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并推迟所有外债偿还期,不仅导致大量投资俄罗斯政府国债的投机资本损失惨重,而且致使国际商业银行的大量金融债权难以收回,引发俄罗斯债务危机。俄罗斯在制度和结构方面的薄弱性是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深层矛盾,主要表现在政府不能制定和实施一个连贯的经济政策;公共管理如同虚设;制度框架要么不存在,要么无法实施;一些法律和制度基础几乎完全缺位,这些都造成俄罗斯经济的动荡和脆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不良资产比重过高,本币信誉低下。

危机原因

1)俄罗斯金融业并不发达,但金融机构却林立丛生。目前俄罗斯约有商业银行1800家,其中半数以上其资产总额在15万美元以下。这些商业银行主要从事高息揽存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现在俄罗斯商业银行的呆帐约占其资产总额比例的50%,尽管商业银行的资产有保险机制保护,但保险公司的实际保付能力估计也只能达到应付资产的50%左右。

2)俄罗斯中央银行作为唯一货币发行机关,不具有超然独立地位,不能有效履行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府的干预下靠大量增发货币来维持财政开支和救助商业银行。二是调控方式不灵活。三是具有明显的盈利倾向。

3)俄罗斯企业和居民对本国金融机构和本币不信任。据估计,1994-1997年俄罗斯吸引外资共计580亿美元,但同期企业和居民流出国内的资金却高达670亿美元;现在俄罗斯居民手持外汇资金高达400-500亿美元,根本不往本国银行里存。

4)企业相互之间的拖欠款。拖欠资金已成为俄罗斯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政府和银行对此束手无策。同时,由于俄罗斯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债券和拆借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太高,一般为50%-200%,致使企业根本不进行实物资产的投资,有钱就购买短期债券或委托拆借投资。1996年俄罗斯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了18%,1997年又下降了5%,1998年上半年则更进一步下降了10%。

5)金融犯罪活动猖獗,尤其是企业和银行相互勾结,违法违规操作,形成影子经济和地下经济,使投融资活动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加大。

应对方式

解决债务危机的两大手段,一是以货抵债,俄罗斯首先用这种方式成功解决了对捷克的债务。俄罗斯对捷克的债务绝大部分是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共计36亿美元,至2002年初还有11亿美元尚未还清。自1994年起,俄罗斯主要用商品偿还债务利息,2002年开始偿还债务本金。同年2月,俄罗斯捷签署了俄罗斯用商品偿还捷债务的初步协定,俄用价值2.1亿美元的商品偿还所欠捷克的部分债务。用以还债的商品主要是用于核检测的专门设备、核燃料、冶金产品、电力、零部件及军用器材。

在俄罗斯偿还所欠哈萨克斯坦债务时,这种债务转换方式也得到了有益的尝试2002年11月,俄哈就俄用航空设备向哈支付6500万美元债务达成协议。

二是债务互换。2000年2月14日,经过长达18个月的谈判,俄罗斯政府终于与伦敦俱乐部的国际商业银行们达成债务重新结构化协议,该协议是债务重组和债务互换的混合体。协议规定,西方国际商业银行将免去从前苏联以来的俄罗斯政府所累计欠下的320亿美元债务中的36.5%,余下的债务将进行两次转换,一是将承债主体由部分国有的银行转换为俄联邦政府,二是将债务本身转换成30年期的欧元债券,并有7年的宽限期。

迪拜债务危机

1、地缘政治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掣肘于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迪拜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迪拜却做不了瑞士。在中东破碎的地缘政治裂片中,迪拜无法起到欧洲一体化前瑞士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中转结算需求不足,中东难以摆脱资源魔,宗教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迪拜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认识和制度准备不足。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迪拜不可避免地成为欧美操纵的棋盘对象,也就成为欧洲与美国敏感的政治博弈之地。

2、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由于迪拜人口较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并不旺盛。从2002年起,迪拜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掀起房地产投机热潮,大型写字楼、高档住宅等项目纷纷开工。在此带动下,建筑业GDP比重从2001年的7%上升为2008年的10%,;银行信贷也随之大幅扩张,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快速增加的建筑成本和高涨的通胀水平助长了对房地产的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大量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建筑承包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房地产市场被迫进入调整期,导致一些个人贷款占比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小银行面临较大的压力。

3、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迪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但其自身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迪拜完全放开外汇管制。于是大量的资本涌入迪拜。过度的外资流入导致资产泡沫日益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加深。与此同时,迪拜政府不但没有考虑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反而大举借入外债,使得政府的信用危机不断地酝酿着。虽然迪拜政府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不足,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了偿债压力。结果才愈演愈烈,以致宣布延期偿债,从而引

发债务危机的爆发。

结论与启示

2009年11月25日,由迪拜政府所宣布的重组迪拜世界公司而延期偿付所欠债务的消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但从长期来看,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不会阻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形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迪拜模式的倒下,有着深层的原因。地缘政治、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均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原因。尽管中国的发展模式和迪拜截然不同,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对中国十分有限,但中国和迪拜同为新兴经济体,认真研究迪拜危机的产生根源,并且加以借鉴和防范,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

1、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两者能够和谐统一,互相促进,不可出现明显的脱离状态;

2、经济发展不但不可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拉动,还要重点增强对房地产泡沫的控制能力;

3、政府的举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合理的

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爆发。从1976~1981年,拉美国家的债务迅速增长,到1981年外债总额积累达5550亿美元,以后两年经过调整,危机缓和,但成效并不很大,1982年8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其到期的外债本息,要求推迟90天,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到1985年底,债务总额又上升到8000亿美元,1986年底为10350亿美元。其中拉丁美洲地区所占比重最大,约为全部债务的1/3,其次为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危机程度更深。1985年这些国家的负债率高达223%。全部发展中国家里受债务困扰严重的主要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和印度等国。80年代这场债务危机的特点:

①私人银行贷款增长较政府间和金融机构贷款增长为快。

②短期贷款比重增加,中长期贷款比重下降。

③贷款利率浮动的多于固定的。

严重的债务危机无论对于债务国,还是对于发达国家的债权银行,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包括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各方为解决债务危机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建议,包括债务重新安排、债务资本化及证券化等。尽管众多措施对缓解债务危机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国际债务形势仍然十分严重,债务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1989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余额已高达1262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债务余额与当年出口额的比率高达187%,发展中国家的偿债率为22%,而在债务形势严重的拉美国家,这一比率高达31%到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1341万亿美元。

一、拉美国家外债特点

拉美国家外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债务增长速度快,债务规模比较大。整个拉美国家的对外债务,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约为500亿美元,而到了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亿美元。由于各国经济条件不同,上述的债务总量数字还不能反映具体国家的债务负担情况。通常,用以衡量一国债务负担的指标一是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这常用于反映一国的外债规模,通常应低于10%。另一指标是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的比率,这被称为偿债率(Debt Service Ratios)。这一指标用于衡量一国还款能力,因为所借外债一般以外币计价,需用出口换汇来偿还,该指标一般不应超过20%。墨西哥、巴西和菲律宾的这两项指标在七八十年代有很快的增长。

第二、拉美国家的债务分布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拉美国家外债近半数集中在拉美国家。拉美9个主要债务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拿马、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在1982年的外债总额约3000亿美元,还本付息额占商品劳务出口比率的偿债率高达41%。这9个国家中,又主要集中在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三国,它们外债占拉美国家外债总额的70%,占拉美国家外债总额的40%。一是贷款结构不合理,私人贷款比重大于官方贷款债务。这一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中呈强化趋势。到1980年,私人债务达2698亿美元,占同期全部债务的63.7%,而官方债务为1535亿美元,仅占全部债务的36.3%。私人贷款一般是商业性的,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来源不太稳定,易受世界市场上供求状况变动影响,而且私人贷款借款条件更苛刻,债务剧增的直接后果是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增加。

二是利率结构不合理,拉美国家的债务以浮动利率负债为主,浮动利率大于固定利率贷款。这一债务结构意味着它极易受世界利率的改变而导致债务负担加重。

二、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造成拉美债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国际形势而言,主要有: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甚至危机,它们为摆脱本国的经济困境,纷纷提高利率,国际资本市场的利率也随即拔高,并在整个80年代一直居高不下。由于进入80年代后,美元变得十分坚挺,拉美国家的货币却因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而日益贬值,这样拉美债务国的外债在无形中大大地增了值。

其次,进入80年代后,国际贸易环境大为恶化,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拉美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初级产品深受其害。高利率和出口值下降不但直接引发了债务危机,而且还迫使拉美国家长期陷于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中。

再次,世界石油价格的大波动对拉美国家影响极大:提价,使拉美非产油国用于进口石油的支出成几何级数地增长,国际收支为此日趋恶化;降价,则对墨、委等拉美石油输出国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大量的债务至少在理论上并不意味着必然会爆发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所借的债务主要用于投资,债务危

机的发生是由于这一国际中长期资金流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共同导致的。

(一)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内因

1.发展计划过于庞大,盲目举借外债,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先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国家。特别是7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上涨和世界性经济衰退,使许多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国际收支赤字。

当时这些国家有两种选择,一是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但这会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二是继续借债,弥补赤字。面对石油美元充斥的欧洲货币市场,西方银行家急于寻找贷款对象;面对价格低廉的充裕资金,很多国际收支发生赤字的发展中国家做出了第二种选择,继续借取外债,不断扩大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开始加速积累。此外,许多海湾地区以外的产油国家在油价暴涨后,盲目乐观,企图依赖石油出口收入来维持偿债能力,更借取了大量的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来推动国内的大型建设项目。2.不当的国内经济政策,导致资本大量外逃。70年代以来,许多重债国大都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信用膨胀政策。财政扩张的后果,是既提高了通货膨胀率,又把资源投入到非贸易部门,削弱其出口创汇能力。如墨西哥,为了实现高增长的目标,政府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公共投资大量增加,财政补贴巨大。公共投资项目大都周期长,收效慢,资金不能迅速收回,又加剧了赤字的扩张。财政的赤字部分地依靠借用外债来弥补,部分地通过增发货币来填平缺口。在外债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其结果是通货膨胀严重和债务负担加重。在金融政策方面,许多重债国都采用汇率高估和金融抑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差不多所有的拉美重债国家,如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在债务危机前,其货币均处于高估的状态。汇率高估和货币超值不仅使进口货便宜和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更趋昂贵,严重削弱该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且使外国的资产相对便宜,促使国内资金不断外流。巨额的资本外流降低了国内储蓄,减少了可用资本,影响经济增长,增加了借款成本,加剧了债务问题的恶化。债务国的国内经济政策失误,还表现在,当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不断趋向恶化时,债务国政府没有能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国内经济政策,而是一味地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增长目标。

3.缺乏有效的外债管理,投资效率低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缺乏对借用外债的宏观控制,对外债的统计和监测制度不健全,机构效率低下,不能及时掌握本国的债务规模、来源结构及期限结构等信息和发现潜在的问题。有些国家鼓励各种私人金融机构对外举债,但政府债务管理不力,导致外债规模失控。更有甚者,在私人外债偿还困难时,政府不得不接管这些债务,造成政府债务负担加大。

债务国在外债的借入管理和偿还管理两个环节存在许多问题,但更严重的是,外债的使用效率极低,大量的外债被用于耗资巨大而又不切实际的长期建设项目,有的贷款项目甚至根本没有形成生产能力。有的债务国把大量宝贵的外汇用来进口非必需品和奢侈品,有的甚至用来购买军火。还有的国家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大量侵吞和挪用国家外汇资金。外债资金不能被有效利用,不能保证外债资金投资项目的收益率高于偿债付息率,因此,在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突变之时,出现偿债困难则是难以避免的。

(二)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外因

1.发达国家的经济“滞胀”,发展中国家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地位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是债务危机爆发的重要外部条件。在国际生产领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在国际贸易领域,由国际生产结构所决定,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很弱;在科学技术领域,发展中国家要付出高额费用向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甚至还有管理人才;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在80年代初出现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性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很容易将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突然下降,偿债能力自然下降,出现债务危机在所难免。

2.美元利率上浮和美元汇率坚挺直接加重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80年代初,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里根政府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其结果导致美国货币市场利率迅速攀升,吸引了大量国外资金流向美国,美元汇率因而大幅度提升。其他发达国家为了避免资金外流,也相继提高其国内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形成世界范围的利率大幅上升。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大部分按可变利率计息,这就大大地加重了债务国的负担。3.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的变化加速了债务危机的进程。从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外债来源结构看,60年代是以外国政府贷款和多边机构贷款为主,70年代这两种贷款占外债总额的比重下降了,但其绝对额仍保持较高的年均增长率(14.6%)。但进入80年代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幅削减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贷款和援助及对国际金融机构的捐款,使发展中国家失去了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而国际商业银行在70年代的两次石油大幅涨价后,获得了大量的石油美元,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国内信贷需求萎缩,国际商业银行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放款对象。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不顾世界经济的衰退及国内业已存在的国际收支赤字,大量借入外债,导致私人债务的急剧膨胀。但是,在1982年以后,债务危机初露端倪,国际贷款风险增大,国际商业银行随即收缩信贷,大幅度地减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贷款,流人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骤然减少,资金链断裂,一些重债国随即出现偿债困难,危机爆发。

三、国际债务危机的抢救措施

1、债务重新安排:债务重新安排是债务危机的最初解决方案(1982—1984年),是指重新安排到期未能偿还债务的偿还期限,即延长债务的偿还期。债务重新安排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由债权债务双方协商延长偿还本息的期限;二是减免债务国的利息或本金负担;三是把已有的债务重新转换债权人,即把对私人商业

银行的债务转换成为某个债权国官方或某个国际金融机构的债务。

2、债务资本化:债务资本化是指债权银行按官方汇率将全部债务折合成债务国货币,并在债务国购买等值的股票或直接投资取得当地企业股权,这一过程也称为“债务—股本互换”。该计划首先在巴西、阿根廷进行,起先规模很小。从1985年开始,该计划在债务国逐渐铺开。到1988年,通过债务资本化减少的债务额已经从1984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270亿美元,其中巴西、墨西哥和智利最为积极。

3、债务证券化(1988年后)。1987年,美国摩根保证信托银行提出了“债券换债务”计划,得到了美国和墨西哥政府的认可。所谓“债券换债务”,是指墨西哥政府将用20亿美元现金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为期20年的特别无息票债券。墨西哥政府将以上债券为担保,发行本金100亿美元、为期20年的债券,并将其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向国际债权银行出售,债权银行将以墨西哥欠它们的债务以50%的折扣换取墨西哥的新债券。也就是说,100亿美元的新债券可以换回200亿美元的旧债务。

这一计划能从本质上减轻债务负担,是债务危机解决方案中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手段,为今后的债务危机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在此之后,又出现了诸如债务回购等方案)。然而,虽然美国在这项计划中承担了一定责任,但由于美国政府仅仅担保墨西哥新债券的本金,而不包括利息,使该债券的信用有所下降。同时,各国银行也不愿意接受50%之高的折扣比例。这使墨西哥的债务只被抵销了1l亿美元(其总额为780亿美元)。所以,这个计划在实际操作中仍然缺乏力度。

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悲剧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70年以来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

01年初以来,阿金融形势不断恶化,数次出现金融动荡,7月危机终于爆发。

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个国家信贷风险度的国家风险指数狂升不止,资金大量外逃,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不断下降。

同时,财政形势极端恶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三、危机的原因

( 一) 僵硬的货币局制度使本币价值被严重高估,削弱了阿经济竞争力。

在91年选择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局制度,即货币发行量以国际储备为基础。91年之前常用发行钞票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加上其他因素,致使通货膨胀长期居高不下,1989年曾高达49%。1991年采取货币局制度后,通胀很快得到控制,1994年消费品价格仅增长 3.9%。但在注重控制通胀的同时,没有注意美元的走向,使得比索被逐步高估,商品进口便宜,出口较贵,进而逐步削弱了阿根廷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经常性收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国际储备逐步减少,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基础也就薄弱起来。

( 二) 金融监管过于简单化、行政化。

阿是全面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银行不仅私有化, 而且为外资控制,10大私有银行中,7家为外资独资,2家为外资控股,外资控制了商业银行总资产的近70%,资本也是自由流动的。

在危机发生之前,一些引致危机的因素已经发生了量变,大量的外资抽逃,但政府缺乏金融风险预警体系,金融监管不力,以致没有做好应有的防范。

危机发生后,政府仓促行动,采取了一些过于简单化、行政化的措施,如限制居民提取存款,控制资本流动,暂时停止支付到期外债,大幅度削弱工资和养老金等,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加剧了危机。

( 三) 国家财政支出难以控制, 收支状况逐步恶化。

阿根廷公务员队伍庞大,公务员工资高、福利好, 财政支出居高不下。阿全国人口3600万,公务员200万。20世纪90年代以前,尽管政府曾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弥补收支缺口,但经济基础还比较好,税收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实行货币局制度后,政府很快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重要的替代收入来源,即在1990-1995 年通过对123 家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获取了184.5亿美元的收入。

96年以后,这笔收入就锐减了,而阿根廷梅内姆总统为了第三次连任,中央政府支出不仅不能减,而且还要继续增加,对地方政府不愿也难以进行控制和约束,这使各级财政收支状况逐年变化,不得不通过举债为继。( 四)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政府不得不“倒账”。

各级政府为了弥补公共财政收支缺口, 大举外债, 中央政府债务从1996 年的900 亿美元急速上升到2001 年的1550 亿美元, 占GDP 的比例超过40% 。按照国际通行的60% 的警戒线, 这一比重并不算高, 但主要问题是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 债务结构不合理, 还本付息期限集中在2001-2004 年, 且利率较高, 加重了债务负担。

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也较多, 因为阿宪法规定, 省政府不必经中央政府批准只须省议会批准就可自行举债。这样, 阿根廷各省就直接在国内外举债和发行代币券( 即准货币发行) 。当借新债还旧债的链条断裂时, 债务危机也就爆发, 阿政府不得不宣告暂时停止支付到期本息。金融危机后, 中央政府为进行债务重组,加强外债管理,统一接管了地方政府主权外债。

( 五) 脆弱的财政经济基础抵挡不了外部环境冲击。

近年来, 由于阿根廷经济不景气, 进出口能力大幅下降, 在阿的外商投资企业和银行赢利能力下降, 加上比索价值高估, 大量外资抽逃, 吸引外资的难度加大,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冲击下, 阿根廷也就不可避免了。

( 六)国内政局不稳是果也是因。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阿军政府实施“还政于民”的策略以来, 政治民主化不断发展, 党派之争也日趋激

烈, 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执政党欲推行的一些经济政策受到很大掣肘, 难以落实, 不仅中央政府债务管理失控,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也失控。

由于国内问题的累积, 政府高层也产生了矛盾, 过于简单化、行政化应对危机的措施使民众对政府大为不满, 导致政权频繁更迭,12 天之内换了五位总统, 炙手可热的总统宝座一时成了烫手的山芋。政治危机又使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加重。

金融危机之后, 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在IMF的谈判要求下,在04年前先确定一个货币发行控制在30% 的增幅内、通货膨胀5% 的涨幅内的货币政策目标,然后从2004 年1月1日起,根据通货膨胀预期确定保持稳定的浮动汇率制。

二是努力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危机发生时,全国银行由90多家减少到50多家,员工收入水平也下降一半,冻结存款和强制比索化等措施对储户伤害较多(比索存款贬值2/3以上),人们不愿也不敢向银行存款。危机之后,政府向人们发出恢复对银行信心的号召时,人们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储蓄很快回升,月均增长1.7%。

三、是鼓励银行向私营部门增加贷款,根本改变危机前要求银行过多向公共部门增加贷款的做法,促进经济恢复。

四、是严格限制美元汇出和商品进口,鼓励农产品出口,吸引国外游客来阿旅游,以增加经常性账户盈余。在改革税制、加强征管的同时,努力控制财政支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或盈余。

阿根廷债务危机留给我们的思考

( 一) 金融稳定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至关重要。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一活全盘皆活,金融一乱全盘皆乱。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的我国,金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维护金融稳定对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认识,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标本兼治,确保金融稳健、高效运行。

( 二) 不断增强民族经济竞争力是实现金融

稳定的重要基础。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我国东南边国家蔓延到俄罗斯和拉美,我国安然无恙,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的外资引进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强大的外汇储备;

二是在因周边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及时启动了扩大内需的政策,迅速收到成效,不仅通过扩大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企业技改投资等方式,强身健体,增强了发展后劲。

( 三) 切实管好政府债务, 特别是主权外债。

大力吸引外资,有利于缓解国内资金的短缺,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借债是要还本付息的,因此借债要考虑项目的使用效益和偿还能力。阿根廷的教训告诉我们,政府举债规模必须有所控制。中央财政应切实履行统一管理政府主权外债的职责,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合工作;政府债务特别是主权外债的结构要合理,规模要适当,必须与政府的偿还能力相适应。在加强政府主权外债管理的同时,对其他外债也要借鉴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和运作。

( 四)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是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措施。

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汇率成为一个重要的纽带, 成为国家调控的重要工具。阿根廷实行固定汇率制对控制通货膨胀有力,但“进去容易,出来很难”,即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没有理由抛弃,在困难的情况下抛弃很难,一旦抛弃结果很糟。他国教训和我国经验告诉我们,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金融开放化,要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 五) 建立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是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保证。

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风险最终要反映和体现到国家财政上来。因此,政府在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要注意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壮大财政实力。当前我国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累积,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警惕和防范财政风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仅要对中央政府预算内的显性债务,而且要对中央政府预算外的显性债务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进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还要对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各种欠账、挂账、亏损、不良资产等隐性和或有债务进行有效监控,并研究制定各种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积极措施。

国际债务危机的启示

总的来说,1982年国际债务危机爆发以后,在债权国和债务国政府、债权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多方努力下,可以说局面很快得到了控制,危机没有进一步恶化,没有出现更大规模的金融体系危机。但是也可以说债务危机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只能说得到了缓和。在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中,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手段。但是债务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外部借款能力大大下降,到80年代末期以后又略有上升,但还没有恢复到债务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在整个80年代,来自官方的长短期贷款均有所下降,IMF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贷款增幅在80年代是负数,发达国家提供的出口信贷也是负增长,来自国际商业银行的贷款更是大幅下降。

债务危机爆发的事实表明,用借款来平衡国际收支失衡只能是暂的,而且必须有足够的储备资产支持,和稳固的偿债能力保障。国际资本的流动客观上能够起到平衡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但主观上受市场机制的驱动,资金大部分只能流向高收益、低风险的国家或地区。一旦出现投资利润受到威胁,私人贷款资金会

立即转移。所以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加剧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

故意逃避债务构成预期违约

故意逃避债务构成预期违约 Intentional evasion of debt constitutes anticipatory breach of c ontract

故意逃避债务构成预期违约 前言: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本文档根据合同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报记者肖婷20xx年11月29日,徐某向吉某出具两份 借条,一份内容为“今借到吉某现金陆万元整,其中叁万元于20xx年12月4日前归还,其余叁万元于20xx年5月5日前 归还,如逾期不还,将本厂绣花机作为抵押。 借款人:徐某2007.11.29”; 另一份内容为“今借到吉某现金肆仟伍佰元整,归还日 期20xx年12月4日。 借款人:徐某2007.11.29”。 徐某两次共从吉某处借款64500元。 首期还款日期临近,吉某和其朋友周某多次前往徐某处 催要借款,均未见到徐某本人,打手机也不通。询问徐某父母,他们都说徐某不在家。询问徐某妻子,徐妻承认欠这笔钱,但现在确实没有钱还。吉某感到事态的严重性。

20xx年12月4日和6日,吉某又两次前往徐某处追款,不但未见到徐某本人,而且其妻亦不见人影,只见到徐某父母及小孩。吉某向律师咨询后,于20xx年12月6日紧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提前解除借款合同,除要求徐某立即归还到期借款34500元外,还要求其一并偿还未到期的30000元。起诉的同时,吉某提出诉讼保全申请。 当日,法院根据原告吉某申请,依法裁定,对徐某所有 的价值66000元的财产采取了诉讼保全措施。庭审前,吉某的代理人一行二人前往被告徐某家中,再次向其母亲调查了徐某的去向。代理人对这次谈话进行了取证录音。 开庭当日,被告席空空荡荡。举证过程中,原告方播放 了徐-母的谈话录音。徐-母在谈话中提到,原告吉某放的是高利贷,两张借条所载借款包含高额利息。法官对此询问时,原告吉某予以否认。法官进一步询问为何一天打两个借条时,原告吉某回答:被告徐某借钱是用以还银行贷款的,一开始借的60000元不够还银行的贷款,后来再来向我借,我又借了4500元给他。 尽管原告吉某的回答不太符合常理,有点难以“自圆其说”,但由于被告徐某未到庭质证、反驳,又无其他证据****,存疑部分难以揭开。法院认定预期违约。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

马哲--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记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 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话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1929年和当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演变阶段、影响程度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字:1929,2008,经济危机,异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甚至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1。两次危机概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 2.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 1929年与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2.1宏观层面的影响 这两次金融危机以及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比较具有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 2.2行为表现层面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 2.3危机征兆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俄罗斯大事年表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547年1月19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在位。 1689年中俄缔结《尼布楚条约》,这是俄中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 1697---1698年彼得一世随大使团到西欧考察。 1703年开始兴建圣彼得堡。 1713年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1721年俄国从此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 1812年拿破仑侵俄失败。 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起义。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 1856年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为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 方公里领土。 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 1864 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 公里领土。 1881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 公里领土。 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出现了布尔什 维主义,它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905年1月9日“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日俄战争 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7年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

论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论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朱爱红 内容摘要:关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得;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合同法》规定为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继续履行;第二,采取补救措施;第三,承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关于违约责任方式的选择,过去《经济合同法》突出强调实际履行。因为那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合同作为计划实现的方式,其能否履行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国家计划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而在国际市场上,外国企业交易的目的就是谋利,只要经济上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合同的利益就得到了实现,所以外国企业通常将损害赔偿作为违约的首要补救措施。所以,我国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就没有强调实际履行原则,而是规定为“有权要求赔偿

损失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这次新的统一的《合同法》考虑到国家经济体制的根本变化以及统一的《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赋予合同当事人可根据合同履行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违约补救措施。采取由当事人选择的原则,但把继续履行和补救措施放在前面,这样既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又符合了国际上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关键词:民事违约,法律责任,承担方式 民事违约责任是指违反民事约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本文主要是指违反合同法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履行 继续履行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另一方当事人可要求其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继续按照原合同所约定的主要条件继续完成合同义务的行为。继续履行作为违约救济的方式之一,一直为我国合同立法所确认。但是,与原有的合同立法相较,继续履行的含义有所不同。原有的合同立法是指在违约行为发生且采取一定的救济手段后受损害方日仍可以采取的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而《合同法》则没有将继续履行作为采取一定救济手段后所采取的措施。《合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并推迟所有外债偿还期,不仅导致大量投资俄罗斯政府国债的投机资本损失惨重,而且致使国际商业银行的大量金融债权难以收回,引发俄罗斯债务危机。俄罗斯在制度和结构方面的薄弱性是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深层矛盾,主要表现在政府不能制定和实施一个连贯的经济政策;公共管理如同虚设;制度框架要么不存在,要么无法实施;一些法律和制度基础几乎完全缺位,这些都造成俄罗斯经济的动荡和脆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不良资产比重过高,本币信誉低下。 危机原因 1)俄罗斯金融业并不发达,但金融机构却林立丛生。目前俄罗斯约有商业银行1800家,其中半数以上其资产总额在15万美元以下。这些商业银行主要从事高息揽存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现在俄罗斯商业银行的呆帐约占其资产总额比例的50%,尽管商业银行的资产有保险机制保护,但保险公司的实际保付能力估计也只能达到应付资产的50%左右。 2)俄罗斯中央银行作为唯一货币发行机关,不具有超然独立地位,不能有效履行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府的干预下靠大量增发货币来维持财政开支和救助商业银行。二是调控方式不灵活。三是具有明显的盈利倾向。 3)俄罗斯企业和居民对本国金融机构和本币不信任。据估计,1994-1997年俄罗斯吸引外资共计580亿美元,但同期企业和居民流出国内的资金却高达670亿美元;现在俄罗斯居民手持外汇资金高达400-500亿美元,根本不往本国银行里存。 4)企业相互之间的拖欠款。拖欠资金已成为俄罗斯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政府和银行对此束手无策。同时,由于俄罗斯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债券和拆借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太高,一般为50%-200%,致使企业根本不进行实物资产的投资,有钱就购买短期债券或委托拆借投资。1996年俄罗斯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了18%,1997年又下降了5%,1998年上半年则更进一步下降了10%。 5)金融犯罪活动猖獗,尤其是企业和银行相互勾结,违法违规操作,形成影子经济和地下经济,使投融资活动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加大。 应对方式 解决债务危机的两大手段,一是以货抵债,俄罗斯首先用这种方式成功解决了对捷克的债务。俄罗斯对捷克的债务绝大部分是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共计36亿美元,至2002年初还有11亿美元尚未还清。自1994年起,俄罗斯主要用商品偿还债务利息,2002年开始偿还债务本金。同年2月,俄罗斯捷签署了俄罗斯用商品偿还捷债务的初步协定,俄用价值2.1亿美元的商品偿还所欠捷克的部分债务。用以还债的商品主要是用于核检测的专门设备、核燃料、冶金产品、电力、零部件及军用器材。 在俄罗斯偿还所欠哈萨克斯坦债务时,这种债务转换方式也得到了有益的尝试2002年11月,俄哈就俄用航空设备向哈支付6500万美元债务达成协议。 二是债务互换。2000年2月14日,经过长达18个月的谈判,俄罗斯政府终于与伦敦俱乐部的国际商业银行们达成债务重新结构化协议,该协议是债务重组和债务互换的混合体。协议规定,西方国际商业银行将免去从前苏联以来的俄罗斯政府所累计欠下的320亿美元债务中的36.5%,余下的债务将进行两次转换,一是将承债主体由部分国有的银行转换为俄联邦政府,二是将债务本身转换成30年期的欧元债券,并有7年的宽限期。 迪拜债务危机 1、地缘政治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掣肘于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迪拜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迪拜却做不了瑞士。在中东破碎的地缘政治裂片中,迪拜无法起到欧洲一体化前瑞士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中转结算需求不足,中东难以摆脱资源魔,宗教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迪拜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认识和制度准备不足。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迪拜不可避免地成为欧美操纵的棋盘对象,也就成为欧洲与美国敏感的政治博弈之地。 2、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由于迪拜人口较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并不旺盛。从2002年起,迪拜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掀起房地产投机热潮,大型写字楼、高档住宅等项目纷纷开工。在此带动下,建筑业GDP比重从2001年的7%上升为2008年的10%,;银行信贷也随之大幅扩张,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快速增加的建筑成本和高涨的通胀水平助长了对房地产的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大量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建筑承包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房地产市场被迫进入调整期,导致一些个人贷款占比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小银行面临较大的压力。 3、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迪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但其自身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迪拜完全放开外汇管制。于是大量的资本涌入迪拜。过度的外资流入导致资产泡沫日益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加深。与此同时,迪拜政府不但没有考虑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反而大举借入外债,使得政府的信用危机不断地酝酿着。虽然迪拜政府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不足,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了偿债压力。结果才愈演愈烈,以致宣布延期偿债,从而引

美国1929与2008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1929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的状况比较 1两次危机发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和“大恐慌”。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 时间主要股市表现 第一次 90至92 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第二次 97年6 月至98 年底恒生指数: 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 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 2002年道琼斯指数: 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

第九章 违约责任

第九章违约责任 目录 ●第一节违约行为 ●第二节违约责任概述 ●第三节违约责任的形式 ●第四节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 ●合同的解除(参见第八章第三节) 第一节违约行为 ●一、违约行为的概念 ●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不按法律规定或约定履行合同义务的行 为。 ● 1.违约主体不限于债务人,也包括债权人 ● 2.违约行为不限于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也包括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 ● 3.违约方无正当理由 因行使抗辩权而不履行债务的,不构成违约。 根据违约时间的不同,可以将违约行为分为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 ●二、预期违约 ●(一)概念 ●亦称先期违约(anticipatory repudiation),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间 届满之前表示不履行合同。 ● 1 发生在合同生效后,履行期限到来之前 ● 2 发生预期违约后,债权人可以在履行期限到来前即要求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违约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默示和推定预期违 约。 ●(二)明示预期违约 ●明示预期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在履行期到来前明确表示将来不履行合同。 ● 1 违约人是故意的 2 违约人必须明确地向对方表示不履行 ●【实例】Hochester v De La Tour (1853) 2 E & B 678 ●合同双方于4月12日订立了一个雇佣合同,该合同约定,受雇人将在6月1 日之后的3个月内担任雇主的信使。然而,在6月1日之前,即5月11日,该雇主通知受雇人,不再雇佣后者。 英国法院判决,该受雇人为了向该雇主提供服务,不得不做履约准备,并不得不拒绝他人的雇佣;该雇主对合同的毁弃使该受雇人处于无事可做的境地,这是违反法律所体现的政策的;因此,该受雇人可以立即起诉,而不用等到6月1日之后再起诉。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

一、案情 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继5月19日股价和债市价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国内经济恶化,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引发了一场俄独立以来积蓄以久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表了“联合声明”,对俄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采取“三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浮动幅度正负15%。从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在此范围内浮动。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央行的官方汇率 2.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前些时候,俄政府曾号召国债持有者在自愿基础上将债券转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寥寥,同意转换的债券,仅有44亿美元,没能解决内债问题。 3.冻结部分外债。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 “三大措施”出台后,俄国内金融危机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对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金融市场上出现汇市乱、股市跌、债市瘫的局面。卢布同美元的比价由8月17日的6.3:1暴跌为9月9日的2 2.4:1,贬值257%,6天后又反弹为8.9:1。升值150%。俄罗斯交易系统股价综合指数从上年的230点跌为约40点;日交易额从危机前的近亿美元跌至最低时期的数十万美元。进入欧洲企业500强的俄罗斯14家工业企业的股票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亿美元缩水为160亿美元。俄债市停业近4个月,4360亿卢布国债券的重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政府债券在国际市上的市值仅为面值的6%。 2.受冲击最大的是尚处于“婴幼时期”的银行系统,其总资本、存款和贷款均减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银行中有590家亏损。在即将开始的银行系统重组中,近一半银行将被迫宣布破产。 3.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70%,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目录 一.摘要 二.引言 三.正文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1)对俄罗斯本国的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3).对本国以及中国以外国家的影响(三).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是 四.参考文献

2014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一.摘要:2014年,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受到强烈冲击,卢布在短期内快速贬值,爆发金融危机。这场似曾相识的危机,与1997年—1998年发生于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对2014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危机后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结合1998年俄罗斯的债务危机进行阐述,对于我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相似经济危机时的建议与应对举措。 关键词:俄罗斯金融危机原因影响措施 二.引言 2014年,俄罗斯的莫斯科的冬天尤其寒冷。持续的西方制裁和国际油价下跌,使得俄罗斯经济运行前景不明,其国内也正处于货币汇率下跌、财政收入减少、资本大量外流、经济放缓的煎熬中。事实上,仅今年西方制裁和油价下跌对俄造成的损失就超过了去年GDP的6%,更令人担忧的是,俄央行最新预测显示,2014年俄GDP增长率仅为0.3%,卢布越来越不值钱了,卢布持续贬值,是现在俄罗斯经济困境中最为显着的一个特点。当年12月15日,卢布兑美元汇率暴跌13%,创下199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自年初以来,俄罗斯6次加息,投入超过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未能阻止卢布贬值49%。 三.正文 长期以来,外资对弥补俄罗斯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和促进投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俄罗斯之所以能跨入新兴经济体行列,外国投资功不可没。很多西方投资者因担心俄罗斯经济前景而大量撤资是该国经济运行的一个巨大挑战。 2014年俄罗斯经济危机的爆发让人不由得想起发生于1997年的一场金融大风波。苏联解体后,受政局状况影响,经济秩序混乱,开始实行“休克疗法”,进行价格放开、卢布自由兑换,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改革后的生产连续下降。1996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截至12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 考 ——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视角 李飞 2012-10-30 10:40:45 来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2年第9期 一、引言 目前,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基本上倾向于金融危机是一种异常的经济现象,又称为金融风暴,是指当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时,就发生了金融危机。正常的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协调、互相调整的基础上,如果两者矛盾扩大难以相互适应,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危机(成思危,2003)。金融危机则是经济危机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领域矛盾难以解决而造成的虚拟经济领域的非正常现象。自192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又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其中,在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并延伸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尤其是造成了全球经济整体下滑、陷入困局和复苏艰难。因而,本文拟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角度,对两次金融危机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概述 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制造产品与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具体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连,涉及行业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商贸服务业等。而虚拟经济又叫货币经济,与生产活动无直接联系,但通

过调整生产过程的资金资源进而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过程。虚拟经济是随着货币资本从生产资本分离后产生的以资本运行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也是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成思危,2003)。而建立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是通过“独特的运动”(马克思,1867),产生利润,是收入的资本化。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产证券化的产物(逢锦聚等,2007),还本付息(或收益性)是其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安全性、收益性、获利性的匹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是本,也是源。如果片面发展虚拟经济,那么虚拟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虚拟经济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通过资金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生产流通活动的血液与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领域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及其成本,因而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在消费领域,虚拟经济通过消费信用的方式促进消费。因此,虚拟经济适应而不是脱离于实体经济,两者协调发展时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对立统一两方面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如果两者发展相背离、相矛盾时,由于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单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报告,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 两次危机的共性 通过比较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初步得到10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 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在两次繁荣期间,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推动着经济的高增长,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这次危机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出现变异。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在这次危机前,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经济泡沫恶性膨胀。

俄罗斯2008年和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

俄罗斯2008年和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 不同 陈新民 2008年对于俄罗斯太具戏剧性变化,可以说从经济奇迹陷入经济危机。上半年还是欣欣向荣,经济形势看好;下半年就从经济增长的高峰跌落,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俄罗斯在10年之内遭遇两次金融危机,但这两次金融危机却不尽相同。2008年金融危机对于一些经济学家来说未必出乎意料,有人不止一次提醒金融危机将会到来。关于危机根源的流行观点认为,这是外部困难所致,可是事实上,本次危机具有系统性再生产障碍之特性,只是全球金融危机把俄经济体的弱点暴露出来而已。通过分析2008年与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我们可以判定,2008年危机并不是10年前危机的简单重复,其中有些是过去问题的加重,有些却是新问题的出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可以缓解危机程度,但是解决深层次问题则需要长期努力。 一工业整体状况恶化 2008年,俄罗斯工业整体状况,特别是机械制造业生产能力持续下降。该行业许多部门一直持续着萧条景象,虽然最近几年出现明显改进,但是考虑到某些类型机械制造产品生产下降的事实,很难认同工业生产年增长5%—6%的说法。个别部门,如交通运输设备、通讯和国防工业的确发展较快,但工业整体状况却比1998年有所恶化。一些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命运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企业现已变成音乐广场或贸易集市。 1998年以来,整个工业固定资产磨损程度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还有恶化趋势,许多生产活动要么停止运转,要么恢复极其缓慢。

固定资产磨损程度从1998年的42.2%上升到2007年的46.3%[1]。而且最赢利行业的固定资产(地下开采业上升到53.3%)磨损程度最严重,固定资产恢复更新速度最近几年每年不到2%。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因为许多企业进人2000年以来只是为了降低纳税基数在形式上提高折旧率,实际上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投入很少。这个时期固定资产的增长几乎都是依靠建设众多的商场和写字楼取得的。 二宏观经济对于出口行业依赖性更大 工业整体状况不佳,直接后果就是投资活动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在萎缩,低附加值能源原材料出口行业则欣欣向荣,并成为经济体基础。俄国内商界对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出口收入很大一部分返回国内。由于俄出口商品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企业开始大量投资相关行业,首先是那些用于开采和加工碳氢化合物的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轧材和大口径管材的生产部门。与此同时,与出口行业相关的服务业也相应繁荣起来。最近几年已经有超过2/3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服务业。 近些年,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仰仗出口业务:政府预算盈余持续增加、国家开支增加(包括国家订货)、国有部门和私人部门工资增加。 2005年预算收入增长50%,2006年增长22.5%,2007年增长24%。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增加20%-25%。这大大刺激了居民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2005—2007年出口及服务业和个人消费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速,达到每年20%-30%。不仅在首都,而且在省会城市都有数量众多的音乐厅、沙龙、俱乐部、咖啡馆和餐厅开业,这说明居民收入在大幅增加的同时消费也在相应增加。例如,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资增加数据是:2005年增长39%,2006年——23%,2007年——26%,其中,工业领域2005年增长23%,2006年——21%,2007

企业集团债务违约风险与控制研究

企业集团债务违约风险与控制研究 自2014年以来,中国债务违约频发,范围已经从民营企业蔓延到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发生债务违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宏观经济下行、企业杠杆率高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背景下,集中于中上游、重资产、周期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发生债务违约,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经营情况显著差于民营企业,其盈利情况弱并且系统下调评级的国企普遍是虚高的国有企业。信用债市场因为民营企业的债务违约,已经引起多方的关注,央企、地方国企债务违约事件,以及其部分偿债能力弱,与母公司主营业务并不十分密切的央企子公司,成为评级下调的重点对象,这说明国有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开始显现。同时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应对国有企业债务违约,尤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政府下达相关政策,排查存在的债务问题,尽早发现,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早预防债务违约。 那么债务违约风险如何产生?如何控制债务违约风险?已经发生债务违约的企业集团又当如何?就成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回顾,对企业集团债务违约风险与控制研究相关的理论及国内外文献和可操作的债务违约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梳理。运用描述统计,从债务违约企业集团所在行业分布、企业集团属性、债务违约的债券种类以及违约企业集团特征这五个方面对中国企业集团债务违约现状进分析。其中违约企业特征是信用评级反映债务违约风险整体滞后,长期亏损增大违约风险,流动性衰竭是导致债务违约的直接原因,资不抵债是债务违约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公司治理因素,应关注实际控制人风险。 然后选取保定天威集团债务违约为例,首先介绍天威集团的基本情况,分析天威集团债务违约历程,即业绩持续下滑、评级连续下调、集团范围债务违约频发,最终发生债务违约。运用Z-score模型度量天威集团债务违约风险。从天威集团外部、内部两个方面分析其发生债务违约原因,外部原因是受宏观环境和所处行业的影响;内部原因是从公司治理、战略分析、经营现状分析和财务分析四个方面分析,公司治理方面天威集团组织机构重叠,资源内耗、内部控制薄弱、管理层频繁变动;战略方面天威集团战略不合理,应集中优势发展输变电业务,调整双主业战略,剥离新能源业务板块;经营现状分析方面输变电和新能源产品都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