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马鞍山红星中学唐舒娅)

合集下载

《伶官传序》说课稿[1].doc1

《伶官传序》说课稿[1].doc1

《伶官传序》说课稿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三篇《伶官传序》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确立及其依据1.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教材的编写与意图教材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伶官传序》是一篇自读课文,属于借古讽令的史论。

有人说,读史可以明志,读历史散文,使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历史经验教训。

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课文的内容和特点《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这一篇史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并对学生认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重要意义,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素养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

4.学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所教的班级相对其它班级来讲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基础知识部分比较薄弱,再有一点,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不以为意,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基础,并综合以上几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指出史论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202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秀课件

202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秀课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语气词,多么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装)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 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作者欧阳修简介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四岁丧父, 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教学,不具纸笔,用 芦苇画地作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著名文学家、史学 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诗、 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唐宋八大家”中宋代 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晚 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答: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正面论证,第三段反面论证。
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也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 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 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 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也被 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 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 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 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 此吗?

最新《伶官传序》ppt

最新《伶官传序》ppt

迹:迹象
忧劳:忧虑辛劳
逸豫:安乐
亡:使…亡(使动) 14
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及 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君臣相 顾,不知所归。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岂得之难 而失之易欤?
9
世言晋王之将终 也,以三矢赐庄宗, 而告之曰:“梁, 吾仇也;燕王,吾 所立;契丹,与吾 约为兄弟,而皆背 晋以归梁。此三者, 吾遗恨也。与尔三 矢,尔其无忘乃父 之志!”庄宗受而 藏之于庙。其后用 兵,则遣从事以一 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 驱,及凯旋而纳之。
终:死 以: 拿 告:告诉 约:订立盟约 背:背叛 归:归顺 与:给 其:一定 乃:你的 其:这 从事:属官 以:用 少牢:猪、羊各一头 告:祭告
出:出逃
所归:回到哪里去
13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岂 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
至于:以至于 誓天:誓(于)天 何其:多么 衰:衰颓
皆自于人欤?《书》 岂:难道
曰:“满招损,谦得 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自然 之理也
之:(代指)天下 抑:或者 本:推原、推究 其:他(指庄宗)
10
世言晋王之将终 也,以三矢赐庄宗, 而告之曰:“梁, 吾仇也;燕王,吾 所立;契丹,与吾 约为兄弟,而皆背 晋以归梁。此三者, 吾遗恨也。与尔三 矢,尔其无忘乃父 之志!”庄宗受而 藏之于庙。其后用 兵,则遣从事以一 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 驱,及凯旋而纳之。
以:用 前驱:走在前面 而:(表修饰) 及:等到 纳:收藏
尔三矢,尔其无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 藏之于庙。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积累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识记字音李存勖.ù伶.官íng 三矢.hǐ契.丹qì仇雠.chóu 沾襟.īn 逸豫.ù所溺.nì盛.衰hèng盛.以锦囊chéng2古今异义岂非人事..哉古义:人为之事。

今义: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或指人的意识对象等。

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两个词:连词“和”,代词“他”。

今义:比较两个事件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古代指一般的官员。

今义:做某种事情。

负而前驱..古义:走在前面。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至于..誓天断发古义: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到,到……的结局。

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4一词多义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全,皆)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杀人如不能举(尽)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拿)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盛衰之理(兴盛)盛盛以锦囊(装,把东西放入)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盛大)与尔三矢(给)无乃尔是过与(通“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与陈涉少时,偿与人佣耕(为,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连词“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吾与点也(赞同)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告财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祷告而告以成功报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你的)何乃太区区(这,这样)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副词,是)乃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蒙冲斗舰乃以千计(副词,甚至,乃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5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岂非人事.哉(做,从事)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抑本.其成败之迹(考究)(2)名词作状语一夫夜.呼(在夜间)仓皇东.出(向东)负而前.驱(在前面)(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之人)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夫祸患积于忽微..(细微的事情)(4)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乱.者四应(作乱,造反)(5)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6文言句式(1)判断句岂非人事哉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PPT优秀课件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PPT优秀课件
•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 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特别史料
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 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 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 能见到。他小名叫亚子,当时也有人叫他亚次。 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从 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 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了国 家的灭亡。 当年他在胡柳一带作战,他宠爱的伶 人周匝被梁人俘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梁的都城 汴京,周匝来到他的马前拜见他,庄宗见到他很 是高兴,赐给他金银钱物,慰劳他的艰辛与忍辱 负重。
课 文 朗 读
自读课文,思考
❖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原话回答)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2、作者得出此论点的依据(论据)是什么? ❖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
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3、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欧 阳

论点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 天命,岂非人事哉!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 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 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 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 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 不鲜。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 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 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 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马鞍山红星中学唐舒娅《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马鞍山红星中学唐舒娅《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究天人之际采《荀子》之光——《荀子》选读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说对象】一、【说教材】——心中有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文章,选自《荀子·天论》,旨在阐明荀子的“天人论”。

作为说理散文,本文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二、【说学情】——心中有人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具备了初步的古文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说理散文的解读还需要教师加以方法点拨和策略指导。

【说策略】一、说目标——心中有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文化论著选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天人论”。

2.汲取积极的人生观。

二、说重难点——心中有点同时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了解荀子“天人论”,汲取积极的人生观。

【说教法】——心中有法由于文章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拟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导学案等方式。

(导学案见“附件一”,同时课件出示重点文言知识)课前将准备PPT来配合课堂进度。

在教法上,以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说过程】一、一脉相承引话题课件呈现孔孟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引出荀子,进入本文。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第八》‚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教学设想】通过为人所知的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条分缕析究“天人”(一)多条路径走入文本第一条路径:自由诵读语义相近或相反、文气相连的句子,初步感知“天”和“人”两个概念。

第三条路径:由文题位置切入,分析第8段,紧扣特殊句式“孰与”和虚词掌握解读文本的策略。

为下面深析文本打好基础。

(二)两种行为解决疑问教师质疑:什么样的人可以制天?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君子”、“小人”【教学设想】通过这个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生发新见解,培养深入文本探究的能力。

11.2《伶官传序》优秀课件(40张PPT)_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1.2《伶官传序》优秀课件(40张PPT)_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
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 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 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 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 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 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 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 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 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 行讽谏。




欧 阳

2021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课件☆★
欧阳修:字永叔 ,号 醉翁、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北宋 中叶的
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 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 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 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 一居士。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
[注释]:②几许:多少。
使动用法,使…灭亡
祸患常积于忽微 形→名,细微的地方 F、身 死 国 灭, 为 天 下 笑
A、燕 王,吾 所 立
智勇多困于所溺 形→名,有智有勇的人
知识归纳 ——特殊句式
1、梁,吾仇也。 判断句 2、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3、盛以锦囊。 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 4、系燕王父子以组。介词短语后置句 5、而告以成功。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7、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8、燕王,吾所立。判断句
2、第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狱中杂记》(马鞍山红星中学唐舒娅)

《狱中杂记》(马鞍山红星中学唐舒娅)

义 显 且 神 聚 段落
第1段 第2段
第3 段 监狱的恶劣环境 囚犯的悲惨遭遇 狱吏的贪赃枉法 行刑者 主缚者 主梏扑者索财 物 老胥偷梁换柱 主谳者终不敢诘
所记之事 所涉之人
第4、5段 郭四逍遥法外 李姓代 神 聚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 ’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 ’也”。简言之,“义法”要求文 章内容充实,讲究章法。
敬请斧正, 敬请斧正,
感谢指导! 感谢指导!
义 显 且 神 聚
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狱词,必于 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 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 “除死刑及发塞外重犯,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别置 一所以羁之,手足毋械。所全活可数计哉?或曰:狱旧 有室五,名曰现监,讼而未结正者居之。傥举旧典,可 小补也。杜君曰:“上推恩,凡职官居板屋。今贫者转 系老监,而大盗有居板屋者。此中可细诘哉!不若别置 为拔本塞源之道也 一所,为拔本塞源之道也。”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 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 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 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行刑者 主缚者 主梏扑者索财 物 老胥偷梁换柱 主谳者终不敢诘 郭四逍遥法外 李姓代罪致金
第4、5段
记 之 有 章 法
花开数朵
枝叶相通
记 之 有 章 法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 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 ,而不求其情。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 信夫!
记 之 有 章 法
花开数朵
枝叶相通
义法之间
狱 中 杂 记
杂记万象
温 故 入 新
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
字 词 检 测
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 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 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清·沈德潜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后唐·背景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 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 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 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 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 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 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 ,乱箭射死庄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得 ,及凯旋而纳之。
天 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 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908年 912年
23岁 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我该如何回复呢?
·作业·
给案例中的沉迷手机的同 学写一封200字左右的信,可让 老师转交。
27岁 38岁
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灭后梁,天下已定,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 襟,何其衰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金文中的“原”字 像泉水从石头下流 出。本意是指水流 的起始处。后用“ 源”表此意。
“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 反覆,感慨淋漓。”
《古文观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 事哉!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 人欤?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随着土地和财 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 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 ,北宋王朝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欧阳公《五代史》诸论,深 得畏天悯人之旨,盖其事不足言, 而又不忍不言。 ——清· 刘熙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