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自考 近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美国确立扶蒋反共的政策 美国政府权衡再三, 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式。 1945年12月,美国五 星上将马歇尔被任为总统 特使,前往中国调停国共 关系。
抗战胜利后,苏联政府对华政策的长 期目标是:帮助共产党发展并最终夺取 政权;短期目标是:拉住蒋介石政府, 不让它成为美国对付苏联的工具。 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代表王世 杰和苏联政府代表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 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自卫战争的准备
“我们既不准备打内战,无须多兵,兵少可以减轻 国民党的畏惧心理,求得和平,以待全国人民的 觉悟。如果人家要打,我们也有恃无恐”。
• ——《争取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党建立和平局面》(1943年1月25日), 《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1页。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946年6月26日,国民 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 起点,1946年11月12日, 国民党单方面召开“国民 大会”。挑起了全国性的 内战,次年3月,国民党 当局下令中共驻南京、上 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 人员全部撤退,关闭了和 平谈判的大门。国共关系 国民党军队向中原中共军队辖区疾速推进 彻底破裂。
从解放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 月30日向南强渡黄河,8月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 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另一部于8月挺进豫西;陈 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于9月挺进豫皖苏边区, 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形成 “品”字阵势,互为策应,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 区,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 和腹心地带,与各解放区内线反攻相结合,使国民 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
抗战胜利后,美国 政府对华政策的长期 和基本的目标是:推 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 美政府;短期目标是: 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 中国。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开始出现了美苏主宰世界、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新格局。
美国崛起企图称霸世界全球,苏联在与之对抗的同时又有妥协。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向中国进行经济、军事渗透,意图扶植蒋介石政权,左右中国二战后的发展走向,成为对中国局势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
中国广大人民虽然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努力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但是,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崎岖、曲折。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面对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蒋介石对发动大规模内战还有所顾忌,原因如下:第一,抗战胜利后,人民普遍要求和平;第二,沦陷区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都处于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手重,国民党军队大多退到西南地区,需要时日在共产党之前赶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三,苏美英三国出于不同考虑,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第四,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今非昔比。
蒋介石集团为了给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采取了假和平的策略,邀请中共方面到重庆和平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一、基本概念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❶德、日、意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开始称雄。
社会主义苏联战后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巩固。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❷欧洲中心格局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2、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❶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❷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❸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3、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4、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
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
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5、较场口惨案:国民党制造的破坏和平的事件。
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破坏进步团体在重庆较场口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逮捕数十人。
6、下关惨案: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围殴。
团长马叙伦和代表雷洁琼等多人受伤。
7、解放战争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两个重要文献:❶《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❷《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7章

中国共产党对争取和平有着真诚的愿望,对抗战胜利 后的形势也有清醒的认识。中共中央认为,无论如何,在 当时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是必要的。
1、由于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愿望。经过多年 战争,人民迫切要求和平,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医治战 争创伤,建设新中国。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就 应当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2、由于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一时难以完成,党和全国人民 有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局面。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应该积 极争取,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有 利的。 3、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 究竟是真要和平民主,还是在这个幌子下实行独裁内战, 这对于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有很大作用。即使和平不能实 现,我们也可以通过谈判延缓全国内战的爆发,使解放区 军民争得更多时间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政治合 作,共同向国民党统治集团进行了有 力的斗争,成为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第二条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 地支持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及原因
各民主党派前进的过程,并不是一帆 风顺的。中国的民主党派并不是单一阶级 的政党,正如周恩来所说,“其组织成份 又常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一直包含到 进步分子”,“而其中政治倾向又从君主 立宪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因此, 它们前进的过程不能不是同自身内部的某 些错误倾向作斗争、并且逐步克服这些错 误倾向的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相继公开宣告, 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明 确地站到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这是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外线作战
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
陈粟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 聂荣臻率军解放石家庄
解放军的 战略进攻
内线作战 林彪、罗荣桓率军解放东北
彭德怀、贺龙率军收复延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政协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 各区党委、各纵队发出内部指示: “从此,中国即走上 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虽然一切决议尚待实行, 即是实行,离开全国彻底民主化还是很远;但是,只要 各党派在全国合法化,人民有了初步民主自由,民主运 动即可能逐步发展,成为不可抗御的力量,破坏封建专 制主义,推动国家继续走上民主化。”并且指出:“中 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 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 党的全部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1]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2年版,第62、63页。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起草《以 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 指示,明确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 介石的。”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民主人士马叙伦说:“我们以为在共产党方
面,战是他根本不愿意的,因为战是他们的损失;
可是应战是他们不能避免而且愿意的,因为不应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第七章__为新中国而奋斗

参考资料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 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 3、《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 (1948年1月19日) 4、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 月30日)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通过)
中国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
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
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 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 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 才有光明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战争形势的变化 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 三大战役(1948.09.12~1949.01.31)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的胜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 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余 人。连同济南等战役,战争第3年的7个月作战, 共歼敌232万人。从战争规模和取得的结果看,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 万,国民党的主力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 基础。
占领总统府
七 钟山风雨起苍黄, 律 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 虎踞龙盘今胜昔, 民 天翻地覆慨而慷。 解 宜将胜勇追穷寇, 放 不可沽名学霸王。 军 天若有情天亦老, 占 人间正道是沧桑。 领 南 京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 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随后,人民解放 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 举行胜利大进军, 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 平方式, 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 国土。 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 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 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 出中国大陆。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5篇范例]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2eb9d95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e.png)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5篇范例]第一篇: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曲折的。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还在1945年5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拟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为了争取和平主民,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央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决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五项决议。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
同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并于当天片面下令于11月12日召开由它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
次年3月,国民党当局期限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
至此,一切和平谈判之门都被国民党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形势,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
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表示软弱,表示退让,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我们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09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内容:
讨论
重庆谈判及政治协商会议的 召开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底国 民党进攻我中原解 放区,内战爆发。
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 国民党方面 军队数量 430万人 共产党方面 130万人 基本上是“小米 加步枪”,没有 飞机和坦克,大 炮很少,没有外 国的接济
有美国援助的 装备情况 飞机,舰艇和 大量的剩余物 资
2、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
1946.6—1947.6国民党全面进攻 1947.7后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
二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一)全国解放区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成立
1941年中国民主同盟(民盟)成立 1945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成立 1945年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立 1947年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三党)成立
1925年中国致公党成立
1946年九三学社成立
1947年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成立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 但不准 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 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 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2、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取缔民盟 暗杀李公朴、闻一多
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1948年1月沈钧儒恢复民盟拥护中共。 1948年1月民革成立宣布拥护中共。
一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 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护和破环政协协议的斗争:
下关惨案
校场口惨案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 自卫战争
1.力邀毛泽东重庆和谈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 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 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 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惠盼之至”。
——蒋介石1945年8月14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第 一个电报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我们既不准备打内战,无须多兵,兵少 可以减轻国民党的畏惧心理,求得和平,以 待全国人民的觉悟。如果人家要打,我们也 有恃无恐”。
——《争取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党建立和平局面》 (1943年1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1页。
——黄友岚主编:《争取和平民主》 (1945-194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争夺东北
1945年8月20日,指示前往东北的军队,“乘 红军占领东北期间和国民党争夺东北” 8月23日,攻占晋绥解放区通往东北的交通枢 纽张家口。 9月3日,攻占锦州。 9月初,冀热辽军区的八路军主力李运昌部, 协同苏军攻占山海关,很快控制了辽宁省的 36个县市,吉林的8个县市和黑龙江的两个市, 部队从不到两万人扩大到10余万人。
3.“战”之准 备
“蒋介石要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没有改 变,也不会改变。他所以可能采取暂时的 和平是由于„„他还需要医好自己的创伤, 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将来消灭我们。我 们应当利用他这个暂时和平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 任务》(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6页。
“仍取攻势” 与国民党方面一面进行谈判,一面要求各 地部队“今后一时期内仍应继续攻势”,对 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凡能控制者均控制 之,哪怕暂时也好”,“同时以必要的力量, 尽量广占乡村和府州县城小市镇”。
——1945年8月23日邀请毛泽东赴渝的第三个电报
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力量的强大 “我们解放区有一万万人民、一百万军队、两百万民 兵,这个力量,任何人也不敢小视。我们党在国内政 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已经不是1927年时候的情况了, 也不是1937年时候的情况了。国民党从来不肯承认共 产党的平等地位,现在也只好承认了。我们解放区的 工作,已经影响到全中国、全世界了”。
“和平能否取得?内战能否避免?我们现 在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过去的口号 是抗战、团结、进步。和平是可能取得的, 因为中国人民需要和平,苏、美、英也需要 和平,不赞成中国打内战。中国过去是大敌 当前,现在是疮痍满目,前方各解放区损失 严重,人民需要和平,我们党需要和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5页。
原因: 1.和平建国,是经历了长期战争之后中国人民 的强烈愿望。 2.通过和平的道路对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固然意味着为建立新中国所作的斗争要经过 迂回曲折,但却可以减少牺牲。 3.即使与蒋的谈判无法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却可以教育人民,使人民懂得,蒋介石是无 可救药的,为了建设新中国,必须进行革命 战争。
76.2%
23% 77% 28.6% 71.4%
城市
人口
参见《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6页。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争取 和平民主成为可能
“中国在这一次有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 富强的中国的可能性,为近百年来、五四以来、有党 以来所仅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强大 的解放区,全国人民的援助,国际人民的援助”, “这些条件,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
1946年1月10日,毛泽东签发的 《停战通告》
中国共产党履行协议之努力与措施
1945年10月20日《中央关于过渡时期的 形势和任务的指示》:“目前开始的六个月 左右期间,是为抗日阶段转变至和平建设阶 段的过渡期间。”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1年版,第370页。)
“蒋在抗战中有功劳,同时人民心 理厌恶内战,故我们应争取在抗战后与 国民党建立和平局面,在民主、民生上 做文章”。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
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阐 明中共中央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
针。并为争取和平建国早日实现做出努力。
但是国民党方面并未对谈判充分准备,只提出基本 原则: “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 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1945年8月28日蒋介石日记,转引自张宪文等: 《中华民国史》第4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一)不得于现在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 政府问题。 (二)不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 个解决一切问题。 (三)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 题,必须以此为中心也。”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本章内容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三、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 争
内形势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与国
(1)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 显增长。 (2)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 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 政治格局。 战后不久,美国拟定了一个准备称霸世界 的所谓“全球战略计划”,为实现此计划,美 国在“遏制”苏联势力的旗号下积极向全球扩 张,并把夺取中国,以巩固它在亚洲的地位作 为重要的战略部署。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的 电报。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抢占沿海要地 1945年8月1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要求日 军“应对本委员长所指定之部队投降,如对非 指定之部队而擅自向其投降或让防,或于投降 期间不遵守我军命令实施者,得由陆军总司令 下令以武力制裁之,并对不遵命令之敌部队或 敌军最高指挥官,直接予以处置”。
——转引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4卷,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战”之准 备
大力收编伪军,以充当战略要地先遣部队 日本投降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国民政府就新任 命了10余个路军总司令、3个先遣军总司令、5个军长、 1个集团军总司令、1个总指挥、1个警备司令。 与共产党争夺东北 据国民政府统计,至1946年1月13日,中共控制 了东北9省155个县中的146个县,面积的97%,人口总 数的92%。而这时国民政府除控制山海关至锦州间的 部分地区以及收编伪军武装占领的极少城市外,对东 北几乎没有影响。
这是重庆桂园客厅一角(资料照片)。1945年 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桂园签订双十 协定。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 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 组织问题的协议》、《和 平建国纲领》、《关于军 事问题的协议》、《关于 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和 《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 议》等五项协议。中国共 产党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 议。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 级的建国方案,以国民党为代表。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以 中间派人士为代表。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 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以共产党为代表。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 结的斗争。
1.争取和平民主是中共既定方 针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中国 共产党早已确立的战略目标。抗战胜利前后 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人民实现建立一个新 民主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有利的。
9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 任书记,以加强对东北工作的领导。大批干部火速调 往东北。 9月31日,中央军委发出迅速渡海向东北进军的命令 。 10月18日,中共陈毅部、刘伯承部和聂荣臻、贺龙 等部相继发起津浦、平汉、平绥战役,迟滞国民政府 军队试图通过陆路北上平、津、张,抢占东北和热河 的计划。 10月31日,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林 彪任司令员。
——1945年8月29日蒋介石拟定谈判三原则。转 引自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4卷,第30页。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 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 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 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 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 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 匪清剿之。”
《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第70页、71页。
抗战结束时,“人们却发现政府军已 处于异常不利的劣势地位。它最优秀的军 队都与华北、华中的沿海城市遥隔数百英 里之远”。
——[美]白修德、贾安那著:《中国的惊雷》, 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页。
其他因素: 人民反对内战 国民党内部分人不赞成内战 苏、美、英等不赞成中国马上发生内战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8页。
客观原因:国民党方面准备不足 “国民党暂时也不能下决心打内战,因为它的摊子 没有摆好,兵力分散”。
——《抗日战争胜利后 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5页。
“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华 南和华东仍被日本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 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 “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 极大的困难。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 产党人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 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
——《东北九省匪军侵占及国军收复县城(面积人 口)统计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 日抗战时期》第7编,《战后中国》2,第889-890页。
1946年2月初,苏军撤兵之际,国民党部分军 队在美国军舰帮助下运至东北,国民政府在 东北的总兵力达到30万人。 5月3日,攻占南满军事重镇本溪。 5月18日,攻占四平。 5月23日,攻占长春。 5月28日,攻占吉林。 5月39日,攻抵松花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