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教案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教案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教案引言概述:呼吸道传染病是指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

这些疾病具有高传染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教案。

一、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1.1 经常洗手:利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动物和病人后。

1.2 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直接用手遮挡,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1.3 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清洁,经常擦拭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

二、加强室内通风和空气净化2.1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2.2 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空气净化器,定期更换滤芯,净化室内空气质量。

2.3 避免烟雾和有害气体:不吸烟,不在室内使用燃气炉等产生有害气体的设备。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3.1 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D等。

3.2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抵抗力。

3.3 增强锻炼:适度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遵循疾病预防控制的指导和规定4.1 接种疫苗:按照国家疫苗接种规划,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增强免疫力。

4.2 避免接触病原体:尽量避免接触病人和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感染的风险。

4.3 密切关注疫情:及时了解当地疫情信息,遵循政府的防控措施,如佩戴口罩、避免人群聚集等。

结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室内通风和空气净化、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以及遵循疾病预防控制的指导和规定,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课件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课件

1
2
勤洗手:饭前便后、 接触公共物品后要
洗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经常开窗通风,保
持室内空气新鲜
3
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去人多的 地方,避免接触呼
吸道传染病患者
4
加强锻炼:增强体 质,提高免疫力,
降低患病风险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 吃蔬菜水果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 发病季节:春季是高发
季节,气温变化大,空
气干燥,容易滋生病毒
04 症状表现:咳嗽、发热、
呼吸困难、乏力等,严
重时可导致肺炎、支气
管炎等并发症
常见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01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 02
感冒: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
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
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
03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 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勤通风,避免接触传染源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力
谢谢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 行诊断和治疗,如 药物治疗、输液治 疗等
遵医嘱按时服药, 注意休息,避免 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勤洗手、戴 口罩、保持室内通 风等,以预防呼吸 道传染病的传播
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阿莫西 林、头孢菌素等, 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过敏药物:如扑 尔敏、氯雷他定等, 用于缓解过敏症状
压、血糖、血脂等
04
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如
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保
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健康教育
宣传普及
01
宣传方式:通过多 种渠道,如网络、
电视、广播等

春季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

春季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

春季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主要因为气温变化大、花粉过敏、病毒传播等因素。

预防春季呼吸道疾病的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春季空气湿度大,容易滋生霉菌和细菌,因此要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洁卫生,避免室内空气污浊。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保持室内整洁,避免交叉
感染。

3. 饮食调理,春季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维生素,提
高免疫力。

4. 避免过敏原,春季花粉过敏患者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外
出活动,保持室内清洁。

5. 预防感冒,春季气温变化大,易感冒,要注意保暖,避免大
风和寒冷刺激。

6. 注重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

7. 避免接触病毒,避免与呼吸道疾病患者密切接触,注意个人
卫生,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总的来说,预防春季呼吸道疾病需要从生活习惯、饮食、个人
卫生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
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呼吸道疾病至关重要。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班会教案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班会教案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班会教案目标:通过班会教育,向学生传达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性,并提供简单有效的预防策略。

教学内容:1. 呼吸道传染病的概念:介绍呼吸道传染病是如何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并列举一些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感冒等。

2. 传播途径:详细说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咳嗽、打喷嚏、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等。

3. 预防措施:提供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 经常洗手:教育学生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后、打喷嚏或咳嗽后、使用厕所后等。

- 避免接触:教导学生避免与生病的人密切接触,并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 咳嗽礼仪:教授正确的咳嗽礼仪,如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嘴巴和鼻子,避免直接用手捂嘴捂鼻。

- 注意个人卫生: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

- 加强免疫力:提醒学生定期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4. 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和治疗:简要介绍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症状,如咳嗽、发热、流鼻涕等,并强调及早就医和遵医嘱进行治疗的重要性。

5. 班级预防措施:鼓励班级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定期清洁教室、加强通风换气、经常消毒公共物品等,以减少传染病在班级内的传播。

教学方法:1. 讲解与示范: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呼吸道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并示范正确的洗手和咳嗽礼仪。

2. 互动与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就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享。

3.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案例,让他们分析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游戏与活动: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以加深学生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通过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完成案例分析和游戏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检验学生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将班会教育中学到的知识与家人分享,提高家庭成员的预防意识,形成全面、持久的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社会氛围。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春季传染病预防学问教案篇1春季是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结核病等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学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流行。

依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皖教秘〔2022〕80号)文件精神,学校仔细落实春季传染病防控与宣扬工作。

为使广阔同学了解春季常见传染病,现将相关学问梳理如下:一、基本学问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人为传染源,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

症状:患病时消失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症状,还可消失肠胃不适。

2、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症状: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消失颧骨弓或耳部痛苦,然后消失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3、水痘病人从消失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症状: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消失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

大部分状况下,病人症状都是稍微的,可不治而愈。

4、麻疹麻疹病人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症状:患病初期消失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消失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消失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大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消失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峻后果,甚至死亡。

5、人感染H7N9禽流感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症状: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症状。

起病5-7天消失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6、结核病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的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害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流感预防教案6篇

流感预防教案6篇

流感预防教案6篇流感预防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春季传染病相关类型与相关知识了解。

2、学会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

二、活动方法:讲解和讨论三、活动过程:主持人: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

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认识和学习一下内容吧!四、具体病例及预防措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

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等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接种腮腺炎疫苗。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预防措施: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班会教案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班会教案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班会教案目标本次班会教案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提供简单的策略以减少传染的风险。

主题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内容1. 了解呼吸道传染病- 解释什么是呼吸道传染病,例如流感、感冒、肺炎等。

- 强调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 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 教授学生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如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 强调避免用手遮挡口鼻,以防止细菌传播。

3. 勤洗手- 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并教授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用肥皂和温水搓手至少20秒。

- 建议学生在特定场景下必须洗手,如使用厕所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

4.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 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定期洗澡、换洗衣物、保持家庭环境清洁等。

-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如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等,以增强免疫力。

5. 避免接触已感染者和公共场所- 告知学生在疫情期间避免接触已感染者,尤其是有呼吸道症状的人。

- 强调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如人群密集的车站、商场等。

6. 佩戴口罩的正确方法- 教授学生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包括佩戴时要覆盖口鼻,并确保口罩紧密贴合面部。

- 提醒学生要定期更换口罩,避免长时间佩戴同一只口罩。

7. 鼓励及时就医- 强调如果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 鼓励学生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

结束语通过本次班会教案的,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采取这些措施,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由于人群集中、儿童免疫力未发育成熟,且相互之间接触频繁,极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和暴发流行,学校传染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因此,做好学校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春季学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如下:一、流感【概述】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主要是指人群中,由普通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传染性强,传染迅速,会导致每年的流行,并且历史上每隔几十年会造成流感大流行,在短时间内使很多人患病甚至死亡。

人患流感后能产生持久免疫,一个人不会在短期内反复患流感。

【传播途径】可通过感染者咳嗽和打喷嚏等方式导致传播,正常人也可能通过接触带有流感病毒的物体,再接触自己的口鼻而导致感染。

【主要症状】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症状。

其中突发高热是流感的一大典型症状,也是流感的首发症状。

患者体温一般高达39~40℃,而且高热往往要持续3~4天。

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在两周之内就可康复,但对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肺炎,支气管炎,鼻窦和耳部感染是流感并发症。

【诊断】流感的临床表现不十分典型,极易和普通感冒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因此流感需要综合流行病史、临床症状以及病原学检查来诊断。

流感和普通感冒(上感、俗称伤风)是不同的疾病。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而普通感冒是由多种病原体(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感染所致。

人患流感后能产生持久免疫,一个人不会在短期内反复患流感。

而普通感冒常以散在病例出现,患者多伴有疲劳或着凉史,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一般不造成患者死亡。

由于它的病原体多,感染后免疫不持久,因此,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可反复患普通感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常见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常于冬、春季流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该病潜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临床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

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

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

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

肺部可闻及干罗音。

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预防措施1、常洗手。

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过的地方存活3个小时,所以你应经常洗手。

2、办公室、居室多通风换气。

3、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将病毒从你身上冲走,并防止脱水症的发生,而脱水症则是感冒的并发症之一。

4、不要总揉你的鼻子。

揉鼻子容易把手上的病毒直接揉在你身上这个最易被传染上的地方。

5、别老坐着不活动。

每天进行30—45分钟的有氧锻炼。

如散步、骑车、跳舞,都可以极大地增强你抵御感冒的能力。

6、多吃维生素E和C。

维生素E在人的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和植物油当中,所以那些不爱吃肉、吃油的人摄入得少。

他们需要补充一些维生素E类的食品。

维生素C有减轻感冒症状及程度的作用,所以可以口服一些,但别过量。

7、保持营养均衡和避免过度劳累,要有充足的睡眠,这是预防流感的基础措施。

8、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发病后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如发热、头痛时给予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防止出现并发症。

麻疹、风疹麻疹:麻疹俗称“疹子”、“痧子”(以6个月至5岁小孩为主要发病群,但也有成年人及大学生发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

麻疹传染性非常强,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间接传播很少。

但患过麻疹后可获得免疫力。

麻疹发病症状:麻疹潜伏期为10—14天,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持续3—5天,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

皮疹1—2周退净。

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两季是多发季节,其传染性强。

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由患者的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传染。

风疹发病症状: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

症状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和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

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24小时蔓延全身。

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

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患者饮食如常。

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防治措施:因两种病都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防止传播。

麻、风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常在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十六至十八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表面发热,但不发红,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

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一至四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因受累而肿大。

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

患者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

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高峰,再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六至七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十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

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应用潘生丁、病毒唑,疗效显著。

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学生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文具等煮沸或暴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

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

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

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在冬春季节注意营养、保暖,加强耐寒锻炼。

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发病后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

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临床特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在疾病流行期间,更要经常给餐具和玩具消毒;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

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

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脑预防措施: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

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

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

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自身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

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3.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

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用具等而得病。

学校人群密集,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

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

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

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预防措施1.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从呼吸病到严重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

A型流感病毒颗粒外腊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植物血凝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H又分16个亚型,N分9个亚型,依据流感病毒此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

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即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

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

禽流感病毒中,H5、H7、H9可以传染给人,其中H5为高致病性,1997年香港发现的最早人禽流感病例即为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

新发现的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这个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还没有依据进行分析判断,尚无疫苗可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