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教学提纲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精品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归园田居》其一。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借景抒情等;品味诗歌语言,感受古代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其一,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分析,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体会诗人的归隐情怀。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归隐思想。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诗人简介等。
2. 录音机、音响: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3.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筝曲,让学生感受古代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其一。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借助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意,教师巡回指导。
4. 分析表现手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分析诗歌,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对比意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象征意义等。
5. 体会诗人情感:结合诗歌内容,讨论诗人为何归隐田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归隐情怀。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田园诗,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词语:误落、尘网、羁鸟、池鱼、归隐5.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二,体会诗人的归隐情怀。
2. 答案提示:注意诗歌中的对比、象征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三)深入研读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千古名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欢迎参考阅读!归园田居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归园田居》课堂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
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师:解读这首诗我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对陶渊明这个作者我们已经太了解了,同学们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还记得哪些关键信息,谁来说一说?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生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
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1)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课文主要描述了诗人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背景及作者情感。
2. 领悟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美和韵律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背景、作者情感,分析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内容:a. 作者:陶渊明b. 背景:田园生活c. 情感:向往、赞美d. 诗句分析:具体诗句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课堂讲解的深度6. 小组讨论的指导7.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8.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9.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想】《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首古诗,可以窥见陶渊明归乡后的生活。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审美情趣,由景美而理解情美,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平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
掌握阅读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入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课前准备】因为时间距离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辞去官职而回归乡里过一种闲适的生活是不容易的。
课前准备河南郑州一名女教师的辞职申请书ppt,从辞职原因让学生谈一谈怎样的生活才是适应本性的生活,寻找切入点;准备一些本地的风景照片,触动学生的心灵,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诗歌的字面意思是容易理解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景”趣中理解“情”趣,从意象到意境再理解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5年4月郑州市实验中学的一名女教师写了一封辞职信,内容很简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重点是校长欣然同意了该教师的辞职,这句话也成为了2015年十大网络用语。
那么这位老师走了哪些地方?最后又怎样了呢?学生议论纷纷,但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展示本地的风景照片:南海日出、长海景观、水观音美景、神秘的鬼谷达布洛魔、相岭云海。
学生发出阵阵惊叹,原来家乡的景色这么美,有些地方自己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去看看了。
学生谈自己家乡的美景。
师:1500多年前,陶渊明因为怀念家乡的生活毅然辞官回归田园,那么他的家乡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其一)》【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意,并思考这首诗的词眼是什么?生:“归”。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8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详细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该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字词、句式和文学形象。
2. 领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古代诗歌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全班齐读《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式,讲解诗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心境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仿写,并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句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 诗歌主题:田园生活的热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写一篇400字的读后感。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自然美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如《饮酒·其五》、《杂诗·其七》等,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字词、句式解析2.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自然美的感知3.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4. 作业设计中的读后感写作指导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字词、句式解析《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如“采菊东篱下”、“羁鸟恋旧林”等。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该诗出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并背诵全诗,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他的归隐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归隐思想。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a. 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b. 讲解诗人的归隐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c.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韵律等。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意象分析的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意象:山水、田园、鸟兽、花草等4. 情感:归隐、向往、闲适、恬淡等5. 艺术特色:对仗、韵律、意境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谈谈你对诗人归隐思想的理解。
a. 诗中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 诗人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c. 诗人的归隐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启示我们要珍惜大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诗人的归隐思想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教学提纲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李莉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写的是自己辞别官场,回归田园之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透漏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
(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陶渊明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归隐,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能体现陶渊明人生志趣的重点诗句诵读、品味。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二、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
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
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
听课记录
用微笑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微笑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
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能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人际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宽容和激励。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很美的话: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学生对老师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
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
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呢?
在我看来,首先老师一定要学会微笑。
因为善意的微笑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微笑着面对孩子,他们就会消除恐惧感;当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的时候,他的做事态度就更认真了,做事的积极性越高,做事的效果就越好。
因为微笑,它不仅容易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身心愉悦,获得教育的成就感。
我在教学工作中时常提醒自己要多鼓励、少批评、常微笑。
在学生取得成功或者进步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与赞扬;在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安慰与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和谅解。
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能帮助学生茁壮成长。
所以,请别吝啬你的微笑,因为微笑是一缕春风,它会吹散郁积在心头的阴霾;因为微笑是一抹阳光,它能温暖受伤苦闷的心;因为微笑是一剂良药,它能让学生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他最美的是来自于田园,今天我们就、、、
板书,读“教学目标”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师问: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
(生答)
师总结: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故事,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41岁,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三、朗读诗歌
1、学生共同朗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生字词、停顿、节奏、音调等)
3、生再读
四、学生疏通诗歌的大体意思,教师点拨(2名)
五、内容赏析
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看题目(生:归字)题目意思:回到田园
找得十分准。
那么,本诗围绕这个“归”字又主要写了“归”的什么内容?
师:1、为何而归(归的原因),2、从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归后的田园生活)
1、为何而归?(生:厌恶官场,喜爱田园)
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的这种态度呢?请找出来。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归隐田园是为独善其身
2从何而归?(官场)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矛盾的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彻底的醒悟;也许是一种托词)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养在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共同特点是(生: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缚),陶自比,那么这反映了诗人身在官场时是一种什么感受呢?(生:没有自由,痛苦不堪——三十年)“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3、归向何处?(田园)那些语句是描写田园景色?具体分析、板书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问:非常普通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的笔下为何咸的那么的美?(恬静、优雅、宁静、和谐)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五、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比喻、衬托、对比、白描
六、比较阅读
《归园田居(其一)》和《桃花源记》都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相同点:所写的农村生活场景都具有朴素、淡雅、宁静、闲适的特点。
不同点:《桃》中的生活场景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它是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是作者理想中的农村生活。
《归》是作者摆脱尘网之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更多的是体现出解脱、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心态、是对劳动的赞美,对田园的喜爱。
七、拓展延伸
你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发表你的见解。
(思考后,生答)
明确: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在污浊现实社会(社会黑暗、官府腐败)绝望后做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抗,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
下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也有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你又怎么评价呢?例如:前两年有一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走红网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讨论后,生答)
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人的性情所决定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在都市间找寻不到精神世界的宁静,渴望于山水田园中寻得一种心灵的和谐。
也有人是以一种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态度面对人生,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就辉煌。
当然,第二种选择于当前来说,这是一种主流意识。
但是我们对每一种选择都不能够否定,因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选择对社会无害,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该去干涉。
八、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乐趣。
我们一起来背诵全诗。
(师生齐背)
九、布置作业
1、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2、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