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与记忆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与记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艺术创作,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意义。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与记忆,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变迁和人类的情感,更让我们反思和珍视历史的教训和文化传承。
一、历史意义的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历史事件:许多文学作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人物的生活遭遇和情感表达,展现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比如《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家族的沉浮,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如传统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
这些元素通过作品的表现和传播,得以延续和传承,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3. 塑造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再现和塑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刻画,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二、记忆的意义与作用文学作品中的记忆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表达和传达。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1. 记忆历史事件:文学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原因结果,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变迁。
比如《水浒传》通过对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引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性善恶的思考。
2. 传递情感共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触动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文学作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更加珍视生命的可贵和情感的真挚。
文学作品的时代精神

文学作品的时代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呈现和传承。
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文学作品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反过来,文学作品也成为了时代精神的缩影和代言。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准确地反映和传达不同时代的精神。
一、古代文学与时代精神古代文学是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文学作品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传承与思想启迪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反复诉说和诠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如仁、义、和、礼等,使人们坚定信念,传承美德,激发思考和启迪智慧。
2. 社会风貌与道德规范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社会风貌和道德规范是对古代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展现了时代的生活面貌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3. 宏大叙事与历史记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以宏大的叙事形式,讲述古代历史中的伟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
这些作品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生动的再现,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
二、现代文学与时代精神现代文学是在近现代以来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它秉承着新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现代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写作风格,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和批判,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使人们对社会变革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2. 个体心理与情感表达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个体心理和情感的描绘十分细腻,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我,唤起内心的共鸣和思索。
3. 跨文化与多元并存现代文学作品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了跨文化的特点。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内涵。
三、当代文学与时代精神当代文学是以当代社会为背景和写作对象的文学作品,它直接面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与现实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与现实文学,犹如一面映照人类社会的镜子,既承载着过去的历史记忆,又反映着当下的现实状况。
当我们翻开一本本经典的文学著作,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不同的时代和社会。
历史,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许多文学作品以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特点。
比如《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为背景,描绘了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局面。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各路英雄豪杰的智勇较量,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残酷。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历史的演进。
再如《红楼梦》,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但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的描写,间接地反映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
书中的人物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礼教束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命运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家族的命运又受到整个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挣扎。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并非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
作者通过艺术加工,赋予历史以生命和情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内涵。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它能够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然而,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现实的反映者。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展现。
比如,当代作家余华的《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福贵饱经沧桑的一生。
福贵经历了家庭的兴衰、社会的变革,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这部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与坚韧,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不屈不挠。
还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以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展现了当代社会中小人物的无奈和困惑。
作品中的主人公小林,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工作晋升等问题而烦恼奔波。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通过描写人物、情节和环境等元素,作家能够将读者带入到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风貌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中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相互交织的关系。
一、《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被誉为19世纪法国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法国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时期,背景是拿破仑时代的法国。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青年朱丽安·索雷尔为了逃离贫困的家庭背景,通过学习努力,最终步入上流社会的故事。
它准确地描绘了当时法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矛盾,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追求与改变。
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的特征和时代的氛围。
二、《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弗拉基米尔·沙林的作品,这部小说以苏联二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战争年代中的人们的生活和困境。
小说描绘了每个人物的心路历程和身心压力,呈现出在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小说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深入揭示出时代精神的变迁和当时苏联人民面对战争的坚韧与勇敢。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史诗,更是对当时苏联社会和人民命运的深度思考。
三、《1984》《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科幻小说,出版于1949年。
这部小说以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没有个体自由和思想独立的世界。
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这个世界中试图寻找自由和人性的存在。
这部小说作为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对极权统治的揭示,警示了人们对权力滥用和个体自由的珍视。
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和政治氛围,道出了作家对社会的忧虑和对人类价值的思考。
结语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是作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的重现和对精神内涵的表达,作家能够呈现出当时社会和人们的真实面貌。
文学与历史解读作品中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

文学与历史解读作品中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文学与历史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而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常常被用来解读作品。
历史背景揭示了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背景信息,而时代精神则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并通过其中的两个经典作品进行解读。
历史背景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发生的事情。
历史背景包括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经典小说《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作品,它通过描绘贾家的兴衰变迁,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腐败。
作品中丰富的历史背景使读者更加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而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心理。
时代精神则是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精神氛围。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潮,而这些思潮会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
例如,在《鲁宾逊漂流记》这部作品中,作者丹尼尔·笛福通过描述主人公鲁宾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反映了17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作品中鲁宾逊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自然的探索,都是当时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的体现。
可以看出,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作品的关键线索。
同时,通过对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的解读,读者也能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
这种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领略文学的魅力,还能够拓宽我们的历史眼界。
除了《红楼梦》和《鲁宾逊漂流记》外,还有许多其他作品也通过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来进行解读。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通过揭示丹麦王室的堕落和复仇主题,反映了16世纪英国的政治腐败和内战时期的动荡。
同时,奥威尔的《1984》则以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探讨了个人自由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
这些作品都利用了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向读者传递了强烈的思想和情感。
总而言之,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它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内容和主题。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古代文学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观和时代精神。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而时代精神则是特定时期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表达。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时代的思考。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的描写和解读上。
例如,《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它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解读。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力图还原历史真相。
这种历史观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历史客观性的追求和对历史真相的关注。
与此相对应的是,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也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情感。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非常复杂。
他既批评了秦始皇的暴政和残忍,又赞扬了他的统一和法制建设。
这种评价的复杂性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认识,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时代精神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主题、情感和价值观上。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念。
例如,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唐诗以婉约、豪放、抒情为主要特点,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时代精神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自由氛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生价值和情感表达的关注。
另一个例子是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戏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以人性和命运为主题,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命运的无常。
这种时代精神体现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观和时代精神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历史观是时代精神的基础,时代精神则是历史观的具体表现。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对时代的思考,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
历史文化背景对文学题材有深远影响,如古代神 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都是重要的文学题材来源。
社会习俗与风尚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当时社会的习俗与风尚,如礼 仪、节庆、婚丧嫁娶等。
文化背景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人物塑造
文化背景影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人物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有所不同。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 景与时代精神
汇报人:XX 2024-01-18
目录
• 引言 •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 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精神 • 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 时代精神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
的互动关系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时代精神的关系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文化背景对文 学作品的重要影响,但对于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仍需要更加深入的 研究。未来可以进一步关注不同地域 、民族、语言等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 品,探讨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 及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各自的文化传统 和社会现实。
研究目的和意义
01
揭示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 背景,揭示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更好地理解文学 作品。
02
传承和弘扬时代精神
文学作品是时代精神的载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 可以传承和弘扬时代精神,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03
促进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 精神,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 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认识。
文学作品对时代精神的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与记忆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与记忆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记录历史、传承记忆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远影响。
同时,文学作品也是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反思,它们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历史的故事和情感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体验历史,思考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历史。
首先,文学作品在历史意义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而文学作品则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真实细节和背后的人性故事。
比如《红楼梦》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通过对清代封建社会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这些描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清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还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样,像《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让我们对古代社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文学作品在记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是人类的记忆,而文学作品则是历史的载体。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传递给后代,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
比如《1984》这部小说,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让我们对历史上的极权主义政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种记忆的传递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历史教训的警示。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艺术的手法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历史。
文学作品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呈现,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来展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比如《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通过对拿破仑战争和俄国社会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
这种体验式的阅读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认同。
总之,文学作品在历史意义和记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历史故事和情感的传递,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深远影响;通过艺术的手法,让我们更好地体验历史。
文学与时代精神的关联
文学与时代精神的关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文学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对现实生活和人类体验的思考、观察和感悟。
而时代精神则是指某个特定时代下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和文化氛围。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时代精神的关联,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文学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性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创作和传播中不可忽视地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体验,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人们的思想倾向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的不同态度。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某个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准则等。
二、文学与时代精神的互相影响一方面,文学作品对时代精神具有引导和塑造的作用。
作为艺术的一种,文学创作往往会关注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创作表达作家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这一过程不仅会引发读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还能够激发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推动时代精神的发展。
例如,文学作品《呐喊》通过对底层劳动者生活状况的真实揭示,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人文关怀的思考,进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另一方面,时代精神也对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当时社会的思潮和文化氛围的感染,这些因素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例如,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就受到了当时工业化和大战等事件的冲击,作品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革新。
时代精神的变迁不仅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习惯和接受程度。
三、文学在不同时代的变革与传承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点,体现了文学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表现出各自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然而,尽管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文学作为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存在和意义。
同时,在时代变迁的背后,文学也保留了对过去文学的交织与传承。
中外影视史中的历史意识与记忆建构
中外影视史中的历史意识与记忆建构在中外影视史中,历史意识与记忆建构是一个重要而广泛探讨的话题。
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历史的片段,引发观众对于历史意义的思考和对于记忆建构的关注。
首先,在中外影视史中,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和反思。
影视作品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塑造历史人物以及描绘历史背景,向观众传达关于历史的信息和观点。
历史意识的建构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其中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准确呈现、对历史背景的真实刻画以及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合理塑造等。
影视作品通过这些手段,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思考历史意义,并从中获得启示。
其次,记忆建构是指通过影视作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再现和塑造,以实现对历史记忆的建构和重建。
在影视作品中,历史记忆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以及对历史场景的还原来展现的。
同时,记忆建构也与历史意识密不可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呈现,影视作品能够调动观众的情感和认知,使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
在中外影视史中,历史意识与记忆建构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影视作品是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历史场景中,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历史意识与记忆建构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并使他们通过影视作品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另外,历史意识与记忆建构也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中外影视史中的历史意识与记忆建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影视作品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曲解和误导,甚至有意篡改历史事实。
这种现象可能会混淆观众的历史意识和记忆建构,导致不正确的历史观念。
其次,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导向及编剧的主观创作意图可能会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呈现产生偏颇的影响,使历史意识和记忆建构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
此外,观众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也会对历史意识和记忆建构产生影响,不同的观众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解读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影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
[摘要]关于记忆的探讨近年逐渐成为中国问题研究的显学。
《红高粱》的电影和文学原著都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经典记忆。
创作者以与时代相呼应的主观创新带动着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和视听表达,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形塑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中国乡村的生活传奇和抗战记忆。
电影与小说相谐相生、相得益彰,共同彰显了8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一代创新求变的时代精神。
本文重看经典,体味一代人的精神,并对当今电影现状进行反思。
[关键词]《红高粱》;张艺谋;莫言;历史记忆;80年代关于记忆的探讨近年来似乎成为中国问题研究的显学,不仅学术领域对其更加重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也不断有重温经典、文化印记类型的节目推出。
文学作品与电影都是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于特定的时代,并借由文字和影像抒发着时代的心声。
文学作品又是电影的重要改编来源,为其提供故事和精神养分,也让自身在大银幕上焕发新生。
国外优秀文学作品成就电影精品的实例很多,而在国内,提及文学原作与电影同样享有经典地位的作品,首推《红高粱》。
《红高粱》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改编自莫言1986
年在《人民文学》和《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
影片1987年发行后,在第二年不仅斩获了国内金鸡、百花的“最佳故事片奖”,还获得了西德第38届柏林影展金熊奖,成为第一部中国人拍摄的在国际四大影展中获得最高奖的作品。
莫言这位文坛新人也借由电影的成功为国外学界所关注,随后他的作品在海外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译介,为之后赢得诺贝尔文学奖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两位30出头的年轻人走向世界舞台的起点,而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认可和关注,笔者认为正是得益于两人那种自由洒脱与时代相呼应的重述历史和传统的激情。
一、莫言传奇式的新历史主义写作创新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我爷爷”“我奶奶”身上的生活和抗日传奇故事。
小说的构思来源于1938年真实发生在莫言家乡山东高密的“孙家口伏击战”和“公婆庙惨案”,这也是后来张艺谋电影拍摄的外景地。
在两部小说近10万字的描述中,历史的真实被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常规的时间叙事被回忆不停打断,抗日题材作家常常采用的对恢宏而残酷的战争场景的描述以及对正面人物的讴歌在其中消失殆尽,转而呈现给读者的是传奇般的乡村生活和鱼龙混杂的各色人物。
历史记载的伏击战的主角国民党游击队的曹克明被“我爷爷”
余占鳌这个匪气十足的人物所取代,他平日强抢强占,但在日本人欺凌中国老百姓时扯旗抗日,被人们敬为英雄;“我奶奶”风流韵事缠身,离中国传统贤良淑能的女性标准相去甚远,但她敢于抗争,不拘小节,追求自己的幸福,支持抗日,是女中豪杰;冷支队长本是抗日的正面力量,但为人奸猾怯懦,答应与余占鳌伏击日本人,却不及时支援,造成大量伤亡……小说中没有一个人物符合传统叙事当中的理想
人物形象,许多人只是在严酷的形势逼迫下,才最终展现出奋起抗争的民族大义。
然而正是这一转变脱离了当时文学作品将人物标签化的传统,让各个人物回归了生活的真实。
这种对官方正史传统叙事的颠覆、将文学创作回归“人性”的新历史主义叙事探索,在“文革”余风犹存的20世纪80年代,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得奖演说中曾经坦言:“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的确如此。
1981年,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启了国家反思历史、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全新时代,中国文学界也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空前的创作繁荣期。
在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中,韩少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等一大批风格迥异的作家涌现出来,而莫言是其中比较特别的存在。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20世纪中国的基层社
会称为“乡土社会”,他认为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流动性很小,“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
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1]。
从这个意义讲,莫言
这位农村出身的作家无疑把握了与自身相符的文学叙事脉搏,在他的作品中,高密东北乡是他肆意挥洒的精神家园,而传奇正是他独特的表达风格。
与后期作品逐渐转向深沉、内敛不同,莫言青年时期的作品完全是开放型的。
在《红高粱》系列小说中,西方现代派的写作和中国传统叙事与童年记忆相结合,神秘、瑰丽的故事喷涌而出。
小说当中不断铺陈着红高粱这一意象,它是“我爷爷”和“我奶奶”曾经浪漫结合的圣台,是酝酿出驰名的高粱酒的原料,是日本人逼迫踩踏的对象,也是乡亲们奋勇抗日的藏身之所。
它韧性十足、生命力强,昭示着动荡的年代里中国民间饱受苦难又永不倾覆、勃勃生长的力量。
不像老一辈作家创作当中有所顾忌,莫言像一位民间说书人,凭着记忆、想象自由挥洒,有时甚至毫无节制。
他对日本人活剥罗汉的描写以及“我爷爷”有人命案在身的安排,都曾引起当时学界关于人物塑造和文学审美的激烈争论,然而作品对传统抗日题材的全新阐释,以及他酣畅淋漓的描写所呈现的自由向上的力量,成为文学评论者对其赞赏有加的主因。
《红高粱》刚刚发表,老作家丛维熙就对其推介,称自己一口气读完,并“萌生激情”;李清泉也说:“我觉得《红高粱》
是强悍的民风和凌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2];王德威评价:“《红高粱家族》纵横三代家史,俨然为现代主流叙事的时间背书……‘文化大革命’后,‘大叙述’逻辑掩退,莫言凭独特的文字所形成的狂纵演义,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历史力量。
”[3]17
二、张艺谋独特的夸张与“仪式化”场景拍摄
据莫言回忆,他的小说发表大概四个月,文学爱好者张艺谋就找上他,商量将其改编成电影。
张艺谋同陈凯歌、田壮壮、张军钊等都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电影人,他们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被称为“第五代导演”。
同莫言所处的文学界一派繁荣的创作景象相应,电影界也在国家欣欣向荣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浪潮中开始对影视创作的各
个方面进行反思。
在张艺谋之前,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等青年摄影组的创新作品已经引起电影界的关注,而张艺谋作为两部影片的摄影所做的拍摄视角方面的大胆尝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艺术上,儿子不必像老子,一代应有一代的想法”[4],这是张艺谋在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摄影阐述》中曾说过的话,道出了他骨子里打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激情和冲劲,而莫言小说《红高粱》当中那种勃勃的生机、生命的力量暗合了此时张艺谋电影创新的主张。
正如电影《红高粱》的编剧之一朱伟所说的,“我以为是传奇背后那股对强力的强调,以及与它相应的洒脱和
浪漫,这正是张艺谋看中它而把它改编成电影,通过电影把莫言符号传播向全世界的原因。
”[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