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定稿

合集下载

《速度、路程和时间》教案定稿公开课

《速度、路程和时间》教案定稿公开课

《速度、路程和时间》教案定稿精品公开课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2. 激发学生对速度、路程和时间主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引入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概念。

2. 通过实际例子说明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开场白: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速度、路程和时间的理解和经验。

3. 实例分析:给出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作业:1. 让学生思考并记录下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速度、路程和时间有关的情况。

第二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2. 学会计算速度。

教学内容:1. 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如何计算速度。

教学活动:1. 复习第一章的内容。

2. 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给出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计算速度。

作业:1. 让学生练习计算给定的速度问题。

第三章:路程的概念和计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路程的概念。

2. 学会计算路程。

教学内容:1. 介绍路程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如何计算路程。

教学活动:1. 复习前两章的内容。

2. 讲解路程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给出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计算路程。

作业:1. 让学生练习计算给定的路程问题。

第四章: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

2. 学会计算时间。

教学内容:1. 介绍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如何计算时间。

教学活动:1. 复习前三章的内容。

2. 讲解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给出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计算时间。

作业:1. 让学生练习计算给定的时间问题。

第五章: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应用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应用速度、路程和时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实际例子展示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应用。

主题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主题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主题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主题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梧、桐、掌、枫”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相关树木的外形和特点。

4.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树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板题导入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们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各自的特征吧!2.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出示自学指导: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一)自学自测(1)出示本课生字梧桐掌枫松柏装桦耐守疆银杉化桂(2)指名读词语。

(3)这些词语你们还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梧桐手掌枫树松柏绿装桦树耐寒守边疆银杏水杉化石金桂(二)小组纠错(1)理解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你明白什么意思吗?耐寒:经得起寒冷北疆:北方的边疆银杏:称白果树、公孙树、鸭脚。

落叶乔木。

化石: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者遗迹。

(2)文中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难读的句子我们会读了,把它们放在课文中,你还会读吗?(3)教师提出要求:课文有几句话?读课文的同学看清字、读准音,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如果有什么问题及时告诉他。

(三)质疑拓展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第一句话:描写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的特点。

第二句话:描写了枫树和松柏的特点。

第三句话:描写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喜好。

第四句话:描写了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自学指导:1.出示本课的生字“杨、壮、桐、枫、松”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

2.完成课后的描红。

(1)自学自测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等,自主书写生字,师强调书写姿势(2)小组纠错同桌互相评议生字,指出优缺点。

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第一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

(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

(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3、补充并做评价(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赏析课文(一)内容浅析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开课教案1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精品]老师公开课教案11篇

[精品]老师公开课教案11篇

[精品]老师公开课教案11篇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或许"老师公开课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老师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自渎、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难点分析1.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公开课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物体中区分大和小。

2、学习用大和小说一句话。

3、体验给猫喂鱼的乐趣。

活动准备:1、大小猫图片、大小鱼、大小雪花片。

2、大小篮子、大小盘子。

活动过程:1、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1)师:”今日我们班还来了两位动物客人,他们是谁呢?(师出示图片)”我们一齐同动物客人打个招呼吧!” (2)师:”小朋友真有礼貌,这两只猫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它们哪只是大猫哪只是小猫呢?(3)幼儿回答,教师帮忙幼儿完整说句子:”红色的`是大猫、绿色的是小猫。

”(4)师:”我们一齐大声的说一遍吧!”再请幼儿大声的说。

2、经过游戏,认识大和小。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教师这儿还为两只猫客人准备好玩的玩具呢!”(2)师:”这是什么?这两个雪花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教师出示不一样颜色的大小雪花片。

引导幼儿完整说:”大雪花片、小雪花片。

”(3)师:大方形和小方形要来做游戏了,你们看他们是怎样玩游戏的?教师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说一句”变变变,什么出来了?”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幼儿说是什么形状出来了,游戏两次。

(4)教师给每个幼儿分发大小雪花片,在发的过程中教师说”请你说一说、比一比,哪个是大雪花片,哪个是小雪花片。

”(5)游戏”方形变变变”。

幼儿学教师的样貌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当教师说变变变,小雪花片出来了,幼儿就把小雪花片举起来。

当教师说变变变,大雪花片出来了,幼儿就将大雪花片举起来。

游戏数遍后能够让幼儿将两个方形交换位置再玩几次。

(6)师:这个游戏好玩吗?大猫和小猫也想来玩呢?你觉得大猫应当玩哪一个雪花片呢?快拿出来给教师举给教师看看,小猫玩哪一个呢?”(7)小结:大猫穿了红颜色的衣服,他喜欢玩大雪花片,小猫穿了绿颜色的衣服,他喜欢玩小雪花片。

3、给猫客人喂鱼吃。

(1)师扮哭”是谁在哭呀?为什么哭呢?哦,原先是我们动物客人肚子饿哭了,小朋友你明白猫最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2)师出示一大一小两条鱼。

《速度、路程和时间》教案定稿公开课

《速度、路程和时间》教案定稿公开课

《速度、路程和时间》教案定稿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知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定义。

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速度的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速度。

2.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路程的概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路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路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路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路程。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路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路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时间的概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时间。

4.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时间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运用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教案定稿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教案定稿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教案定稿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和背景。

2. 理解种树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特点。

2. 讲解种树的生态意义。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种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2. 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特点。

3. 讲解种树的生态意义。

4. 学生阅读《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理解《种树郭橐驼传》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教学内容】1. 解读《种树郭橐驼传》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解读文本内容。

2. 分析法:分析比喻和象征手法。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解读《种树郭橐驼传》的文意。

3. 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 学生阅读并思考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树案例。

2. 分析种树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

【教学内容】1. 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种树案例。

2. 分析种树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

【教学方法】1. 讲述法:介绍种树案例。

2. 讨论法:分析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树案例。

2. 介绍种树案例:如我国近年来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

3. 分析种树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

4. 学生思考并讨论种树案例中的经验教训。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种树的实际意义。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讨论种树的意义。

2.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2. 分享法:引导学生关注种树的实际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种树的意义。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3. 总结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关注种树的实际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李冰雁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够归纳、积累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疏通文意。

2. 读懂文本,理清由事到理的论述过程及方法
3.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入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
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习重点】
1.归纳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学习难点】
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篇传记《种树郭橐驼传》。

1.文言字词释疑
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然而作者仅仅是为人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3. “其”指的是谁?“事”又是何事?作为什么官戒?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察其事——探植木之性
1.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阅读课文,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对比
总结:原来,郭橐驼种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天致性,为所当为,有所不为。

四、为官戒——探养民之术
1.讨论:作者说他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描述官吏?官吏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类比
3. 作者得出的“养人术”是什么?
明确:顺民之性以养民。

要了解百姓,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做好官府该做的事,不要朝令夕改,繁政扰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4. 从一个生活中的人和事,作者提炼出了“养人术”。

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宗旨是“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

显然,柳宗元写作的目的不是空谈道理,而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什么要“以为官戒”呢?联系当时的背景思考并回答。

背景:中唐时期,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

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

五.拓展迁移——以子之道,移之他理,可乎?
柳宗元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事例中得出做官的道理:要顺民之天以养其民。

你能否将这个道理推及到其他方面?例如教育、人与自然、社会现实、政治历史等。

讨论并分享。

六.文如其人——悲悯情怀
阅读相关链接,探讨为什么柳宗元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相关链接:
①柳宗元出身世家大族,后来家道中落。

柳宗元才名早著,21岁就中了进士。

为官后深入了解了很多朝政腐败的黑暗面,立志要肃清朝政,于是参加了永贞革新。

失败后被贬。

33岁被贬永州,十年后又被贬到柳州,人生中最能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就断送在了穷山恶水之间,年仅47岁,就抑郁而终,客死柳州。

长安为官时期:参与永贞革新,《种树郭橐驼传》除此之外:
②贬官永州,他写下了《捕蛇者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刻画了悍吏扰民的形象,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的感叹,
③贬官柳州,即使被贬柳州穷山恶水之地,也不忘改革弊端,兴办教育: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
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柳子厚墓志铭》
他所做的这一切,源于一个儒者对民生的关切和对社会的担当,更源于一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学写作的方法,学顺天致性的哲理,更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是柳宗元的悲悯情怀。

七.作业布置:
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在我们的议论中常常用到。

作为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许多点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一个完整的论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