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2)

1.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2)

“海洋四号”停泊关岛 海洋四号”
“海洋四号”挺进南极 海洋四号”
双船物理探查作业 双船物理探查作业
1.3.4 海洋地质事业蓬勃发展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1.3.4 海洋地质事业蓬勃发展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海底大地电磁系统
1.3.4 海洋地质事业蓬勃发展
快速化探传感器
美制深潜器阿尔文号(左上) 美制深潜器阿尔文号(左上) 法制深潜器阿基米德号(左下) 法制深潜器阿基米德号(左下)
深潜器作业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1.3.4 海洋地质事业蓬勃发展 CORK即 CORK即(Circulation Obviation Retrofit Kit)
先进的循环观测回返 化学平衡、地壳变形以及微 生物状态进行长期实地监测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大洋一号
2005-2006 “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 环球科考航线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1.3.4 海洋地质事业蓬勃发展
新世纪大洋钻探的优先目标 1. 深部生物圈和海底下的 海洋 2. 全球环境变化 过程和 全球环境变化:过程和 效应 3. 固态地球循环和动力学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1.3.4 海洋地质事业蓬勃发展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第一章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含义《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意义《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含义和内容《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水覆盖区岩石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形、海洋沉积、海洋构造和海洋矿产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意义海洋地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代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2/3 ,白垩纪时达4/5 ;不了解海洋就不能正确认识地球,不了解海洋地质就难有全面的地球观。

浩瀚的海洋是正在进行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全世界大陆上沉积岩的分布面积约占陆地的75%,多是古海洋的沉积物。

对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及其环境和机制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而且是将今论古的依据。

海洋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海洋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地质环境之一。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史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时期海洋地质学的独立时期海洋地质学的蓬勃发展时期海洋地质学的新时期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时期1.航海中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1872 年12月6日-1876 年5月4日,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航行,奠定了近代海洋学基础,具划时代意义。

2.大陆地质调查中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大陆漂移说( Wegener,1912,1915 )和Holmes(1928) 的地幔对流说虽然当时未能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却为而后的板块学说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海洋地质学的独立时期20世纪30-40 年代是海洋地质学的独立时期,大陆架油田勘探、声纳等调查技术的革新、海洋研究机构的建立,使海洋地质知识日益丰富。

40年代末,50年代出一批重要著作的问世,表明海洋地质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三部著作的发行,标志着海洋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美国Sherpard的《海底地质学》(1948)、苏联克莲诺娃的《海洋地质学》(1948)和荷兰Kuenen的《海洋地质学》(1950)。

海洋地质学的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洋地质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1.海底三大发现大洋中脊系统、海底热流异常和海底磁异常是改变地球观的海底三大发现。

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与启示

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与启示

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与启示海洋地质调查是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先行工作,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支撑。

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地质工作重要性更加显现,关注度日益提升。

随着海洋地质调查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新的海洋地质调查船相继入列,海洋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机构快速发展壮大。

当前,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驶入快车道,进入全面赶超美欧日等传统海洋地质强国的关键时期。

针对该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等问题,本文从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历史维度出发,总结了世界海洋地质调查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建议。

前人的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史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基于时间序列的历史事件梳理,以及按技术门类或按国别的分别论述。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人类近现代历史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对不同阶段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历史使命、驱动因素、主要特点、代表性事件等总结不够系统。

本文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文明演进、国家需求、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等因素基础上,首次将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并阐述了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主要特点和标志成果等,总结凝练了海洋地质调查发展规律。

同时,围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提出了我国加快发展海洋地质工作的建议。

一、世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历程⒈19世纪中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萌芽期”19世纪中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海洋地质调查以拓展国家战略空间为主要目标。

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国力空前强盛,纷纷将海洋作为重要战略空间,开始对深远海的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特征、海底地形等进行探索;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始建立海洋地质调查机构。

这一阶段,调查船以军舰或旧船改装为主,主要的技术装备有配重麻绳测深器、拖网、海水采样器、沉积物采样设备等机械式仪器设备,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影响力较大的海洋调查活动有:1831~1836年英国“贝格尔”号环球探险;1839~1843年英国J.C.罗斯的南极海域探险;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调查等。

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史

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史

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史
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先民已经能够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

在古代,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主要侧重于海上交通和海洋资源开发,例如在汉代,中国人已经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

到了近现代,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开始涉及到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863”计划设立了海洋领域,先后研制成功了一批海洋技术装备,如6000米自容式温盐深自记仪、中国第一艘2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龙一号”、第一艘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等。

近年来,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涉及到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在2017年,中国科学家在南沙群岛海域成功进行了深海原位实验室的布放和回收,这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

总的来说,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中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不断拓展和深化。

Fancy《海洋地质》重点总结文字版

Fancy《海洋地质》重点总结文字版

第一章绪论(颜文3)海洋地质学定义与学科结构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国际海洋地质学发展历史(三阶段:早期/中期/近代)中国还有地质学发展历史(三时期:50-60/70/80年代以来)海洋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前沿(海底构造+海洋资源+海洋沉积与环境+海底观测)第二章海洋学基础(颜文3)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刘/补偿流))海平面变动(几种海平面概念(总/平均/水准面/绝对/相对)/海平面重建方法)第三章海洋地形地貌(詹文欢6)地球内部结构洋中脊与大洋盆地地形地貌大陆边缘与沟弧盆体系地形地貌(陆缘的动力学分类(活动/稳定/转换)机器对应的地貌类型)海岸带地貌中国近海地形地貌海底地形地貌与国际海域划界第四章海底构造(詹文欢9)地壳演变与洋壳起源(大陆漂移学说内容/证据/缺陷)海洋岩石圈结构特征及其组成部分板块构造及海底扩张等相关基本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对流)以及结果(威尔逊旋回))大陆边缘构造大洋中脊构造(洋中脊分段(I-IV级)转换断层/叠覆扩张中心/斜向剪切中心/火山间隔和横向断错)第五章海洋沉积(颜文9)海洋沉积体系海岸沉积河口三角洲沉积(三角洲的分类(水动力/形状/结构成因/粒度粗细等分类…)及其沉积特征)大陆边缘沉积(陆架浅海沉积的类型/特征及举例)大洋沉积(大洋沉积作用的类型:垂直沉降作用/浊流沉积作用/底层流/等深流)第六章古海洋学(李铁刚9)古海洋学概述(古海洋环境主要要素:构造/地球轨道和海洋大气作用(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内容/三要素/存在问题))古海洋研究方法(地层定年方法与技术/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生物指标古海洋学:物化指标古海洋记录:第四纪古海洋与冰后期海洋(前第四纪/第四纪(包括冰后期)古海洋(第四纪古海洋转折期和事件及其成因))第七章海洋地质调查(曾志刚6)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海上钻探和海底取样(钻探/取样设备及技术)水下观测和作业第八章海洋矿产资源(曾志刚6)滨海砂矿海底磷矿/大洋锰结核(物质组成/来源和成因)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热液系统)海底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矿产资源第九章海洋灾害地质(李铁刚6)概念类型(举例及成因)调查防灾减灾。

海洋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发展

海洋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发展

2011年8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1,No.4第31卷第4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Aug.,2011DOI:10.3724/SP.J.1140.2011.04021海洋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姚伯初(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广州510075)摘要: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对这场地球科学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洋技术飞速进步;战后,西方国家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利用这些技术在海上开展了广泛的地球物理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有了许多重要发现。

大洋地震带原来是一条裂谷带;大洋地磁场存在以中脊为中心,向两边正负相间的对称异常条带;大洋底沉积很薄,且从中脊向两边逐步加厚;大洋地壳仅厚数千米,而大陆地壳厚达30千米以上;大洋中脊处热流值很高,向两边逐步减小;地球的地震波速度从地表到约深80km逐步增大,从80km深度处速度开始减小,说明地球表层存在岩石圈,其下部存在软流圈;在海沟处,地震震中分布从海沟开始,向下沿约45°倾角到700km深处,这可能是大洋岩石圈俯冲之处。

由此地球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假说,认为地幔深处的岩浆沿大洋中脊处向上运移,在海底处不断产生新洋壳;新洋壳(岩石圈)不断向两边运动,在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当大洋岩石圈俯冲消亡之后,两边的大陆就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因此,地球上最老的大陆年龄达38亿年,而大洋岩石圈最老年龄只有1.8亿年。

板块构造学说坚持活动论,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发展之结果,更是地球科学深刻革命的开始。

当它上陆之后,地球科学就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关键词:海洋地球物理;地磁异常条带;板块构造;地球科学革命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1)04-0021-08 海洋地球物理学是海洋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海洋科学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之解决起了关键作用。

海洋地质学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

海洋地质学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

海洋地质学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上海洋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不仅关注海底地貌、地壳运动和沉积物等基本地质要素,而且通过对海水和海底的取样及数据收集,也为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海洋地质学,从而开启了对于海洋矿产资源的探索。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海底地质剖面测量、沉积物取样、地震勘探以及遥感等。

这些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像,让我们对于海底地球的结构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科学领域有重要意义,同样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海洋地质学的研究,人们能够了解海洋中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赋存方式以及开采潜力。

在实际开发中,根据定量的地质调查数据,可以选择最佳的开发方案和开采技术,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油气、金属矿产以及盐碱类矿物等。

其中,油气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海洋地质学的研究,人们能够找到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从而指导勘探和开发工作。

另外,海底的金属矿产也具有广阔的开采前景,例如铁、锰、铜等金属资源。

通过评估海底金属矿产资源的储量和质量,可以为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海洋中的盐碱类矿物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如海盐、刺藻等,可以作为食盐和工业原料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开发活动对于海洋环境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也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确保海洋矿产资源的世代传承。

总之,海洋地质学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密不可分。

通过对海洋地质环境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海底地球的构造和过程,为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地质演化分析

海洋地质演化分析

海洋地质演化分析一、引言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的行星,其演化历程令人着迷。

在地理学领域中,海洋地质演化成为一个备受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海洋地质的演化分析,我们能够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及其潜在的影响力。

二、地壳的形成与扩张地球上有七成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其中绝大部分面积位于洋脊上。

关于大洋系统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海洋扩张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地壳在海洋中心不断扩张并形成新的壳块。

该过程发生在洋脊上,在这里地球内部的熔岩从地幔涌出,填补洋脊上的缝隙。

随着地壳扩张,海底地壳逐渐移动,从而使板块运动得以实现。

三、板块构造与海洋地质事件1. 海底地壳的消亡与碰撞当海底地壳从洋脊上形成后,它们会沉入地球内部,这一过程称为海底消亡。

消亡地壳会与其他板块发生碰撞,这种碰撞通常会引发强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这些碰撞也会导致地壳的隆起和沉降,形成山脉、海沟和岛弧等地形。

2. 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地层地球的大气和水圈紧密相连,气候变化和海平面的变化也会对海洋地质产生影响。

过去数百万年来,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时期,这导致了海平面的变化。

随着冰川消融,大量的水流入海洋,形成厚厚的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中保存了地球的历史信息,例如古气候、生物进化等。

四、海洋地质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1. 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于地球板块的活动性,海洋地质也是自然灾害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地震和海啸是由于板块碰撞和地壳运动引起的,它们对海岸线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同时,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和岩浆,对气候和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2.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富集海洋地质的演化为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富集提供了条件。

沉积物中富含的有机物可以作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来源。

此外,海底还富含硫化物、锶、镎等矿物质,这对于工业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通过对海洋地质演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揭示地球表面环境的变化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of Marine Geology
刘金鑫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2016中队船舶与海洋工程1班
学号:2220163863)
摘要:本文从海洋地质学历史上的三大学说出发,指明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海洋地质学发展的认识和了解。

文章指出三个学说的立足点和主要证据,进一步论述了学说从猜想变为事实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部分学说的缺陷性,论述了其在当时不为地质学界接受的主要原因。

三大学说按历史时间论述,体现了学科从缺陷到完备的过程。

结语中,作者表明了对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的一些思考和其给予的启迪,也展望了未来海洋地质学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一、引言
本学期《深海地理与地球科学》课程,主要学习了地球地理属性、海洋地质构造和海洋地质学发展的一些内容。

其中,活动论的演化深深吸引了我,我认为它的演化过程是人类海洋科学领域巨大的一个突破,也是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对自然的认识从无到有的一个缩影。

海洋地质学的三大学说相辅相成: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

因此,人们也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图 1:海洋的地质学发展历程
二、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1.海洋地质学
1)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
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层、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图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2.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2)主要论点:石炭纪(3亿年)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一个大洋(泛大陆、泛大洋);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
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
布;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
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
受挤压而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
粘性,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3)主要证据:大陆边缘的形态、造山带
与地层学的证据、古冰川及古气候的证
据、古生物的证据、地磁学的证据。

图 3:大陆漂移示意图
4)缺陷: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力与离心力小,不
足以引起大陆漂移;大陆如何拼合的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妥善解释;魏格纳不是地质界出身的学者,备受地质界质疑。

3.海底扩张学说
1)基于的主要事实:大洋中脊体系的轴部有强烈的火山活动;沟-弧体系及其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自中脊向两侧沉积物依次变厚;年轻的大洋地壳,且自中脊向两侧年龄依次增加。

2)基本观点:大洋中脊是洋
壳生长的地方——增生带;洋
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融入,
重返软流层——消减带;洋中
脊是对流体上升带(发散带),
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汇聚
带);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
软流层之上运动,,其驱动力
是地幔对流。

图 4:海底扩张示意图
3)证据:海底磁异常条带、深海钻探验证;转换断层的发现。

4.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
板块(又译“欧亚板块”)、非
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
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
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
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
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
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
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图 5:全球板块示意图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三、结语
大陆漂移学说的尘封与复活,地质学界各种假说的提出与消亡,二战潜艇的惊人发现,测量船精密的海底绘图……这一幕幕精彩好戏无不体现着科学进步的艰辛和技术发展对科学探索的有力支持。

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到海底扩张学说,再到集大成的板块构造理论,是先辈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体现了一代学者的缜密思维与钻研精神,他们不仅对人类科学有所贡献,他们的思维与精神也启迪着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应秉承着先辈勇于探索、求问真知的精神在科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展望未来,海洋地质学将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加强基础理论和资源开发研究。

洋壳结构,尤其是深部结构,洋壳生长、扩张和俯冲、消亡机制的研究,以及沉积动力学和古海洋学将进一步得到发展,海底资源的调查和开发试验将加紧进行,海底石油在人类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继续增长,一个综合开发海底资源的时代已为期不远;成矿作用的研究将出现一个勃兴的局面。

此外,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也必将促进海洋地质学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海洋地质学》徐茂飞、陈友飞 2015.12
《漂移的大陆-板块-解读地球密码》韩代成 2016.06
《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袁家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