畔底”辅育院的代课教师工作。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能想出一切能够的想出的办法,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
这里教育的原则便是“犯错,处罚”,拉齐校长以残酷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班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与原先的院长及教务人员不同,马修老师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和充满爱的情怀来对待这些可恨却又可怜的孩子们。
马修没有责骂唱着歌骂他的学生,而是从中发现他们的音乐天赋,还组织了合唱团,开始了用音乐感化心灵,让艺术提升孩子们生命境界的旅程。
最后,马修这种充满爱的教育方法还是与院长冷漠残酷的原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被解雇的马修深情沮丧的走出学校的大门。
而孩子们原本充满怨恨、叛逆的心却被这位“秃头”老师感化了,在马修还在因为孩子没有来为他送行而沮丧时,无数带有学生自己签名的纸飞机从教室窗口飞出,马修也看着孩子们挥动的小手微笑而去……通观全片,我们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再来赏析赏析这部影片中所包含的一些教育学知识:一:教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池塘畔底”辅育院,一个条件简陋、环境恶劣的所谓的校园,这里,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他们没有宽裕的物质生活,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有的只是无聊的课程学习和残酷的体罚,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环境才促使了他们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变得顽皮捣蛋,不思进取。
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却一步步改变了这种情况,他帮助皮埃尔修复和他妈妈的关系;用校长的木柴给孩子们烧热水洗澡;偷偷带孩子们出去春游,偷偷组建合唱团,丰富课余生活;在校长要体罚他们的时候他又一心护着孩子们,减少他们的皮肉之苦,关心关爱他们……马修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辅导院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变了孩子们以往对老师的看法,缓解了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敌对状态。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但是确给我们爱的感悟与心灵的启迪。
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好像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固定模式,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让我们在动容之余也引起一些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影片的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从音乐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来分析影片。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
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
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让孩子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
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
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
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马修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
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教师的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心智发展的疆域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
从这个角度去审度马修,他就是在在自己擅长音乐中带领学生飞翔。
叶黎杨-从心理学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

从心理学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叶黎扬(安徽大学2013级数学类学号A01314112)摘要本论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一片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七个角度论述。
分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和这些方法所带来的一些后果。
此外也分析了音乐所带来的震撼力,让我们知道了一部好的电影音乐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总结了这部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的思想价值展现给了读者,也为那些爱看电影的影迷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电影。
关键词尊重需求;宽容;鼓励;成长发展;自我价值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可是很少有人可以发掘一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他们只是将电影当作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而忽略了一部好的电影所要传承的内涵和意义。
1.发展心理学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人大部分有三份:父母,同学,老师。
这三类人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池塘之底”里,这群孩子与老师生活在一起,老师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他们尊敬包容理解他们的马修学监,而对压制他们的校长则表示出他们的不满与反抗。
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区分出谁是好老师,谁是坏老师了。
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起到榜样作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善于模仿,若是一味的体罚,而不加以鼓励的话,那么等他们长大后又会以同样的一种方式对待下一代。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儿童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榜样。
可这群孩子大多都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具有攻击性,小佩皮诺就受到欺负,因为没钱而不让睡觉。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影。
而因为在公立学校因偷窃被开除的莫杭治则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的母亲忙于生活来源,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三餐温饱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缺少了对小孩思想上的教育,更不要提对孩子音乐潜能的发掘。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我认为这部电影是行为主义论与人本主义论的冲突,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惩罚的政策与马修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形成强烈的对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1、影片概述:教师马修刚到学校时,遇到了保安马克森斯大叔遇害导致一只眼睛暂时性失明。
校长要根据“行动—反应”原则对肇事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但是找不到是谁犯的错就让他们互相举报,在此之前取消一切娱乐活动直到找到作案者,并轮流对他们进行六小时关禁闭的惩罚。
但新来的教师马修对此做法不认同并表示“这只会让他们互相中伤”。
情景分析: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行为主义学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以说雷厉风行不遗余力的,但是这种强化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当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需要被矫正的行为时,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没有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行动惩罚”的原则下,通过关禁闭,暴力体罚的方式来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这在某些程度上反而给孩子们树立了反面的榜样。
2、影片概述:莫郎奇在课堂上画了一幅关于辱骂校长的画被关禁闭、做劳动。
情景分析:刺激—反应的联结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的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是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而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的报复就会更加的肆意妄为。
3、影片概述:即将走的学监告诉马修伤害马克森斯大叔的凶手是谁,在听到校长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殴打时,马修并没有对其进行举报,而是对他进行了其他的“惩罚”让他答应照顾马克森斯大叔。
放牛班的春天

从学习与教育心理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汉语言文学师范世承140100392 顾佳妹如果以我们的第一印象来概括“池塘之底”的孩子们,无非是“问题”二字。
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他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更是由于校长较为极端地使用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群孩子对于校长的畏惧与服从,实际上类似于“条件反射”。
因为学生一旦有了错误的出现,依据校长奉行的“行动——反应”,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不会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是通过关禁闭、劳动、暴力体罚等方式来使他们做出所谓“正确”的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电影中校长无疑是将孩子们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他们内心丰富的活动和情感因素。
这就是校长的行为主义教学的弊端所在。
这种处罚不断地刺激学生,学生为了免受处罚,便会在表面上被动服从,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敌意。
所以在这所学校中,这群孩子亟需的学习,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情谊基础上的人格的成长。
与校长这位行为主义者完全对立的马修的人本主义教学,做到了这一点。
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和意愿。
尽管他们顽劣,但是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有认真的憧憬。
因为这种比较积极的信号的存在,他主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价值观方面的适宜的教育。
对于佩皮诺与郭邦,他主要以鼓励为主,没有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而将他们排斥于合唱团之外,而是给予他们适当的职位与适当的尊重。
使不自信的他们获得从内而外的被认同感与归属感。
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他并不像校长那样使用重罚,而是通过温和的方式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误伤神父的孩子,承担起照顾神父的责任,最终在实践中产生了愧怍,得到了自发式的教育。
这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方面体现,那便是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此外,马斯洛认为人类存在两种潜在的力量,一股是防卫的力量,使人有退缩倾向,不愿意接受挑战。
校长的行为实际上诱发了这群孩子内心的这种力量的形成,学生们在情感上对于校长的反抗与防卫,转化为他们对学习的消极。
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 观后感心理学体会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体会示例文章篇一:《〈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与心理学体会》《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啊,可太让我有感触啦。
电影里那些事儿,就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真实。
电影里有个叫马修的老师,他到了那个像被世界遗忘的学校。
那学校里的学生啊,一个个都调皮捣蛋得很。
我就想啊,那些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他们就像一群被困在黑暗里的小野兽,见谁都想咬一口。
这让我想起我班上的那个调皮鬼小明,他也老是捣蛋,不是在课上弄出怪声音,就是偷偷揪女生的辫子。
老师批评他,他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当时我就觉得他可讨厌了,就像电影里那些孩子让人头疼。
可是马修老师不一样呢。
他没有像别的老师那样对那些调皮孩子又打又骂。
他就像是一阵春风,轻轻地吹进了那个冰冷的学校。
他看到那些孩子唱歌的天赋,就想着用音乐来改变他们。
我当时就想,这能行吗?那些调皮蛋还能唱歌?这就好比把一群小狼崽训练成温顺的小羊羔,可能吗?马修老师开始教他们唱歌的时候,那些孩子也不怎么配合。
他们就觉得马修老师和之前的老师没什么两样,肯定也是来折磨他们的。
我能理解那些孩子的想法,要是我老是被批评,突然来个新老师,我也会怀疑的。
不过马修老师可没放弃,他一直耐心地教着。
他就像一个园丁,那些孩子就是他花园里长满刺的野玫瑰。
他小心翼翼地修剪着,想要让他们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电影里有个孩子叫皮埃尔,他的嗓音可好了。
但是他的性格也很倔强,就像一头小倔驴。
马修老师发现他的才华后,想让他当领唱。
可是皮埃尔一开始还不领情呢,他觉得马修老师是在故意针对他。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可着急了。
我就想冲着屏幕里的皮埃尔喊:“你这个傻小子,老师这是在帮你呢,你咋就不明白呢?”这多像我们有时候啊,大人给我们的好机会,我们却以为是在害我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下真的开始变了。
他们不再是之前那副调皮捣蛋的模样,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变得不一样了。
他们开始懂得尊重,懂得合作。
我就感叹啊,音乐的力量可真大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 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 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 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 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 校长和马修老师的不同教育方式都会给 学生带来不同的“反射”。
而马修老师对学生的“惩罚”方法也很科 学
• 在处理乐格克弄伤马桑大叔的问题上,马修老 师让乐格克去照顾马桑大叔。在与马桑大叔相 处时,乐格克发现马桑大叔其实是一个很善良、 和蔼、宽容的人,也认识到自己错误,当马桑 大叔因病情恶化被推走时,乐格克不安地问马 修“他会死吗?”可见乐格克从心底认识到自 己的错误,他衷心地希望马桑大叔好起来,这 种希望不是因为他可以不用再照顾马桑大叔, 而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 到自己给马桑大叔造成的伤害是多么的不应该, 在之后也自然会主动克服和避免类似事情的发 生。 •
(一)校长派--行为主义论
• 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 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 的强化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 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 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 但是,这种强化却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雅克·贝克说: “孩童时代的面孔, 连同内心深处的情 感对我们是如此珍 贵,以致在日后的 人生道路中,幼年 时期的记忆永远无 法磨灭。”
这句话不仅是雅克作为一个 电影人对自己失去青春的怀 念,也是作为皮埃尔对池塘 之底的一种无法忘怀。一段 音乐,一首歌,一组合唱链 接起记忆的回声。
雅克· 贝克(饰老年的皮埃尔)
• 他给了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他尊重每一位学生, 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马修老师为了组合唱团将大家 分组时,出现了两个特例,一个是不会唱任何歌曲的 小派皮诺,另外一位是老走音的科宾。马修没有让他 们做在教室的一角观看,没有将他们置身事外,而是 分别任命他们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影 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任命科宾为“乐谱架”时, 他侧过身,乐谱就在伸手可拿的地方,可他特别对坐 在讲桌一侧的派皮诺说“派皮诺先生,把乐谱给我 “派皮诺先生,指挥棒,非常感谢”如果说“乐谱架” 还有些必要的话,“指挥助理”就纯粹是为了让派皮 诺参与进来而设的职位。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 放弃或是被抛弃,他鼓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享 受到了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 价值
皮亚杰理论认为
• 儿童的不良行为如暴力行为若不得到及 时的纠正或教育,这种行为便会保留下 来甚至不断被强化。儿童是一个“哲学 家”,是自己的道德观念的构造者,因 此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德育时应联系儿童 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 儿童的自主性、能动性,以促进儿童道 德观念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 中,马修这位教师就是根据学 生的特点,让他们得到了适当 的教育,而不是填鸭式的教 学。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 即使他在某一方面很糟糕。正 如这部电影中,孩子们在合唱 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中音、 高音、低音,尽管角色不同, 但不可否认,他们的表现是令 人满意的。没有谁是一无是处 的,作为文化与文明的传播者,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其 得到充分的发展。
“皮革马利翁”效应
•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 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 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 期要求。
• 马修老师对莫朗奇声音的赞美,对 他歌唱的肯定,让莫朗奇获得了一 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尊,让他从 一个爱偷窃、内向,因逃学被公立 学校开除的学生,变成一个受人崇 拜和尊敬的著名音乐指挥家。
放牛班的春天
制作小组:第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宇丹 周明熺 陈娟娟 胡倩慧 蒋雪 苏瑞而 刘浩 贾帅 王智超 黄文枢
电影简介
•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讲述是 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 “再教育”儿童设置寄宿学校—— “池塘之底”里的故事。在这里, 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用自己音乐 和宽容拯救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春天,带来了 希望,教师马修的教育哲学也在帮 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展示的淋漓尽 致。
二、马修派--人本主义论
音乐并不仅仅是音乐,它首先是一种教育 的手段,一种引导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 一种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学习的活动,在 充满着训斥,打骂,和体罚的学校里,以 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的合唱形式,用一种新 颖的,文明的,高雅的方式,将学生组织 起来和协作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发出共 同的声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自 愿的基础上,合唱表现了学生的内在尊严 和表现需要,使每一个学生充满了对新的 学校生活的希望。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中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 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只有生理需要得到 了勉强的满足,更别说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了。他们几个礼拜才能够见一 次家人,有些可能好几年甚至永远见不到父母, 有一些还要被周围的同学欺负,他们犯错误后 要被关禁闭,甚至会被校长暴打一通,他们不 被尊重,当然也不尊重别人;他们不被包容, 不被理解,也就无法理解那种被宽恕被体谅后 的感激。 •
派皮诺:很喜欢马修老师,把马修老师当父亲, 是体现马修老师爱与善良本性的最好对象。
莫朗奇:一个充满个性和才华,在顽强的抗拒中 逐渐接受马修老师的学生,与马修的关系充满 了张力和空间,成为表现马修老师教育智慧和 机智的对象。
• 蒙东:满口粗话,眼 神邪恶,既是现实和 教育造成的恶果,也 是破坏秩序,教育的 力量,体现了老师与 学生之间两极力量的 抗衡。
马修学监是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的呢?
• 1、安全需要
• 在影片中,马修老师虽然不能免除校长对学生的体罚, 但是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为犯错的学生庇护。 • 对幼小的派皮诺提供父亲般的关爱,警告暴力男蒙东 远离派皮诺。 • 对真正偷钱的科宾,马修终究没有向校长告发,让这 个吹口琴的男孩免了一顿毒打。 • 对于蒙东,在他要被关禁闭时说了一句:“他是我唯 一的男中音” • 尽管他无法真正帮助孩子们从校长的淫威中解救出来, 但是在心理上他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 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能给予了学生一定的 安全感。
注释:“填鸭”意思是指 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 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 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 里比喻灌输式教育。
二、教师心理
• 前任学监哈隆先生的离开 • 教师职业倦怠:精疲力竭型:这类教师在高压下的表 现是放弃努力,以减少工作的投入求得心理平衡。
三、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
• 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 雷加大棒政策与马修 学监的温和诙谐、善 良宽容这两种作风、 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出发,这实际上还反 应了两种教育理念、 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 立。
马修老师的教育方法
“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从音乐延伸开来……
•
• 谢谢观赏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
•
一、让我们先 来分析一下这 里的孩子们的 心理……
孩子们个体的差异……
• 孩子们表面上不学无术,冷漠,野 蛮无知,他们有的被父母放弃,有 的双亲在二战中战死,他们顽劣, • 甚至冷酷。但是在他们尚未成熟的 心灵中所怀揣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 将军,建筑家,热气球飞行员(有 一个孩子偷了校长的钱,被马修问 及理由时告诉他自己正攒钱想买一 个人热气球)……
四、体现的理论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皮亚杰理论 4.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5.“皮革马利翁”效应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 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当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需要被 矫正的行为时,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没有给他们以正 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行动——惩罚”的原则下,通过 关禁闭,暴力体罚的方式来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只着 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 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 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这在 某些程度上反而给孩子们树立了反面的榜样。
2、尊重的需要
其他需要:在影片中,马修不仅满足了学生一定程度 上的生理、安全、尊重需要,他同时也给予学生宽容, 并且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在莫朗奇因一时冲动用墨水丢了马修老师后,马修老 师通过取消其独唱的方式让其明白:只有尊重别人, 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莫朗奇是学生中最具有音乐天 分的孩子,在这样一件事后,他失去了自己引以为傲 的独唱。这是惩罚,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 改正错误行为,这也可以说是行为主义的强化作用。 在为伯爵夫人演唱的那天,马修再次转向莫朗奇,向 他做出了“请”的手势,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莫朗奇完美的契合着马修的节拍,在莫朗奇的眼睛 里,,马修读到了莫朗奇的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以 及感激。这样宽容与尊重的教育方法,在充分发挥了 学生潜能的同时,教育他不能恃才傲物,为莫朗奇日 后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指挥家做了很大的贡献,这同 时又是在满足学生自我价值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