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病

绿脓杆菌病绿脓杆菌病是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化脓性炎症和败血症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病原: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成员。
革兰氏染色阴性,为中等大小杆菌,有鞭毛,能运动。
本菌是专性需氧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存活,对干燥、紫外线有较强抵抗力。
绿脓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有天然的抗药性,也易在使用抗生素后发生获得耐药性。
流行病学: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无论土壤、水、动植物、空气和环境中都存在。
易感动物也十分广,几乎所有动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感染发病。
本病的传播途径也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下呼吸道或创伤接触感染。
多呈散在发生。
临床症状:猴绿脓杆菌多数由外伤感染引起,而饲养环境污秽不洁、消毒不彻底则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到39.5℃以上,呈稽留热型。
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初厌食后拒食。
稍后出现咳嗽,流鼻液,眼结膜炎有分泌物,呼吸迫促。
继而体况消瘦,呼吸困难,脱毛,腹泻,血尿。
病程1-2周,多转归败血症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肺、肝、肾。
肝脏肿大,有坏死灶和出血点。
肺水肿,有出血点、斑,呈暗紫色实变。
气管、支气管黏膜出血,有多量泡沫性液体。
肾脏出血,有坏死灶。
肺门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大,肠粘膜出血。
防治措施:预防本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维护和提高机体的抗病力;改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在治疗上,应注意早发现、早分离菌、早做药敏试验,在隔离条件下用大剂量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消瘦,皮肤有针尖大红色小点,全身皮屑,肺脏肿胀呈暗红色与白色相间呈花斑样。
镜检肺脏以间质多核巨细胞肺炎为主,伴有细菌感染科引起小叶性肺炎。
预防接种疫苗麻疹疫苗与预防该病的首要措施。
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各种动物疾病的总称,是一种以败血症、肠炎为特征的人兽共患病。
健康动物的带菌现象普遍存在,在动物抵抗力降低、应激因素干扰下潜藏在肠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的病菌活化而发生内源性感染,并连续通过易感动物致使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
绿脓杆菌病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貂出血性肺炎:多为急性或超急性,不易
发现症状。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迫 促,流泪、流鼻涕。有病例咳血或口鼻流 出血样液体。病程1~2天,多以死亡为告终。
强,在潮湿处能长期存活,对干燥、紫外线 有较强抵抗力。
绿脓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新霉
素等抗生素有天然的抗药性,也易在使用抗 生素后发生获得耐药性。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流行病学
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无论土壤、 水、动植பைடு நூலகம்、空气和环境中都存在。易感 动物也十分广,几乎所有动物在一定条件 下都可感染发病。 本病的传播途径也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 消化道、下呼吸道或创伤接触感染。多呈 散在发生。饲养管理不良、疾病、应激等 因素往往引起本病爆发。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病貂特征性变化是肺肿大。呈深红色肝样变,
切开时流出大量血样泡沫,病变较轻部位常 见灰白色小结节,严重的呈大理石样外观。 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呈桃红色,投入水中下沉。 胸腔内充满浆液性液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 心肌弛缓,冠状沟有出血点,脾脏肿大呈樱 桃红色,肝脏干燥,苍白浅褐色,胃和小肠 前段内有血样内容物。
目录
本章
本节
绿脓

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简介及其感染处理流程袁小娟【绿脓杆菌概述】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 saeruginosa)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绿脓素,感染伤口时形成绿色脓液。
是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
本菌为无荚膜、无芽胞、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菌,形态不一,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致病性绿脓杆菌在42℃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
绿脓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湿热55℃1小时才被杀灭。
绿脓杆菌感染常在医院内发生,医院内多种设备及器械上均曾分离到本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病人、病人与病人的接触也为传播途径之一。
除院内感染外,绿脓杆菌还可引起与医院环境无关的感染,近年来对此已有更多的认识,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绿脓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完整皮肤是天然屏障,活力较高的毒素亦不能引起病变,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含有调理素及补体,可协助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及杀灭绿脓杆菌,故亦不易致病;但如改变或损伤宿主正常防御机制,如皮肤粘膜破损、留置导尿管、气管切开插管,或免疫机制缺损如粒细胞缺乏、低蛋白血症、各种肿瘤患者、应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患者,在医院环境中常可从带菌发展为感染。
烧伤焦痂下,婴儿和儿童的皮肤、脐带和肠道,老年人的泌尿道,常常是绿脓杆菌败血症的原发灶或入侵门户。
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过多种途径在医院内传播,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鲍曼不动杆菌(Ab)概述]鲍曼不动杆菌是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在医院中分布广且长期存活。
近年来的感染在增多,且其耐药性日益严重,已引起临床和微生物学者的严重关注。
Ab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绿脓杆菌(p.aeruginosa)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
能引起化脓性病变。
脓汁呈绿色,故名绿脓杆菌(p.aeruginosa)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大小为1.5~3.0×0.5~0.8um,g-杆菌。
菌体一端一般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胞,米液型菌株有多糖荚膜或糖萼,具有抗吞噬作用。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专性需氧。
菌落形态不一,多数直径2~3mm,边缘不剂齐,扁平湿润。
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透明溶血环。
液体培养呈混浊生长,并有菌膜形成。
绿脓杆菌能产生两种水溶性色素:一种是绿脓素,为蓝绿色的吩嗪类分合物,无荧光性,具有抗菌作用。
另一种为荧光素,呈绿色。
绿脓素只有绿脓杆菌产生,故有诊断意义。
但广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后筛选出的变异株常丧失其合成能力。
分解蛋白质能力甚强,而发酵糖类能力较低,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甘露醇、乳糖及蔗糖,能液化明胶。
分解尿素,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试验阳性,可利用枸椽酸盐。
绿脓杆菌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
o抗原含有内毒素和原内毒素蛋白质两种成份。
原内毒素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低毒性,免疫原性强的保护性抗原,不仅存在于不同血清型绿脓杆菌中,而且广泛存在于假单胞菌属的其他细菌以及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g-细菌中,是一种良好的交叉保护抗原。
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与毒力有关的物质,如内毒素、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胶原酶、胰肽酶等,其中以外毒素a最为重要。
绿脓杆菌外毒素a为一种热不稳定的单链多肽,分子量约66,000,经甲醛或戊二醛处理可脱毒为类毒素,并被特异性抗毒素中和。
毒性强,注入动物后,主要靶器官肝脏可出现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坏死;其他脏器病变有肺出血和肾脏坏死。
外毒素a机理与白喉毒素有些类似,即最终使核糖体上延长因子2(ef~2)失活,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但具体过程不同。
关于绿脓杆菌感染的原因

关于绿脓杆菌感染的原因,关于绿脓杆菌感染的相关知识。
【概述】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对人类而言,属条件致病菌。
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放射治疗等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患者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病因】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 saeruginosa)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绿脓素,感染伤口时形成绿色脓液。
本菌为无荚膜、无芽胞、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菌,形态不一,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致病性绿脓杆菌在42℃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
菌体O抗原有两种成分,一为内毒素蛋白,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另一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绿脓杆菌分成12个血清型,此外还可利用噬菌体或绿脓杆菌素分型。
绿脓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湿热55℃1小时才被杀灭。
【流行特征】正常人皮肤,尤其潮湿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及耳道内,呼吸道和肠道均有该菌存在,但分离率较低。
绿脓杆菌感染常在医院内发生,医院内多种设备及器械上均曾分离到本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病人、病人与病人的接触也为传播途径之一。
除院内感染外,绿脓杆菌还可引起与医院环境无关的感染,近年来对此已有更多的认识,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发病机制】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过程。
动物模型表明给动物注射外毒素A后可出现肝细胞坏死、肺出血、肾坏死及休克等,如注射外毒素A抗体则对绿脓杆菌感染有保护作用。
绿脓杆菌尚能产生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弹性蛋白酶同时存在时则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绿脓杆菌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外毒素A的ADP-核糖转移酶,可促进绿脓杆菌的侵袭扩散,感染产此酶的绿脓杆菌患者,可有肝功能损伤而出现黄疸。
初生雏鸡绿脓杆菌病

2023-11-06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病原学研究 • 临床症状与诊断 • 预防和治疗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初生雏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由绿脓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 侵害雏鸡。
症状
患病雏鸡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眼结 膜炎、眼睑水肿、绿色脓性分泌物等症状。
症状表现
雏鸡出现败血症、关节炎、心包炎等典型症状,死亡率较高。
诊断与治疗
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绿脓杆菌病,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效果不佳,死亡数仍持续上升。
案例二:雏鸡感染绿脓杆菌的防控
卫生管理
加强鸡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 菌数量。
免疫接种
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对鸡群进行绿脓杆菌 疫苗接种。
根据疫苗使用说明,制定合理的接种计划, 确保雏鸡在易感期得到免疫保护。
加强免疫监测
注意事项
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观察疫苗接种效果, 及时采取补种或加强免疫措施。
接种疫苗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疫苗污染 或接种不当导致免疫失败。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鸡场爆发绿脓杆菌病
鸡场环境问题
该鸡场存在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格等问题,导致绿脓杆菌病菌 在鸡群中传播。
耐药基因
一些耐药基因编码产生抗菌药物分解酶或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
耐药表型
绿脓杆菌可表现出多种耐药表型,如多重耐药、全耐药等。
病毒的变异与进化
变异机制
绿脓杆菌的变异主要通过 DNA的插入、缺失、倒位 和易位等机制实现。
进化关系
绿脓杆菌的进化关系较为 复杂,各生物型之间存在 差异。
绿脓细菌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绿脓杆菌的分离与培养方法。
2. 掌握绿脓杆菌的形态观察和特征鉴定。
3. 了解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实验原理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又称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运动性、形成芽孢和荚膜等特点。
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水、空气等,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多种感染。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绿脓杆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运动性,并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等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绿脓杆菌标准菌株、土壤样品、营养肉汤、营养琼脂、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镊子、无菌移液器、无菌试管、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显微镜、接种环、接种针等。
2. 试剂: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绿脓杆菌的分离(1)取土壤样品10g,放入100ml无菌生理盐水中,振荡混匀,制成10^-1稀释液。
(2)取10^-1稀释液1ml,加入9ml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10^-2稀释液。
(3)取10^-2稀释液0.1ml,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用接种环划线。
(4)将平板倒置,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绿脓杆菌的鉴定(1)观察分离得到的菌落,挑选典型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
(2)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记录结果。
(3)进行氧化酶试验,观察菌体是否产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绿脓杆菌的分离经过培养,营养琼脂平板上出现典型的绿色菌落,符合绿脓杆菌的特征。
2. 绿脓杆菌的鉴定(1)革兰氏染色:菌体呈革兰氏阴性,呈短杆状,两端钝圆,无芽孢,无荚膜。
(2)氧化酶试验:菌体产生颜色变化,说明具有氧化酶活性。
根据实验结果,分离得到的菌落符合绿脓杆菌的特征,可初步判断为绿脓杆菌。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和鉴定了绿脓杆菌。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绿脓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了解了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研究绿脓杆菌的致病机制和防治提供了基础。
雏鸡绿脓杆菌病的诊治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雏鸡绿脓杆菌病的概述 • 雏鸡绿脓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 雏鸡绿脓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 雏鸡绿脓杆菌病的诊断方法 • 雏鸡绿脓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 雏鸡绿脓杆菌病的预防措施
01
雏鸡绿脓杆菌病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雏鸡绿脓杆菌病是由绿脓杆菌引 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疾病,主要 感染雏鸡,表现为高热、呼吸困 难等症状。
雏鸡绿脓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
急性败血型绿脓杆菌病是雏鸡最 常发生的类型,主要症状包括精 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
松乱、嗜睡等。
病鸡的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腹 泻,粪便呈黄绿色,有时混有血
液。
病程较短,通常在发病后1-3天 内死亡,死亡率极高。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绿脓杆菌病 的症状比急性型稍轻 ,病程也较长。
中药制剂
联合治疗
结合西药和中药治疗,以提高疗效和 降低耐药性。
将中药制成可饮水或拌料的形式,方 便给鸡群投喂。
疫苗预防接种
疫苗选择
选用针对绿脓杆菌病的疫苗,如 灭活疫苗或多价活疫苗。
接种程序
根据疫苗说明书和鸡群情况,制定 合理的接种计划,确保鸡群获得足 够的免疫力。
免疫监测
定期检测鸡群的抗体水平,及时补 种疫苗,确保鸡群始终处于免疫保 护状态。
西药治疗
选用敏感抗生素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对绿脓杆菌敏感的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等。
全身治疗
通过饮水、注射等方式给 病鸡投喂抗生素,以控制 感染和缩短病程。
局部处理
对患处进行清洗、消毒, 涂抹抗菌药膏,防止感染扩散。
中药治疗
中药方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洗引流作用
( predisposing factor )
前列腺液杀菌(作abn用ormality of urodynamics )
男性排尿终末时将前列腺液排队泄至后尿道。
尿道粘膜杀菌力(
)
分泌有机酸和IgG、IgA;尿路细胞的吞噬作用。
尿液特性
低pH,高浓度尿( ia素tro及ge有nic机fa酸cto,rs低) 张、高张。
三、易感因素
( inflammation in intra- and peri-urethra )
尿流动力学异常
( decreasing power of systemic resistance )
梗阻:器质性梗阻(结石、肿瘤等);
功能性梗阻( g(en膀et胱ic -fa输ct尿or管) 反流)。
初发尿感 菌种 复发感染
再发尿感
重新感染
病原
大肠杆菌最常见(>70%)。
其次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杆菌、 产碱杆菌、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
易感因素:
尿石症----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 尿路器械检查----铜绿假单胞菌 性生活活跃的妇女----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的柠檬色及白色) 败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洁性交(治游史)----淋球菌
流行病学
女性发病率高
有症状尿感 婚育女性 无症状尿感 老年女性
男性50岁以上易发生
前列腺肥大
10%
5%
7%
2%
未婚
已婚
孕妇
老年
病理解剖
急性膀胱炎(acute : cystitis)
粘膜充血、上皮细胞肿胀,粘膜下组织充血、 水肿,WBC浸润。重者粘膜溃疡。
急性肾盂肾炎(acute : pyelonephritis)
或肋腰点压痛, 肾区叩痛, 血尿。
全身表现: 寒战发热, 头痛乏力, 全身不适,消
化道症状…
二、慢性肾盂肾炎 (chronic pyelonephritis )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反复发作型;长期低热型;血尿型;无症状菌 尿;高血压型。
三、急性膀胱炎(acute cystitis)
占尿路感染的60%,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 约为75%。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小腹不适。 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
标本要求:抗生素使
用前或停用5天后; 清洁中段尿或导尿或 膀胱穿刺取尿,1h内 送检
尿涂片镜检 ( testing urinary smear under microscope )
厌氧菌感染罕见。长期留置尿管、肾移植等病人。
混合性感染(≥两种菌)少见。
长期用抗生素或留置尿管、器械检查后。
发病机制
一、感染途径 ( route of infection )
上行感染
:最常见。 (Ascending infection)
淋巴道感 染和直接 感染罕见
细菌 尿道 膀胱 输尿管 肾盂。
尿路感染
定义 尿路内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
症,可有/无临床症状。微生物可为细菌、结核
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和病毒等,以细菌
性尿感最多见,发病率2.02%。
类型
真性菌尿
菌落计数 ≥105/ml
有症状尿感 无症状尿感
症状
尿感
结构
部位
初/再
复杂性尿感 非复杂性尿感
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 下尿路感染(膀胱炎)
机制:-膀胱输尿管返流;
-细菌纤毛附着尿道粘膜、移行;
-髓质血供少、高渗、氨浓度高,影响
吞噬细胞和补体杀菌活力。
血行感染(hematogenous infection):少见,3%。
细菌从体内感染灶侵入血液,到达肾脏和其他
尿路。以金葡萄球菌多见。
二、尿路正常抗感染能力
ability of anti-infection in urinary tract
异物存留:结石、留置导尿管。
泌尿系畸形:肾发育不良、肾盂及输尿管畸形。
四、病原菌致病力 (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s )
菌株(strain):大肠杆菌D、K、H血清型致病力强 吸附力(adsorption capacity):P菌毛 产生溶血素(producing hemolysin):抵抗尿路的杀菌能力
上行感染常局限于粘膜、粘膜下,充血、水肿, 表面脓性分泌物,粘膜下可有细小脓肿。 血行感染除粘膜病变外,肾实质常有微脓肿。
慢性肾盂肾炎(chronic : pyelonephritis)
表面凹凸不平,两侧大小不等,肾盂、肾盏变 形;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晚期固缩肾。
临床表现
一、急性肾盂肾炎 (acute pyelonephritis ) 泌尿系表现: 尿路刺激征, 腰痛, 输尿管点及/
辅助检查
一、尿常规 ( routine urinalysis )
WBC增多,有脓尿;WBC管型(肾盂肾炎)。 有时可见(5%)镜下血尿、肉眼血尿。 尿蛋白一般<++,<1.5g/d。
二、尿白细胞计数 ( urinary leucocyte count )
尿沉渣涂片:WBC ≥ 5个/HP。 血细胞计数板:WBC ≥ 8×106/L。
四、无症状性菌尿(asymptomatic bacteriuria)
真性菌尿 + 无症状。 常于检体中发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孕妇
达7%,老年妇女达10%。
并发症
肾乳头坏死 ( renal papillary necrosis ) ARF,CRF ( acute/chronic renal failure ) 肾盂积水、积脓 ( nephrydrosis and pyonephrosis ) 肾周脓肿 ( perinephritic abscess ) 败血症 ( septicaemia )
8小时尿细胞计数:WBC>30万/h。
三、尿细菌学检查 ( urinary bacteriologic examination )
定量培养 ( quantitative culture )
菌落计数( colony count ):
≥105/ml, 真性菌尿; 104 1~05/ml,结合临床,复查; <104/ml,无意义。
尿路通畅性 ( unobstructed urinary tract )
( bactericidal action of prostatic fluid )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mucous membrane of urethra
( urinous characterist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