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多少泥土

合集下载

土壤环境介绍

土壤环境介绍

土壤环境介绍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好好了解一下土壤环境!土壤环境啊,简单来说,就是咱们脚下那一层与植物生长、与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宝贝”。

土壤环境可不仅仅是一堆泥土哦!它是一个非常复杂又超级重要的生态系统。

想象一下,土壤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仓库”,里面储存着水分、养分,还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先来说说土壤里的水分吧。

这些水分对于植物来说,就像是咱们人类每天要喝的水一样重要。

没有足够的水分,植物就会干巴巴的,没法茁壮成长。

而且,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也很关键呢。

有些土壤就像海绵,能吸好多水;而有些土壤就像漏斗,水一下子就流走了。

再讲讲土壤中的养分。

这可是植物生长的“美食”呀!氮、磷、钾等等这些元素,都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

如果土壤里缺少了某些养分,植物就可能会生病,长不好。

就好像咱们要是缺了维生素,身体也会不舒服一样。

还有那些小小的微生物,它们在土壤里可活跃啦!有的能帮助分解有机物,让土壤变得更肥沃;有的能和植物一起合作,帮助植物吸收养分。

它们虽然小得我们看不见,但是作用可大着呢!土壤环境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人类的活动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会让土壤变得不健康,甚至被污染。

还有乱砍滥伐,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壤的质量也会下降。

这就好比我们不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生病了一样。

气候变化也会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

比如长时间的干旱或者暴雨,都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

好的土壤环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它能让庄稼长得好,咱们就能有足够的粮食吃;能让花草树木长得茂盛,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还能过滤和净化一些污染物,保护我们的地下水。

但是,如果土壤环境被破坏了,那麻烦可就大啦!粮食产量会减少,生态平衡会被打破,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所以呀,咱们要保护好土壤环境。

平时不要乱丢垃圾,减少使用对土壤有害的化学物品。

多种树,保护植被,让土壤能“安心休息”。

土壤环境就像是地球的皮肤,我们要好好呵护它,这样它才能一直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我们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宋彩霞田园诗漫谈

我们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宋彩霞田园诗漫谈

之 细腻 , 令人赞 赏。“ 数着” 慢 极其 生动地 再现 了儿时天真烂 漫的心境 。整个上 片,
平淡醇厚的语言风格 。 霞田园诗风 彩
婴孩。
挪 步 丹 珠 醉 , 眸玛 瑙 开 。 亲 回 燕
格平 淡 自然 , 这种 自然平 淡 的诗风 与平静 朴 素 的 田园生活 的题 材来 自于诗 人 恬淡
旷远的襟 怀。 善于 以白描及写意手 法勾 她
花瓣鸟装乖。 羡煞游蜂 , 羡煞老春槐。 羡煞 野鸥仙 鹤 , 胜过凤凰 台。 更是一派飘逸悠 ” 然、 自然冲淡 一种风 格 , 赏析这些作 品, 我 们可 以看 出作者 的文化底蕴深厚 , 以及恬 淡高雅 的人 生价值观 。 以说 明她那种善 足
做不成多少事。 创作 的报酬就是创作 时的 陶醉和满足 , 吟无用之诗 , 醉无用之 酒, 读 无 用之书 , 无用之 情 , 钟 终于 成一 无用之 人 , 因此 活 得 有 滋 有 味 。 却
寄情 自然却 未忘怀世 事 , 志常在但 猛
又 悠然南 山。这是一种境界 。这 “ ” 格 与
霜余草腐 , 风狂 月
瘦, 落尽 后 庭 花 。 休 说 误 韶 华 , 君 看 、 请 南
之难而诗尤难 。 为什么? ” 因为诗要有象 外
之 象 , 外之 景 , 景 味外之 味 , 总之 , 有韵 要 外远致 。但这韵 外远致如何才能获得?没
天碧 霞。” 头寥寥 十二个 字 ,流云 总系 开 “ 水之崖 , 梦里老 篱笆 。” 无感 叹 , 并 毫无夸
话 清柔。
不 忍 稻 梁饥 一 E。更期 农 户 l
壮三 牛。 东篱不再是荒丘。 又《 ” 鹧鸪天 ・ 夏 雨》 “ : 时雨无踪 紫陌愁 , 芭蕉憔悴语 还休 。

脚下有泥的议论文素材

脚下有泥的议论文素材

脚下有泥的议论文素材“如果你不觉得脚下这方沃土比这个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泥土更芬芳,那么你就不值得有所期待。

”踏上《远行》中脚下的这方沃土,每个人,都该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有的人,听到了诗和远方的迢迢召唤,却忘了脚下泥土的芬芳。

眼前的一切,都是你无法重拾的美好。

著名主持人XX,曾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那些年舞台之下的时光。

眼前的东西往往有两种:一种,是上帝递给你的;另一种,是上帝抛给你的。

XX回忆起那些年在XXX“打杂”的日子,不禁感叹道:“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算每天工作得再辛苦,可还是会有说不完的快乐。

”哪怕只是一名小小的后台助理,每天要为观众们发放上百件小礼品、为嘉宾们搬凳子,而他,却能过得知足常乐。

古罗马悲剧家塞内加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催人泪下。

”XXX说:“就算你不是最优秀,也一定要是最忠诚。

”忠于眼前,忠于脚下。

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才能完成最美的篇章,用内心深处感受眼前的一切。

哪怕在外人眼中是多么的苦涩不堪,它也将成为你无法重拾的美好。

“他们自由自在,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庞大的不傲慢,渺小的不自卑。

”我最喜欢诗人海桑在《连枯枝败叶都是好的》中写的这句话。

哪怕是作为枯枝败叶般渺小的存在,最终也会化作一沃芳土,在这片土地上绽开出新的生命。

在城市里打拼多年的年轻人们被生活的艰难与琐碎渐渐地消磨了昨日的雄心壮志;而现在的你,枯燥乏味的学习,是否让你意志消沉,热情如云烟一点点消散,或游移或沮丧或无助?你,又是否低下头来,看过脚下的那一片土地呢?如果说回忆与今天之间是履历,是书签;那今天与未来之间,就是眼前的这一方沃土。

许多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论人生圆满或残缺,岁月悠长或短暂,依然做那个忠于现在,忠于此刻的自己。

就如同此刻脚下的土地,如果你不曾觉得这方沃土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泥土都芬芳,那你的人生又何尝值得期待。

脚下沾满泥土 心中沉淀真情

脚下沾满泥土 心中沉淀真情

2015年6月,我被泰州市委组织部下派到省定经济薄弱村姜堰区张甸镇沙梓村,担任第一书记。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过去是把文章写在报纸上,现在要把初心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当月,在参加孩子学校举行的成长仪式时,我和儿子有了一个约定。

“亲爱的宝贝,我们父子俩来打个擂台,好吗?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爸爸一定会踏实工作,力争向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你呢,也要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以优异成绩迈进初中的校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两年后,我的驻村期满。

当时村里的产业刚刚起步,脱贫攻坚处于关键节点,如果马上离开,会对村子的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于是,我选择了继续留任。

这一留就是连续两届,并兼任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如今,5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扶贫初心”之花绽放在沙梓这片热土上。

我因村制宜确立的“党建强村、民主管村、产业兴村、依法治村、以德润村”工作思路,助力沙梓这个昔日的省定经济薄弱村不仅脱贫摘帽,而且成为泰州市乡村振兴典型村。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规划激活“一潭死水”“你怎么到那个又贫穷又复杂的地方当第一书记,你哭笑不得的日子在后头呢……”听说我要到沙梓村担任第一书记,镇里的朋友打来了电话,提醒我赶紧找组织部门通融一下,调换一个好点儿的村。

“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的意图,就是让第一书记到基层‘啃’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越是艰难复杂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电话这头,我信心满满地回答道。

到村任职不久,如朋友所说,尴尬事接踵而来。

一些村民在个别村干部的授意下,要求我处理搁置了十几年的邻里矛盾;办公室里经常聚集一拨又一拨的上访群众,拍桌子打板凳是“家常便饭”。

有一天中午,一位村民因五年前的邻里土地矛盾之事锁了村部大门,直到下午近两点钟,我和几位村干部才被派出所民警“解救”。

面对复杂的村情和紧张的干群关系,我边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边组织村“两委”成员、乡贤能人等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汇聚建设沙梓的正能量。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广东省扶贫办副主任、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杨伟强专访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广东省扶贫办副主任、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杨伟强专访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谭海清扶贫现场直击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

毕节,深秋的天气,与贵州省大部分地方相似,大雾弥漫,阴雨霏霏,体感寒冷。

用广东人的话讲就是“湿冷”,是那种往骨子里“钻”的冷。

清晨大早,一行人离开市区驱车赶去海拔2200多米的国家深度贫困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高速公路上,雾气越来越浓,100米,50米,30米,能见度越来越低,越野车开启了雾灯。

时速也一直控制在40公里以下。

利用行车的空隙,杨伟强告诉《小康》记者,此去的威宁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务院确定的贫困县、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总人口超过150万人,平均海拔2200米,居住着彝、回、苗等18个少数民族。

“威宁的正常气温会比市区低个好几度”,见识了毕节市区的“湿冷”,杨伟强的话让一行人感受到阵阵“寒意”。

越野车开始驶过贫困县赫章县的地界,忽然,一直伴随的大雾不知不觉消散了。

随之而来的是一缕缕金色的阳光,云贵高原上久违的晴天出现了。

见多了“天无三日晴”,大家的心情立即随着阳光变得兴奋起来。

车行两个多小时,走到高速公路的尽头,到达了威宁县城所在区域。

现在是上午十时左右。

今天到访的第一个点是一家服装厂。

这是一家总部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产品全出口的女性内衣生产企业,经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牵线搭桥、引进落地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厂房共五层,全部投产后可吸纳2500多人就业。

目前已招收了300多人,其中15%左右的员工为建档立卡脚下沾满泥土 心中沉淀真情广州市10个区与毕节市、黔南州23个县(市、区)建立了“携手奔小康”结对关系;广州市投入财政资金约10亿元用于毕节和黔南的贫困县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发展种养农业,带动八万余人增收脱贫;多渠道招商引资,毕节和黔南共引进企业投资项目165家,完成实际投资额54.79亿元;广州与毕节、黔南合作举办97期劳务培训班,向贫困户提供10万余个就业岗位。

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作者:黄薇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1年第21期“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这群“追梦人”重实干、敢担当、善作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时代青年力量。

10月25日,对于自贡市富顺县骑龙镇大田村的志愿者们来说,是一个比蜜还甜的日子。

当天中午,大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平担着两大筐柑橘来到村口,为村里的志愿者、基层干部等免费发放。

品着柑橘,志愿者刘敏感慨:“饱满多汁的柑橘甜在嘴里,也甜上了心头。

丰收的大田村越来越‘甜’了,这一切真是离不开郭大侠啊!”在大田村,村民亲切地称呼郭平为“郭大侠”“郭总”。

村民总说:“郭总就是有魄力,有大侠风范嘛!”每当提起这个称呼,郭平总是笑哈哈地说:“可能是自己像男孩儿的性格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筑梦敢想敢干奋斗无悔今年的大田村有很多第一:拥有了第一台洒水车,种满荷花的池塘第一次开花……这些年,大田村不断整治撂荒地并陆续栽种下的柑橘喜获丰收,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也充实了村级集体经济资产。

“男孩儿”性格的郭平干出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2018年,大田村“一穷二白”,无法从金融机构申请到发展资金的窘境没有难倒郭平,她和村“两委”3名村干部以个人名义贷款45万元,以村集体的名义建起了200亩柑橘种植园,迈出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步。

“总要有人出来做这个事,最坏的结果就是把钱赔了,但是我有信心能做好。

”郭平说道。

在村民的质疑和观望中,郭平与村“两委”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带动全村村民都参与到大田村的生产建设中去。

如今,大田村建成了三期共计896亩的标准化现代柑橘产业园。

去年,村集体经济创收165.96万元,村集体经济的“大蛋糕”越做越大。

“我要以身示范,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扭转群众对村组干部的误解。

”这是2013年刚来到大田村的郭平时常告诉自己的一句话。

如今,郭平经常会收到在外务工村民支持家乡建设的微信转账,每一笔都是沉甸甸的信任,每一次她都会登记公示,从而影响更多的村民。

[一粒泥土]泥土作文范文500字作文范文

[一粒泥土]泥土作文范文500字作文范文

[一粒泥土]泥土作文范文500字作文范文我是一颗历史的种子一牲泥土是孕育我的子宫我在一粒泥土中坐胎已久我从一粒泥土中出来一出世,就注定了我的肤色注定了我一生的土命我在一粒泥土中生长发育枝、干、叶是我的躯体鸟语和花香是我的灵魂即使我站在高高的山上也不敢俯视人间烟火一粒汜土的品质朴素着我的一生我的家住在低洼的省份无论我走到哪里,脚上的一粒泥土都会垫高我的自尊我脚下的一粒泥土曾经那样贫瘠但贫瘠的土地也有营养它最能养大人的精神我脚下的一粒泥土曾经那样肥沃在江南某地,随便插一根筷子都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我脚下的一粒泥土曾经那样深厚我出生不久,我的父母就为我施了历史的基肥一粒泥土中的氮,长我绿叶一粒泥土中的磷,长我果实一粒泥土中的钾,长我骨骼我不会轻视祖国的每一粒泥土每一粒泥土都经过烈士鲜血的浸染生长过一代又一代的忠诚我不会随意践踏任何一粒泥土向它波污水。

或者随地吐痰那样,会污染我的良心我不会随意拔掉任何一棵庄稼一株小树。

哪怕一棵小革我不能破坏一粒泥土的完整快来保护我们的一粒泥土吧保护它,就是保护高山、大河保护人类共同的母亲再也不能让城市无限扩张的胃向一粒泥土的领地发动大规模的入侵再也不能让乱砍滥伐的斧头在一粒泥土的身上留下累累伤痕知道吗如果把一粒泥土放大她就是我的祖国。

我看到那么多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如果把一粒泥土放大、再放大她就是一个地球,就有60多亿弟兄一粒泥土的内涵博大精深即使有一天。

我离开这个世界也会有一根看不见的脐带把我拖回到一粒泥土的腹中这样,我就完成了一次崭新的轮回在一粒泥土的腹中重新受孕繁衍我们的万代子孙。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

2911 Nov 2019CPNresearch记者视点 | Ji Zhe Shi Dian2003年10月,我正式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之后的16年里,我坚持“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16年来,我一直不忘初心,牢记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奔跑在基层,战斗在一线。

洪水围城 我第一个走进新闻现场2004年9月的我,入职不到一年,在重庆新闻界仍然是一名“新兵”,所负责的口线以热线新闻、主城突发事件为主,工作虽辛苦,却并未真正吃过什么苦。

当年9月4日,我正在三峡库区一区县采访一个活动时,接到报社电话:“开县(邻近库区区县)洪灾,你最近,不惜一切代价尽快赶去!”接到电话,我简单地打听了一下路线,便乘大巴、换出租车、打“摩的”(摩托车)往开县赶。

司机们都知道进开县的道路已被洪水阻断,都不肯去,我说:“你们能开到哪里就到到哪里,实在不通车的地方,我走路去!”到了开县渠口镇小河村,汹涌的洪水彻底淹没了道路。

旁边,几个开县本地人商量着要走山路回县城,我心里一喜,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股劲儿,跟着他们朝泥泞不堪的山上走去。

当时下着大雨,我临时买的雨衣却是件摩托车专用雨衣,两人共穿的那种。

后面那个多余的帽子张着大口,早已将雨水尽数裹入我身体,我已顾不上背包里的行李,只能护着手机和采访本不被淋湿。

我是城里妹子,没有走山路的经验,不到半个小时便气喘吁吁,还因速度慢而落了单。

被雨水打湿的背包重得跟铅块一般,肩带狠狠地勒住我朝下坠,手机在这深山里没有信号,“我不会死在这儿吧?”一个念头突然从脑海中钻出来,怎么赶也赶不走。

望望前面没有边际的山路,我“哇”地大哭起来,雨水和着泪水“哗哗”地向下流。

哭了几分钟,原本紧绷的神经松动了许多,我抹抹眼睛,心想总不能真死在这荒山野岭吧,迈开腿便继续朝山上爬。

没想到这场大哭竟给了我神奇的力量,我竟一口气走到了山顶。

比起泥泞湿滑的上山路来,下山的路竟如玩乐般轻松,我几乎一路小跑着进了开县县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读《中国的西北角》
11级新闻班
谢海风
2011106045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读《中国的西北角》民国时期真是一个令每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人向往的时期,那个时期风云激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各路才俊各逞其才。

伴随着皇权的禁锢、军阀的专横、敌寇的入侵,一批批报人在逆境中成长起来。

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黄钟大吕般的绝响。

那个时期的新闻作品,篇篇都堪称经典,内容之丰富,言语之精辟,用辞之切要,令人赞叹,阅读时不忍放过一字一词。

《中国的西北角》也是民国时期新闻作品,之前在微博好友的推荐下知道了这本书,这次在老师的推荐和讲解下,又翻开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番。

全书二百一十四页,不算很长,但是读完后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本书的创作时间距离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那片土地早已物非人也非,现在的西北角虽然不是非常发达繁荣,但至少人们的生活还是相对安逸的,想想看那种饿殍满地的场景距离今天真的甚是遥远,可是现在在读这本书时,那种饿殍遍地的场景好似就在眼前,让我不得不佩服范长江先生的观察感知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他将那些场景细致地展现出来,如同带领我们又一同走了一遍半个世纪以前的大西北,再加之范长江先生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素养,以及丰富的地理知识,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魅力,也像极了游记,读来甚是有味。

在这本书里,范长江先生的个人魅力显露无遗。

读这本书时,我完全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个还不及而立之年的青年笔下的文字,文章条理清晰,用辞精炼,语言铿锵有力,视角独特,分析深入,引经据典,最重要的是,有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没有什么政治倾向,也看不出什么阶级立场,他就是实实在在地把西北人民的生活描述了出来。

在写“祁连山南的旅行”时,有一部分是“西宁至新城”,描写那里的人们衣不蔽体时,写道:“汉人小孩有裤者少,若干少妇亦仅有破单裤,上仅破棉衣蔽体,一般男子壮丁,衣服倒周全些,不过如果和记者等比较,那诚有天堂地狱之差了。

”他先将小孩、女人、男人的蔽体情况描述了一下,三者中,男壮丁的情况中算是最好的了,起码能蔽体,但后面又跟自身做一对比,称有“天堂地狱之差别”,可想而知那里的人们着装是何等褴褛,进而可想而知那里的人民生活是何等的困苦,而后他又引经据典,引出唐顾况的《长安道》,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当时的社会里,底层人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间,生存于他们都是极为困苦的。

在描写在青海的旅途时,由于很多山地没有具体的名称,范长江先生会自己安一个名称,并用地理图示描画出来,让读者看得清楚明白,从图示和先生的描述中,险峻的地势、恶劣的条件生生呈现在眼前,让人不由地感叹他这一路的艰辛。

此外,他还需要与当地的军阀、土司等领导者会见交谈,了解当地情况与政治风向,他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立场,他对于政治独到的见解分析源于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

到了青海,他说:“不能把青海看做省,而要当做特殊的势力对待”,他考察并分析了马步芳在军事、经济、民族
和宗教上的政策措施,并给出了自己的评析与预测,而他在政治上所谈到的一字一词没有一个是空穴来风,都是根据实地考察,出于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而下的笔。

全文读下来感觉他是一名记者,也一位旅人,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新闻事业的神圣,也深深明白应该怎样做一个好记者。

这本书写于1935年,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觊觎我中华大地,抗日战争一触即发。

范长江先生凭借自身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是在西北、西南一带。

因此,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因此,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进行了他的西北之行。

这次西北之行,历史10个月,行程6000余里,期间翻雪山、临沼泽、风餐露宿,还要耐得住稀薄的氧气,其中困苦不难想象,而他一路且行且写,记录着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政治风向,真实再现了当时西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惨象,对当地的民族关系、宗教问题、治理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范长江先生作为一个记者在展现他所看见的情景时,没有生硬地表达,更没有为某一党派或者阶级说话,他以一个人文关怀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了他的所见所想,文字精炼,富有文采,中间又引经据典,常借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想,又经常将所见所闻与历史上的典故做一对比,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了他所描述的环境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范长江先生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历史素养。

这篇新闻报道之所以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大概也是源于这些原因。

所以说,我觉得,新闻能够敏锐地感知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危亡,能够真实呈现鲜为人知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之计献力,能够为生存在底层的人民谋求利益,实为新闻事业神圣之所在。

而要做一个好的记者,就要像范长江先生这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深厚的文学功底、良好的历史素养,通古今、知天下,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精神、善良的心……
最后,我想说,为什么长江先生的文字里充满真情?因为他的脚下沾满了泥土。

我想每一个新闻人都会有那样一个梦想,就像顾城的诗里写的一样——“我想在这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