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一种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摘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已经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展现了资本主义不断向社会主义趋近的事实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为社会主义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使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全面激化,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列宁主义。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从物质生产转向智能生产,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依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而缓慢发展,对社会发展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自然科学从观察和搜集材料的阶段过渡到认识自然的结构和变化规律的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不断变革的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形式。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一、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是同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

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出现了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发展摘要: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 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焦点。

分析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剖析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的相互联系, 是不断促进我国政治发展和不断提升我国国际政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国际政治资源;科学技术;科技影响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政治资源,它是国际政治资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关系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发展状况和国际政治体系的运转效率和兴衰。

一、国际政治资源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一)政治资源的内涵政治资源首先是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所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学者对政治资源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政治资源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就政治个体而言, 政治资源的内涵往往是个人拥有的财富、社会及政治地位、声誉、友谊、职业、收入、知识、信息等等,它们往往具有流动性和潜在的政治用途, 能够被转化为一种政治上的影响力, 是政治人物对他人施加政治影响的手段;从整个政治共同体来说,体制的、价值的、暴力的等因素显然也是政治主体实现自身目的的重要手段, 从而也理应构成政治资源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认为, 政治资源是指能够使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客体发生作用, 从而影响政治变迁、维护政治稳定、推动政治发展的物质与非物质因素的总和。

(二)科学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科学技术作为国际政治资源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科学技术是国际政治主体在对外目标的选择范围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上的重要参考依据。

拥有高科技的国家, 不仅可以极大提高本国生产力, 加快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战斗力的提升, 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上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并以此鼓舞国民士气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从而提高和加强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的维护。

因此, 科学技术政治化是其成为国际政治资源的重要原因。

其次,科学技术是开发国际政治资源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政治学主要理论

政治学主要理论

政治学主要理论第一课1.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家职能既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又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为什么:○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

我国的民主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民主制度尚不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B.怎么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

4.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载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5.我国的对内对外国家职能:对内:○1政治职能。

○2经济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文化职能○3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对外:第一,抵御外部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6.人大、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地位、职权: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探析

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探析

[ ]技 术决定论 的三个 方面 [ BO ].t :/ lg c ne e. 2 E / L h p / o. i cnt t b se
c /o .h mo = p c &ud 05 9 0 lg d 1 65 nh mep p? d s a e i=1 48 &d =bo &i=3 3 2,2 193 01 ..
处理传统 的学术性与师范性 之争?对这些 问题 的正确认识
[ ]李芒 . 育技 术 的 “ 4 教 工具理 性 ”批 判 (] . 育研 究 , J 教
2 o 5 :5 — 1 o 8 f) 6 6 .
( ]陈 昌曙 . 术 哲学 文集 [ 5 技 M]. 阳 :东北 大学 出版 社 , 沈
2 1 .3 0 9. 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8 M]. 北京:人 民出版社 ,19 . 95 ( ] (O ( 1 9 1 ] 1 ]陈振明. 走向一种科学技 术政 治学理论——
评 “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 学技术政治效应的观 点 [].自然辩 J
证 法通 讯 ,1 9 () 4 3 治的 双向 互动 [].学术论 坛 ,20 3 技 J 05
() 5 7 . 8:7 — 9
( 谢
娟 :山东师范 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济南
20 1 504
责 任 编 辑 :张海 新 )
1 2
0 0 0 0
构 成有 效 开 展 教 师 教育 改 革 的 观 念 和理 论 基 础 。
6l 6 . 一 4
注释 :
[ ]卢彪. 出政 治的技 术理 性化误 区 [ ]. 技 咨询 导报 , 7 走 J 科
2 0 (3 :5 - 8 0 7 1) 7 5 .

政治学概论(适用2024版)完整版讲义

政治学概论(适用2024版)完整版讲义

思考题四
如何评估跨国公司在全球治理 中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01
《政治学导论》(杨光 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2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 方法》(张小劲、景跃 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3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著,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04
《全球化与政治发展》 (俞可平著,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THANK YOU
国家机构设置
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等,各机构间存
在相互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职权划分
不同国家机构具有不同的职权范围, 如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确 保权力不被滥用。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各级机构在职权上既有 分工,也有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统 一和稳定。
立法机关组成与运作规则
立法机关组成
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或侵 犯公民权利。
司法机关审判制度及程序
司法机关组成
01
包括法院、检察院等,负责审判案件和监督法律实施。
审判制度
02
实行独立审判、公开审判、合议制等原则,确保审判的公正性
和权威性。
审判程序
03
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环节,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和合法权益。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角色
国际组织类型
包括全球性国际组织和 区域性国际组织两大类。
国际组织职能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 发挥着协调者、监督者 和推动者等多重角色。
国际组织作用
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国际 规则、推动国际合作、 监督国际行为等方式, 促进全球治理的有效实 施。
当前全球性挑战及应对策略

德罗尔的政策科学理论

德罗尔的政策科学理论

二、德罗尔政策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德罗尔的政策科学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包括 三个方面:政策科学研究思想、逆境中政策制定的思 想和宏观政策分析的思想。
德罗尔的政策制定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逆境中的政 策制定》一书中。该书讨论了所谓逆境环境下政策制 定的问题,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逆境及其分类和普遍性 德罗尔认为,所谓“逆境”,是指由不同原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的、
在德罗尔看来,在当今世界,逆境是普遍存在的。 尽管今天的人类在物质条件与经济、科技、文化水 平等许多方面都大大优越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但 与此同时,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人类社会都 愈来愈陷入一种严重的困境之中。
当今世界,无论是体制转型中的国家还是体制成熟 的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发展过 程中普遍出现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证明了德罗尔关 于逆境普遍性的论断。
(10)改进政策制定本身。这种反应有一部分是在行政 改革中进行的,它是政策科学所主张并致力研究的一 种反应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政府计划部门, 国务院或总统设立政策规划与分析机构,设立服务于 国家首脑的监察、审核机构,建立政策研究组织,为 政治家配备专业政策顾问,实行预算改革等。
德罗尔认为,尽管政府中枢决策系统还可能对逆境 有其它的反应方式,但从根本上看,只有极大改变 政策制定系统乃至整个统治系统的有关组织、过程 及其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才能真正提高政策制定 质量,有效对付逆境。
应付逆境的政府政策原则有以下几个:
(1)社会改造原则
社会改造原则是指对一个社会的机构、制度、政治和 经济生活的运行过程实行广泛而彻底的调整和变革, 这种调整与变革不是社会自发的行为,而是政府中枢 决策系统自上而下的、经过认真规划设计的自觉行动。 在德罗尔看来,社会改造原则的主要特点包括:对不 断发展的现实实行广泛的干预,综合而长远的规划, 积极合理的奋斗目标,足以达到临界限质量的政策手 段,不断调整决策模式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形势以及使 现实得到超渐进变化的能力等等。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1、 马克司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 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答:答:11、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2、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3、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4、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具有反作用的,政治的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

面。

3、 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答:1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治现象(3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4、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答:答:1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陈振明等.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_政策分析的方法论转向,《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陈振明等.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_政策分析的方法论转向,《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收稿日期:20101010作者简介:吴勇锋(1985 ),男,福建龙海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邵东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陈振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2011年第1期总第55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 l of Ji angsu A d m i nistrati on Instit u te N o .1,2011G enera lN o .55行政学研究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政策分析的方法论转向吴勇锋,邵东珂,陈振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厦门 361005)摘要:政策分析关注的是现实具体的政策问题,因而政策分析方法的适用与否对能否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至关重要。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着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争,西方政策分析经历了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的方法论转向。

这一方法论转向并不意味着政治理性已然完全否定甚至替代了技术理性。

事实上,作为政策分析的两种方法论维度,技术理性关注的是公共政策的技术属性,政治理性关注的是公共政策的政治属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政策分析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它们的辩证综合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关键词:政策分析;技术理性;政治理性;方法论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11)01011005!政策分析∀一词首先使用于林德布洛姆(Charl e s E .L i n dblo m )在1958年发表的#政策分析∃一文,用以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的类型。

以此为基石,政策分析在政策科学实践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时至今日,尽管政策分析家们对于政策分析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有关政策分析界定的范围和重点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将政策分析看作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它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技术产生并转变与现实政策问题相关的知识或信息,以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解决现实政策问题。

[1]因此,就研究对象及范围来看,政策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现实具体的政策问题,因而政策分析方法的适用与否对能否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一种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政治效应的观点【摘要题】本文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当代科学技术是一种新控制形式的观点。

作者指出,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他们较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一种独特的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理论,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政治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政治效应【正文】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问题是科学技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国外,围绕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即科学技术政治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着力研究当代科学技术的消极政治效应方面,提出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观点,即当代的科学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政治恐怖手段而变成一种新的统治或控制形式。

下面我们将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这方面观点。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涉及科学技术的社会政治效应问题。

他认为,当科学认识的观念被应用于自然时,它只是推动科学的进步,当它被应用于社会时,它反转过来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现代科学越发展、越复杂,它的方法对自然理解得越好,就离人本身越远,越成为片面的、封闭的、与人无关的东西。

技术的情形也一样,“技术的专门化破坏了整体的形象”,“它把现实世界撕成碎片,使整个世界的梦幻烟消云散”。

[2]卢卡奇实际上把科学技术当作物化的形式来加以批判,认为资产阶级一方面将科学技术当作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将它们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成了资产阶级的帮凶,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越发展,工人受剥削受压迫就越厉害,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矛盾异化现象的一个祸根。

在这里,卢卡奇显然注意到了资产阶级将科学技术变成统治工具的事实,分析了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沿着卢卡奇的思想传统,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成了其科学技术观的一个主题。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了,但这种控制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作为代价的,即科学技术既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反过来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手段。

在他们看来,在当代社会,统治的原则已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那种基于野蛮力量的统治让位给一种更巧妙的统治,即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命令被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控制形式。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的基本论断是“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统治的基本原理”,因为人运用理性工具不断征服自然,以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作为合理性活动的准则,这本身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欲。

而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由于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的直接联结,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越来越复杂、精确,反过来导致对人的奴役和控制能力的增强,人日益变成机器操纵的对象,因而科学技术体现了人对人的统治欲。

这种人对自然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充分说明技术合理性又与政治统治结下不解之缘,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统治的合理性。

马尔库塞在他不同时期的着作特别是《现代技术的某些社会内涵》、《马克斯·韦伯着作中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单向度的人》、《******和造反》等都涉及了这个问题。

他不仅明确提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的命题,而且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证。

马尔库塞把发达工业社会定义为“工艺装置”,定义为在技术概念和结构方面自身发挥作用的统治制度。

他认为科学技术已经从特殊的阶级利益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并成为统治的体制,抽象的技术理性已经扩展到社会的具体结构,成为组织化的统治原则。

非人的管理和操纵感染了整个社会系统,这不仅在技术应用的具体目标上,而且甚至在技术起源上(在基础研究水平上)都是如此。

自动化的技术理性的出现则是一种独特的统治形式,对自然的理性控制和对工作过程的官僚控制,或者通过整合,或者通过对偏离的有效压制,构成了实际上不会遭到反对的社会“幸福意识”的基础,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层次上发生了需求的管制和进步思想的消除。

在《现代技术的某些社会内涵》(1941)一文中,马尔库塞讨论了技术和技术理性是如何变成统治工具的,分析了现代工业组织是如何要求对效率和绩效的服从的。

在《马克斯·韦伯着作中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一文中则通过对韦伯关于资本主义、合理性和统治之间关系思想的分析,发挥他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统治手段,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合理性的观点。

他说:“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有计划的、科学的、可靠的、慎重的控制。

统治的特殊目的和利益并不是‘随后’或外在地强加于技术的,它们进入技术机构本身。

技术总是一种历史一社会工程:一个社会和它的统治利益打算和对人和物所做的事情都在它里面设计着。

这样一个统治‘目的’是‘实质的’,并且在这个范围内它是属于技术理性的形式。

”[3]“机器不是中性的;技术理性是统治着一个特定的社会的社会理性。

”[4]在《单向度的人》(1964)特别是导言和第一章(标题是“控制的新形式”)中,马尔库塞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他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技术进步扩展到控制与调节系统,并创造出一些生活和权力形式,这些形式调和与这个系统对立的力量,击败或驳倒为摆脱奴役和控制而提出的所有抗议。

[5]在工业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技术手段不是作为可以与社会和政治分开的纯粹的仪器的总和,而是作为先验地决定着这些手段的生产及使用和发挥这些手段的操作系统在运转;生产的技术手段不但决定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态度,而且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志向。

技术的“中立”的传统已不再适应,技术本身与其应用已无法分开。

因此,技术趋向于变成一个极权主义者,技术社会是一个政治系统,它已经在按技术的思想和结构运转。

作为技术世界,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政治世界,是一个独特的规划,它塑出论说与行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整个世界形态。

在技术的中介中,文化、政治和经济溶合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系统,这一系统同化或者排斥所有的替代,它的生产力和潜在的增长稳定了这个社会,同时把技术进步适应于其统治的框架中,技术的理性变成统治的理性。

在日益增长的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的生活标准的双重基础上,发达工业社会用技术,而不是恐怖手段征服社会的离心力量。

[6]马尔库塞因此断言,在发达工业社会,“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7]今天,政治权力的运用突出地表现为它对机器产生程序和国家机构技术组织的操纵,发达工业社会和发展中的工业社会的政府,只有当它们能够成功地动员、组织和利用工业文明现有的技术、科学和机械生产率时,才能维持并巩固自己(的统治)”[8]。

这种新的控制形式的显着特征是,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操纵或控制,形成对人的本能的一种“补充的心理压抑”。

也就是说,它从生产、消费、政治、人际关系、文化艺术领域乃至人们的私生活、休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工业——心理学”的操纵或控制,从而把人们整合到现有的制度中。

这就造成了“不合理的合理性”、“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的悖谬状况。

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成为控制的新形式也就意味着技术的异化。

他说,机械化的技术过程本应使人超越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使人类生存的结构往合理的方面发展,使人从外界强加给他的各种古怪的需要或可能性中解放出来,使个人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本来是发达工业社会的目标,技术理性的终点。

然而,实际上却是相反的趋势占上风,技术手段把它的经济和政治要求强加给自由和劳动时间,强加给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造就了单面社会、单面人及单面思维方式,技术成了极权主义者、控制的新形式和发达工业社会异化的主要根源。

在《******和造反》(1972)一书中,马尔库塞又涉及这一问题。

他提出了一个着名的公式:“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等于这样一个等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扩展”。

[9]他认为,从广度上看,技术合理性组织控制了社会的生产程序、国家机构和个人的劳动时间、闲暇时间,并且剥削对象已不局限于工厂、商店和蓝领工人,而是扩大到广大的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从深度上看,人受到越来越专业化的有学问的经理、政治家和将军们的控制,整个人——包括肉体和灵魂——都变成了机器或机器上的零件,仅仅在履行部分的技术操作职能,而情感和理智都变成了管理对象。

因此,他断言:“在技术和民主政治的帷幕背后,呈现出这样一个现实,即全面的奴役,人的尊严的丧失。

”[10]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的看法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他同样将科学技术看作政治统治工具。

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一文中,他分析了科技进步与政治统治合理化的问题,特别是用韦伯的“合理化”观点来说明他关于科学技术使资本主义统治合理化的观点。

他说:“合理化的意义首先是使社会服从合理决策的范围;其次,它使社会劳动工业化,结果是工具性的活动渗入生活中的其它领域。

”[11]韦伯已用这种合理化说明:统治者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可以组织一些手段、进行新的选择,达到合理的、有目的活动,因而,科学技术就渗入到社会组织中,改变旧的社会制度,使资本主义合理化。

但是,哈贝马斯并不满足韦伯的观点,尤其不同意韦伯对“合理化”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的分析,认为必须注意到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的控制作用。

他说:“韦伯所说的这种合理化并不是合理性的实现,而宁可说是用合理性的名义来实现没有公开承认的政治制度的一种特别形式”。

[12]根据老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关于资本主义文明以人对自然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这两种相互联系着的统治作为基础的观点,哈贝马斯认为,这种合理的有目的活动就是实现控制,既控制自然,又控制人。

关键的问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对人的统治“合理化”。

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变得非常合理,并证明技术使人不可能成为自主的,不可能决定自己的生活。

这个不自由既不表现为不合理的,也不表现为政治的、倒不如说是表现为服从技术机制的”。

[13]既然人的受控、不自由以服从技术机制的形式出现,那么,这种受控、不自由就变得“合理”了。

因此,他得出结论:“技术的合理性并不取消统治的合理性,而是保护了这种合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出现了一个“合理的极权社会”。

[14]一些后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也论及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关系问题。

例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W·莱易斯在《自然的统治》一书中就继承和发挥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科学技术是一种新控制形式或统治形式的观点,该书的中心主题是“征服自然的观念培养起来的虚妄的希望中隐藏着现代最经常的历史动力之一: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