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历史老照片
潮州建筑的演变

潮汕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期,潮汕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已渺不可考。
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可以道出潮州建筑的特色——“潮州厝,皇宫起”。
并不是过誉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表述。
它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建筑特色,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
唐宋两代是潮汕建筑迅速发展的时期。
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发现的多座唐窑中,仅春光窑上埔就有26座,窑址出土了建筑陶瓷印纹砖、瓦当、筒瓦、板瓦。
出土的印花瓦当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类,表面模印莲花瓣和菊花瓣纹,图案规整,手法熟练,竟与西安大明宫出土的瓦当一样。
潮州唐墓曾出土一块莲花纪年砖。
刻有“仪凤四年”(639年)铭文。
北宋苏东坡《与吴子野书》云:“岭外瓦屋始于宋广平,自迩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鱼鳞鸟翼,信如张燕公之言也。
”从唐窑出土和东坡的描述,虽宋广平之说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采用砖瓦,且烧制水平已不亚于中原,宋代能见到实物且得到保护的最早期潮汕民居建筑要数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许驸马府,该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然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构造特点和建筑风格。
其平面布局明显是明清时期驷马拖车的雏形。
现在的许驸马府,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
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
主体建筑采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
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20度,出檐平缓。
这与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
如果从营造方式方面去考虑,这种小倾角屋顶,大概是原来采用蝴蝶瓦砌盖方式。
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胶结材料,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桷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
这种屋顶,就叫做蝴蝶瓦屋顶。
明清时期的潮汕民居屋顶的营造采用灰沙土做胶结物,瓦片粘连结实,倾角也就可以陡些。
风格的差别也许能说明许驸马府的建造,确实在明代以前。
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
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
潮州古城景物描写

潮州古城景物描写
潮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市区,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下面是一些潮州古城的景物描写:
1. 城墙:潮州古城的城墙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历经多次修缮
和加固,仍然巍峨壮观。
城墙高约12米,砖石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在城墙的一侧,可以看到高耸的火山顶,是古代保卫城市的重要建筑
之一。
2. 府衙:潮州府衙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清朝,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府衙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内部设施齐全,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场所。
府衙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南
方建筑风格特色。
3. 古街:潮州古城的古街是当地居民购物和消遣的好去处。
古街路面由青石板铺成,两旁排列着许多古老的店铺和商铺,出售各种传
统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古街的建筑风格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4. 开元寺:开元寺是潮州古城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建于唐朝,是广东四大丛林之一。
开元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内部环
境优美,是一个具有浓郁佛教文化氛围的寺庙。
在开元寺的钟楼前,
可以欣赏到宏伟的钟楼建筑和清脆的钟声,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
5. 水车:潮州古城的水车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
水车由许多小推车组成,每辆小推车都装着清水和灌溉工具,
如牛轮和灌溉喷头等。
水车的声音伴随着春日的微风,让人感到一种
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潮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著名的景点和文化遗产,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潮汕古城—潮州

潮州八景
北阁佛灯 凤凰时雨 鳄渡秋风 韩祠橡木 西湖渔筏 金山古松
龙湫宝塔
湘桥春涨
凤凰时雨
北阁佛灯
鳄渡秋风
韩祠橡木
金 山 古 松 西 湖 渔 筏
湘 桥 春 涨
龙 湫 宝 塔
允元亭
韩祠橡木
天南碑胜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 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 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 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 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 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 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 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 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十进,并带两廊, 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 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 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札部尚书王礼大宝 《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 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 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 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 志》有“乾隆九年词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 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 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 旌度岁寒。梭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游船廿
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一只鉎生牛一 只溜。
潮州菜特点
潮汕宋代地图

□ 文化源流陈香白秦、汉以后,粤东韩江流域陆续出现一些历史名城。
潮州城是其中重要的一座。
潮州(今广东潮汕地区)在禹贡九州中为扬州之域。
秦定扬粤,属南海郡东境。
汉置揭阳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潮州。
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一》载,“今州(指潮州)即汉南海郡之揭阳县也。
”邢世衡《思韩亭记》和《永乐大典》书中,亦有关于秦汉时的揭阳,即为今之潮州的记载。
由此可见,潮州一名虽始见于隋开皇年间,但它的前身是揭阳,其建置沿革,可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据《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记载:隋开皇置潮州后,州名时有更改。
大业中改为义安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复为潮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潮阳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潮州。
此后一直沿称至今。
潮州所领县数,历史多有变化。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史称“三阳”。
据史籍记载,唐代似有潮州图经。
但由于历代战事频仍,图经于兵火之中散逸殆尽。
宋版潮州志书也已失传。
幸得《永乐大典》辑录了宋端平二年(1235年)编纂的《潮州图经》和而后不久成书的《三阳志》的部分内容,并收录了一幅以宋代绘制的“潮州城图”为底图的摹绘图,从而保存了一些潮州的历史沿革、风俗物产、户口贡赋、寺庙古迹、职官艺文等方面的资料。
这为我们研究宋代的城镇地图以及潮州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本文就《永乐大典》所辑“潮州城图”的绘制时间和图中所载的地理内容,进行探讨。
“潮州城图”(见上图)主要表现该城的方向、位置,以及城内街道、桥梁、官署、寺庙、民宅、城墙、城门等的建筑布局。
图四边的中间,标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正上方绘一近似圆形的“子城”,“子城”北有金山作天然屏障。
州治设在“子城”内金山南麓。
城图东是自北而南流入南海的韩江,江中设置浮桥。
江东的笔架山麓,绘有为纪念韩愈任潮州刺史而建的韩亭(即今之韩文公祠)。
城东北绘有恋州塔、东津。
城东南绘至水南(在今桥东涸溪一带)。
1潮州古城城址变迁

转自《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资料汇编》1.1 古城城址变迁宋代以前潮州有子城,但现无从考证。
大规模的筑城始于宋代,宋绍兴十四年,濠流旧址(即在原有旧城基础上)开始筑城。
到绍定端平年间知军州事王元应等继续筑城,有十一座城门,分别为东:州学门、上北门、竹木门、浮桥门(可能为后广济门)、下水门;南:小南门、三阳门;西:贡门、湖平门、和福门;北:凤啸门。
当时宋代潮州城南北轴长根据《三阳志桥志》载,“桥至三阳门,长五百单五丈八尺”。
(桥为太平桥),加上太平桥至城北约100米距离,为1660米左右(宋代一尺为30.72公分)宋代潮州城的周长据《三阳志·城池》裁,“外城旧基,周围一千一百九十丈”也就是3627米。
宋代潮州城护城河长据《三阳志·城池》载,“壕面阔七丈五寸,自城下转西而南,绕郭之处,延袤一千二百余丈”也就是3720米左右,宋端平年间叶观修造堤城之后,潮州城总长为1720丈,约5332米。
到了明代,潮州城日臻完善,明洪武三年明将俞长辅把原有的土筑城墙西南段改为石筑,并减城门为七座,分别是东: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南:南门,西:安定门,北:北门。
此时潮州城被称为凤城,城高二丈五尺 (明一尺为0.311分尺,为7.8米),长1763丈(约5465米),基阔二丈二足(约6.8米),面阔一丈五尺(约4.6米),有堞2932个,敌台44个,窝铺67座,各有楼外月城。
清代潮州城变化不大,主要是在葫芦山修腰城。
康熙十三年,叛将刘进忠筑城据守,后潮州知府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
城依山而筑高一丈(3.1米),宽六尺(1.9米),长515丈(1545米),有城门四座,分别是紫竹门、水仙门、西门、靖北门。
乾隆三年,总督刘驻在旧址添城墙125.6丈(394米),直接跨过护城河与郡城相连,并开一城门与之相连,在护城河西侧有桥便于通行,在护城河中设水关三座,在腰城与郡城交接处设敌台两座,以加强腰城防御。
《文脉春秋——潮州》解说词

《文脉春秋——潮州》解说词
《文脉春秋——潮州》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纪录片,以下是一段对该片进行解说的词语:
潮州,这座位于中国广东的古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文脉春秋——潮州》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索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潮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传统艺术。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以才情和智慧传承了潮州的文化基因。
从古代的文化名人文天祥到现代的作家沈从文,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在潮州留下了浓厚的痕迹。
潮州还是中国粤剧、潮剧等传统戏曲的发源地之一。
这些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文脉春秋——潮州》通过展示潮剧的精彩演出和幕后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
除了文化艺术,潮州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食文化而闻名。
古老的建筑群落、精美的庙宇和寺庙,展现了潮州的历史沧桑和繁荣盛景。
而潮州菜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以其细腻的口感和独特的烹饪方法广受赞誉。
《文脉春秋——潮州》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城市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它是一部富有情感和启示的纪录片,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潮州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
潮州八景[图片]
![潮州八景[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e7ca6e4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9.png)
潮州⼋景[图⽚][转] 潮州⼋景 [图⽚]潮州古城⼋景图 001 湘桥春涨湘桥春涨 湘江春晓⽔迢迢,⼗⼋梭船锁画桥。
激⽯云飞梁上鹭,惊涛声澈海门潮。
鸦州涨起蟠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带长江三⽉好,风光⼏拟到层霄。
湘⼦桥原名⼴济桥,座落于潮州城东门外。
相传唐代韩愈侄⼉韩湘⼦书有“洪⽔⽌此”的⽯碑竖于桥畔。
因其风光恍讼潇湘,故称江为湘江,桥为湘桥。
该桥东临笔架⼭,西接东门楼下,已有800年的历史,这⾥南望风台,北仰⾦⼭,东瞻笔架⼭,西观凤城街市,四⽅美景,尽收眼底。
暮春时节,韩江⽔涨,⼤桥恰似长龙卧波,江流滔滔,轻帆点点,桥激浪花飞溅,⼜似⽩鹭跃梁,洪波激流直冲风台,⼜像万朵桃花。
故成“湘桥春涨”⼀景。
潮州古城⼋景图 002 韩祠橡⽊韩祠橡⽊ ⾼植⼀株耸翠峦,侍郎⼿泽倚栏杆。
根深⼋⽉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梭影参差侵曲⽔,奇花多少映祠坦。
游⼈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在潮州笔架⼭上。
相传韩愈贬潮时,常登此⼭游览,⼿植橡⽊⼀株,后⼈敬仰韩愈,在橡⽊四周设栏保护,并建韩亭,韩词,⼜把⼭名改为韩⼭。
宋淳熙⼗六年(1189)潮州知军州事丁充元重建韩⽂公祠,以后屡毁屡修,逐成现祠现状。
传说韩愈当年⼿植橡⽊,就在祠前,直指蓝天,形如华盖。
春夏之交开花,红⽩相间,但不常开。
橡⽊开花,当年潮州便有⼠⼦登科。
潮⼈认为橡⽊开花是祥瑞之兆,花开得多,⼠⼦得中科举者就多;花开得少,中举⼈数就少;若是橡⽊不开花,便没有登科之⼠。
明⼈谈迁在笔记中,也有描述潮⼈⾄橡⽊祈祷得⼦的记载。
宋孝宗时潮州籍谏议⼤夫,礼部尚书王⼤宝曾作《韩⽊赞》。
但橡⽊早毁,⾄明嘉靖时郭⼦章任潮州知府,使⼈寻找橡⽊,已不可复得。
韩祠橡⽊因⼈⽽成潮州⼋景之⼀。
潮州古城⼋景图 003 ⾦⼭古松⾦⼭古松 ⾦⼭北枕起⾼峰,万古凝阴⼀株松。
矗矗凌云县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凤亭积翠飞层堞,虎⽯吹涛逐晚钟。
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望浓。
在城北⾦⼭上。
全解

和潮州菜馆的普遍涌庭饭食之外的小食品, 它是酒店、菜馆筵席大餐的辅佐 和补充。从明清以后,随着城镇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潮汕各 地出现了大量的小吃店、小吃摊 以及沿做叫卖的小吃担,满足了 大量市民特别是中低等收入消费 人群的需要 。 潮州小吃品种繁多,历史悠久, 自然就形成一批社会公认的名牌 小吃,如潮州春饼、鸭母念(汤 圆)、蚝烙(酥)、登塘炒粿条、 凤凰炸豆腐等等。这些著名小吃 不止潮州人人皆知,还牵动着海 外侨胞的乡情,受到他们的眷恋。
潮州的民俗活动,主要是以“时年八节” 为不同时序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最 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的游神灯会、清明的踏春扫墓祭祖、中秋节的赏月、烧瓦窑 和登高放风筝等活动。潮人宗亲观念较为强烈,不少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潮人, 总要利用新春、中秋等节庆,回乡团聚。在正月四乡六里都要自己祭拜祖先或名 人(有的演化为地方保护神)的诞忌日(俗称为“老爷日”)。如建国前,潮城 东西南北门均有不同祭祖形式的节庆日,尤其在南门外青龙古庙的“安济圣王” 出游最为隆重。安济圣王据传是三国时蜀汉永昌郡太守王伉,因他是御敌忠臣, 被汉王封为“安济圣王”。传说他因护佑潮籍官员谢庸安(一说谢少苍坏致死难, 深受潮人的爱戴而称为“灵感安济圣王”。每年农历正月下旬,必掷杯择日出游, 潮人俗称“大老爷出游”。
下水门
潮州菜特点
潮州菜,简称潮菜。其烹饪具有岭南文化特色,最大 特点是借重海鲜、注重生猛清鲜。 主要烹调法有:(火文)、炖、煎、炸、灼、烧、 炊(蒸)、炒、泡、扣、清和淋等10多种方法。其中文 和炖使浓香入味,爆炒使爽脆香滑,炊、清、泡、淋能 保持原汁原味。
• 潮州菜用料广博,具有“三多”的特点 :一是水产品 多。大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等一直是潮菜的主 要用料,可以烹制成许多名菜美食。二是素菜式样多且 独具特色。它是通过肉类烹制而成,上席时见菜不见肉, 是素菜荤做,使它达到“有味使三出,无味使三入”的 境地,让青蔬软烂不糜,饱含肉味,鲜美可口,素而不 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和护国菜等数十种,是 广东菜系中素菜类的代表。三是甜菜品种多且用料特殊。 红薯、芋头、南瓜、银杏、荸荠、莲子、柑橙、菠萝和 豆类等植物固然常用,以植物做的甜腻相宜,代表作品 有金瓜芋泥、清甜莲子、羔烧白果、甜皱炒肉等。潮菜 尤以烹制海鲜见长,如生炊龙虾、炊鸳鸯膏蟹、红炖鱼 翅、红(火文)海参等,都以新鲜水产品为主要原料, 味道清鲜,郁而不腻。潮州菜的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 皱炒肉,其皮起皱纹,肉软烂甘香,甜味清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图 书馆,发现了几张1890年至 1928 1928年之间美国传教士在潮州 拍摄的照片。 似乎能触摸到那遥远的历史的 声音。
上面那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民国17年。 标题:“潮州府的老门” 拍摄地点是潮州的牌坊街。 在画面左侧那个拿着相机的美国人脸上流露着兴奋的神情,他的 装束使得在他旁边的两个小孩感到好奇。在男子身后是“理学儒 宗坊”,牌坊上“铨曹冰鑑”四个字是那么清晰。男子的右侧是 一位拿着雨伞的美国女子,她的脚步是那样轻盈,我能想象她此 刻脸上的表情,定是陶醉于这精妙的建筑和这整洁的街道。画面 右侧那稍显富态的妇人,我猜想,应该是一名布道的修女,在她 身后望着镜头的潮州男子细细打量着手握相机的外国人。那时, 这几名外国的到来,不知该引起人们多大的讨论,或许,街道两 旁的商铺“南华商店·南华商店各港靴鞋发行”和“记鞋庄”里 的老板放下了手头的活儿,跑出来看看这四名蓝眼睛的人。它可 能是牌坊街的第一张照片。
拍摄于1921-1923年期间
描述:“一千只手臂的女 神!在一座潮州府外面 的新建的佛寺里面。在 一旁的神圣场所有一场 表演。他们想象这个慈 祥的女神用所有的手去 帮助人们。”
很可能在文革期间被毁了
拍摄于1911年。第二年, 便是辛亥革命。 描述:布道团第一次在 潮州府的“猴洞”。一 个名叫飞利浦·库斯兰 的医生,他也是一名医 学传教士,在1888年, 他随着长老会在潮州展 开工作。(“猴子庄园” “猴子庄园” 即中山路同仁里, 即中山路同仁里,假山 现还是那样。) 现还是那样。)
这张照片拍摄于1888~1906年期间。
这张照片拍摄于1894~1906年间。很可能是湘子桥的第二张相片。
上张照片拍摄于1921-1923年期间。地点:潮州开元寺
描述:两个男生站在潮州府佛教寺院前面。 专科学院的学生们带我在寺院里参观。院 子里有许多的摊开晾干的香,在这个院子 里有了纯粹的商业行为。
上照片拍摄于1923年
描述:“潮州府的天主教教堂。从远处看显 得很庄严,而从近处看显得比较简陋。是这 座城市的一个标志之一。教堂的左下方是异 教徒的庙宇。这照片是从城墙上取的景”
描述:潮州府 的街道和庙宇
描述:“请将你 的婴儿放在这里, 不要把她们扔到 池塘里面。” 拯救被遗弃在篮 子里的女婴。站 在篮子旁边的是 妇女传教士协会 主席贝尔夫人。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0 年
“潮州府的榕树”潮州一 条有树和房子的街道。 (潮州府的榕树有两 个地点: 七圣” 个地点:一:“七圣”, 北门老土地, 二:北门老土地,南门 外振德街) 外振德街)
上一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那一年,七七事变。
标题:“坐船从汕头到梅县的旅程。船夫 撑着客家船只。在潮州附近的大桥后面, 于其中的一个码头有两座小庙宇。”
当时在韩江上的船夫撑着乌篷船,传教士们称这些船为客家船。 船夫们辛苦划着船,在韩江流域里穿行。这应该是个温暖的春 夏交接的日子,韩江的水位不满也不低,船夫们穿着不厚长袖, 画面左下方抱着孩子的外国妇人却穿起短袖了,一切显得那么 舒适。画面大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德国人在汕头传教, 并建了天主教堂,他们沿着韩江去梅州散布耶稣福音。在船行 驶到湘子桥的时候,说着潮州话的船夫指手画脚地告诉船里的 几个传教士,当妇人走到船头的时候,叫唤在船里的约翰先生 拿起相机,以免错失了这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