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结合中国实情有感

合集下载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在阅读《国家与革命》一书后,我深深被其内容所震撼。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分析角度,对国家与革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对被压迫阶级的控制。

这种对国家本质的深入剖析,让我认识到了国家不仅仅是一个超然于社会之上的中立机构,更是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其次,本书探讨了革命的必要性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被压迫阶级必须进行革命,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

通过暴力革命,被压迫阶级可以摆脱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束缚,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解放。

在这一点上,我对革命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革命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被压迫阶级争取权益、追求自由的必由之路。

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角色和作用。

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不再是一个阶级的工具,而成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和协调者。

国家的权力受限于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这一理念让我明白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和利益。

最后,本书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给予了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条件具备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生产力之后,国家将逐渐消亡,实现全面的个人自由和共产主义的社会秩序。

这个理想的追求,在我内心深处激发起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奋斗的动力。

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对国家和革命这一话题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拓展。

书中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让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书中关于国家与阶级斗争的分析,也使我对社会的现状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国家与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进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主题:《国家与革命》读后感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姓名:唐文杰学号:B15020818《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国家与革命》全书共有六章。

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前几个星期,我有幸拜读了这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然而却无法一次性消化其著作里的所有内容,只能凭借着读书过程中的感觉,慢慢渗透慢慢领悟,总结和思考,才能有所体会。

下面是我对读书过程中的一点总结和想法。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导师列宁所著的一本政治理论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其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书中对革命的分析和理论深深吸引。

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分析了国家的本质,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暴力机构,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种观点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书中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具体规划和组织结构的探讨,让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起工人、农民和贫民的联盟,实现人民的民主和自由。

他还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代表组织(即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苏维埃)的重要性,这为革命胜利后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深入理解书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

此外,我还被书中关于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呼吁所打动。

列宁强调国际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他强调各国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国际团结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与支持。

总的来说,阅读《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对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组织、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等问题的探讨,让我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这本书不仅对革命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每个关心社会进步的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书,让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虽然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不朽的智慧,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不懈努力。

马克思论文——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马克思论文——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读这本书,我当时只是重点了解“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纯粹的乌托邦吗?”这一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是一名理科生,原本就对这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两词只停留在对名词有印象而已。

由于马克思这门课需要我们小组去对某本书进行阅读、浅析并通过PPT展示自己理解到的东西,于是我便有了一次“洗脑式”的学习共产主义知识的机会。

现在,再问回我“觉得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纯粹的乌托邦吗?”我觉得我可以回答了,“不是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耳熟能详的句子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初中时为了应付政治考试,我生硬地将这一小句记在脑里,现在再回看这句话,顿时觉得这句“烂大街”的话语是多么充满智慧!中华民族经历过分别被原始社会制度、奴隶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主宰的时代,近代时期又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剥削,跌跌撞撞跟时髦走了一下资本主义道路,就被迫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一直以来,虽然经历过繁盛的唐、宋朝那般曾经辉煌,百姓看似其乐融融的时代,但毕竟改朝换代犹如新陈代谢般正常的年代不能给予百姓更多的安全感与自由。

即使时代逐渐发展到资本主义成为主流,这个世界依旧是奴隶与被奴隶的社会,依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现象,众生被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近代西方国家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来说,经济比不过,领土被虎视眈眈,文绉绉的历史文化遗产只可观,最强大的力量除了自古的中华人民一身傲气与智慧加长期受压迫累积的怨气之外,大概再也找不到别的可以打胜战的力量了(个人看法)。

所以当空想主义的出现,到马克思、恩格斯创马克思主义,总结推出共产主义理论,再到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的枪声打响,一步步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为中国也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艰难的时代艰难地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摸索奋斗,站在巨人肩膀上提出了在适合中国运用与发展的毛泽东主义,系统地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以一系列独创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读《第三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结合中国实情有感

读《第三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结合中国实情有感

读《第三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

马克思的分析》结合中国实情有感1、公社战士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读完这一小节的内容,深切感受到马克思理论在这次革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尽管当时有种种恶兆,马克思还是以极其欢欣鼓舞的心情来迎接无产阶级的革命,还从这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仲看到了有极重大意义的历史经验,理性的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对《共产党宣言》作出修改。

列宁正确地解析马克思的观点,然而机会主义者歪曲了马克思修改的所包含的意思。

他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是强调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而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只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

列宁还提到“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因为人民群众,人民的大多数,惨遭压迫的剥削的社会最“底层”,曾经独立奋起,给整个革命进程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自己尝试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新社会来代替正被破坏的旧社会”这个观点正表现这当年辛亥革命到时的底层人民的反抗,当年中华民族的底层人民正受着封建社会的压迫、剥削,人民群众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新社会。

然而辛亥革命之后,为什么又会出现袁世凯可以在民国概念深入民心的情况下称帝呢?后面会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解析。

本小节还提到“打碎这个机器,摧毁这个机器,──这就是“人民”,人民的大多数,即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真正利益,这就是贫苦农民同无产者自由联盟的“先决条件”,而没有这个联盟,民主就不稳固,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可能。

”人民起到关键作用,现在中国情况也不是很稳定,表面现象民主,深入还是官僚主义作主,官员权利与义务实际实践中不平衡。

导致官僚压迫人民,再长期下去没有改善,个人观点觉得中国社会主义会有一次大变革,人民要打碎这个机器,关键要有这个联盟,现在情况民主不稳固,社会主义自然不稳固。

2、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本小节以《共产党宣言》的回答,回答了标题,以“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来代替,以“争取民主”来代替。

《国家与革命》部分感想

《国家与革命》部分感想

”P202这些论述不禁让人想到奥威尔的《1984》,是的
“老大哥在看着你呢”,难道为了遥不可期的自由就要牺牲 眼下吗?马克思教育民众不要为了一碗红豆粥而忘却了自己 当主人的权利,但他给民众的是什么呢,画一个大饼充饥吗, 而且还不止如此,为了这个还不知道是否真实的“饼”,先 得去当炮灰。列宁自己在书中也承认“但是无论是谁都不仅 没有许诺过,而且连想也没有想到过‘实施’共产主义的高 级阶段,因为这根本无法‘实施’。”P199如果说没有最 终为了人类的幸福许诺,无产阶级有反抗的权利,资产阶级 也有镇压的权利,责备人民在资产阶级下为了一碗红豆汤而 放弃当主人的权利苟且偷生,如果最终的自由是更大的奴役, 无产阶级又为何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革命呢?更何况马克思 承认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产生出来的,历史有自身的规律, 作为个体为何不能坐在历史车轮上前进,而偏要以血肉之躯 去推动历史车轮(或许推不推的动都是一个问题)被它碾碎, 而放弃此世呢?马克思主义可能最难让我接受的就是将人的 存在可能性只是限定在政治单一的维度内。
谢谢
返回
自由何所安

恩格斯在给倍倍尔的信中,提到“当无产阶级还 需要国家的时候,它需要国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 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 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P168这句话说的多么有 预见性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而这段漫长时间都将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也在这 本小册子中描述过社会的状况,“当大多数人对资 本家(这时已成为职员)和保留着资本主义恶习的 知识分子先生们开始独立进行和到处进行这种计算 即这种监督的时候,这种监督就会成为真正包罗万 象的、普遍的和全民的监督,对它就绝对无法逃避、 无处躲藏了。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 个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工厂。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以及革命的目标和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对国家和革命的理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列宁在书中明确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他详细分析了国家的本质和历史的演变过程,指出国家是一种阶级对抗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国家不是超阶级的,而是阶级的工具,不同的阶级会对国家产生不同的利益和影响。

其次,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方法。

他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和斗争。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强大的政党和组织,才能夺取政权,并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触动,它让我更加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路径和方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自身的努力和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此外,列宁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提出了国家过渡时期的理论,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仍然存在,但国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他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是从资本主义国家转变而来的,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和手段,旨在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这一观点让我懂得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和独特性,它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最后,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不仅对国家和革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这本著作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让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实践充满了信心。

我相信,在无产阶级的奋斗和革命斗争下,人类一定能够摆脱剥削和压迫,走向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总之,阅读《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国家和革命理论的经典之作,更是对我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书籍。

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本著作,我相信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更好地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第三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

马克思的分析》
结合中国实情有感
1、公社战士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
读完这一小节的内容,深切感受到马克思理论在这次革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尽管当时有种种恶兆,马克思还是以极其欢欣鼓舞的心情来迎接无产阶级的革命,还从这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仲看到了有极重大意义的历史经验,理性的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对《共产党宣言》作出修改。

列宁正确地解析马克思的观点,然而机会主义者歪曲了马克思修改的所包含的意思。

他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是强调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而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只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

列宁还提到“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因为人民群众,人民的大多数,惨遭压迫的剥削的社会最“底层”,曾经独立奋起,给整个革命进程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自己尝试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新社会来代替正被破坏的旧社会”这个观点正表现这当年辛亥革命到时的底层人民的反抗,当年中华民族的底层人民正受着封建社会的压迫、剥削,人民群众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新社会。

然而辛亥革命之后,为什么又会出现袁世凯可以在民国概念深入民心的情况下称帝呢?后面会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解析。

本小节还提到“打碎这个机器,摧毁这个机器,──这就是“人民”,人民的大多数,即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真正利益,这就是贫苦农民同无产者自由联盟的“先决条件”,而没有这个联盟,民主就不稳固,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可能。

”人民起到关键作用,现在中国情况也不是很稳定,表面现象民主,深入还是官僚主义作主,官员权利与义务实际实践中不平衡。

导致官僚压迫人民,再长期下去没有改善,个人观点觉得中国社会主义会有一次大变革,人民要打碎这个机器,关键要有这个联盟,现在情况民主不稳固,社会主义自然不稳固。

2、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本小节以《共产党宣言》的回答,回答了标题,以“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来代替,以“争取民主”来代替。

这节详细介绍了公社是什么,公社的好处,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

公社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常备军而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它,马克思还着重之处公社一个措施: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

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

这促使社会实行民主,令这个社会成为多数人的社会,再不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使政府变成廉价政府,节省开支。

大多数农民是受政府压迫而渴望推翻这个政府、渴望有一个“廉价”的政府的。

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只有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实现了这一要求,也就是向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迈进了一步。

结合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官僚主义还是很明显的存在,公职人员
滥用权利严重可以使他们的工资达到无法估计的水平,再也不是本来的“工人工资”的水平,中国现在还没有处理权利与义务关系。

中国表面上确实实现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但“额外”的资金来源是数之不尽,导致现在中国多数人“向往” “追求”公职人员。

网络也有说法:有钱不一定有权,有权一定有钱。

令群众人民对政府信任度大大降低,公职人员大多表面上是通过无产阶级选出来,对人民群众负责,却现实中见到种种的官僚压迫人民,中国到现在实质上还没有一个孤立的机构可以管制、限制公职人员的权利。

中国情况不是想马克思所想的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这不是大多数人民想要的社会主义社会。

公社性质的政府在中国需要一段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3、取消议会制
之所以马克思要取消议会制,因为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就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

不仅在议会制的立宪君主国内是这样,而且在最民主的共和国内也是这样。

结合中国,中国现在情况也是这样,公职人员不断的镇压人民、压迫人民。

我了解,就最近在江门市也发生很多市政府压迫人民群众,就算人民群众跪在地上,市政府还是不理睬,非常不尊重人民群众,打击、压迫人民群众。

摆脱议会制的出路,当然不在于取消代表机构和选举制,而在于把代表机构由清淡馆变为“工作”机构。

“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工作的机构,兼管行政和立法的机构。


上面提到的辛亥革命之后,为什么又会出现袁世凯可以在民国概念深入民心的情况下称帝呢?因为由统治阶级中选出什么人来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而这个社会人民的监督就如虚构般存在,选出的什么人也不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这很明显官大于民的现象,然而民没有足够的力量监督他们,只会对他们有些许的压力,没有起到压制作用。

当今中国情况比起马克思想的社会主义还有很远的差距,现在真正的“国家”工作是在幕后做的,是由各部、官厅和司令部进行的,议会专门为了愚弄“老百姓”而从事空谈,这种情况不仅仅是中国,从美国到瑞士,从法国到英国和挪威等等都是如此。

政府就是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工作透明度不高。

就如最近广东政府网站挂出《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规定》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应当使用普通话;确实需要使用方言的,可以使用方言。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应当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用语用字。

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音视频节目以普通话作为播音、节目主持、采访的基本用语。

使用方言播音的,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者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批准。

电视台用方言播音时,应当在屏幕上显示规范汉字。

汉语言音像制品用语应当使用普通话。

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和出版、教学中需要使用方言的除外。

然而政府能有如此权利,没有调查人民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出规定,全因政府公职人员的权利大于义务,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鲜明的阶级关系,导致网络一系列的议论。

然而人民群众的议论只是压力,在本质问题上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网络、各媒体揭露出官吏的贪图、贪污,人民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其监督,媒体被殴打的事件频频出现。

官吏包庇官吏、官官相卫现象非常严重,导致人民对政府不信任。

表面上是多数人管制少数人,却现实种种表明还是少数人压迫、压制多数人。

现在唯有少数媒体代表群众说话,然而中
国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权利他们去揭露现实的黑暗,政府再包容自己的黑暗,被压迫的人民就有可能像巴黎公社革命的无产阶级进行反抗。

要一下子、普遍地、彻底地取消官吏,是谈不到的。

这是空想。

但是一下子打碎旧的官吏机器,立刻开始建立一个新的机器来逐步取消任何官吏,这并不是空想,这是公社的经验,这是革命无产阶级当前的直接任务。

列宁提出“我们工人自己将以资本主义创造的成果为基础,依靠自己的工人的经验,建立由武装工人的国家政权维护的最严格的铁的纪律,来组织大生产,把国家官吏变成我们的委托的简单执行者,变成对选民负责的、可以撤换的、领取微薄薪金的“监工和会计”(当然还要用各式各样的和各种等级的技术人员),──这就是我们无产阶级的任务”
4、组织起民族的统一
民族的统一不是应该破坏,相反地应该借助于公社制度组织起来,应该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实现,即消灭以民族统一的体现者自居同时却脱离民族、凌驾于民族之上的国家政权,这个国家政权只不过是民族躯体上的寄生赘瘤。

马克思谈的就是要打碎在一切资产阶级国家里存在的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马克思主张集中制,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把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分自由地按公社体制组织起来,把所有公社的行动统一起来去打击资本,粉碎资本家的反抗,把铁路、工厂、土地以及其他私有财产交给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中国现在把国家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中,却不是贫苦农民中。

贫苦农民还是受到一些官吏的压迫,没有决定权,种种的歧视在中国出现的最多。

5、消灭寄生物──国家
公社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

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马克思从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的全部历史中得出结论:国家一定会消失;国家消失的过渡形式(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将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也期望中国将来能消费这个“寄生物”,变成工人阶级的政府,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不是人民为政府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