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标准层的形状规模与经济性研究

合集下载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探讨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探讨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超高层建筑成为城市景观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然而,在追求建筑高度的如何提高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经济性同样值得我们。

本文将从结构设计与施工、地价与建筑成本、市场需求与竞争压力等方面,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进行探讨。

结构设计是超高层建筑的经济性基础,其优化措施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成本。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体系和构件选型,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降低材料用量和施工难度。

运用建筑节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理念,减少建筑能耗和环境负荷,提高建筑使用效益。

注重施工质量控制,确保结构的施工质量和安全,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成本增加。

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对其经济性具有重要影响。

缩短施工周期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和建筑材料租赁费用,有利于控制项目整体投资。

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流程,提高施工组织和协调水平,采用新型施工工艺和材料等措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地价是超高层建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项目前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价与建筑成本的关系,合理控制地价。

这既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建设地点,降低土地取得成本,也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超高层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性,是超高层建筑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通过设计创新和精细化结构设计,降低建筑成本;另一方面,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应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调整建设规模和投资方向,以适应市场发展。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设计阶段,需要注重结构设计的优化和施工质量的控制;在施工阶段,要合理安排施工流程,降低人力成本和建筑材料租赁费用。

地价与建筑成本的关系,合理控制地价。

在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下,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

提高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

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才能使超高层建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多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分析

多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分析

多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分析摘要:多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结构的高宽比、竖向承重体系对整体结构的经济性有直接的影响。

借助PKPM分别建立框架结构以及框剪结构的在不同参数下的计算模型,并利用STAT6.0统计出各个模型的经济性指标。

讨论了不同结构形式、不同高宽比、不同承重体系下各个模型经济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归纳总结。

最后给出了设计建议,为结构设计时合理优化结构的经济性能提供依据。

关键词:多高层建筑;经济性;结构体系;高宽比Abstract: The structural styles, aspect ratio and vertical bearing style have a directly effect on economical efficiency of high-rise buildings. computation models of frame construction and frame-shear wall construction were established by PKPM at different parameters, and the conomical efficiency index was calculated by STAT. And the effect of economical efficiency between these established models at the parameters of structural styles, aspect ratio and bearing styles was discussed. Finally, the design proposals for optimizing economical efficiency were presented.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economical efficiency; structural system; aspect ratio1引言随着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多高层建筑得到广泛应用。

探讨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经济性

探讨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经济性

探讨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经济性摘要:在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合理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流通空间、层高、柱网设置、建筑物的体积和面积、建筑结构等。

同时,专业人员需要积极配合建筑结构方案的设计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建筑质量和实用性,这对实现超高层建筑的经济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经济型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经济性;建筑进深一、结构体系按材料分类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具有造价较低、取材丰富方便、造型多样化、结构布置灵活,而且强度高、刚度大、耐火性及延展性能好,因此,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广泛。

钢结构体系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断面小、延展性及抗震性能好,而且能工厂化量产,施工方便,工期短。

随着高层建筑高度的增加及钢产量的提升,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多。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的组合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取两种结构体系之长,技术性能好。

它充分利用钢材的强度来加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强度。

钢材放在构件内部,外部包裹钢筋混凝土,即钢骨混凝土构件;也可在钢管内部填充混凝土,外包钢构件,即为钢管混凝土。

前者充分利用了外包混凝土的刚度和耐火性能,同时钢骨的存在对减小构件断面、优化空间和改善抗震性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高层建筑中应用普遍。

二、影响建筑经济性的相关因素只有在满足安全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建筑的经济性。

超高层建筑造价可以用直接经济指标和间接经济指标来衡量。

其中,直接经济指标包括建筑造价的百分比、单位面积所用材料(水泥、钢筋等)的数量和单位面积的综合造价。

该指标适用于任何建筑类型。

但是,由于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周期较长、对投资的回收比较缓慢、建筑竖向面积较大,因此,建议采用间接经济指标来对其建筑造价作出衡量。

间接经济指标包括竖向构件所占楼层面积的比值、施工的可建性、楼层净高度和建筑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等。

对于任何建筑结构体系,都必须满足S≤R(“S”表示作用效应,即外荷载在结构上产生的弯矩、轴力、剪力等的设计值;“R”表示结构的承载力设计值)这一条件。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研究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研究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研究超高层建筑是指高度超过300米的建筑物,也被称为摩天大楼。

这些建筑对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经济性研究是为了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基础上,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筑品质和功能,同时保证安全可靠性。

首先,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的研究需要考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风荷载、地震荷载、温度荷载等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性能。

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布局、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可以减少建筑的结构材料消耗,降低建筑成本。

其次,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的研究需要考虑建筑的施工技术和工艺。

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工艺需要保证施工效率和质量,并且要充分考虑施工时间和成本的控制。

通过采用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可以减少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并且提高工程的质量。

此外,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的研究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运行与维护成本。

超高层建筑的运行与维护成本包括建筑设备运行费用、建筑维护费用和建筑管理费用等。

通过采用节能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可持续维护模式,可以降低建筑的运行与维护成本,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最后,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寿命。

超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指建筑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预期寿命。

通过采用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的材料和技术,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改造的成本。

综上所述,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的研究是为了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基础上,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筑品质和功能,同时保证安全可靠性。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以及节能设备和可持续维护模式的采用,可以提高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经济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高层建筑设计造型的研究

关于高层建筑设计造型的研究

关于高层建筑设计造型的研究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中,高层建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城市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的象征,更是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挑战与创新焦点。

高层建筑的设计造型,绝非仅仅是外观上的美学追求,而是融合了结构合理性、功能实用性、环境适应性以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从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看,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承受自身的重量以及风、地震等自然力量的影响。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构思造型时,充分考虑建筑的力学原理。

例如,采用简洁规整的几何形状,如方形、圆形或矩形,能够更有效地分配荷载,减少结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而一些独特的曲线造型,虽然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但往往需要更复杂的结构计算和施工技术来保证其安全性。

同时,高层建筑的核心筒设计也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合理布置核心筒的位置和大小,可以为建筑提供强大的竖向支撑,确保其在高度上的稳定性。

功能实用性在高层建筑设计造型中同样不可忽视。

不同的功能需求会直接影响建筑的外形和布局。

办公建筑通常需要较大的开窗面积以保证充足的自然采光,这可能会导致建筑立面呈现出较为规整的窗洞排列。

而酒店建筑则可能因为客房布局的多样化,使得外立面在统一中富有变化。

此外,高层建筑中的交通流线组织也会对造型产生影响。

电梯、楼梯和走廊等设施的布局需要考虑到人员疏散的便捷性和效率,这可能会在建筑的某些部位形成突出或缩进的造型元素。

环境适应性是高层建筑设计造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另一个方面。

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周边的城市环境都会对其造型产生约束和引导。

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为了减少阳光直射和热量吸收,高层建筑可能会采用较小的窗户面积或者设置遮阳设施,从而在外观上形成独特的阴影效果。

在风荷载较大的地区,建筑的外形可能会更加流线型,以减少风阻。

同时,高层建筑还需要与周边的建筑和城市景观相协调。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新的高层建筑可能会通过控制高度、色彩和材质等手段,来融入既有环境,避免对历史风貌造成破坏。

不同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研究

不同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研究

不同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不同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

首先分析了各种结构体系对建筑成本、使用功能、能耗、维护成本和抗震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具有各自优劣势,且在经济效益上也存在差异。

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的综合经济效益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建筑设计需求、使用环境、建筑规模等方面。

这一研究有助于为高层建筑项目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不同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综合经济效益、建筑成本、使用功能、能耗、维护成本、抗震性能1. 引言1.1 不同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研究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经济增长的支柱,其建设涉及到众多方面,其中不同结构体系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经济效益。

进行不同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研究,对于指导和优化建筑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不同结构体系的应用也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以及新型的钢混凝土结构、复合结构等不同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这些不同结构体系的选择不仅仅关乎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成本、使用功能、能耗、维护成本以及抗震性能等方面。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的综合经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全面掌握各种结构体系在不同方面的优缺点,为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经济、实用和环保的统一。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将得出不同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不同结构体系对建筑成本的影响不同结构体系对建筑成本的影响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不同的结构体系可能会导致建筑成本的巨大差异,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认真考虑各种结构方案的经济性。

混凝土结构通常是较为常见的结构体系之一。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探讨共3篇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探讨共3篇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探讨共3篇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探讨1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加速拔地而起一栋又一栋的高楼大厦。

超高层建筑成为了当今建筑领域的新宠,但是这种建筑结构存在一定的经济性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经济性。

第一点:投资成本高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一般在250米以上,为了达到这样的高度,使用的建筑材料常常是优质、高强度的钢材、混凝土等,其投资成本远高于一般的住宅、公共建筑。

同时,超高层建筑也需要安装大型塔吊等高精尖设备,这些设备的租赁和运营费用也是很高的。

因此,超高层建筑的投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第二点:建筑结构复杂超高层建筑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这种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需要极高的施工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这种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严重损失建筑本身。

此外,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技术和物质资源。

这些都会增加建筑的施工成本,对地下室、地基、地下管线等其他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点:维护成本高超高层建筑维护成本也是很高的。

超高层建筑的维护难度大,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维护和保养。

在高空维护期间,安全措施要求更高,增加了维护成本。

此外,超高层建筑通常采用复杂的机电设备和高效节能系统,这些设备的维护和升级成本也很高。

总之,超高层建筑在建造和维护过程中存在较多的经济性问题。

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地标,超高层建筑的存在有助于城市的发展和形象的提升,而在建造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考虑,从而保证建筑的经济性。

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探讨2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超高层建筑。

在设计和建设超高层建筑时,结构经济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探讨超高层建筑结构经济性的几个相关方面。

1. 材料选择超高层建筑一般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比钢结构更经济实用,因为混凝土的价格更低,施工更简单。

高层办公楼标准层平面规模与经济指标

高层办公楼标准层平面规模与经济指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层办公楼的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我国土地资源、特别是可耕地资源并不宽裕。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高层办公楼,其使用率和经济性成为建设方及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文试图以归纳法总结现有的一些高层办公楼实例中标准层规模与使用率的关系,给高层办公楼经济性研究提供一个有实用意义的参考。

笔者经实例归纳得出结论:高层办公楼从面积规模与平面使用效率的角度出发,标准层面积规模宜控制在1200㎡以上,进深宜保持在12~15m左右。

关键词:标准层平面规模使用率一、标准层平面规模与影响使用率的因素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平面的规模的确定是受很多的内部设计和外界条件所限制和影响的。

首先,作为一个开发项目,它首先要受到投资额度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这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了。

在设计方面,地形环境的限制是第一性的。

用地的大小、形状;规划红线的划定;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的限制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标准层平面的规模。

高层办公楼其规模、高度和层数变化都很大,很明显,建筑层数越多,由于容纳的人员数目越大,要求标准层平面相应设置的垂直交通体和服务空间亦越多。

这样就引发一个问题,以多大的标准层面积去与垂直体及服务空间所占面积相匹配?也就是标准层要多大规模合适?这一问题涉及面广,较难回答。

首先,它涉及到不同使用功能、不同规模限定、不同结构方式和办公室布局方式的影响,还涉及具有相同功能内容而有不同层数的建筑规模限度的确定,同时还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场地等要求有关,若再加上实际工程中的经济约束,甲方和管理部门的各种要求,很难得到一个综合评判标准层平面规模的标准。

为研究问题的简单化,姑且撇开与设计关系不大的因素,单纯从平面有效利用率原则分析,研究适度的标准层平面规模。

(注1)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层有效利用率至少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对建筑层数和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标准层核体面积大小(含电梯、楼梯的数量和容量,以及管井和结构面积等)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盲目地压缩这部分面积,虽然表面上平面实用率提高,但是降低了核体交通、疏散和设备系统、卫生设施的服务标准,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标准层的形状、规模
与经济性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建筑技术的发展,高层办公楼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城郊现代化科技型园区常客。

本人最近接手深圳市平湖某大型科技集团的园区项目规划设计,甲方便要求以数据说明一般的高层办公楼标准层面积以多少较为合适,就此机会,笔者根据多年设计经验及部分参考资料,特此展开论述一下高层建筑标准层的形状、规模与经济性的关系。

关键词:高层建筑、平面形状、平面规模、经济性
一、标准层形状与规划、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1、在标准层面积相当的情况下,结合《高层建筑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可知,圆形建筑占地最小,方形其次,矩形次之,异形建筑占地最大;现仅以圆形和L形建筑展开分析,其他建筑可同理类推。

图1 外墙周边长度与占地之间的关系
2、同样由《高层建筑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两栋高层建筑主体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3米,可以推导出如下不同形体标准层建筑群体之间的占地关系:方形最小。

图2 建筑群与用地之间的关系
二、标准层形状与建筑单体、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1、周边系数越小的建筑(如圆形、方形),过道占用的公摊面积就越小。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圆形建筑的楼梯等核心筒的布置便捷性较差,且建筑难度比方形建筑大。

图3 标准层平面与面积过道之间的关系
2、在高层建筑标准层平面面积一定的情形下,平面形状的不同(如方形、圆形、矩形、L形、T形等)引起建筑物的周边长不等。

为描述这一性质,引入建筑物周边系数/值概念:
K=L/A=标准层外墙周长/标准层建筑面积
显然,K(圆形)< K(方形)< K(矩形)< K(L形)< K(T 形)
因此,同样标准层面积条件下,周长系数越大,意味着外墙周边和外墙面积越大,直接导致墙身、基础和装修等方面单造价提高,尤其在当今的高档办公楼中,玻璃幕墙和石材使用较多,价格相差很大。

3、如果仅分析几种矩形平面的建筑物(图1),最优是A(K值最低),最差是E,两者差倍。

可见矩形平面作为标准层的高层办公建筑不宜采用长宽比过大的窄条形建筑。

否则,将增加外墙面积,提高造价。

图4 几种矩形平面对造价的影响
三、标准层面积规模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图5 标准层面积与效率的关系
由图5看到:当标准层面积为2000㎡左右时,平面效率可接近78%;当标准层面积小于1500㎡或者大于3000㎡时,平面效率均下降较快。

说明面积过小则平面相当部分被运输和疏散的核心筒所占有,导致使用率低下;而面积过大则由于随着办公人数的增加,导致电梯数量以及由于面积过大(如超过一个防火分区,即2000㎡)导致防火分区增加,从而要求疏散楼梯增加,最终导致使用率急剧下降。

图6 层数与效率的关系
由图6看到:随着建筑层数增加,面积有效使用率也会降低。

如20层建筑的使用率为77%,当建筑升高到40层时,面积有效率将降至75%。

结论:1、考虑到本项目的办公楼使用的经济性和形象的标志性,建议该形象办公楼层数控制在20-25层,高度接近但不超过100米;
2、虽然从图5的面积有效率关系可以看出,当标准层面积在2000-3000㎡时效率最高,但结合目前的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2000㎡作为一个防火分区的要求,那么2000㎡就成为了合理值的上限;同时,考虑到近几年建筑设计中的赠送概念,那么最佳面积则为1600-1800㎡,相应的赠送面积为20%-10%。

参考文献:
1、雷春浓《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郭惠勋《高层建筑标准层设计》(硕士论文东南大学)
3、李珣聪《高层办公楼标准层平面规模与经济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