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的概念
现代医学模式及其特点

从多因素的角度理解疾病与健康的原因。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 生产环境 社会环境:经济收入 、 居住条件、 营养、居住条件、 营养、 文化程度 、人际关系。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 健康需求的提高 医学进一步社会化 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二)现代医学模式及其特点形式
1、环境医学模式 1974 布鲁姆
2、综合健康医学模式 拉隆达和德威尔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是1977年美国教授恩格尔首先提出 特点: 1)整体论观点
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整体,人与环 境(自然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2)系统论观点
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概念及其演变
模式指人们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 为方式。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 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 学观。
医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的神灵.这就是神灵主义 的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 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 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 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 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 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 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 的医学模式。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消极健康观
积极健康观
WHO指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心 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 疾病或虚弱。是积极的健康观,不仅考 虑个体,也考虑群体。
《医学模式的概念》word版

医学模式的概念一、医学模式的概念二、医学模式的演变三、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四、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六、健康的含义七、医学模式是动态的一、医学模式的概念模式:可以是指一种思想体系或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释或解释方式。
模式包括熟悉和实践两个环节。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历史上曾经经历的几种医学模式:1.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由于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客观世界熟悉不足,无法区别自我与环境,以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赐予的,疾病是鬼神作怪、神灵惩罚。
要祛除疾病,只有依靠祈祷和巫术,这是古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类开始能够客观地熟悉自我和环境,对健康与疾病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
医生们开始将疾病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联系起来,通过思辩推理,提出季节、天气的变化可影响到人体内变化,形成了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16~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产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也影响了医学观。
当时把人比作机器,用机械观来解释一切人体现象,以为人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就是机器某部分的机械失灵,医生的任务就是修补机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机械论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维护机器。
忽视了人类复杂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生物医学模式1)产生经过18世纪到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医学的高度发展,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基础医学形成了体系,生物学家、医学家提出了进化论、细胞学说,发现了微生物等致病因子,这些科学事实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有了较为正确的理解,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2)成就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在基础医学方面:对人体的熟悉从宏观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基因理论,确定了生物学病因等(2)在临床医学方面:研制了抗生素,疫苗等,使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明确了病因并得到控制、消灭,在外科手术方面实现了无菌化,解决了疼痛、感染、失血等题目(3)在公共卫生方面:通过改善环境(上下水、生活环境、食品卫生、垃圾处理等)和实施计划免疫等,大大降低了婴儿死亡率,进步了均匀期看寿命。
医学模式概述

(1)医学观及方法论 (2)医学模式是医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指导思想 (3)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健康需求和人们的认知能力不 断变化而演变发展。
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演变
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演变
(一)医学模式演变过程
神灵主义 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 医学模式
机械论 医学模式
生物 医学模式
第三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心理
成熟老化 自然
环境因素 社会 职业
综合内因 生物遗传
健康
行为 生活方式 消费形式 综合健康医学模式
遗传 康复 医疗卫生 预防 生活
治疗
第三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代表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三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 的位置。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性和价值。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1. 含义
指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和思考 的朴素、辨证、整体的医学观念。无论古希腊医学,还是中医学说,都属于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范畴。
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演变
(三)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2. 中国传统医学
(1)阴阳五行病理学说 (2)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七情”(喜、 怒、忧、思、悲、恐、惊)等病因学说。
医学模式14

医学模式
在医疗领域中,医学模式是指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会根据病情病历、病人的生活习惯、病人的年龄等信息,制定出一种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的模式。
医学模式的制定是基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旨在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医学模式的重要性
医学模式的制定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治疗。
医生制定的医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指导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医学模式的内容
医学模式包括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在疾病预防上,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体检结果和家族史等信息,制定出预防措施,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诊断阶段,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一个准确的诊断结果。
在治疗阶段,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人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康复阶段,医生会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医学模式的实践
在实际医疗工作中,医生需要不断地更新医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制定出适合患者的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个人情况、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语
医学模式是医生们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制定出来的一种治疗和管理方案。
医学模式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情况和疾病特点等因素,以达到更好地治疗效果。
希望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医生们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制定出适合患者的医学模式,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课件-社会医学】_2-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西方世界
Naturalistic philosophical medical
人体内有血液、 粘液、黄胆汁 和黑胆汁,分 别源出于心、 脑、肝、脾四 个脏器,与自 然界中的火、 水、气、土相 对应。
四体液学说
如果四 种体液 在数量、 比例、 作用上 失调, 便会产 生疾病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运用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解释 健康和疾病现象,把哲学思想与医疗实践联系起来,以直观 的自然因素现象说明生理病理过程的一种医学模式。
代表性学说: 古 希 腊 的 “四液体”学 说 、 印 度 的 “三元素” 学说、中国的“ 阴阳五行”学 说 等 。
古代中国医学的阴阳 和 “五行”学说
先民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占卜、祭祀、 祈祷等方式,巫医、巫术为其主要代表。
古老而落后,但仍然影响着现代社 会
12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Naturalistic philosophical medical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中国 成,阴阳对立 体是有机的衡动 破坏则生病
于一体
整体
三、机械论医学模式
Mechanistic Medica l Model
机械论医学模式是基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以机械运动的 原理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把机体的一切 复 杂运动,简单归纳为机械运动,疾病是机器发生故障失 灵; 保护健康就像维护机器一样,机器失灵就修补完善。 机械论唯物主义哲学观促进了解剖学、生理学 等学科发展,奠定了近代医学的基础。如英国医 生哈维(Harvey,1578-1657年)发现了血液循环; 德国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1810-1882年)发现 了动物细胞。 机械论医学模式将医学引入实验医学时代,但忽视了生 命的复杂性、人的社会性和生物学特性。
医学模式(Medical-Model)PPT课件

(三)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四)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一)对临床医学发展的影响
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一)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二)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三)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四)从技术服(1)面向21世纪的需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改革(2)医生必须是“五星级”(3)医学教育本身必须进行改革。
四、对卫生决策的影响
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医学服务从针对个体向针对个体、家庭与社区的转变医学服务从医疗为导向向预防为导向转变
(二)对预防医学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新的健康观促进了预防医学向高层次发展建立“高危”的概念建立三级预防策略
二、对健康服务的影响 “四个扩大”
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1977年恩格尔正式提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及达到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环境以及社会,应当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校式。”
(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控制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逐步改变为非传染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已在死因中占主要地位,我国城市和发达农村地区的疾病和死亡模式已等同于或接近于发达国家。
第2章 医学模式

“五星级医生”: 五星级医生” 五星级医生
• 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 诊疗方案的制定者 • 健康教育的指导者 • 社区卫生的领导者 • 卫生事务的协调者
生物-心理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四节 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 的健康观 健康观(outlook on health) 健康观 即“现代健康观” 现代健康观”
(三)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1.需方:健康需求提高。 需方:健康需求提高。 需方 (1)从治病 ) 防病 心理健康 形体健美
(2)从生理健康 ) (3)从身心健康 )
2.供方:健康服务范围扩大。 供方:健康服务范围扩大。 供方 (1)从治疗 ) (2)从生理 ) 预防; 预防; 心理; 心理; 院外服务; 院外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
3 生物遗传因素 4 卫生服务因素
中国居民心脏病有关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心脏病有关因素分析 心脏病 死亡有关因素 1 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2 生物遗传因素 3 环境因素 4 卫生服务因素 构成比( ) 构成比( %) 47.6 28.6 18.1 5.7
中国居民恶性肿瘤有关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恶性肿瘤有关因素分析 恶性肿瘤 死亡有关因素 1 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2 生物遗传因素 3 环境因素 4 卫生服务因素 构成比( ) 构成比( %) 45.2 45.2 7.0 2.6
4、亚临床疾病: 、亚临床疾病: 无症状、无体征、理化检查有轻度异常。 无症状、无体征、理化检查有轻度异常。 例如:“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 例如: 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 仅仅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仅仅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仅仅发现“血脂增高” 仅仅发现“血脂增高”
思考题: 思考题:
1.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演变的类型; 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演变的类型; 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演变的类型 2.疾病谱及死因谱转变趋势; 疾病谱及死因谱转变趋势; 疾病谱及死因谱转变趋势 3.现代医学模式包含的四大因素; 现代医学模式包含的四大因素; 现代医学模式包含的四大因素 4.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5.名词解释:现代医学模式、健康、亚健 名词解释:现代医学模式、健康、 名词解释 康状态、疾病、 康状态、疾病、亚临床疾病
2医学模式

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的因果关系。
22
3.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23
4.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临床医学上要求医师在了解病人疾病和病史时,应从 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病人所患疾病进 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宿主
环境
病原体
14
生物医学模式
成就
奠定了医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促进了对人体生理活动 及疾病的定量研究,并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
克服了临床手术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大大 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在疾病预防领域,采用杀虫灭菌、预防接种和抗菌药 物三个主要武器,取得了人类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伟大胜 利。
18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1.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
环境健康医学模式 综合健康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
布鲁姆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 (Environment health medical model)
自 然
资
源
环境
自然
社会
教育
生
就业
人口学数量频率
生 物 遗 传
健康 精神 社会 体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不但要身体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 质量,延年益寿。
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综合
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 对人的属性的认识,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人。对疾病的发生和变 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多 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就称之为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概念:模式:数理逻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
后引入到其他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模式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医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医学观。
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
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学模式是人类获取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由少数人头脑中臆造出来的。
医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着。
历史上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几种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
如:“巫医”等。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
如古希腊医学,中医学等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比如古希腊的医学就认为,生命是由土、气、火、水四种元素组成,四元素与冷、热、干、湿四种物质配合成四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痰。
四种体液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人体的体质和健康。
中医中医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
人体各器官又与这五种元素相对应。
他们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保证人体健康。
致病因素有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风、寒、暑、湿、燥、火。
3.机械论医学模式15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和实验科学的兴起,机械论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机械论医学模式,“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
笛卡儿:《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人是机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使欧洲产业革命日益深入。
在培根“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的观点影响下,机械学和物理学有了很大的进步。
4.生物医学模式巴斯德:疾病是由漂浮在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巴斯德证明了细菌是导致疾病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科赫:提出特异致病因子的病因理论。
认为每一个疾病总是由特异的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
之后无菌术、血型、显微镜的发明,抗生素、疫苗、杀虫剂的应用等,产生了生态医学模式“宿主、环境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生态平衡”。
1 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的简要回顾早在两千年前的先秦两汉时期,中医药学就基本奠定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的代表著有《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这2部代表著成为中医药学的理论源泉,并且在两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指导着中医药学,临床上又证明了其科学性、进步性和有效性。
至今《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仍是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的理论指导性著作,这一点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先例。
东汉末年的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并确定了中医的诊疗体系,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此后的中医学进一步发展,有了两次特别引人注目的飞速发展,一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各科学术争鸣,产生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其次是明末清初“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的学术争鸣。
此后中医学的发展速度明显的缓慢下来。
而同时代的西方医药学则由于与同时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特别是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分子学的紧密结合,使西方医药学在近代得到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
2 民族性格的形成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影响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并比较稳定的,且长时期保持的一种共有的(普遍存在的)思维活动特征和传统。
每个民族都在各自的时间、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中产生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其中有优秀的性格,也有其本身所固有的不足,甚至有些性格是一个民族的劣根。
我们中华民族性格中勤劳、勇敢、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这些优点著称于世,这些民族性格中的优点曾创造出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
至于我们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弱点和劣根性,这一点是自古忌谈的。
在近代和现代出现了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等几本书对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弱点和劣根性的分析和探讨,现代上海科学院的刘吉先生在总结前人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思维传统时认为其中有关键的一条,即中华民族长于综合、短于分析。
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其萌芽状态是在春秋战国和先秦两汉时代,这时中国的朴素哲学、自然辩证法,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学术研讨,并对以前的生产实践经验的综合总结,对自然界发生变化的朴素认识,基本上形成了朴素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受古代朴素的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的指导,这一点可以从中医药学的理论源泉《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产生年代看出来。
这2本书产生于先秦两汉时代,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中华民族性格的萌芽时期,而且我们可以在两本书中找出这一朴素的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当时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着指导作用,如中医学的两大特征——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体系都出于当时的哲学和自然辩证法;这2个理论又为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民族性格又对中国的医药学的发展又有着必然影响。
3 民族性格与近代中医药学发展缓慢的关系中华民族长于综合、短于分析,这一点表现在看问题总是首先从整体出发,从大系统开端,然后才顾及局部、单元至细节。
中华民族短于分析这一弱点造成了对问题的看法满足于笼统的自圆其说,不求甚解,忽视局部、个体与个性的倾向。
这里我们可以从中医药学中的几个事例说明:长于综合方面如贯穿中医学的阴阳,《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些论述都体现出中医方面的综合观,这方面的综合观都是原始的综合。
但是对阴和阳的概念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都是笼统的认识,这一点带来了中医药学中短于分析这一条。
这方面仍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如对核桃功能的论述“胡核其形象脑,故能补脑”;中药的归经也根据其形色而定,色红归心经,色黄归脾经,色黑归肾经,色青归肝经,色白归肺经。
为什么这样归经,则又归入五行学说的原始综合之中。
总之,中医学的整体治疗系统都是综合观,其体现在五个方面:1)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2)人体生理机能的整体性;3)疾病过程的统一性;4)精神活动与物质功能的统一;5)治疗用药是按“君、臣、佐、使”的原则综合。
在这原始综合之中带来的中医药学的一个致命弊端是短于分析,这一点在近代以科学分析为主的年代里越加显得突出。
西方医药学则在文艺复兴之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西方医药学结合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当时的物理、化学、数学、分子学等学科,加之英国近代史上两位科学家和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弗兰西斯·培根,把西方民族长于分析的能力,进一步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并使这一理论很快成为西方各门学科研究人员的利器,从而向自然科学内部更精细的方面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医学则运用这一优势,开始了从解剖分类学、系统器官、细胞、细胞核、染色体、直到DNA的精细研究,使西方医学对人体解剖学生理、病理、组织胚胎有更新的认识,从而使西方医药学在整体水平上远远的超过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
而近代的中医药学则在中国古代朴素哲学、自然辩证法,加之民族性格中长于综合、短于分析和崇古尊古的民族心理与个性因素的影响,使得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近代西方医药学。
4 发挥民族性格优势,促成祖国医药学的再次飞跃当代的医药学经历了几百年的分析时代,科学时代又开始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西方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把人作为统一的整体加以认识,并在广泛联系的基础上研究健康与疾病及其转化过程中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研究对于疾病从自然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的防治措施,这些都正在突破传统的西方医学模式,使西方医学向高级综合方向发展。
我们认为现代与未来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分析手段将古老的中医药学的研究向更精细的方面发展。
发扬民族性格中长于综合这一优势,并虚心向西方民族长于分析学习,避免短于分析这一弱点,运用科学分析和科学的综合,必将使中医药学更上一层楼。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避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东晋灭吴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南北方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结束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日倭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清(1636年到1911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73年三藩叛乱开始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四、近代史民国(1912年到1949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7年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五、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6年四五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世界历史大事年表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公元前73-71年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1381年英国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