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清热化痰治疗慢性失眠临床研究
毛丽军教授根据失眠的不同表现诊治失眠证的经验总结

失眠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 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 主观体验。具体表现为睡眠起始及维持 困难、早醒等,日间功能障碍则表现为 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能力减 退 , 学 习 、 工 作 和/或 社 交 能 力 下 降 等 [1]。失眠已经成为影响现代生活质量和工 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诱发交通 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 个体和社会均造成了严重的负担[2]。作为 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工作学员,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 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毛丽军老师学习,观 察到毛丽军老师对失眠症有独到见解, 对失眠症的疗效显著,故将其辨证思 路、治疗经验进行分享。
寐而多梦:临床证见入睡后梦纷纭 而至,多责与肝胆,中医证候常分为肝 血不足和心胆气虚两种,根据伴随症状 可进行证候分型。①肝血不足;症见入 睡可,但眠而多梦,兼见头晕或痛、眼 干涩,或迎风流泪,烦躁易怒,或神情 郁郁不乐,面白不华,或甲枯不润,舌
淡或红而苔薄少或无,脉弦细沉或数。 《血证论》 中云“肝藏魂,入寤则魂游于 目,寐则魂返于肝。”《症因脉治·不得卧 论》 曰:“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 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有 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 不宁矣。”肝藏血,血摄魂,肝血不足则 不能摄魂,魂不守舍,则寐而多梦。治 则为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用酸枣仁 汤加减。毛丽军老师常换茯苓为茯神, 配以远志来宁心、定梦邪、安神,用生 地、麦冬、五味子以滋阴润燥,白芍用 以滋养肝血,当归以养血活血,诸药同 奏滋阴养血,摄魂安神之功;②心胆气 虚;症见惊悸,多梦并见焦虑紧张,易 受惊吓,胆小,强迫,或疲乏困倦,头 晕目眩,口干咽干,舌胖淡或红,苔薄 白 , 脉 弦 细 或 弱 。《太 平 圣 惠 方》 云 : “胆虚不得睡者,是五脏虚邪之气,干淫 于心,心有忧恚,伏气在胆,所以睡卧 不安,心多惊悸,精神怯弱。盖心气忧 伤 , 肝 胆 虚 冷 , 致 不 得 睡 也 。” 胆 气 亏 虚,决断失司,忧心怵惕,神不归舍, 心胆怯则神魂无所,睡眠时神魂惊扰, 梦多且虚烦。治则为补益心胆,安神定 志,方用 《医学心悟》 中安神定志丸加 减。毛丽军老师加柴胡、香附、郁金用 以疏肝理气,加麦冬、五味子以益气养 阴,加鳖甲或龟板以滋阴养血,加强安 神之力。失眠症见可入睡但梦多纷乱, 毛丽军老师常加用生龙齿、紫石英以镇 惊悸不安,珍珠母以安神定魂,共用以 上金石重镇之品用以镇神魂,定神志, 可安睡无梦。
程丑夫教授“四治法则”在治疗失眠中的临床应用

参 考 文 献
鳖甲、 旱莲草 、 女贞子补益肝肾; 沙参 、 麦冬滋阴益 胃 生津 ; 太子参 、 白术 、 茯苓健脾益气 , 顾护脾 胃。 复方
用药 虽 多 , 但组 方严 密 , 以攻 为主 , 佐 以扶正 , 共 奏奇
效。 治疗过程 中, 根据 出现的兼杂症加减化裁 , 若淋 巴结肿大、 脾肿大质硬 , 加土鳖虫 、 水红花子 、 莪术以 活血化瘀消瘾 ; 若腹部胀满 , 加鸡 内金 、 炒六 曲、 砂 仁、 青皮以行气健脾 助运 ; 若舌苔黄腻 、 总胆红素升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2 清热利湿。
第1 9 卷 第 1 期
Vo 1 . 1 9
No . 1
中莲药导撮
Gu i d i n g J o u na r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a r ma c y
结, 肝肾两伤 , 气 阴交亏; 湿热是基础 , 肠道之肿瘤多
周 仲瑛教 授认 为治疗 恶性 肿 瘤需 正确 把 握祛 邪
与湿热有关 , 拟从清热解毒化瘀 、 除湿化痰散结 、 补 与扶正 , 在可能的情况下 , 祛除病邪 , 消除“ 癌毒” 是 益肝 肾 、 益 气 养 阴等 方 面综 合 治疗 。 选用 鳖 甲煎 丸 、 最 积极 的治疗 原则 , 提 出“ 祛 毒 即是扶 正 ” 、 “ 邪不 祛 , 二至丸 、 四君子汤等方复合化裁 。 方 中用 山慈菇 、 漏 正 必伤 ” , 认 为抗癌 祛邪 是积 极 的 、 主动 的 、 进 攻性 的 治疗措施 ; 同时还强调 , 对于肿瘤不是简单的抗癌解 葵子等清热解毒兼以散结 ; 猫爪草 、 泽漆 、 制南星等 毒 , 大量 应用 具有 抗癌 解毒作 用 的 中药 即可 , 而 主要
袁智宇主任医师运用祛痰化瘀法治疗失眠经验

中医研究 2021 年 7 月 第 34 卷 第 7 期 TCM Res. July 2021 Vol. 34 No. 7
4 小 结 由于古代文献中并未将恶性肿瘤作为一个完整
的疾病来论 述,造 成 了 当 今 有 关 恶 性 肿 瘤 病 因 病 机 乃至治法的不统一。 杨师在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 中,不断尝试和探索不同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最 终将清热解毒法作为恶性肿瘤的基本治法并以复方 苦参注射液为基础药物,再联合化疗,取得了明显的 抑瘤抗癌、利水消肿、散结止痛的疗效。 该思路和方 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开展更广泛的临床试验研究, 以加强清热解毒这一治疗原则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 运用。 参考文献:
情志内伤是失眠的主要病因,可影响心肝生理 功能引起失 眠[10] 。 怒、喜、思、悲、恐 过 极 均 可 影 响 整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导致不寐[11] 。 宋代邵康节在 《能寐吟》 中云:“ 大惊不寐,大忧不寐……大喜不 寐。”因平素善思多虑,影响脾 胃 运 化 之 功 能,致 使 痰浊内生。 痰浊阻滞气机,致使血脉不畅,瘀血内 生,痰瘀互结,进 一 步 阻 碍 脾 胃 运 化, 日 久 则 气 血 生 化乏源,心失血养,心神不安。 如 《 类 证 治 裁 · 不 寐》 中云:“ 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或因心 胸狭窄,善郁多怒,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火热煎津为 痰、为瘀,肝胆之火夹痰上升,扰乱心神,心神不安。 明代张景岳在《 景岳全书》 中论述:“ 痰火扰 乱,心神 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瘀而致不眠者多矣。” [12] 1. 2 饮食不节,痰火胶结
[8] 郭林平,童姗 姗,余 江 南,等. 苦 参 碱 抗 肿 瘤 作 用 机 制 研
究进展[ J] .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 20) :3409-3412. [9] 鲍娇琳,陆金 健,陈 修 平,等. 苦 参 碱 与 氧 化 苦 参 碱 抗 肿
针灸治疗失眠112例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失眠112例临床研究作者:宋淑荣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论证针灸治疗失眠的疗效。
方法: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针灸主穴:百会、四神聪、神庭、太溪、太冲、神门、三阴交、大陵、通里、内关;配穴辩证加心俞、擅中,太阳、印堂、中脘、足三里、风池、行间、丰隆、太溪;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对照组56例每晚睡前半小时服2毫克舒乐安定。
12次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中显效39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中显效26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5.9%;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关键词】失眠;针灸治疗;研究失眠(inS0onia),又称睡眠障碍,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是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以难以入睡和睡眠维持困难为主要特征,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睡眠研究组织(WFSRS)联合发表的《睡眠和健康》报告中指出,睡眠和空气、食物及水一样,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第一问题就是睡眠。
中医药以它的作用持久,副作用小,能够因人制宜的特点受到了很大的重视,睡眠的生理和病理与人体的五脏阴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调节五脏阴阳的平衡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历代医家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本文旨在通过对治疗失眠症的方法,总结出最有效的针灸处方运用于临床并取得成效。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患失眠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56例,针刺治疗选主穴:百会、四神聪、神庭、太溪、太冲、神门、三阴交、大陵、通里、内关;配穴:心悸胸闷者加心俞、擅中,头胀、头晕者加太阳、印堂,食欲不振加中腕、足三里、太冲。
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0-14T03:03:45.20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3期作者:朱竟赫1,李国信1*,包玉龙1,范英兰1,刘禾1,武晓琳1,庞杰2,高龙妹1,甘雨1,孟莉,乔敏1,张宏1 [导读] 随着社会水平不断提升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身心往往处在亚健康状态,长期的烦躁不安、担心、持续紧张的心理状态为诱发人们失眠的主导因素。
失眠患者白天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朱竟赫1,李国信1*,包玉龙1,范英兰1,刘禾1,武晓琳1,庞杰2,高龙妹1,甘雨1,孟莉,乔敏1,张宏1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34;2.成大生物(本溪)有限公司, 辽宁本溪 117004)摘要:随着社会水平不断提升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身心往往处在亚健康状态,长期的烦躁不安、担心、持续紧张的心理状态为诱发人们失眠的主导因素。
失眠患者白天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而夜间则表现为心烦多梦、早睡易醒,若长期不给予干预,患者将消耗大量阴血,更加重患者的失眠症状。
对此本文分别就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黄连温胆汤、龙胆泻肝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进展做一综述,内容如下:关键词:中药汤剂;失眠;进展;病因;机制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的时间已有数千年,由于中药汤剂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在治疗同时可对原发病病机进行调理,故常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治疗方案。
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失眠治疗领域,中药汤剂治疗取得的进展也较为丰硕。
得益于中药治疗可对患者周身气机进行调理的优势,医师在辨证治疗指导基础之上,提升中药给药的价值,使得中药汤剂给药治疗不仅能够调节原发病,也可同步调理患者的负性情绪,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本文对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做一综述。
1 逍遥散治疗失眠国内学者选取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为给药对象,给予逍遥散加味治疗,持续2个疗程后,患者精神疲乏、心悸、头晕及焦虑烦躁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1]。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研究与成效分析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研究与成效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优势。
通过对大量的病例进行分析,我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病种,在这些病种中,中医治疗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以这些病种为例,详细探讨中医治疗的优势及其成效。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
在中医治疗中,感冒被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三种类型。
中医治疗感冒注重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则采用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等药物。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感冒的疗效显著,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二、慢性胃炎三、失眠失眠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它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中医治疗失眠注重调和阴阳,恢复人体的生理节律。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心肝火旺、心肾不交、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失眠采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调和脾胃等方法。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失眠疗效显著,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呈流行趋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整体调理,强调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肾阴不足、肺燥胃热、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采用滋阴清热、润肺止渴、疏肝解郁等方法。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糖尿病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五、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中医治疗抑郁症注重调理气血,恢复患者的心理平衡。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肾精不足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抑郁症采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滋养肾精等方法。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我要谈的是关于中医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体验。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是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胡学军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胡学军治疗失眠经验总结标签:名医经验;胡学军;失眠;中医疗法失眠通常是指入睡困难或者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影响日间社会活动或生活质量。
本病属中医“不寐”范畴。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胡学军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对失眠等内科疑难杂症的研究与诊治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临床疗效卓著。
笔者有幸聆教,获益良多,现简述其要,供同道参考。
1 临证要点1.1 病因病机胡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内伤,或饮食不节,或年老体衰,或久病气虚等多方面失调,导致阳不入阴而成不寐。
1.2 辨证首分虚实《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
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
”胡师认为,不寐大多因气郁、痰火、瘀血阻扰心神而成实证;或因气血亏虚、心脾肝肾功能失调,心失所养而成虚证。
1.3 辨证用药胡师认为,本病病程短者多为气郁,病程长者多有阴虚,年轻患者多有气郁,年长患者多有血瘀或气血亏虚。
另外,临床上多以某证为主,兼夹其他证候,虚实夹杂者亦很常见,故辨证用药须灵活,必要时宜根据兼夹证或兼证的不同增减用药。
如气郁者加合欢皮、郁金、香附、佛手等;血瘀者可加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气血亏虚者选加绞股蓝、党参、太子参、黄精、灵芝、龙眼肉、莲子、当归、枸杞子、女贞子等;兼心火内扰或肝火上炎者,可加栀子、莲子心、连翘、龙胆等;阴虚者选加百合、麦冬、女贞子、山茱萸等;兼痰热者常加天竺黄、连翘、法半夏等。
所有患者均可根据失眠症状的轻重缓急,酌加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药,前者用药如合欢皮、柏子仁、酸枣仁、远志、首乌藤、灵芝、茯神等,后者如龙齿、珍珠母、龙骨等。
1.4 调养脾胃对失眠日久不愈者,顾护中州,调养脾胃十分重要。
①慎用苦寒及阴凉滞胃之品;②酌情配伍理气和胃之品,如佛手、八月札、郁金、合欢皮或合欢花等);③酌情配伍养胃健脾之品,如大枣、甘草、白及、龙眼肉等。
周立华教授用疏肝化痰祛瘀法治疗失眠的经验总结47

周立华教授用疏肝化痰祛瘀法治疗失眠的经验总结摘要:周立华教授治疗失眠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辨证以肝郁气滞,痰瘀扰心型为多见,以疏肝化痰祛瘀法为主,通过临床辨证,因人制宜,随症加减,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周立华;失眠;疏肝化痰祛瘀法周立华教授忠实继承,锐意创新,深入研究化痰活瘀新方法。
擅长治疗失眠、高血压病、冠心病、眩晕、头痛、中风等。
对疑难杂症有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
提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十六字诀:整体调理、辨证治本、中和自然、简便验廉。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易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严重者彻夜不眠等。
易引起烦躁、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等。
一项前瞻性研究报告,我国己患有失眠的人群高达42.5%,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1中医认识在中医学中与“不寐”相对应,不寐在《内经》中称为“不得卧”,“目不暝”。
《景岳全书?不寐》[1]中论及,“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
”《医林改错》中提出瘀血可致夜寐不安[2]。
一些文献记载了,现代一些医家从“肝论治”、“痰论治”失眠[3] [4],运用不同的方剂治疗失眠获得良好效果[5]-[7]。
概括来说总的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治则[8]。
中医药对于失眠治疗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辨证分型、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未能统一,医家常常各执己见,影响其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2西医认识目前现代医学对失眠症治疗包括非药疗和药疗,药物常用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以及其他镇静催眠药及抗抑郁药等对症性治疗,但毒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具有依赖性和停药症状反弹 [9]。
中医诊治失眠有着独特的优势,疗效可靠,副作用小。
周立华教授对诊治失眠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学说与临证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证,现就其诊治失眠的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分析如下:3周立华教授临床辨证思路门诊多见患者入睡困难或在夜间凌晨1-3点易醒、醒则不再寐,甚至彻夜不寐,烦躁等,吾师认为,一方面,根据子午流注,凌晨1-3点为肝经当令,肝经最旺,而“肝藏魂,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不得疏泄,魂不能正常“随神往来”再加上肝气升发太过,则扰乱心神,故在凌晨1-3点易醒,另一方面,现代人们嗜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宿食停滞,脾胃受损,日久脾胃虚弱,因“脾为生痰之源”,则多生痰湿,雍遏于中,痰瘀扰心神,而不得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滋阴清热化痰治疗慢性失眠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2-14T14:44:38.46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7期作者:刘小伟
[导读] 滋阴清热化痰可以判定是治疗慢性失眠的非常好的方法,值得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研究。
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区医院 101200
【摘要】目的:研究关于滋阴清热化痰法治疗慢性失眠阴虚痰热症的临床疗效。
采用方法:将已经确诊为阴虚痰证的慢性失眠患者100例进行随机分配治疗A小组(后称A组)和对照B小组(后称B组)。
A组采用滋阴清热化痰方剂,B组口服艾司唑仑,疗程28天。
治疗前后进行相关数据对比和中医疗效评定并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A组有效率84%,B组为38%,两组对比差异(P<0.05)。
A组治疗前后比较,6个选项评分差异(P<0.05或P<0.01):PSQI得分、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睡眠时长以及效率、睡眠中存在的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
B
组前后比较,3个选项评分差异(P<0.05):PSQI总评分及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的效率。
疗程后分别对比两组数据,评分差异(P<0.05):PSQI得分和睡眠治疗选项,即判滋阴清热化痰法对治疗慢性失眠阴虚痰热确实有效。
【关键词】失眠;滋阴清热化痰;阴虚痰热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7-133-02
达不到正常的睡眠质量的现象我们称为失眠。
随着生活工作等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苯二氮罩类药虽有明确的镇静催眠的作用,但是容易产生副作用,长期服用会产生抗药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上瘾,如果突然停药则会出现撒药相关症状[1]。
调查研究表明,治疗失眠上,中医药有着特别好的效果,而且没有其他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 方法与取证
1.1 常规取证
本次我们将与上海普陀区中医院合作,对从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来其医院就诊的失眠患者中,随机抽取50位患者。
并将他们随机分配成2个小组。
即:治疗A小组(后称A组)和对照B小组(后称B组),两个小组的患者选取,(特别注意:我们都经过特别删选,即两小组在性别、病史上等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意义即(P>0.5)),A组,25例男,25例女;B组,男患者27例,女患者23例。
1.2 病例纳入标准
?患病时间大于半年;?(PSQI)得分大于等于八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失眠症的标准;④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不寐证的要求;⑤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等;
1.3 病例排除标准
以下患者:
1.由于躯体疾病导致的;
2.由于精神疾病导致的失眠的;
3.有明显心因性刺激的;
4.对于镇静剂等药有依赖性的;
1.4 治疗方法
A组将采取自拟清化滋阴法治疗:10克半夏和当归,20克生地黄、丹参,12克郁金,6克黄连,20克百合,6克知母,15克茯苓,6克远志,30克炒枣仁,15克夏枯草,10克僵蚕,30克夜交藤,30克生龙齿,早晚各2次,每次一剂。
B组则在每日睡前口服1毫克的艾司唑仑。
观察并记录其情况。
1.5 效果判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8天的治疗后,我们将患者睡眠时间高于六个小时,睡眠程度深且醒后精神恢复明显判定为临床痊愈;睡眠明显得到好转且时间增加三到六个小时,睡眠深度增加认为显效;而增加零到三个小时的为有效;其余情况则判定无效。
1.6 记录数据指标
PSQI的评定,治疗前后均一次,因选用艾司唑仑为此次研究对照物,故关于PSQI提到的 “有关催眠药物使用情况”我们将排除在外。
考核睡眠质量、时间、进入睡眠时间和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的余17项。
1.7 关于统计学
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用X2检验和t检验。
只有差异P<0.05才判具备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疗效对比
表1显示,A组的有效率是84%,B组的有效率是38%,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意义。
表1 失眠患者两组疗效比较(`x±s) 例(%)
2.2 PSQI得分对比
表2,即A组对比,PSQI得分、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6个选项的得分都存在差异(P 小于0.05或者P小于0.01)。
B组对比,PSQI的得分及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的3个亚项评分也有差别(P小于0.05)。
治疗后的对比A组和B组,PSQI的得分以及睡眠质量选项评分有着明显的差别(P小于0.05)。
表2 慢性失眠治疗前后PSQI评分对比(`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安全性分析
治疗A组中有两位患者服中药均后出现轻度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但在没有停药的情况下症状消失;对照B组中有四例出现第二天疲倦乏力,暂不处理。
3 分析
中医上称作是失眠为目不瞑、不寐。
《景岳全书》中对其病机做出了分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善寐本孚阴,神其主也。
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所扰,一由营气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
”患者,以病时时间长,虚实的错杂较为常见。
实症患者以痰火为主,而虚症其中阴虚居最多[5]。
分析其原因,如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饮食上的不注意,暴饮暴食现象、工作压力大加班通宵常见等现象,导致脾胃损伤,时间一长,出现痰多,心神不宁由此出现夜不能寐。
过度的劳累将会肝亏脏虚,最终伤害心脾,长期失眠,最终精气神不同程度上被消耗;有的患者心肝火旺,可能会进一步灼伤阴液,从而加重脏亏阴虚,身体虚弱的患者,肾阴不足。
综上所述,滋阴清热化痰可以判定是治疗慢性失眠的非常好的方法,值得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应麟,王松岭,刘伟.清热化痰安神颗粒治疗失眠证36例[J].河南中医,2008,28(4):29-3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3]常彪,金玫、吉良晨治疗不寐证经验初探[J].北京中医,2001,20(1):7-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0.
[5]司海龙.失眠论治八法[J].河南中医,2009,29(2):160-161.
[6]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评审中心,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57-98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