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糖类代谢问题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糖类代谢

第四章 糖类代谢

第四章糖类代谢一、选择题1、在厌氧条件下,下列( )会在哺乳动物肌肉组织中积累。

A、丙酮酸B、乙醇C、乳酸D、CO22、磷酸戊糖途径的真正意义在于产生( )的同时产生许多中间物如核糖等。

A、NADPH+H+B、NAD+C、ADPD、CoASH3、磷酸戊糖途径中需要的酶有( )。

A、异柠檬酸脱氢酶B、6-磷酸果糖激酶C、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D、转氨酶4、下面( )酶既在糖酵解又在葡萄糖异生作用中起作用。

A、丙酮酸激酶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C、1,6-二磷酸果糖激酶D、已糖激酶5、生物体内ATP最主要的来源是( )。

A、糖酵解B、TCA循环C、磷酸戊糖途径D、氧化磷酸化作用6、TCA循环中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化合物是( )。

A.α-酮戊二酸 B.琥珀酰 C.琥珀酰CoA D.苹果酸7、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涉及下述( )物质。

A.乙酰CoA B.硫辛酸 C.TPP D.生物素8、下列化合物中( )是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

A、生物素B、FADC、NADP+D、NAD+9、在三羧酸循环中,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所催化的反应需要( )。

A、NAD+B、NADP+C、CoASHD、ATP10、丙二酸能阻断糖的有氧氧化,因为它( )。

A、抑制柠檬酸合成酶B、抑制琥珀酸脱氢酶C、阻断电子传递D、抑制丙酮酸脱氢酶11、糖酵解是在细胞的( )部位进行的。

A、线粒体基质B、胞液中C、内质网膜上D、细胞核内12、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 )。

A、果糖二磷酸酶B、葡萄糖-6-磷酸脂酶C、磷酸果糖激酶D、磷酸化酶13、糖原分解过程中磷酸化酶催化磷酸解的键是( )。

A、a-1,6-糖苷键B、b-1,6-糖苷键C、a-1,4-糖苷键D、b-1,4-糖苷键14、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最终接受底物脱下的2H的辅助因子是( )。

A、FADB、CoAC、NAD+D、TPP15、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

A、CO2+H2O+ATPB、乳酸C、丙酮酸D、乙酰CoA16、需要引物分子参与生物合成反应的有( )。

糖代谢途径知识点总结

糖代谢途径知识点总结

糖代谢途径知识点总结1. 糖的来源及转化:糖是生命体中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之一,它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蔗糖等。

糖在体内主要通过消化吸收、肝脏储存和释放等步骤进行转化,最终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能量供给细胞使用。

2. 糖原的合成与降解:糖原是一种多聚糖,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它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能量储备物质。

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下,糖原会在肝脏和肌肉中合成并储存起来,以调节血糖的浓度。

而当体内需要能量时,糖原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供给全身各个组织细胞的能量需求。

3. 糖的磷酸化途径:糖的磷酸化是糖代谢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发生在细胞内质膜上的糖磷酸合成途径中。

主要包括糖激酶的作用,将葡萄糖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等。

糖类的磷酸化是糖类代谢的起始关键环节,它不仅能使葡萄糖转化为更容易受控制的代谢产物,而且还能限制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从而保持细胞内的葡萄糖水平。

4. 糖酵解:糖酵解是糖代谢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将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是维持身体能量平衡的重要手段。

糖酵解共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糖的预处理、三羧酸循环和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

在这些过程中,葡萄糖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分解成乳酸或乙醛和丙酮,释放出大量的ATP,供给细胞在活动中所需的能量。

5.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细胞内非糖物质被合成为葡萄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中。

当体内能量供给不足时,肝脏会通过糖异生途径将蛋白质或脂肪分解产生的丙酮酸、乳酸等合成葡萄糖,以满足全身组织细胞对能量的需求。

糖异生是体内糖代谢中的重要途径,能够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6. 糖类的磷酸化途径:在糖代谢途径中,糖可通过糖激酶酶这一酶的作用受磷酸化。

这一过程不仅是糖代谢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体内维持能量平衡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调控糖的代谢速率和保持细胞内的糖水平。

总结:糖代谢途径是细胞内进行能量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通过合成与降解、磷酸化途径、酵解、异生等多个环节,将葡萄糖合理地转化为细胞内的能量源,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糖代谢习题选

糖代谢习题选

糖代谢习题选一、选择题(一)A型题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辅酶是:A、TPP;B、CoASH;C、NAD+;D、FMN;E、NADP+。

2、能提供高能磷酸键使ADP生成ATP 的是:A、1,6-二磷酸果糖;B、磷酸二羟丙酮;C、3-磷酸甘油醛;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3-磷酸甘油酸。

3、不参与糖酵解作用的酶是:A、己糖激酶;B、6-磷酸果糖激酶1;C、丙酮酸激酶;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醛缩酶。

4、关于糖酵解的正确描述是:A、全过程是可逆的;B、在胞液中进行;C、生成38分子ATP;D、不消耗ATP;E、终产物是CO2和水。

5、成熟红细胞的能源主要来自:A、糖的有氧氧化;B、磷酸戊糖途径;C、糖原合成;D、糖异生;E、糖酵解。

6、缺氧时为机体提供能量的是:A、糖酵解;B、糖的有氧氧化;C、磷酸戊糖途径;D、糖异生途径;E、糖原合成。

7、催化丙酮酸生成乙酰CoA的是:A、丙酮酸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C、丙酮酸脱氢酶系;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乳酸脱氢酶。

8、下列催化氧化脱羧反应的酶是:A、葡萄糖-6-磷酸酶;B、丙酮酸激酶;C、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D、ATP合成酶系;E、丙酮酸羧化酶。

9、琥珀酰CoA转变成琥珀酸时直接生成:A、ATP;B、CTP;C、GTP;D、TTP;E、UTP。

10、三羧酸循环中,催化GTP生成反应的酶是:A、异柠檬酸脱氢酶;B、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C、琥珀酸硫激酶;D、琥珀酸脱氢酶;E、苹果酸脱氢酶。

11、属于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A、丙酮酸激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丙酮酸脱氢酶系;D、琥珀酸脱氢酶;E、苹果酸脱氢酶。

12、三羧酸循环一周,有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A、1;B、2;C、3;D、4;E、5。

13、转变为延胡索酸的是:A、丙酮酸;B、6-磷酸葡萄糖;C、1,6-二磷酸果糖;D、琥珀酸;E、草酰乙酸。

14、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共有:A、4次脱氢和2次脱羧;B、6次脱氢和2次脱羧;C、4次脱氢和3次脱羧;D、6次脱氢和3次脱羧;E、5次脱氢和3次脱羧。

糖代谢客观题带答案

糖代谢客观题带答案

糖代谢(客观题带答案)糖代谢一、名词解释1.酵解(glycolysis):一个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换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TP和两分子NADH。

2.发酵(fermentation):营养分子(例如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在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在乳酸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

3.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ˊ-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

这种磷酸化与电子传递链无关。

4.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也称之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Krebs 循环(Krebs cycle)。

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生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反应是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5.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也称之磷酸己糖支路(hexose monophosphate shunt)。

是一个葡萄糖-6-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

该途径包括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阶段,在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糖-5-磷酸和CO2,并生成两分子的NADP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中的两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

6.磷酸解(作用)(phosphorolysis):在分子内通过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酯键而使原来键断裂的方式。

7.糖异生作用(gluconeogenesis):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

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7步近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须利用另外4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中的三个不可逆反应。

糖代谢习题及答案

糖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一、选择题( )1、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辅酶aa 1摩尔;b 2摩尔;c 3摩尔;d 4摩尔;e 5摩尔。

( )2、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的酶是a 果糖二磷酸酶;b 葡萄糖—6—磷酸酶;c 磷酸果糖激酶;d 磷酸化酶。

( )3、糖酵解的终产物是a 丙酮酸;b 葡萄糖;c 果糖;d 乳糖;e 乳酸。

( )4、糖酵解的脱氢步骤反应是a 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b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c 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d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e 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 )5、反应: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需要哪些条件?a 果糖二磷酸酶、ATP和二价MG离子;b 果糖二磷酸酶、ADP、无机磷和二价MG离子;c 磷酸果糖激酶、ATP和二价Mg离子;d 磷酸果糖激酶、ADP、无机磷和二价Mg离子;e ATP和二价Mg离子。

( )6、糖酵解过程中催化一摩尔六碳糖裂解为两摩尔三碳糖的反应所需的酶是a 磷酸己糖异构酶;b 磷酸果糖激酶;c 醛缩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e 烯醇化酶。

( )7、糖酵解过程中NADH+ H+的去路a 使丙酮酸还原成乳酸;b 经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c 经苹果酸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d 2—磷酸甘油酸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e 以上都对。

( )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aATP水解为ADP和无机磷;b 底物经分子重排后形成高能磷酸键,经磷酸基团转移使ADP磷酸化为ATPc 呼吸链上H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形成ATP;d 使底物分子加上一个磷酸根;e 使底物分子水解掉一个ATP。

( )9、缺氧情况下,糖酵解途径生成的NADH+ H+的去路a 进入呼吸链氧化供能;b 丙酮酸还原成乳酸;c 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d 醛缩酶的辅助因子合成1,6—二磷酸果糖;e 醛缩酶的辅助因子分解成1,6—二磷酸果糖。

复习题-糖代谢

复习题-糖代谢

A.丙酮酸B.葡萄糖C.果糖D.乳糖E.乳酸6.糖的有氧氧化过程最终将糖分解为A.丙酮酸B.乙酰CoAC.CO2和H2OD.乳酸E.柠檬酸7.在饥饿状态下(8~12小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A.食物中的糖B.肝糖原分解C.肝糖原合成D.肌糖原分解E.糖异生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A.ATP水解为ADP和PiB.底物经分子重排后形成高能磷酸键,经磷酸基团转移使ADP磷酸化为ATPC.呼吸链上H+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为ATPD.使底物分子加上一个磷酸根E.使底物分子水解掉一个ATP9.合成糖原时,葡萄糖的直接供体是A.1-磷酸葡萄糖B.葡萄糖C.UDPGD.6-磷酸葡萄糖E.6-磷酸果糖10.1摩尔葡萄糖经糖有氧氧化可产生ATP摩尔数是A.10B.12C.18D.24E.30/3211.下列关于NADPH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脂肪酸合成提供氢原子B.参与生物转化反应C.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D.直接经电子传递链氧化供能E.为胆固醇合成提供氢原子12.不能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的物质是A.α-磷酸甘油B.丙酮酸C.乳酸D.乙酰CoAE.生糖氨基酸13.下列各中间产物中,为磷酸戊糖途径所特有的是A.丙酮酸B.3-磷酸甘油醛C.6-磷酸果糖D.6-磷酸葡萄糖酸E.1,6-二磷酸果糖14.三羧酸循环和有关的呼吸链反应中能产生ATP最少的是A.柠檬酸→异柠檬酸B.琥珀酸→延胡索酸C.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D.琥珀酰CoA→延胡索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15.糖原的1个葡萄糖残基无氧分解时净生成的ATP个数是A.1B.2C.3D.4E.516.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生理意义是A.防止丙酮酸的堆积B.产生的乳酸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C.为糖异生提供原料D.生成NAD+以利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所催化反应的持续进行E.进行乳酸循环17.下列激素中,能使血糖浓度降低的是A.胰高血糖素B.胰岛素C.生长素D.肾上腺素E.甲状腺素18.有关乳酸循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肌肉产生的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后糖异生为糖B.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防止和改善乳酸堆积引起的酸中毒C.乳酸循环的形成是一个耗能过程D.乳酸在肝脏形成,在肌肉内糖异生为葡萄糖E.乳酸糖异生为葡萄糖后可补充血糖并在肌肉中糖酵解为乳酸19.下列化合物中,不属于丙酮酸脱氢酶系组成成分的是A.TPPB.硫辛酸C.FMND.FADE.NAD+20.1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可生成A.2CO2+2H2O+6ATPB.2CO2+2H2O+8ATPC.2CO2+3H2O+12ATPD.2CO2+4H2O+10ATPE.2CO2+4H2O+12ATP21.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除了产生磷酸核糖以外,还可以提供A.NADPH+H+B.NAD+C.ADPD.CoASHE.ATP22.由葡萄糖合成糖原,每增加1个葡萄糖单位需消耗高能磷酸键的数目是A.1B.2C.3D.4E.523.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合物是A.6-磷酸葡萄糖B.1-磷酸葡萄糖C.6-磷酸果糖D.1,6-二磷酸果糖E.1-磷酸果糖24.1分子葡萄糖酵解时,净生成ATP的分子数为A.1B.2C.3D.4E.525最终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并产生能量的物质有A.丙酮酸B.生糖氨基酸C.脂肪酸D.β-羟丁酸E.以上都是26.糖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途径都需要A.乳酸脱氢酶B.丙酮酸羧化酶C.6-磷酸果糖激酶-1D.丙酮酸脱氢酶系E.柠檬酸脱氢酶27.饥饿后摄食,其肝细胞主要的糖代谢途径是A.糖异生B.糖酵解C.糖有氧氧化D.糖原分解E.磷酸戊糖途径28.丙酮酸激酶是下列哪个途径的关键酶A.磷酸戊糖途径B.糖异生C.糖的有氧氧化D.糖原合成E.糖无氧氧化29.正常情况下,脑组织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是A.糖无氧氧化B.脂肪酸氧化C.糖有氧氧化D.磷酸戊糖途径E.氨基酸氧化分解30.TCA循环中,底物水平磷酸化发生在A.柠檬酸→α-酮戊二酸B.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31.糖异生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A.防止酸中毒B.将乳酸等物质转变为糖原C.更新肝糖原D.维持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E.保证机体在缺氧时获得能量32.关于糖原合成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1-磷酸葡萄糖可直接用于合成糖原B.UDPG是葡萄糖直接供体C.糖原分支形成依赖分支酶D.糖原合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E.糖原合酶不能催化2个游离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相连33.催化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的酶是A.乳酸脱氢酶B.醛缩酶C.丙酮酸羧化酶D.丙酮酸激酶E.丙酮酸脱氢酶系34.调节人体血糖浓度最重要的器官是A.心B.肝C.脾D.肺E.肾A2型题35.王某,清晨空腹跑步时发生头晕、恶心、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喝了糖水后症状有时改善,该患者可能发生了A.低血糖B.高血糖C.乳酸中毒D.冠心病发作E.中风36.某遗传病患者,进食蚕豆或伯胺喹等氧化型药物后,易发生溶血性黄疸,又称为蚕豆病,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红细胞中谷胱甘肽增加B.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受阻C.蚕豆使红细胞破坏D.红细胞中NADPH增加E.伯胺喹使红细胞破坏37.某肺心病患者最近日感疲倦乏困,血乳酸增加,血浆pH值下降,引起这一改变的原因是A.糖的有氧氧化途径增强B.磷酸戊糖途径增强C.糖无氧氧化增强D.糖异生增强E.糖原合成增强A3/A4型题(38~40题共用题干)患者男,57岁,14年前出现明显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最近浑身乏力,视力模糊,脚趾溃烂不愈数日入院.查空腹血糖浓度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5.77.8mmol/l。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糖类分解代谢是指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糖类)分解为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有氧氧化和无氧发酵。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讨论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

1. 糖类分解代谢的第一步是糖类的消化吸收。

当我们摄入食物中的糖类时,例如葡萄糖或果糖,它们首先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成单糖分子。

这些单糖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进入细胞内。

2. 在细胞内,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开始。

这个阶段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这是细胞内的能量生产中心。

有氧氧化是指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将糖类分子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3. 有氧氧化的第一步是糖酵解。

在这一步中,葡萄糖分子被分解为两个较小的分子,称为丙酮酸和丁二酸。

这个过程产生了少量的ATP(三磷酸腺苷),这是细胞内的能量分子。

4. 接下来,丙酮酸和丁二酸进入线粒体的某些反应中,被进一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

这个过程称为丙酮酸循环和丁二酸循环。

在这些循环中,乙酰辅酶A进一步被氧化,产生更多的ATP分子和一些还原剂NADH和FADH2。

5. 最后,乙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的呼吸链。

在呼吸链中,乙酰辅酶A中的氢原子被转移到氧分子上,生成水。

这个过程被称为氧化磷酸化,因为它产生了大量的ATP。

同时,通过呼吸链过程,还原剂NADH和FADH2被氧化为NAD+和FAD,以便再次用于糖类分解代谢。

总结起来,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将食物中的糖类分子逐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反应和酶的参与,通过产生ATP和还原剂NADH和FADH2来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

上述解释的字数不足500字,以下是补充的内容: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通过将糖类分子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氧氧化过程产生了大量的ATP,这是细胞所需的能量分子。

此外,还原剂NADH和FADH2在有氧氧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呼吸链中被氧化为NAD+和FAD,以便再次参与糖类分解代谢。

糖类的代谢产物

糖类的代谢产物

糖类的代谢产物糖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营养素之一,主要存在于谷物、水果、糖果等食物中。

它们在人体中被消化吸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能量和其他重要的生物分子。

本文将深入探讨糖类的代谢产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了解糖类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糖类进入人体后,首先被消化成单糖,如葡萄糖。

葡萄糖随后被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和一系列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等。

二氧化碳是糖类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气之一。

它通过呼吸排出体外,参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水则是糖类代谢的另一个重要产物,它参与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如细胞代谢、营养物质的运输等。

而能量则是糖类代谢的最终目的,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包括运动、思考、消化等。

除了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外,糖类代谢还产生一些其他的生物分子。

例如,葡萄糖在代谢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甘油三酯,进而合成脂肪。

这个过程被称为糖异生作用。

过多的脂肪在体内积累可能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

此外,糖类代谢还可以产生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对人体内的蛋白质更新、修复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了糖类代谢产物的种类和作用后,我们再来谈谈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适量的糖类摄入可以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然而,过量摄入糖类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首先,过多的糖分可能导致血糖升高,长期高血糖可能引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其次,糖异生作用产生的过多脂肪可能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此外,糖类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过多,可能加重呼吸系统的负担,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合理摄入糖类食物,避免过量摄入。

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促进糖类代谢的正常进行。

此外,对于已经存在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饮食调整和治疗,以维护身体健康。

总之,糖类的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烈运动以后为什么会肌肉酸痛?不常锻炼的人,进行较剧烈的运动后,局部肌肉都会疼痛,这与肌肉内部的能量代谢有关。

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完成。

肌肉收缩需要能量,这能量主要依靠肌肉组织中的糖类物质分解来提供。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如人体处于静息状态时,肌肉中的糖类物质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

但人体在剧烈活动时,骨骼肌急需大量的能量,尽管此时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加强了,可仍然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致使肌肉处于暂时缺氧状态。

结果糖类物质分解出乳酸,释放的能量也比较少。

乳酸在肌肉内大量堆积,便刺激肌肉块中的神经末梢产生酸痛感觉;乳酸的积聚又使肌肉内的渗透压增大,导致肌肉组织内吸收较多的水分而产生局部肿胀。

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时肌肉能获得较为充足的氧气,糖类物质分解的乳酸较少,肌肉就不会有明显的痛感。

因此,我们平时应多锻炼,在运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些肌肉放松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这样,肌肉的疼痛就可以减轻。

在饥饿时靠什么来维持血糖水平和能量供给人体能量消耗的过程是及时吃的能量,肝糖原,脂肪,然后肌糖原,再到蛋白质,当到蛋白质是人基本已经快死了,所以长期饥饿时消耗的是肌糖原饥饿过程中,糖异生主要在肝内进行。

约占异生糖的80%。

糖异生一般在以下情况下进行:1、在糖供应不足时进行——保证在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因体内储存的糖原有限,实验证明,禁食12~24小时后,肝糖原耗尽,此时糖异生显著增强,成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另外,长期禁食后肾脏的糖异生也明显增加,从而维持血糖水平正常,保证在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2、在乳酸增加时进行——调节酸碱平衡:在剧烈运动或某些原因导致缺氧时,肌糖原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引起组织pH降低,通过乳酸循环的糖异生作用,乳酸经血液运到肝脏可再合成肝糖原和中性的葡萄糖,不仅回收了乳酸能量,防止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3、在氨基酸增多是进行——协助氨基酸代谢实验证实进食蛋白质后,肝中糖原含量增加;禁食晚期、糖尿病或皮质醇过多时,由于组织蛋白质分解,血浆氨基酸增多,糖的异生作用增强,因而氨基酸合成糖可能是氨基酸代谢的主要途径。

4、在摄取葡萄糖能力减弱时进行——补充肝糖原:由于肝葡萄糖激酶Km值高,摄取葡萄糖能力弱,即便进食以后也有相当一部分葡萄糖是先分解成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再异生成糖原,此途径称为糖原合成的三碳途径。

是什么导致了糖尿病人血糖升高血糖高并不是说吃单纯的糖,吃的任何可以转化为糖的食物都可以导致血压高,因为这些食物最后变成血糖。

导致血糖高的根本是血糖不能被细胞运用,血糖对人来说好比汽车的机油,所以糖尿病是是长期缺乏能量导致细胞死亡的,人就这样慢慢被饿死的。

根本的问题是改变饮食生活习惯。

均衡营养。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1.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

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

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

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

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

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

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

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视力下降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

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7.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众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与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性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所致脊髓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伴发的葡萄膜炎、糖尿病并结核病等。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但并不代表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现在由于人们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的不够充分,大家普遍都认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但如果人们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而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及治疗就会引发糖尿病。

有人认为减肥的人,不光要少摄食脂肪类食物,还应该少吃面食等淀粉类食物?阐述其正确与否我们知道,食物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素,其中引起肥胖的主要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淀粉、糖)这两大类。

当我们吃下太多含有这两类营养素的食物,身体无法消耗掉多余的部分时,就会积压在体内,促使我们的体形“横向发展”。

油炸类食品、冷冻甜品、蜜饯果脯类食品等之所以被归结为“垃圾食品”,主要就是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他营养素含量太少。

因此,它们的营养价值较差,还很可能成为人体无法代谢的“垃圾”。

既然如此,是否有食物可以帮助人们消化、分解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样的分解过程,通常被称为“燃烧”。

想要燃烧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离不开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如,想要分解淀粉和糖类,就需要维生素B1的帮忙。

如果没有维生素B1,就算你吃再多的饭,也无法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反而觉得浑身上下没力气;脂肪的分解,则需要维生素B2和烟酸等营养素的参与,否则就没法彻底分解。

此外,有些矿物质也是减肥时必不可少的。

例如人体缺钙时,产热能力就会下降,能量消耗会减少,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却会升高。

这样一来,消耗的热量少了,合成的脂肪却多了,自然就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除了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也要吃够才行。

虽然蛋白质会转化为能量,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但如果身体内缺蛋白质,则更不利于减肥。

蛋白质不足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会降低,从而没动力把能量消耗掉,很容易出现“喝口凉水都长肉”的情况。

所以说,在减肥时也要“吃对吃好”。

简单来说就是少吃米饭、肉类等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多吃点水果、蔬菜、杂粮、牛奶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食物,再加以适当运动即可。

氰化钾为什么有剧毒氰化物进入人体后析出氰离子,与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氧化酶中的三价铁还原,妨碍细胞正常呼吸,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造成组织缺氧,导致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

另外某些腈类化合物的分子本身具有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所以他有毒的原因是因为他很强的配位能力。

肝性脑病是什么,痛风是怎么引起的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

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

正常成人每日约产生尿酸750mg,其中80%为内源性,20%为外源性尿酸,这些尿酸进入尿酸代谢池(约为1200mg),每日代谢池中的尿酸约60%进行代谢,其中1/3约200mg经肠道分解代谢,2/3约400mg经肾脏排泄,从而可维持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1]。

1.原发性痛风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

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

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

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2.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

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

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铅中毒和高血压晚期等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

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有关。

引起痛风的原因是血液、组织及尿液中尿酸过多,或尿酸的产量正常,但排泄不够,使体内残留过量尿酸,尿酸在关节处形成结晶体,使痛风患者的关节与这些晶体磨擦后,产生肿痛的现象。

2、大拇脚趾是痛风患者最主要的受害部位,但几乎任何关节都可能发生痛风。

受害者以中年男性居多,约占90%。

肥胖及不当的饮食是痛风的原因,而情绪紧张、家族病历也会提高痛风的发生几率3、尿酸通常是某些食物的副产品,可见痛风患者尿酸的形成和饮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不幸患了痛风症,不要惊慌,有效的家庭治疗措施,它或许能帮助你减轻痛风的病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