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综合接地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综合管线设计说明

综合管线设计说明

管线综合施工总说明1.综合管线规划原则1.1综合管线规划为合理利用有限地下空间,统筹安排各类工程管线,确定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各类工程管线之间的关系,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管线实施及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1.2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主要内容:确定各类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的排列顺序和各类工程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各类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各类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3 工程管线应满足近期建设要求,并保留远景发展的需要。

1.4 各类工程管线内容有: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电力管道(强电管线)、燃气管道及信息管道(弱点管线)(移动、联通、电信、有线电视)等,各专业规划应相互协调。

2.设计规范、标准2.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2.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2.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2.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2.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2.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2.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2.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电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2.11《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2.12《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GB50374-2006)3.设计原则3.1管线规模容量按远期考虑,管网系统都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3.2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3.3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考虑埋地敷设;3.4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碰撞,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3.5结合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3.6所有的排水均考虑重力排除,尽量避免提升,需要特殊处理的排水另行考虑;3.7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

某地铁车站综合接地及杂散电流施工方案

某地铁车站综合接地及杂散电流施工方案

某地铁车站综合接地及杂散电流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地铁车站建设工程是一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为了确保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综合接地及杂散电流的施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方案将详细说明在该车站的综合接地及杂散电流施工的步骤和措施。

二、施工目标1.确保车站内各个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2.保证乘客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3.减少车站内的杂散电流。

三、施工步骤1.接地系统的建设(1)对车站内各个设备的接地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2)根据设计方案,施工人员在车站内进行接地系统的铺设和安装;(3)接地系统的测试和验收。

2.综合接地系统(1)建设综合接地系统,包括车站内的各个设备和系统;(2)对综合接地系统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3.杂散电流的控制(1)对车站内可能产生杂散电流的设备和系统进行检查和排查;(2)针对杂散电流产生的设备和系统进行改进,减少其杂散电流的影响;(3)对控制杂散电流起关键作用的设备和系统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施工措施1.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车站的使用时间,确保施工不对车站正常运行造成影响;2.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技术和安全知识,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3.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和车站内的人员的安全;4.在施工期间,车站进行监控和巡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5.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修复和改进存在的问题。

五、安全保障措施1.施工人员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鞋等;2.车站内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安全;3.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4.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和责任范围;5.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符合施工要求。

六、施工进度及验收1.确定施工计划和工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2.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控和巡检,随时掌握施工进度;3.施工结束后进行综合验收,确保施工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设计图纸交底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设计图纸交底

路桥建设兰渝铁路工程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图号:通号(2009)9301】设计图纸技术交底路桥建设兰渝铁路工程LYS-11标项目经理部一分部二〇〇九年十二月目录1.图纸目录 (2)2.适用范围 (3)3.设计原则 (3)4.总体技术要求 (4)5.桥梁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4)6.路基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5)7.车站范围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7)8.无砟轨道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8)9.隧道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8)10.工艺要求 (10)11.综合接地工程数量统计原则 (11)12.施工注意事项 (12)⑴、明挖、桩基础桥墩综合接地 (12)⑵、无砟、有砟轨道箱梁和无砟轨道连续箱梁、桥台综合接地 (12)⑶、路基综合接地 (13)⑷、隧道综合接地 (14)⑸、不带边沟、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 (14)⑹、附属工程综合接地 (14)13.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示意图 (14)⑴、双边焊接 (14)⑵、单边焊接 (15)⑶、接地钢筋交叉点焊 (15)⑷、电缆槽底部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示意图 (15)⑸、贯通地线接续及分支连接示意图 (16)⑹、接地端子类型示意图 (16)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图号:通号(2009)9301】设计图纸技术交底1.图纸目录《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设计说明》《综合接地系统构成示意图》《明挖基础桥墩综合接地示意图》《桩基础桥墩综合接地示意图》《无砟轨道箱梁综合接地示意图》《有砟轨道箱梁综合接地示意图》《T形梁综合接地示意图》《无砟轨道连续箱梁综合接地示意图》《双线下承式钢桁架综合接地示意图》《跨线桥综合接地示意图》《框架桥综合接地示意图》《桥台综合接地示意图》《桥梁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声屏障综合接地示意图》《桥梁插板式声屏障综合接地示意图》《Ⅰ、Ⅱ级围岩隧道综合接地示意图》《Ⅲ、Ⅳ、Ⅴ级围岩隧道综合接地示意图》《隧道二次衬砌综合接地示意图》《隧道初期支护综合接地示意图》《全封闭衬砌隧道综合接地系统接地极示意图》《隧道内接地端子设置示意图》《隧道洞室综合接地系统示意图》《隧道斜切式明洞综合接地系统示意图》《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综合接地示意图》《硬质岩路堑地段、涵洞地段综合接地示意图》《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综合接地示意图》《路基与隧道过渡段综合接地示意图》《路基电缆槽及接触网支柱基础接地示意图》《路基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声屏障综合接地示意图》《路基插板式声屏障综合接地示意图》《无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示意图》《有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示意图》《不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示意图》《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示意图》《双块式无砟轨道综合接地示意图》《I型板式无砟轨道综合接地示意图》《接地连接及接地端子示意图》2.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设计、施工。

路基附属(电缆槽、综合接地、路肩墙、排水沟、过轨及电缆井)施工技术交底

路基附属(电缆槽、综合接地、路肩墙、排水沟、过轨及电缆井)施工技术交底

路基附属(电缆槽、综合接地、路肩墙、排水沟、过轨及电缆井)施工技术交底赣龙扩能改造工程GL-2标编号:GL-2-LJFS路基附属施工技术交底单位:中铁大桥局赣龙铁路GL-2标工程指挥部编制:审核:批准:2014年6月发布 2014年6月实施目录一、总体说明及要求1、适用范围 (1)2、设计文件 (1)3、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 (2)二、铁路路基电缆槽1、材料 (2)2、设计技术要求 (2)2.1电缆槽 (2)2.2电缆井 (4)2.3盖板 (4)2.4电缆槽过渡 (4)2.5过轨 (4)2.6其它 (4)3、制作、检验及储运要求 (5)3.1制作要求 (5)3.2检验要求 (5)3.3储运要求 (5)4、施工安装要求 (6)4.1施工工序 (6)4.2施工工艺 (8)5、注意事项 (8)三、铁路路基综合接地1、贯通地线埋设 (10)2、分支引接线埋设 (10)3、路基与桥梁、隧道过渡段贯通地线连接 (10)4、两侧贯通地线间的横向连接 (10)5、接地极、接地端子设置 (11)6、注意事项 (11)四、铁路路基排水沟1、开挖基坑 (12)2、钢筋安装 (12)3、模板 (12)4、混凝土浇筑 (12)5、混凝土养护 (12)6、路基水沟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13)路基附属电缆槽、综合接地、路肩墙、排水沟、过轨及电缆井施工技术交底一、总体说明及要求1、适用范围本路作业指导书适用于赣龙铁路GL-2标DK101+697.415~DK101+762,DK102+230~DK102+773,DK130+801.675~DK130+805,DK134+390~DK134+430.37,DK135+840.77~DK135+933.025,DK136+126.395~DK136+134,段路基工程施工。

2、设计文件赣龙铁路工程DK102+230~773段路基路肩墙、电缆槽、排水沟、过轨管线及电缆井施工相关设计图纸文件如下:(1)改建铁路赣州至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施工图DK102+230~DK102+773 路基设计图图号:赣龙扩施GL-2(路)-100 (2)2013年4月《电缆槽、接触网立柱、声屏障细部参考图集》(3)通路(2010)8401《铁路路基电缆槽》(4)赣州至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施工图路基工程参考图集2011年2月(5)赣州至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施工图路基电缆槽及站后接口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图集2013年3月(6)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综合接地系统、隧道过轨管和桥梁立柱基础专项设计技术交底会议纪要(2012)91号(7)(2013)011号工程联系单《路基工程通信过轨位置表》(8)2013年12月设计提供电力过轨位置及要求(9)关于对《电缆槽、接触网立柱、声屏障细部参考图集》图纸核对意见及回复意见(10)关于对DK102+230~773段路基接触网基础、电缆槽以及通信、电力过轨和电缆井布置图纸核对意见3、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根据招投标文件以及建设单位要求,本工程墩身现场施工应遵循的规范及标准主要有:《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对于本工程的岩溶注浆、接触网基础、电缆槽、预埋管线、综合接地工程采用此标准)《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函[2004]8号)《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2009)《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1-2009_二、铁路路基电缆槽1、材料(1)钢筋混凝土电缆槽、电缆井混凝土强度采用C25,盖板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35,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

综合接地总体设计原则

综合接地总体设计原则

综合接地(一)总体设计原则及要求1.综合接地系统以沿线两侧敷设的贯通地线为主干,充分利用沿线桥梁、隧道、路基地段构筑物设施内的接地装置作为接地体,形成低阻等电位综合接地平台。

2.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以内的金属构件和需要接地的设施、设备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3.距线路两侧20m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4.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施(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电力系统、金属管线等设施)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5.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6.贯通地线的选用应耐腐蚀并符合环保要求,环保性能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7. 桥梁、隧道、无砟轨道、接触网支柱基础等结构物内的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结构物中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当没有结构钢筋可以利用时,增加专用的接地钢筋;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预应力钢筋不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8.构筑物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满足:接触网短路电流不大于25KA时,钢筋截面不应小于120mm2或直径不小于14mm);接触网短路电流大于25KA时,钢筋截面不应小于200mm2(或直径不小于16mm)。

当构筑物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的截面不满足要求时,可将相邻的二根钢筋并接使用(无需改变钢筋的间距)或局部更换直径为14mm或16mm的钢筋。

9. 结构物内的接地钢筋之间均要求可靠焊接,保证电气连接。

10.接地装置应通过结构物内预埋的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可靠连接。

接地端子应直接浇筑在混凝土结构内,表面与结构面齐平。

11.电力、接触网等强电设备、设施接地连接线不得进入通信信号电缆槽内。

(二)综合接地设计说明1.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装置及引接线、接地端子等构成。

2. 本线正线贯通地线采用铜截面70mm2的环保型贯通地线,天兴洲大桥及其他联络线等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250km/h区段采用铜截面35mm2的环保型贯通地线。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 通号(2016)9301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  通号(2016)9301



页次
备注
通号(2016)9301-22
III、IV、V级围岩隧道接地体接地
22
修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号(2016)9301-23
隧道二次衬砌综合接地
23
修订
通号(2016)9301-24
全封闭衬砌隧道接地体接地
24
修订
通号(2016)9301-25
隧道洞室综合接地
25
修订
通号(2016)9301-26
隧道斜切式明洞综合接地
通号(2016)9301-35 通号(2016)9301-36 通号(2016)9301-37 通号(2016)9301-38 通号(2016)9301-39 通号(2016)9301-40 通号(2016)9301-41 通号(2016)9301-42 通号(2016)9301-43
路基插板式金属声屏障综合接地 无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 有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 不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 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
建设函〔2014〕176号)和《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关于委托编制2014年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建设 标准的函》(经规计财函〔2014〕28号)的要求编制。 二、适用范围
本图适用于路基、桥梁、隧道、站场、轨道、结构、声屏障等工程综合接地系统的设计及 施工,不适用于盾构隧道等特殊工点。
使用单位应结合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针对具体工程情况和通用参考图的适用范围正确 选用本图,并对工程质量负责。 三、设计依据及引用标准
1.《标准型弹簧垫圈》GB/T 93-1987 2.《碳素结构钢》GB/T 700-2006 3.《不锈钢棒》GB/T 1220-2007 4.《平垫圈A级》GB/T 97.1-2002 5.《六角螺母C级》GB/T 41-2000 6.《紧固件 热浸镀锌层》GB/T 5267.3-2008 7.《铜及铜合金板材》GB/T 2040-2008 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 9.《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3-2014 10.《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 10180-2016 11.《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TB/T 3233-2010 12.《铁路技术管理规程》TG/01-2014 13.《铁路贯通地线暂行技术条件》TJ/DW142-2012 14.《复合材料(SMC)电缆槽暂行技术条件》TJ/DW163-2014 15.《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接触网接地与回流安装图》(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通 化[2009]1009) 16.《铁路路基电缆槽》(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通路[2010]8401) 17.《时速350km高速铁路桥梁插板式金属声屏障》(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通 环[2010]8323)

高铁隧道综合接地施工方案

高铁隧道综合接地施工方案

高铁隧道综合接地施工方案目录一、准备的依据和原则1二、实施范围1三项总体实施方案1(一世)综合接地的总则原则1(二)主要材料选择及说明2㈢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3(四)桥梁综合接地技术要求8(五)隧道综合接地技术要求11(六)施工注意事项14四、质量安全环保措施14(一世)质量措施14(二)安全措施14㈢环保措施15隧道综合接地专项方案一、编制依据和原则1.1 铁路工程建设总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证号[2009]9301)。

1.2 西城客运专线前接口工程施工图技术交底。

二、实施范围DgK281+156.33~DgK278+523段综合接地工程。

三、总体实施方案(一)全面接地的总体原则(1)混凝土浇筑前,桥梁各部分的接地连接、接地极处理等综合接地系统的实施,以及直通线的敷设、连接等综合接地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应有监督工程师确认质量,监督侧站并保存证书,并检查批准。

反映在。

⑵综合接地系统主要由贯通地线、接地体、水平连接线、分支引出线和接地端子组成。

(3)综合接地系统采用沿全线及沿线敷设两根直通地线的方法。

穿地线采用耐腐蚀、符合环保要求的铜截面为70mm 2的导电聚合物铜电缆。

穿线地线敷设在走线槽内时,必须采取防沙措施。

⑷贯穿地线全程电气连接,保证贯穿地线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桥段接地体按照“所涉及的接地极、接地钢筋和连接钢筋应充分利用桥内非预应力结构钢筋”的原则设置,并连接贯通地桥内采用非预应力结构钢筋。

,达到良好的接地效果。

当接地电阻不符合要求时,应另设接地极。

⑸为防止对预应力钢筋的影响,预应力钢筋不宜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⑹距离接触网带电体5m内的金属构件、需要接地的设施设备、线路两侧20m内的铁路机房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二)主要材料的选择和说明1、通过地线:⑴环保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土壤环境质量规定的要求。

⑵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安全性。

设计截面积70mm 2 对应的电阻值应符合《电缆导体》(GB/T3956)的相关规定。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16)9301)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16)9301)

路基专业 桥梁专业 隧道专业
2016.10 2016.10 2016.10
轨道专业 结构专业 电力专业
2016.10 2016.10 2016.10
接触网专业 通信专业 信息专业
2016.10 2016.10 2016.10
声屏障专业
2016.10
设计
图号 通号(2016)9301-02
铁 路 综合接地系统
通号(2016)9301-28 电缆槽设于路肩的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综合接地 通号(2016)9301-29 通号(2016)9301-30 电缆槽设于路肩的硬质岩路堑地段、涵洞地段综合接地 电缆槽设于坡脚的路堤地段综合接地
通号(2016)9301-31 电缆槽设于坡脚硬质岩、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综合接地 通号(2016)9301-32 通号(2016)9301-33 通号(2016)9301-34 通号(2016)9301-35 通号(2016)9301-36 通号(2016)9301-37 通号(2016)9301-38 通号(2016)9301-39 通号(2016)9301-40 通号(2016)9301-41 通号(2016)9301-42 通号(2016)9301-43 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综合接地 路基与隧道过渡段综合接地 路基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声屏障综合接地 路基插板式金属声屏障综合接地 无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 有中间站台车站综合接地 不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 带边沟站台墙综合接地 高架站台及无柱雨棚综合接地 高架站台及有柱雨棚综合接地 双块式无砟轨道综合接地 I型板式无砟轨道综合接地
院总工程师 专业工程师 集团总工程师

图 号 图 名 页次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备注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新增 新增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修订 新增 新增 修订 修订 通号(2016)9301-22 通号(2016)9301-23 通号(2016)9301-24 通号(2016)9301-25 通号(2016)9301-26 通号(2016)9301-27 III、IV、V级围岩隧道接地体接地 隧道二次衬砌综合接地 全封闭衬砌隧道接地体接地 隧道洞室综合接地 隧道斜切式明洞综合接地 路基电缆槽及接触网支柱基础接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设计说明一、设计原则1、综合接地系统工程设计应根据铁路等级、不同地区、不同设备,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达到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系统优化、综合防护的原则,加强总体协调、全面规划、统筹考虑。

2、综合接地系统以沿线两侧敷设的贯通地线为主干,充分利用沿线桥梁、隧道、路基地段构筑物设施内的接地装置作为接地体,形成低阻等电位综合接地平台。

3、距接触网带电体5m范围内的金属构件和需要接地的设施、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4、距线路两侧20m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5、不便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备(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电力系统、金属管线等设备)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6、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装置及引接线等构成。

7、在综合接地系统中,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在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8、贯通地线的选用应耐腐蚀并符合环保要求,环保性能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二、总体设计要求1、接地端子的设置应便于设备、设施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和工程实施。

在工程允许的情况下,接地端子应根据设备、设施的接地需要来确定设置里程,以达到最佳接地性能并方便工程实施和管理。

2、桥梁、隧道、无砟轨道、接触网支柱基础等结构物内的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结构物中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当没有结构物钢筋可利用时,可增加专用的接地钢筋;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3、为防止对预应力钢筋的影响,预应力钢筋不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4、接地装置应通过结构物内预埋的接地端子与贯通线可靠连接,接地端子应直接浇筑在混凝土结构内,表面与结构面齐平。

5、构筑物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满足:接触网短路电流不大于25KA时,钢筋截面不应小于120mm²(或直径不小于14mm);接触网短路电流大于25KA时,钢筋截面不应小于200mm²(或直径不小于16mm)。

当构筑物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的截面不满足要求时,可将相邻的二根钢筋并接使用(无需改变钢筋的间距)或局部更换直径为14mm或16mm的钢筋。

6、结构物内的接地钢筋之间均要求可靠焊接,保证电气连接。

三、桥梁综合接地技术要求1、桥梁地段贯通地线铺设在两侧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接地极充分利用桥墩基础设置。

2、桥梁地段综合接地均采用桥梁型接地端子。

3、梁体接地装置:①无砟轨道桥梁接地装置要求:应在梁体上表层(或保护层)设纵向接地钢筋,分别设于两侧防护墙下部及上、下行无砟轨道底座板件的1/3和1/2处,并纵向贯通整片梁;轨道底座板间的纵向接地钢筋混泥土表面的距离应小于100mm。

纵向接地钢筋与梁端的横向结构钢筋连接,实现两侧贯通地线的横连。

②有砟轨道桥梁接地设置要求:应利用梁端的横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并与梁底的接地端子连接,道砟厚度小于0.3m的梁体上表面适当位置处应设纵向接地钢筋。

4、桩基础桥墩接地设置:在每根桩中应有一根通长接地钢筋,桩中的接地钢筋在承台中应环接,桥墩中应有二根接地钢筋,一端与承台中的环接钢筋相连,另一端与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相连。

5、明挖基础桥墩接地设置:①在基底底面设一层钢筋做为水平接地极,水平接地极应满布基底底面;钢筋网格间距宜按照1m*1m设置,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应施以“L”形焊接,外围钢筋应闭合焊接,其它节点绑扎;水平接地极钢筋网格的外缘距承台混凝土底面不大于70mm。

②桥墩中应有二根接地钢筋,一端与基底水平接地极(钢筋网)中的钢筋相连,另一端与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相连,以上接地钢筋均可用基底、桥墩中的结构钢筋代替。

6、桥梁地段声屏障接地装置:桥上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其结构内预留接地端子,就近与桥上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7、桥台接地装置:墩体内设置接地钢筋,桥台面接地钢筋参照桥梁体的接地设置要求实施。

8、跨线桥(及其它建筑物)接地设置:在墩内及梁体内设纵、横向接地钢筋,通过桥墩下部的接地端子与线路两侧综合接地系统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9、框架桥、涵接地设置:框架桥梁、涵顶面填土高度小于100mm 时需采取接地措施,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下部侧墙结构钢筋可不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10、每座桥梁的每个桥墩均应按照本通用参考图要求设置接地装置,并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①②四、隧道综合接地技术要求1、隧道地段贯通地线铺设在两侧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并采取砂防护措施。

2、在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的线路外缘各设一根纵向接地钢筋,每100m断开一次。

用于隧道内接地极、接触网断线保护接地及接地钢筋间的等电位连接。

3、隧道二次衬砌中的接地钢筋设置:a.利用二次衬砌中有结构钢筋的隧道;b.接地网线垂直向上在拱顶的投影线两侧,以0.5m为间隔,各连3根纵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c.上述投影线两侧各1.5m外的其它位置,以1m为间隔,选择纵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d.在每个台车位(作业段)中部选一根环向结构钢筋作为环向接地钢筋,环、纵向接地钢筋可靠连接;纵向接地钢筋在作业段间可不连接;e.每个作业段内的环向接地钢筋与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4、隧道接地极设置:(1)对于一般拱墙设防水板的衬砌的衬砌隧道应充分利用隧道的初期支护锚杆、钢架、钢筋网或底板钢筋。

a.Ⅰ、Ⅱ级围岩有底板钢筋的隧道及明洞地段,利用隧道底板下层的结构钢筋做为接地极;b.Ⅲ级围岩隧道,利用锚杆和专用环向钢筋做为接地极;c.Ⅳ、Ⅴ级以上围岩隧道,利用锚杆、钢拱架(或钢网片)做为接地极;d.隧道底板接地极按照1m间隔选用底板结构钢筋,即在隧道底板的底层形成一个1m*1m的单层钢筋网,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要求施以“L”形焊接,其它节点绑扎;底板接地钢筋网按照一个台车位的长度考虑,间隔一个台车位设置一处;e.锚杆接地极以约一个台车长度为间隔设置,用作接地极的锚杆环向间距要求为2倍锚杆长度;接地锚杆与钢网片、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可靠焊接,详见本图册“通号(2009)9301-22”。

(2)抗水压衬砌及全封闭衬砌瓦斯隧道在仰拱填充层内间隔一个台车位置一处钢筋网作为接地极,即在仰拱填充层内设置一个1m*1m的单层钢筋网,中部“十字”交叉的两根钢筋上的网格节点要求施以“L”形焊接,其它节点绑扎;底板接地钢筋网按照一个台车位的长度考虑,间隔一个台车位设置一处。

5、接地钢筋间的连接:隧道内的锚杆接地极,底板接地极和二次衬砌内的接地钢筋等接地装置均应通过连接钢筋与两侧电缆槽靠线路侧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6、接地端子设置:a.隧道内接地装置均应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

b.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在两侧电力电缆槽底部,每隔10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小于100m的隧道在中部设一处。

接地端子供隧道接地装置与贯通地线的连接。

c.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在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壁上,每间隔5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小于50m的隧道在中部设一处,接地端子供轨旁设备、设施接地。

d.在每个专用洞室、变压器洞室两侧壁下部设置接地端子,供洞室内设备、设施接地。

E上述所有的接地端子均通过连接钢筋与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

f.当接触网槽道基础采用预埋方式时,需将基础与二衬内的环向或纵向接地钢筋焊接;当基础采用后植入安装方式时,需在安装基础的位置预埋接地端子,并与二次衬砌的环向或纵向接地钢筋焊接。

五、路基综合接地技术要求1、路基地段的贯通地线、分支引接线的埋设应与路基工程同步实施。

2、路基地段贯通地线埋设:a.一般路基地段沿线路两侧各设一根贯通地线,位于通信信号电缆槽外侧内壁正下方的基床底层中,接地极充分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

b.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的贯通地线埋深距基床底层顶面-30cm—40cm处;硬质岩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通信、信号电缆槽下约20cm,沟中回填细粒土。

c.涵洞地段的贯通地线在通信信号电缆槽安装前,将其敷设在电缆槽靠线路侧面的下部位置。

d.贯通地线纵向通过路基地段的电缆井(不含过渡段电缆井)时,应从手孔下约20cm通过,在手孔施做时,应避免机械对贯通地线的损伤。

3、分支引接线的埋设:a.贯通地线通过分支引接线侧水平引至路基边坡,沿护肩以及电缆槽底引至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内壁位置,与电缆槽侧壁预留的接线端子引接线压接。

b.每个接触网支柱处、跨线建筑物处及桥梁与路基、隧道与路基过渡段处各埋设一根分支引接线,材质同贯通地线。

4、路基与桥梁、路基与隧道过渡段地线连接a.在邻近过渡段的路基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处预留接地端子,并预埋分支引接线将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

b.桥梁、隧道地段的贯通地线延通信信号电缆槽敷设至路基段,采用L形连接器将贯通地线与路基段通信信号电缆槽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5、两侧贯通地线间的横向连接:a.长度超过1000m的路基地段,每间隔500m左右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

b.长度为500—1000m的路基地段,在路基段中间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

c.长度小于500m的路基地段,不考虑贯通地线的横向连接。

d.横向连接线的线路、埋设深度、埋设工序及工艺与贯通地线相同。

6、路基地段接地极、接地端子设置a.路基地段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作为接地极使用。

在施作接触网支柱基础时,在基础沿线路方向小里程侧面预制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的连接钢筋要求与基础内结构钢筋和至少两根接触网支柱基础螺栓可靠焊接;接地端子供轨旁设备及无砟轨道板等设施接地;接地极通过不锈钢连接线与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连接。

b.每个接触网基础处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侧壁预制接地端子,供接触网支柱基础(接地极)及轨旁设备接地连接;c.电力电缆槽接地端子原则上约1000m设置一处,小于1000m的路基地段不考虑,大于1000m的路基等分设置,间隔以不大于1000m 为原则;接地端子与接触网支柱间距不小于20m,供电力设施接地。

接地端子尾端应与分支引接线压接。

d.接触网支柱基础上的接地端子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并与接触网基础内的结构钢筋可靠焊接。

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采用路基型接地端子。

7、跨线桥处的路基地段,在桥墩处预留分支引接线,在电力槽内预留路基型接地端子,分支引接线与接地端子尾端压接,以便与跨线桥接地装置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8、路基地段声屏障综合接地: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声屏障及支架应在结构内预留接地端子。

就近与路基电缆槽或接触网基础预留的接地端子连接。

六、车站范围综合接地技术要求1、车站咽喉区路基地段贯通地线埋设:a.贯通地线、分支引接线、横向连接线的埋设及施工工艺要求与区间路基地段相同。

b.每个接触网支柱处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设置2个路基型接地端子,端子间隔0.5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