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研究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引言:残留溶剂是指在制药、食品、化妆品、印刷等工业生产过程中可能残留在最终产品中的有机溶剂。
残留溶剂的检测和分析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的方案,确保该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检测残留溶剂。
一、验证目的和范围1.验证目的:验证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灵敏度和线性范围等性能指标。
2.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的验证。
二、验证实验设计1.准备样品:收集一批含有已知浓度残留溶剂的样品,确保样品的浓度分布能够覆盖方法的线性范围。
2.准备溶剂标准品:根据实际需要,准备残留溶剂的标准品,浓度与样品中的残留溶剂浓度相对应。
3.确定分析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用的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确保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残留溶剂。
4.验证参数:(1)准确性:通过对样品添加已知浓度的残留溶剂标准品,并进行多次重复测定,计算准确度参数。
(2)精密度:通过对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计算精密度参数。
(3)特异性:通过对样品进行干扰试验,判断分析方法是否能够准确检测出残留溶剂。
(4)灵敏度:通过对样品进行逐步稀释,测定最低检测限,并评估方法的灵敏度。
(5)线性范围:通过对样品不同浓度的残留溶剂进行测定,并绘制标准曲线,估算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三、验证结果和数据分析1.准确性参数:根据重复测定数据,计算准确度参数,如相对标准偏差(RSD)和回收率。
2.精密度参数:根据重复测定数据,计算精密度参数,如RSD。
3.特异性结果:记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是否能够准确检测出残留溶剂。
4.灵敏度结果:记录最低检测限,并评估方法的灵敏度。
5.线性范围结果:通过绘制标准曲线,记录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四、验证结论和建议1.准确性和精密度:根据验证结果,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接受范围。
2.特异性:确认方法的特异性,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物。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DOC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DOC一、目的和范围该验证方案的目的是验证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其在实际样品中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该验证方案适用于分析实验室中使用的残留溶剂分析方法,包括仪器和设备的检验的验证。
二、实验室设备和试剂1.装备:(1)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2)气相色谱仪(GC)(3)质谱仪(MS)2.试剂:(1)残留溶剂标准物质(2)气相色谱柱(3)质谱校准物三、验证参数1.准确性:通过添加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到实际样品中,检测其残留浓度与添加浓度之间的差异来评估方法的准确性。
2.精密性:通过重复测定同一样品多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评价方法的精确性和重复性。
3.线性范围:通过在一系列浓度范围内测定溶剂标准物质的浓度,并绘制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回归曲线来评估方法的线性范围。
4.检出限和定量限:通过测定稀释系列标准物质的峰高或峰面积,并根据信号噪声比进行计算来确定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四、方法验证步骤1.准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溶剂标准物质,尽量覆盖预计样品中的溶剂浓度范围。
2.对每个标准物质进行HPLC、GC和MS的分析,记录峰高或峰面积。
3.根据测定结果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4.确定方法的线性范围,并计算线性回归曲线的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
5.随机选择多个实际样品并进行多次测定(至少3次),计算RSD。
6.将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添加到实际样品中,分析其残留浓度,并与已知浓度进行比较,计算准确性。
7.测定不同浓度的稀释系列标准物质的峰高或峰面积,并计算检出限和定量限。
8.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五、验证结果与评价根据验证结果,对方法的准确性、精密性、线性、检出限和定量限进行评价。
如果结果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则证明方法可靠且可应用于实际样品中。
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对方法进行修正或重新验证。
六、记录和报告将验证过程的所有数据、结果和评价进行详细记录,形成验证报告。
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

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残留溶剂是指在其中一种溶剂处理过程中,溶剂不能完全挥发,残留在处理物中的化合物。
残留溶剂的测试和分析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个关于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的简要说明,包含实验步骤、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估等。
1.实验目的:验证残留溶剂的测试方法是否准确可靠,适用于特定产品或材料的检测。
2.实验步骤:2.1样品准备:选取代表性的产品样品或材料样品,并按照标准或法规的要求制备样品。
2.2定量添加溶剂: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向样品中添加已知浓度的溶剂,以模拟实际环境中的残留情况。
2.3提取和浓缩:使用适当的提取方法(如固相萃取、溶剂萃取等)将残留溶剂从样品中提取出来,并将提取液浓缩。
2.4仪器分析:使用适当的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对浓缩后的提取液进行定量分析。
3.仪器设备:3.1分析仪器: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等。
3.2样品制备设备:如研磨仪、超声波清洗器、离心机等,用于样品制备和处理。
4.数据处理:4.1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已知浓度的溶剂标准品,利用分析仪器进行测定,得到残留溶剂的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4.2样品测定:将提取液注入分析仪器,进行测定。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残留溶剂的浓度。
5.结果评估:5.1方法验证: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残留溶剂的测试方法是否能准确测定残留溶剂的浓度,并评估方法的重复性和精密度。
5.2检出限和定量限: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测定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评估方法的敏感度和适用范围。
5.3结果分析:对于不同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评估残留溶剂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5.4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对于残留溶剂测试方法的验证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以上为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的简要说明,具体实验细节和方法参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残留溶剂GC检查方法的设计验证

02
溶剂
03
温度
04
不分流进样
05
顶空瓶体积
八、提高灵敏度
利用盐析作用,即在水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硫酸钠)来改变挥发性组分的分配系数。常用高浓度,甚至用饱和浓度。盐析作用对极性组分的影响远大于对非极性组分的影响。
例如在水溶液样品溶剂中加入0.01mol/L氯化钠溶液可使甲醇、乙醇灵敏度提高5倍(这种方法不常用)。
不可研磨样品,必须原态取样
01
不可超声、不能加热溶解样品
02
样品置顶空瓶中压盖后可以超声、加热
03
样品与对照品配制方法一致,避免基质效应
04
前述三类溶剂取样量尽可能大,至少0.1g/ml
05
四、供试品制备
01
进样方式首选顶空,基线干净
02
卤代烃直接进样容易灭火
五、进样方式
ICH限度并不是最高要求
不主张使用污染性大、毒性大的溶媒!
前述三类溶剂如果顶空进样应选择K小的溶媒!
其次溶媒是否能溶解待测溶剂?
水、DMF、DMSO、不挥发酸碱溶液,不可使用盐酸液和氨水,顶空进样可选择在80~90°C加热能溶解样品的试剂。
苯、甲苯、三氯甲烷等水溶性不好的溶剂,可先用少量乙醇或甲醇溶解待查溶剂再用水稀释。
三、溶媒
直接进样:
水、合适的有机溶媒或混合液。对于非极性色谱柱,水对柱有影响,会缩短柱的使用寿命。
A
B
顶空小平加盖后可超声加热助溶
有报道加5%SDS助溶。
助溶方式:
不可超声或加热助溶* ,以免残留溶剂挥发;如果顶空进样,样品置顶空瓶封盖之后可以超声或加热溶解。
大颗粒样品不可以研磨取样,只能取原态样品(或冷冻粉碎)。
残留溶剂方法验证方案

残留溶剂方法验证方案残留溶剂方法验证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检测和确定样品中残留的溶剂成分。
该方法主要通过提取和分离样品中的残留溶剂,并使用合适的分析仪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介绍残留溶剂方法验证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验证步骤1. 确定验证的目的和范围:首先需要明确验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残留溶剂,以及残留溶剂的种类和含量。
范围包括验证的样品类型、溶剂种类、检测限和精确度要求等。
2. 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溶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浸提、固相微萃取、超声波提取等。
3. 分离和纯化:通过色谱技术或其他适当的分离方法,将提取得到的样品中的残留溶剂与其他组分分离开来,以便后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 分析仪器的选择和校准:选择合适的分析仪器进行残留溶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仪器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等。
在使用仪器前,需要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仪器的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残留溶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比对样品中残留溶剂的特征峰和质谱图,与标准品进行对比,确定残留溶剂的种类。
定量分析则是通过仪器的响应因子和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残留溶剂的含量。
6. 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确定残留溶剂的含量是否符合规定的限量要求。
同时还要对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定,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回收率等指标。
7. 报告编制和归档:根据验证结果,编制验证报告,并将相关数据和记录进行归档。
报告中应包括验证的目的和范围、方法和仪器的选择、样品处理过程、分析结果和评价等内容。
二、注意事项1. 样品的选择和处理:样品应代表性,并且要注意样品的保存和处理方法,避免对残留溶剂的蒸发和降解。
2. 仪器的校准和验证:在使用仪器前,需要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

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
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方法:
1. 气相色谱法(GC):将样品中的残留溶剂蒸发并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根据溶剂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2. 液相色谱法(HPLC):将样品中的残留溶剂溶解,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根据溶剂的峰面积和峰高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3. 红外光谱法(IR):通过将样品与红外辐射光相互作用,根据溶剂在红外光谱中的特征吸收峰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4. 质谱法(MS):将样品中的溶剂分离并通过质谱仪进行分析,根据溶剂的分子质量和质谱图谱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5. 核磁共振法(NMR):通过核磁共振仪将样品中的溶剂与磁场相互作用,根据溶剂的核磁共振峰来判断溶剂的存在与浓度。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需考虑样品的性质、检测的目的以及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要求等因素。
药品残留溶剂研究报告

药品残留溶剂研究报告药品残留溶剂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药品在制造过程中的残留溶剂情况,为生产药品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样品采集:选择市面上常见的药品进行采样,确保样品能够代表一定范围内的药品种类。
2.溶剂提取:将药品样品中的溶剂提取出来,利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提取。
3.浓缩:采用浓缩方法将提取的溶剂浓缩到一定程度,以便后续分析。
4.仪器分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进行溶剂成分的分析,了解残留溶剂的成分和含量。
三、研究结果经过样品采集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多种药品中普遍存在残留溶剂现象。
在所采集的样品中,有80%的药品含有残留溶剂。
2.常见的残留溶剂有甲苯、乙酸乙酯、丙酮等。
这些溶剂通常用于药品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有助于提高药品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3.残留溶剂的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经过仔细测量和分析,发现残留溶剂的含量普遍在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4.不同药品种类的残留溶剂有所差异。
根据对不同药品样品的分析,发现不同药品种类的残留溶剂成分和含量有所不同,这可能与药品的制造工艺和原料有关。
四、研究结论1.药品在制造过程中常常使用残留溶剂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效果。
2.残留溶剂的含量通常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3.不同药品种类的残留溶剂成分和含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控制。
五、研究建议1.加强对药品制造过程中残留溶剂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
2.进一步研究残留溶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3.对不同药品种类的残留溶剂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监管和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关于药品残留溶剂的研究报告,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残留溶剂的测定方法

• (2)配制浓度的确定 • 限度检查:对照品溶液浓度一般配制成要求的限度浓
度即可。 • 定量测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应根据被测样品中残留
溶剂的实际浓度而定。浓度相差最好不超过两倍为宜。 必要时,应重新调整 。 • 药典上规定供试品取样量为0.1~1g,最好不超过0.5g, 取样量越大,灵敏度越高,但回收率越不容易符合要 求。
▪ 缺点:需要特定的顶空进样装置,成本较高,对沸点 较高的溶剂检测灵敏度不够,一般多应用于沸点100℃ 以下的溶剂
• 现一般采用自动顶空进样器
(2)直接进样
• 指将样品定量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准确量取适量注入气 相色谱仪测定溶剂残留量的进样方法。进样体积一般 为2μL 以下。本法为通常采用的方法,适用于受热不易 分解的样品
通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置换室内的空气, 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是以建筑物内的污染物 为主要控制对象的。
根据换气方法不同可分为排风和送风。排 风是在局部地点或整个房间把不符合卫生标 准的污染空气直接或经过处理后排至室外; 送风是把新鲜或经过处理的空气送入室内。
对于为排风和送风设置的管道及设备等装 置分别称为排风系统和送风系统,统称为通 风系统。
• 2.进样方式 (1)顶空进样 • 顶空进样又分为溶液顶空和固体顶空。一般采用溶液
顶空,就是将样品溶解于适当溶剂中,置顶空瓶中保温 一定时间,使残留溶剂在两相中达到气液平衡,定量取气 体进样测定。
▪ 优点: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避免组分分解;减少溶解 样品的溶剂量和样品本身对色谱系统的干扰和污染, 缩短分析时间,增加色谱柱的寿命。
(二).如何根据已有的方法进行残留溶剂 的检测?
• 1.根据质量标准确定实验方案
• 主要是实验条件的选择(选择测定方法,选择色谱柱、 检测器、进样器等,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一般要求控制在几个至几千个ppm之间,属于微量或痕量测定,与常量测定有着不同的特点。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对测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通过对最近一段申报资料的审评,经常发现在残留溶剂的检查方法尚不合理的情况下,若样品的色谱图中未出现溶剂峰,也未经其它系统验证,研究者就简单地作出样品无该溶剂残留的结论,进而不将其残留定入质量标准,药检所也不再进行复核。
针对这种情况,从审评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评价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合理性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各位业内同仁交流。
有机残留溶剂检查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评价色谱系统的适用性和方法学验证资料遵循与液相色谱方法评价相同的原则,不再赘述。
与液相方法不同的是,气相色谱有多种进样方式,残留溶剂检查常用直接进样法或顶空进样法。
针对这两种进样方法不同的特点,评价方法合理性的要点应有所不同。
对于直接进样法,应着重评价方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
目前已普遍用毛细管柱取代填充柱,因为毛细管柱的柱效高,其灵敏度也较填充柱大为提高。
但由于毛细管柱直接进样的体积小,一般仅几微升,即使提高供试溶液的浓度,对于测定限量极低的溶剂(如: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等)及对FID检测器响应低的溶剂(如:含氯的溶剂),其检测限一般接近或高于限量,灵敏度难以满足测定的需要。
测定此类溶剂最好采用顶空进样法,对含卤素的溶剂可改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进样量小也易造成进样重复性差,采用内标法较外标法的结果更为准确。
顶空进样法是将大量样品中的残留溶剂富集在顶空瓶上层的气体中,对绝大多数有机溶剂而言,灵敏度较直接进样法大为提高,但顶空进样系统中存在气液两相的平衡问题,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增多。
评价方法是否合理,应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顶空条件:顶空瓶的平衡温度和时间是最重要的参数,根据溶解样品的溶剂和待测溶剂的不同性质,达到气液平衡所需的温度和时间可能不同,应有试验数据作为选择的依据,但在申报资料中一般都未提及。
判断顶空条件是否适用,一般的规律是:顶空瓶的平衡温度应低于溶解样品所用溶剂的沸点10℃以下,能满足检测灵敏度即可;对于沸点过高的溶剂,如DMF、DMSO、聚乙二醇等,用顶空进样测定的灵敏度不如直接进样,不适宜采用顶空法;顶空瓶的平衡时间一般应为30至60分钟,才能保证气液两相达到稳态平衡。
2)供试品和对照品是否平行:由于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液体部分状态不完全一致而造成的基质效应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基质效应,但目前在国内的申报资料中较少见到,其原因可能是方法较为繁琐,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样品,对新药研发初期样品量较少的情况或一些贵重的药品不太适用。
如果申报资料中提供了回收率数据,就容易判断基质效应的大小,但由于目前对此没有强制要求,大多数资料都未对回收率进行研究。
因此在评价方法时,至少应要求对照品和供试品采用相同的溶剂溶解,且液体部分的体积应完全一致。
3)重复性:由于顶空进样法存在气液平衡和气体进样的问题,粗放度较大,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要求是:内标法连续五次进样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外标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欧洲药典则要求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因此重复性应密切关注。
此外,无论是直接进样或顶空进样,都应尽量使供试液中的样品完全溶解,否则当残留溶剂被包裹在样品晶格中时就不能被检测出来,可能造成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
对溶解性差的样品,可采用不挥发性酸或碱的溶液、高沸点的有机溶剂、混合溶剂等来溶解样品,即使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可能被破坏,只要待测的残留溶剂不被破坏(如:测定酯类溶剂不能采用酸或碱溶液,以免发生分解)且样品的热分解产物不影响测定,那么方法也是可以认可的。
如果确实有一些药物采用上述条件都不能达到溶解,则可考虑采用充分研磨或超声的方法破坏药物的结构,使其中的残留有机溶剂释放出来,当然,这种情况下一般应注意进行相应的方法学验证以确定方法的可行性。
在国外药典中,对残留溶剂检查的规定有所不同,其中以欧洲药典对残溶检查的要求最为严格,它建立了两个极性不同的色谱系统,对色谱系统的选择、色谱条件、溶液的配制方法、系统适用性试验、方法学验证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以保证样品中所有的残留溶剂都能被逐一的、准确的检测出来,避免发生遗漏的情况;根据样品的具体情况选用其中一个系统测定后,还必须用另一系统加以验证,以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欧洲药典的残溶检查方法看似繁琐、呆板,但在其严谨、严格的框架下,结果的可信度、准确度、专属性、耐用性大大提高,值得我们研发者和评价者共同借鉴。
一、概述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按有机溶剂的毒性和对环境的危害,ICH将有机溶剂分为避免使用、限制使用、低毒和毒性依据尚不足四种情况。
因残留溶剂会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故需对其进行研究。
二、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残留溶剂的测定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推荐使用毛细管色谱柱-顶空进样系统,当然也可以使用普通填充柱,溶液直接进样方法。
对不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如N-甲基吡咯烷酮等可采用其它方法,如离子色谱法等。
测定残留溶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定被测的有机溶剂、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制备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选择合适的进样方法和满足检测灵敏度要求的检测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确定被测的有机溶剂根据制备工艺确定被测有机溶剂的范围。
通常应对制备工艺过程中使用的二类以上溶剂和重结晶用溶剂,以及根据工艺特点要求的其它溶剂进行残留量的研究。
建议对合成最后三步使用的三类溶剂也进行研究,这样能更好地对未知峰进行归属;对制剂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也建议考察其残留情况,特别是缓、控释微丸包衣过程使用的有机溶剂更应引起注意。
残留溶剂的限度要求同ICH的规定。
2、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按照相似相溶的原理选择色谱柱。
毛细管柱有极性柱、非极性柱、弱极性柱和中等极性柱。
填充柱有高分子多孔小球或涂渍适宜固定液的填充柱。
测定含氮的碱性有机溶剂时,由于普通气相色谱仪的不锈钢管路、进样器衬管等对有机胺等含氮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致使其检出的灵敏度降低。
通常采用弱极性色谱柱或经碱处理过的色谱柱分析含氮的碱性有机溶剂,如果采用胺分析专用柱进行分析,则效果更好。
3、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制备顶空进样方法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的药物,可采用DMF、DMSO或其他适宜溶剂。
溶液直接进样方法用水或合适的溶剂溶解样品。
制备供试品的溶剂的选择应兼顾供试品和被测有机溶剂的溶解度,且所用溶剂应不干扰被测有机溶剂的测定。
水是首选溶剂,特别是顶空进样系统。
因为水中不含有机溶剂,故干扰较少,且在FID检测器上,以水为溶剂时,各残留溶剂的灵敏度最高。
当药物不溶于水时,可加入适当的酸或碱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最好选用不挥发的酸或碱。
以DMSO等为溶剂时,可加入一定量的水以增加检测的灵敏度,或用盐析的方法增加灵敏度。
测定含氮的碱性溶剂时,供试品溶液应不呈酸性,以免被测物与酸反应后不易汽化。
对照品的制备方法应与供试品的制备方法相同。
在申报资料中发现对照品(溶液)为直接进样,供试品则为固体直接顶空进样,供试品和对照品不但制备方法不同,而且进样方法和进样量也不同,无法进行比较。
提请申报单位注意。
4、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浓度的确定配制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应满足定量测定的需要,一般供试品取样量在0.1~1g之间。
限度检查时对照品溶液的浓度可按规定的限度配制,定量测定时按实际残留量配制,浓度相差最好以不超过2倍为宜。
5、检测器的选择一般选用FID检测器,对含卤素的有机溶剂如氯仿等,采用ECD检测器可得到更高的灵敏度。
通常可根据药物溶剂的残留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当需要检查的有机溶剂数量不多,且极性差异较小时,可选择毛细管色谱柱-顶空进样-等温法。
当需要检查的有机溶剂数量较多,且极性、沸点差异较大时,可选择毛细管色谱柱-顶空进样-程序升温法;也可选择填充柱或适宜极性的毛细管柱直接进样法。
限度检查(一类、部分二类溶剂)时采用内标法或外标法;定量测定(含量超过0.1%的二类或需要定量控制的三类溶剂)时采用内标法或标准加入法。
顶空进样法还要对顶空温度和顶空时间进行选择。
顶空温度应根据溶解供试品溶剂的特性及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沸点选择。
以水为溶剂及测定低沸点残留溶剂时,顶空温度不宜超过85℃;测定沸点较高的残留溶剂时,通常选择较高的顶空温度;但此时应兼顾供试品的热分解特性,尽量避免供试品产生的挥发性热分解产物干扰测定结果。
以DMSO为溶剂时,顶空温度不宜超过115℃。
例如,在申报资料中发现,以水为溶剂,顶空温度为100℃,柱温60℃,结果高浓度的乙腈比低浓度的二氯甲烷的峰面积还小,原因是顶空温度太高,大量的水被蒸发(或浓度被稀释),随着水蒸汽的凝结,在水中溶解度大的乙腈的灵敏度下降,产生了与事实不符的实验结果。
顶空时间是要确保供试品溶液的气-液两相达到平衡,一般通过测定顶空时间与顶空气体浓度的浓度—时间曲线来确定。
顶空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0~45分钟,如果超过60min,可能引起顶空瓶的气密性变差,导致定量的准确性降低。
如果平衡时间选择10分钟,就不能保证气-液两相达到平衡。
注意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使用相同的顶空条件。
甲酰胺、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等不适宜用顶空法测定。
三、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验证1、系统适用性试验柱效:用被测物的色谱峰计算,填充柱法的理论板数应大于1000,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应大于5000。
分离度:色谱图中被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重复性: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被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以外标法测定时,所得被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10%。
2、准确度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9个测定结果。
设计三个不同的浓度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含量测定的回收率应大于98%。
进行回收率试验时,由于采用顶空进样系统,供试品与对照品处于不完全相同的基质中,此时应考虑气-液平衡过程中的基质效应。
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供试品溶液基质与对照品溶液基质不同所致的基质效应的影响,故通常采用标准加入法验证定量方法的准确性。
当标准加入法与其它定量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标准加入法的结果为准。
标准加入法为精密称(量)取被测定的残留溶剂对照品适量,配制成适当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取一定量精密加入到供试品溶液中,根据外标法或内标法测定残留留剂的含量,再扣除加入的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即得供试液溶液中残留溶剂的含量;或按下式计算残留溶剂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