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经导管综合性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合集下载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DVT患者3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常规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7、14 d时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患侧大小腿消肿率、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尿激酶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下腔静脉滤器;導管接触性溶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急性期具有血栓程度新鲜、与血管壁部分粘连、易脱落等特点,其常见并发症中的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及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1]。

常规抗凝、溶栓治疗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对部分急性期患者疗效有限,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是目前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案之一,近几年部分学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在治疗急性DVT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将重点分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DVT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5月-2017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了30例急性DVT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有明显的下肢肿胀、肤色呈红色或紫色,局部发热疼痛、行走不便或不能行走等症状,并经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凝血功能正常;D-二聚体>500 ng/ml;无肺动脉栓塞征象。

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后护理

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后护理
清洁 、 干燥 。注射器 、 延 长管和输液管每 2 4 h更换 1次 , 为确 保两管通 畅 , 每4 h用 1 0 U / m l 肝 素生理 盐水 脉 冲式封 管 1 次。操作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真床边交接班 , 交清 术 中及 穿刺部位 情况 , 监测 心率 、 S p O 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 并观察有无腰 背部疼痛 等下腔静 脉
穿孔症状 , 发 现 异 常 立 即 汇 报 医 师 处 理 。禁 烟 , 因为 香 烟 中 尼
古 丁能使末梢血管 收缩 , 血流减少 , 血管 内膜变化 引起胆 固醇
造影 确诊 , 无C D T治疗 禁 忌证 。
担心预后加之术后肢体制动 , 舒适度会有不 同程度地改 变 , 均 会对患者 的生理及心理产生诸多不 良影响 。故及时对患者认 知能力及心理状态进行 个体化评 估 , 向其介绍 病区 内治疗效 果较好 的患者 , 增 强其信心 , 并给 予心理疏 导 , 使 患者积 极配 合 治疗 和护理 。 3 . 3 溶栓导 管护理 术 后溶栓导 管的护理是 治疗 中最关键
沉着 , 不 利 于 血 液 循 环 。鼓 励 患 者 多 饮 水 , 增加 尿液 , 以 加
脉滤器植入并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 , 取得 了较好 的疗效 。 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速造影剂的排除 , 达 到内 冲洗 的作用 。指 导患者 多进食 富含
纤维素 、 维生素 的食物 , 如各 种蔬 菜 、 水果等 。保持大便通 畅 , 本组患 者 2 2例 , 男1 5例 , 女 7例 。平 均年
以免便秘腹压增加 , 影 响下肢 静脉 回流及造成 血栓脱 落 。必 要时可服缓泻药 。做好生活及基础护理 , 满足 患者 身心需要 。 3 . 2 心理护理 患者 因为治 疗费用较 高 、 对 疾病认 识不 足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 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 I VC F置人联合 C D T, 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抗凝 、 溶栓治疗 。比较 2组 患者的疗效 , 分析大 、 小腿周径差及静脉 通畅度评分 情况 。结 果 观察组 总有效率 显著高 于对照 组 ( P<0 . 0 5 ) 。2组患 者的
P E I X i n g , HU A N G Y a n , Y U A N Hu i j u n , L I U Y a n g ,
J I Ya h o n g ,ZHANG Z h a n h u a ,XI N Yi n g ( D e p a r t me n t o fNe u r o l o g y ,R e d C r o s s Ho s p i t a l A f f i l i a t d e t o Me di c a l C o l l e g e o fX
c o mb i n e d wi t h c a t h e t e r t h r o mb ol y s i s( C D T)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d e e p v e i n t h r o mb U n i v e r s i t y , * a n,S h a a n x i , 7 1 0 0 5 4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i n f e r i o r v e n a c a v a f i l t e r( I VC F )
s i s .M e t h o d s A t o t a 1 o f 8 0 p a t i e n t s wi t h d e e p v e i n t h r o mb o s i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T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a s t r e a t e d wi t h I VC F c o mb i n e d wi t h CDT .wh i l e t h e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经导管综合性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经导管综合性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
敏现象 ; ③ 均 自愿 签 署 知 情 同 意 书 。 ( 2 ) 排 除标 准 : ① 人 组 前
治 疗 前
治 疗 后
治 疗 前
治 疗 后
3 o天 服 用 抗 凝 药 物 治 疗 ; ②治疗依从性 高 ; ③ 无 严 重 心 功 能 障
碍 。采 用 掷 骰 子 的 方 式 将 患 者 分 为 观 察 组 ( 3 8例 ) 和 对 照 组
下肢静 脉血栓属于潜在性高危疾病 , 若 出 现栓 子 脱 落 的 现 象, 可能诱发肺栓塞 , 甚 至 会 出 现 远 期 静 脉 功 能 损 伤 。有 资 料 指出, 下腔静脉滤器是预 防栓子 脱落 的有效方 式 , 可 将 肺 栓 塞 的发 病 率将 至 0 . 8 ~4 . 8 % ] 。 为 提 高 患 者 的 预 后 生 活 质 量, 本 文 分 析 了下 腔 静 脉 滤 器 植 入 术 联合 经 导 管 综 合 性 治 疗 下
常规护理 , 观察组行优 质护理 , 采 用 焦虑 自评 量表 ( S A S ) 和 抑 郁 自评 量 表 ( S D S ) 评 估 两 组 患者 的 心 理 状 态 , 并 记 录 皮肤 色泽 恢 复
时间、 下肢周径恢 复时间、 住 院 时 间 。结 果 观 察 组 治 疗后 的 S AS和 S D S评 分 分 别 为 ( 2 . 6 9 ±1 . 5 6 ) 、 ( 3 . 6 7 ±1 . 6 2 ) 均 较 对 照 组 低 差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O . 0 5 ) 。 观 察 组 患 者 的 皮 肤 色泽 恢 复 时 间 、 下肢周径恢复 时间、 住 院时间分别为 ( 4 . 5 9 ±1 . 3 8 ) d 、 ( 3 .
赵 莲 , 刘 凤, 袁龙 莉 , 史 小英△ ( 解放 军 第 4 5 2医院消化 内分 泌科 , 成都 6 1 0 0 6 5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综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综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时 进 行 心 理 干 预 ,告 知 滤 器 的 置人 可 降低 P 发生 的风 E
3 8
医学信息 2 1 年 2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0 3卷 第 2期
Me ia Ifr t nF b 2 1 .V 1 3 dc lno mai e 0 0 o. .No2 o 2 .
险,找效果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寻求家庭及社会 的
下腔 静脉滤 器置 入术 + 合疗 法治 综
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护理体会
王金 莲
( 北 医 学院 附属 医 院护理 学院 ,四川 南 充 6 7 0 川 30 0)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股静脉置管溶栓是 目前开展的

滤器 ,使之位于肾静脉和髂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内,再 次造影 ,查看下腔静脉通畅情况及滤器有无移位 ,最后
足 背静脉另输入尿激 酶3 ~5万u,静脉滴注低分子右 O 0 旋糖酐50 l d 0m ,丹参 ̄4 m d q 0 g ,低分子肝索钙50u q 0 0
H q2 , 口服 双 嘧 达莫 ( 生 丁)5 g i。注 意在 尿 激 lh 潘 2r d a r 酶 溶栓 前5 7 停用 阿 司匹林 。 ~d
栓 形成 。
2 . 2饮食指导 给患者配低脂 、高纤维 、高维生素的 食物,禁食生冷硬烫等刺激性食物 ,防止消化道出血 ,
保 持大便 通 畅 ,不 可用 力排 便 ,以免增 加 血液 黏 稠度 及 腹压 ,影 响下肢 静脉 血 液 回流加重 病情 。 2 I 动指 导 告 知患 者及 家属 V F 人前 患者 需 绝 3活 C置
医学信息 2 1 2月 第 2 0 0年 3卷 第 2期
Me ia fr t nF b 2 1 .V 1 3 dc lnomai e . 0 0 o. No2 I o 2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深静脉深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深静脉深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

[ 4 ] 杨胜利 , 何秉贤 , 何作 云, 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 C一反应 蛋 白浓度的变化及 意义 [ J ] . 中 国急救 医学 , 2 0 0 3 , 2 3( 3 ) : 1 3 5 —
1 3 8.
[ 5 ] 张振刚. 心力衰竭的抗 炎治疗 一路还能走多远 [ J ] . 实川临床医 约杂忐 , 2 0 0 3 , 7 ( 3 ): 2 5 . [ 6 ] A l o n s o—Ma r t i n e z J L , L l o r e n t e— Di e z B, E c h e g a r a y — A g a r a M, e t a 1 .
预后 的独立指标 。其原 因可能与 心力 衰竭患 者体 内包 括 T N F — a 、 I L 一 1 及I L - 6等多种细胞 因子激 活 , 刺激 了 C R P分 泌 ,
所 以使得心衰患者体 内 C R P明显升高 , 故本研究选取 C R P作 为另一 个观察 指标 , 结果显示 C R P同样 明显高 于对照组 , 同 时观察 组 C R P与 L V S及 L V D存在 显著 的直线相关 关 系, 可
齐 齐 哈尔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1 4年 第 3 5卷第 1 7期
J o u r n a l o f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c i n e , 2 0 1 4, v 0 l _ 3 5 , N o . 1 7
注: P< O . 0 5存 在统计学差异
见C R P对 于 评 价 舒 张 期 心 衰 患 者 心 室 重 构 程 度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此外 , 本研究对 于观察组 中 N T — p r o B N P与 C R P含 量的相 关性进行分析 , 结 果显 示两 者存 在显 著的 相关关 系 , 即随着 N T — p r o B N P升高 , C l I P含量也 随之明显升高 。 综 上所述 , N T — p r o B N P及 C R P对 于价舒 张期 心室 重构有 着重要 的临床意义 , 临床可 以通 过 N T—p r o B N P及 C R P进行 对 舒张期心衰患 者心室重 构进 行初 步评估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5例分析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5例分析
时 间为 5~ 7 d 。溶 栓期 间监测凝 血功能 ; 每4 8 h行造 影检 查 1 次, 根据造影结果 , 对导 管位置给 予必要 的调 整。如果
可能发 生不同程度 的肺栓塞 ( P E ) , 危及患 者生命 , 且会 导致 高达 7 0 % 以上的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 ( P T S ) , 严重影 响患 者生 活。近年来 , 下腔静脉滤器 ( I V C F ) 植入及 经预置静脉 溶 栓导管 直接溶 栓 ( C D T ) 等方 法在 急性 D V T的治疗 中应 用越 来越 广泛 , 联合应 用既 能避免 近期 P E导致 患者死 亡 ,
1 . 3 观察 指标及 方法 : 观察两 组治疗 后肢体肿 胀情况 及并
发症 , 经溶栓导管造影观察血栓溶解度。
1 . 4 统计学分析 : 统计分析采用 S P S S 1 9 . 0统计软件 。计量 资料 以均数 ± 标准差 ( x ± ) 表示 , 采用单 因素方 差分析及
入联合全身溶栓治疗并进行 比较 , 报告如下 。
・1 3 4 ・
中国中西医结合 急救杂志 2 0 1 4 年3 月第 2 1 卷第 2 期 C h i n J T C MWMC r i t C e , Ma T c h 2 0 1 4 , v o 1 . 2 1 , N o . 2

经验交流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 5例分析
4 2 例( 占7 6 . 3 6 %) , 右下 肢 l 3例 ( 占2 3 . 6 4 %) 。所有 患者均 处于急性期 , 人院前均未进行抗凝或溶栓 治疗 。人 院后按 随
机 原则将 患者分 为两组 , A组 ( I V C F +静脉溶栓 组 ) 2 9例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静脉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我院2017年3月到2019年5月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00例随机各50例选入对照组和试验组。

围术期护理对照组以常规方法完成,试验组以整体护理完成,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时整体护理的应用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静脉溶栓下肢静脉血栓临床护理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是影响下肢血供的常见疾病,患者在发病后通常会有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情况,并且容易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目前临床上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各种方法的应用均容易因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而导致其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因此,本研究根据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实际情况,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0例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2017年3月到2019年5月我院收治,各50例随机选入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3~78岁,平均(42.68±5.94)岁。

试验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24~78岁,平均(42.75±5.82)岁。

基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围术期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增加其对疾病的认知,详细介绍手术流程,对手术注意事项进行讲解,配合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治疗,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等。

试验组实施整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心理状态评估结果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经导管综合性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经导管鞘取栓术及经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
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 年6 月至2010 年6 月我院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联合经导管鞘取栓术及经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36 例患者;结果治疗成功
率99.9%,随访6 个月至2 年,未发生肺栓塞,1 例复发,占2.78%,1 例无效,患肢疼痛及
肿胀无明显缓解,10 天后死于肝肾功能衰竭,未发生肺栓塞,余患者患侧下肢疼痛及肿胀明
显缓解,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复发;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经导管取栓术及经导管直接
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滤器;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导管鞘取栓术;溶栓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一种静脉疾病,影响着大众的生命健康,最致的导致
肺栓塞(PE)。

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恶性肿瘤、创伤、偏瘫、手术后、重症疾
病等长时间的卧床、制动,致使血液流动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1]。

对于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前仍无统一的方法。

如何找到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法,是
目前医疗工作者的责任,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10 年~6月收治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髂股静脉导管鞘取栓术及接触性溶栓术治疗,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6 病例,男27 例,女11 例,年龄38~89 岁,平均年龄61.4岁,临床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全部病例均经B超或MRI检查示,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临床无肺栓塞症状,
患肢肿胀、疼痛;病程:2天~2周。

1.2 方法:
无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及溶栓禁忌症,首先予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及其引流静脉情况,无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情况下,于肾静脉下方1cm-2cm水平,透视下置放永久性巴德公
司(商品名)伞形滤器(图1)。

然后送入导管,于患肢髂总静脉造影,可见静脉呈双轨征,或静脉内充盈缺损,或静脉闭塞,确诊静脉血栓形成(图2)。

遂于患侧股静脉穿刺,沿导丝引入10F~14F导管鞘至血栓段静脉,将导管鞘来回抽动,用负压将血栓吸入导管鞘,经导管鞘将大量的血栓抽吸出体外(图4),反复运用此方法抽栓,直至造影显示静脉通畅,无狭窄
或充盈缺损(图3)。

术毕于患侧静脉远端足背静脉或经导管用尿激酶30~50万单位/天,
总量不超过800~1000万单位,连用三天予以溶栓。

三天造影复查。

术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
6个月。

2 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随访3~24个月,无致命的肺栓塞发生,34例患者患肢疼痛、肿胀明显改善,1例患者2个月后复发,2.78%,经再次经导管鞘取栓及溶栓后,症状缓解;1例无效,
占2.78%,患肢疼痛、肿胀未见明显缓解,10天后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恶性肿瘤、创伤、偏瘫、手术后、重症疾病等长时间的卧床、制动,致使血液流动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

3.2 自从1984年Sniderman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
首创[2]。

我们采用较粗的导管鞘作为抽栓工具这样能尽可能抽吸血管内血栓,其优点有:①
微创损伤小,不用手术切开血管;②操作方便。

即使这样,血管内栓塞仍是无法完全抽干净,药物溶栓是必需的,我们选用经导管或导管鞘直接接触性溶栓,让药物尽可能接触血栓,从
而达到溶栓的最好效果。

3.3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为取栓、溶栓起到保护伞的作用,其适应证:美国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Radiology, SIR)永久性滤器应用指南[3]概括为:
3.3.1 绝对适应证①存在抗凝禁忌证的下肢DVT患者,已发生PE或血栓为中心性,脱落风
险较大;②抗凝失败,包括抗凝中再次发生PE和抗凝治疗无法达到标准剂量者;③抗凝中
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严重出血、肝素致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症和皮肤坏死。

3.3.2 相对适应证①下腔静脉或髂股静脉血栓或有漂浮性血栓,但未发生PE;②虽已进行
标准的抗凝治疗,但血栓仍不断生成;③已发生PE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中,出现晕厥、行走
不稳、依从性差;④严重肺栓塞,下肢深静脉内仍有血栓,再发PE的几率较大;⑤已放置
滤器患者再发PE;⑥心肺功能严重障碍的下肢DVT患者;⑦近期接受大手术的DVT患者;⑨妊娠期发生中心型血栓;⑩下肢DVT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有争议)。

经导管鞘取栓术是一种物理性抽吸血栓,在操作过程中肯定会引起血栓的脱落,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是必须。

3.4 滤器选择该组病人多为恶性肿瘤引起的,生存期较短,比较适合植入永久性滤器。

3.5 并发症[4] ①下腔静脉阻塞1例,占2.78%,下腔静脉阻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因为经
导管鞘取栓术是一种物理性操作,引起下腔静脉阻塞是难免的;②肺栓塞和肺栓塞复发;
③滤器移位、折断;④滤器支脚穿透血管管壁;⑤血管壁及血管内膜损伤:经导管鞘取栓
术是使用较粗的(10F~14F)导管鞘,在来回抽动导管鞘时会损伤血管内膜;⑥出血:溶栓
或抗凝治疗最严重并发症是引起出血[2]。

其他包括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如麻醉剂、造影剂过敏、穿刺血肿及导管、导丝打折、折断等。

恶性肿瘤所致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因为恶性肿瘤体质较弱,免疫力低下,往往经受不住外
科手术及麻醉打击,另外恶性肿瘤生存期较短的特性,下腔静脉植入永久性滤器联合经导管
鞘取栓术及经导管溶栓术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特点,应成为临床上首选的
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孟庆建,马磊,郭叔毅,陈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中西
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5,9(3)3:213-215.
[2] 顾建平.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处理[H].郑州:全国第四届介入治疗并发症学术
研讨会暨河南省介入治疗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9.6:70-76.
[3] Grassi CJ,Swan TL,Cardella JF,et al. 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permanent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3,14(9 Pt 2):S271-S275?
[4] 李麟荪,贺树能,邹英华.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