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中应力计算习题与答案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后答案

(6) r ' = ρ ' g = rd = ρ d g =
ms − vs ρ w 121.5 − 45 g= *10=10.6Kn/ m3 v 72 ms 121.5 *10=16.9kN/ m3 g= v 72
则 rsat > r > rd > r ' 2.5 某土样处于完全饱和状态,土粒比重为 2.68,含水量为 32.0%,试求该土 样的孔隙比 e 和重度 r。 解: sr = 100% d s = 2.68
(2.74 − 1)18.2 (d s − 1)rw (d s − 1)r =8.197kN/ m 3 = = (1+0.41) 1+ e d s (1 + w) 2.74
σ cz3 = 106.2 + r ' h3 = 106.2 + 8.197 *4.2=140.6kpa
r ' = rsat − rw = 19.6 − 10 = 9.6kN / m 3 σ cz4 = 140.6 + r ' h4 = 140.6 + 9.6 *2.0=159.8kpa
2.12 将土以不同含水量配置成试样,用标准的夯击能使土样击实,测定其容量 ,得数据如下表: w(%) P(g/cm) 17.2 2.06 15.2 2.10 12.2 2.16 10.0 2.13 8.8 2.03 7.4 1.89
已 知 土 粒 比 重 ds
=2.65,试求最佳含水量 w op 。
2.2 试证明下列换算公式 ds ρw s er + d s rw wd S (1 − n) (2) γ = r w (3) sr = 1+ e 1+ e n (1) ρd =
第三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1-3节)

3.均质、等向问题 理想弹性体是均质且各向同性的。天然
地基是各向异性的。但当土层性质变化 不大时,这样假定对竖直应力分布引起 的误差通常在容许范围之内。
5
二、地基中的几种应力状态
1.三维应力状态(空间应力状态)
局部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应力状态属 三维应力状态。每一点的应力可写成矩 阵形式
24
25
在空间将z相同的点连 接成曲面即形成应力泡。
当地基表面作用有几个集中力时,根据弹 性体应力叠加原理求出附加应力的总和
26
(二)水平集中力作用-西罗提解
z
3Ph
2
xz 2 R5
(3- 9)
27
28
二、矩形面积上各种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 加应力计算
(一)矩形面积竖直均布荷载 1.角点下的应力
x
K
s x
p
τ
xz
K
s xz
p
(3- 25) (3- 26)
剪Kx应s和力K分xzs布分系别数为(水表平3向-5应)力,m分布x ,系n 数z和。
BB
55
P
56
57
(三)条形面积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 条形面积上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在地基
内引起的应力也可利用应力叠加原理, 通过积分求得。
zM ' (KsI KsII KsIII KsIV ) p
(3 -13a)
37
第二种情况:计算矩形面积外任一点M’ 下深度为z的附加应力(图3-17b)。设法使 M’点为几个小矩形的公共角点,然后将 其应力进行代数迭加。
zM ' (KsI KsII KsIII KsIV ) p
29
土力学地基基础章节计算题及答案

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质1 有一块体积为60 cm 3的原状土样,重 N, 烘干后 N 。
已只土粒比重(相对密度)s G =。
求土的天然重度、天然含水量w 、干重度d、饱和重度sat、浮重度’、孔隙比e 及饱和度S r解:分析:由W 和V 可算得,由W s 和V 可算得d,加上G s ,共已知3个指标,故题目可解。
363kN/m 5.1710601005.1=⨯⨯==--V W γ 363s d kN/m 2.1410601085.0=⨯⨯==--V W γ 3w sws kN/m 7.261067.2=⨯===∴γγγγs s G G%5.2385.085.005.1s w =-==W W w 884.015.17)235.01(7.261)1(s =-+=-+=γγw e (1-12) %71884.06.2235.0s =⨯=⋅=e G w S r (1-14) 注意:1.使用国际单位制; 2.w为已知条件,w=10kN/m 3;3.注意求解顺序,条件具备这先做; 4.注意各的取值范围。
2 某工地在填土施工中所用土料的含水量为5%,为便于夯实需在土料中加水,使其含水量增至15%,试问每1000 kg 质量的土料应加多少水 解:分析:加水前后M s 不变。
于是:加水前: 1000%5s s =⨯+M M (1)加水后: w s s 1000%15M M M ∆+=⨯+ (2)由(1)得:kg 952s =M ,代入(2)得: kg 2.95w =∆M 注意:土料中包含了水和土颗粒,共为1000kg ,另外,swM M w =。
3 用某种土筑堤,土的含水量w =15%,土粒比重G s =。
分层夯实,每层先填0.5m ,其重度等=16kN/ m 3,夯实达到饱和度r S =85%后再填下一层,如夯实时水没有流失,求每层夯实后的厚度。
解:分析:压实前后W s 、V s 、w 不变,如设每层填土的土颗粒所占的高度为h s ,则压实前后h s 不变,于是有:2211s 11e he h h +=+=(1) 由题给关系,求出:919.0116)15.01(1067.21)1(s 1=-+⨯⨯=-+=γγw e 471.085.015.067.2s 2=⨯==r S w G e 代入(1)式,得: m 383.05.0919.01471.011)1(1122=⨯++=++=e h e h4 某砂土的重度s γ=17 kN/ m 3,含水量w =%,土粒重度s γ= kN/ m 3。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后答案

第 2 章 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2.2 试证明下列换算公式 ds ρw s er + d s rw wd S (1 − n) (2) γ = r w (3) sr = 1+ e 1+ e n (1) ρd =
证 明: 令 vs = 1 ,则 由 e =
vv m 1 得 vv = e , v = vs + vv = 1 + e ,由 d s = s · 得 pw vs vs mw · 100% 得 mw = wms = wd s ρ w ms
sr =
d s (1 + w) ρ w 2.68 ∗ (1 + 0.285) ∗ 1 −1 = − 1 = 0.81 ρ 1.9
wd s 0.285 ∗ 2.68 = ∗100% = 94.3% e 0.81
(3) (4)因 N=14 10<N<15
பைடு நூலகம்属于稍密
2.9 某粘性土的含水量 w =36.4%,液限 wL =48%,塑限 wP =35.4%. (1)计算该土的塑性指数 I P 及液性指数 I L (2)确定该土的名称及状态。 解: w =36.4% wL =48% wP =35.4%
解: (1) i =
h1 − h2 23.50 − 23.20 = = 0.015 L 20
(2) v = ki = 5 * 10−2 * 0.015 = 7.5 * 10 −4 mm / s
Q = rst = 7.5 * 10−4 * 3600 *1* 106 = 2.7 * 10 −3 m 3 / h * m 2
wd s 0.87 v 或 w * 100% = * 100% = 100% e vv 0.87 ds −1 2.7 − 1 * 10 = 9.1kN / m 3 ρw g = 1+ e 1 + 0.87
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土中应力计算一、填空题1.由土筑成的梯形断面路堤,因自重引起的基底压力分布图形是梯形,桥梁墩台等刚性基础在中心荷载作用下,基底的沉降是相同的。
2.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随深度增加呈曲线减小,同一深度处,在基底中心点下,附加应力最大。
3.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矩形基础,当偏心距e > l/6时,基底与地基局部脱开,产生应力重分部。
4.在地基中,矩形荷载所引起的附加应力,其影响深度比相同宽度的条形基础浅,比相同宽度的方形基础深。
5.上层坚硬、下层软弱的双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将发生应力扩散现象,反之,将发生应力集中现象。
6.土中应力按成因可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7.计算土的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以下的重度应取有效重度(浮重度)。
8.长期抽取地下水位,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原水位以下土的有效自重应力增加,而造成地基沉降的严重后果。
9.饱和土体所受到的总应力为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之和。
二、名词解释1.基底附加应力:基底压应力与基底标高处原土层自重应力之差。
2.自重应力:由土层自身重力引起的土中应力。
3.基底压力: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在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的接触应力。
三、选择题1.成层土中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增大而发生的变化为:(B )(A)折线减小(B)折线增大(C)斜线减小(D)斜线增大2.宽度均为b,基底附加应力均为P0的基础,同一深度处,附加应力数值最大的是:(C )(A)方形基础(B)矩形基础(C)条形基础(D)圆形基础(b为直径)3.可按平面问题求解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基础是:(B )(A)柱下独立基础(B)墙下条形基础(C)片筏基础(D)箱形基础4.基底附加应力P0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随深度Z增大而减小,Z的起算点为:(A )(A)基础底面(B)天然地面(C)室内设计地面(D)室外设计地面5.土中自重应力起算点位置为:(B )(A)基础底面(B)天然地面(C)室内设计地面(D)室外设计地面6.地下水位下降,土中有效自重应力发生的变化是:(A )(A)原水位以上不变,原水位以下增大(B)原水位以上不变,原水位以下减小(C)变动后水位以上不变,变动后水位以下减小(D)变动后水位以上不变,变动后水位以下增大7.深度相同时,随着离基础中心点距离的增大,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D )(A)斜线增大(B)斜线减小(C)曲线增大(D)曲线减小8.单向偏心的矩形基础,当偏心距e < l/6(l为偏心一侧基底边长)时,基底压应力分布图简化为:(B )(A)矩形(B)梯形(C)三角形(D)抛物线形9.宽度为3m的条形基础,作用在基础底面的竖向荷载N=1000kN/m ,偏心距e=0.7m,基底最大压应力为:(C )(A)800 kPa (B)417 kPa (C)833 kPa (D)400 kPa10.矩形面积上作用三角形分布荷载时,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系数K t是l/b、z/b的函数,b指的是:(D )(A)矩形的长边(B)矩形的短边(C)矩形的短边与长边的平均值(D)三角形分布荷载方向基础底面的边长11.某砂土地基,天然重度γ=18 kN/m3,饱和重度γsat=20 kN/m3,地下水位距地表2m,地表下深度为4m处的竖向自重应力为:(A )(A)56kPa (B)76kPa (C)72kPa (D)80kPa12.均布矩形荷载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当l/b=1、Z/b=1时,K C=0.1752;当l/b=1、Z/b=2时,K C=0.08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参考答案_赵明华版 高清无水印

则r = ρg = (3) 由n =
vv e n wd vd (1 − n) v · 100% 得 n = , 则 sr = w · 100% = s = s ⇒e= v 1+ e 1− n vv e n
2.3 在土的三 相组成示意图中,取土 粒体积 vs = 1 。已知某土样的 土粒比重 d s =2.70, 含水量=32.2%, 土的天然密度 ρ =1.91 g / cm3 , 水的密度 ρ w = 1.0 g / cm3 。 按各三相比例指标的定义,计算图 2.50 中 6 个括号内的数值及 sr 和 r ' 。 解:因 vs = 1 , d s = 2.70 , w=32.2%, ρ =1.91g/ cm 3 , ρ w = 1.0 g / cm3
ms = d s vs ρ w = d s ρw
由w=
所以 m = ms + mw = d s (1 + w) ρ w (1)由 ρd = 得 ρd = ds ρw 1+ e ms v
(2)由 sr =
wd s vw · 100% 得 sr = ⇒ wd s = sr e e vv m d (1 + w) ρ w d (1 + w)rw d s wrw + d s rw sr erw + d s rw g= s g= s = = v 1+ e 1+ e 1+ e 1+ e
5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参考答案
(1) I p = wL − wp = 48 − 35.4 = 12.6 (2)因 10< I p <17 属于粉质粘土
IL =
w − wp Ip
=
36.4 − 35.4 = 0.08 12.6 硬塑状态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三版课后答案全解

第2章 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2.2 试证明下列换算公式 (1)1s w d d e ρρ=+(2) 1r w s w s er d r e γ+=+(3) (1)S r wd n s n−=证明: 令1s v =,则由v s v e v =得v v e =,1s v v v v e =+=+,由s s sm d v =·1w p 得s s s w s w m d v d ρρ== 由wsm w m =·100%得w s s w m wm wd ρ== 所以 (1)s w s w m m m d w ρ=+=+ (1)由 sd m vρ= 得 1s wd d eρρ=+ (2)由wr vv s v =·100%得s r wd s e =⇒s r wd s e =则(1)(1)11s w s w d w d w r m r g g g ve e ρρ++====++1s w s w d wr d r e +=+1r w s ws er d r e +=+ (3)由v v n v =·100% 得 11e n n e e n =⇒=+−,则w r vvs v =·100%=s wd e =(1)s vd n n − 2.3在土的三相组成示意图中,取土粒体积1s v =。
已知某土样的土粒比重s d =2.70,含水量=32.2%,土的天然密度ρ=1.913/g cm ,水的密度31.0/w g cm ρ=。
按各三相比例指标的定义,计算图2.50中6个括号内的数值及r s 和'r 。
解:因1s v =, 2.70s d =, w=32.2%, ρ=1.91g/3cm , 31.0/w g cm ρ=由(1) 2.70(10.322)1.0110.871.91s w d w e ρρ++=−=−= (1)3v v 0.87e cm ==(2)0.322w s v wd ==*2.70=0.873cm (3)110.87 1.87v e =+=+=3cm (4) 2.70s s w m d ρ==*1.0=2.70g(5)0.322w s w m wd ρ==*2.70*1.00.87g = (6) 3.57s w m m m g =+= (7)s r wd s e =或w v vv *0.87100%0.87=*100%=100% (8)''1 2.71110.87s w d r g g e ρρ−−===++*1039.1/kN m = 2.4 用体积为723cm 的环刀取得某原状土样重129.5g ,烘干后土重121.5g ,土粒比重为2.7,试计算该土样的含水量w 、孔隙比e 、饱和度r s 、重度r 、饱和重度sat r 浮重度'r 以及干重度d r ,并比较各重度的数值大小(先导得公式然后求解)。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3章 地基土中的应力计算

2021/1/5
57.0kPa
80.1kPa
103.1kPa 150.1kPa
n
cz1h12h2nhn ihi i1
194.1kPa
第三节 基底压力分布和计算
基底压力: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的压力,也是地 基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反力,因此又称为地基反力。为计算上部荷载 在地基土层中引起的附加应力,必须首先研究基础底面处接触面的 压力大小与分布情况。
l
l/2-e e>l/6
2021/1/5
偏心荷载作用线
应与基底压力的
b
合力作用线重合
FG1 2pma x32l eb
pmax
2F G
3 l eb
2
三、基底附加压力
• 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于地基表面,由于建造建筑物而新增加的压力 称为基底附加压力。
• 建筑物建造前,土中早已存在自重应力,天然土层在自重应力作用 下的变形早已结束,只有基底附加应力才能引起地基的附加应力和 变形
有集中力的,但它在土的应力计算中是一个基本公式,应用集中力的解 答,通过叠加原理或者数值积分的方法可以得到各种分布荷载作用时的 土中应力计算公式。
•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 矩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 条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 圆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基本解 叠加原理
2021/1/5
砂性土: 应考虑浮力作用。 液性指数 IL >=1 流动状态,自由水,考虑浮力;
粘性土: 液性指数 IL <=0 固体状态,结合水,不考虑浮; 液性指数 0<IL <1塑性状态,难确定,按不利状态。
液性指数 IL <=0,认为是不透水层(坚硬粘土或岩层),对于不 透水层,由于不存在水的浮力,所以层面和层面以下的自重应力按 上覆土层的水土总重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土中应力计算一.填空题1.由土筑成的梯形断面路堤,因自讯引起的基底压力分布图形是_ 梯形,桥梁墩台等刚性基础在中心荷载作用下,基底的沉降是_和同的。
2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随深度增加呈曲线减小,同一深度处,在基底中心点下,附加应力最大。
3•单向偏心荷载作用卜的矩形基础,当偏心距e>V6时,基底与地基局部脱开,产生应力重分部。
4•在地基中,矩形荷我所引起的附加应力,其影响深度比相同宽度的条形基础浅,比相同宽度的方形基础深。
5•上层坚硬、下层软弱的双层地基,在荷载作用卜,将发生应力扩散现象,反之,将发生应力集中现象。
6•土中应力按成因可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7•计算土的自重应力时,地卜水位以下的重度应取有效亜度(浮朿度)。
8-长期抽取地下水位,导致地卞水位人幅度卜降,从而使原水位以卜•土的有效自重应力_1 迦]__ ,而造成地基沉降的严重后果。
9•饱和土体所受到的总应力为冇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之和。
二.名词解释1•基底附加应力:基底压应力与基底标高处原土层自重应力之差。
2•自觅应力:由土层自身重力引起的土中应力。
3•基底压力:建筑物荷栽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在基础底面与地基Z间的接触应力。
三.选择题1.成层土中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增大而发生的变化为:(B )(A)折线减小(B)折线增人(C)斜线减小(D)斜线增大2•宽度均为b,基底附加应力均为Po的基础,同一深度处,附加应力数值诫人的是:(C )(A)方形基础(B)矩形基础(C)条形基础(D)洌形基础(b为直径〉3•可按平面问题求解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基础是:(B )(A)柱卞独立基础(B)墙卜•条形基础(C)片筏基础(D)箱形基础4•基底附加应力Po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随深度Z增大而减小,Z的起算点为:(A )(A)基础底面(B)天然地面(C)室内设计地面(D)室外设计地面5•土中自重应力起算点位置为:(B )(A)基础底面(B)天然地面(C)室内设计地面(D)室外设计地面6•地下水位下降,土中有效自重应力发生的变化是:(A )(A)原水位以上不变,原水位以下增大(B)原水位以上不变,原水位以下减小(C)变动后水位以上不变,变动后水位以下减小(D)变动后水位以上不变,变动后水位以下增人7•深度相同时,随着离基础中心点距离的增人,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D )(A)斜线增大(B)斜线减小(C)曲线增大(D)曲线减小&单向偏心的矩形基础,当偏心距e<V6 (1为偏心一侧基底边长)时,基底用应力分布图简化为;(B )(A)矩形(B)梯形(C)三角形(D)抛物线形9.宽度为3m的条形基础,作用在基础底面的竖向荷载N =1000kN/m ,偏心距e=0.7m,基底最大压应力为:(C )10. 矩形面积上作用三角形分布荷我时,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系数瓦是1/b 、z/b 的函数• b 指的是:(D )(A)矩形的长边 (B)矩形的短边(C)矩形的短边与长边的平均值 (D)三角形分布荷载方向基础底面的边长 11•某砂土地基,天然重度Y =18 kN/m\饱和重度Ysat =20 kN/m\地卞水位距地表2m,地表 下深度为4m 处的竖向自觅应力为:(A )12•均布矩形荷栽角点卞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当1/6=1、乙b=l 时,Kc=0.1752:当l/b=l 、 Z/b = 2时,Kc = 0.084.若基底附加应力po=lOOkPa,基底边长l=b = 2m,基底中心点下 Z=2m 处的竖向附加应力为:(C )(A) 8.4kPa (B) 17.52kPa (C) 33 6kPa (D) 70.08kPa13•某屮心受圧条形基础,宽2m,埋深lm,室内外高差0_6m,埋深范围内土的重JSy=17kN/m 3, 若上部结构传来荷载F=400kN/m,基底附加应力P 。
为:(C )(A) 203.9kPa (B) 205.1kPa (C) 209kPa (D) 215kPa 14某场地表口为4m 片的粉质黏土,天然重度F=18kN/m‘,其卞为饱和重度sat=19 kN/m 3 的很厚的黏土层,地下水位在地表下4m 处,经计算地表以下2m 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为(B )。
(A) 72kPa(B) 36kPa (C) 16kPa (D) 38kPa 15-同上题,地表以下5m 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为(B )。
(A) 91kPa (B) 81kPa (C) 72kPa (D) 41kPa 16•某柱作用于基础顶面的荷载为SOOkN.从室外地面算起的基础深度为1.5m,室内地面比 室外地面高0.3m,基础底而枳为4m?,地基土的巫度为17kN/n?,则基底压力为(C )。
(A) 229.7kPa(B) 230kPa (C) 233 kPa (D) 236 kPa 17•由建筑物的荷载在地基内产生的应力称为(B )<.(A)自重应力 (B)附加应力 (C)有效应力 (D)附加圧力 18•已知地基中某点的竖向口巫应力为100kPa,静水乐力为20kPa, 土的静上侧压力系数为 0.25,则该点的侧向自重应力为(D )o(A) 60kPa (B) 50kPa(C) 30kPa (D) 25 kPa 19•由于建筑物的建造而在基础底面处产生的压力增量称为(C )。
(A)基底压力(B)基底反力 (C)基底附加应力 (D)基底净反力 20•计算基础及上回填土的总重量时,其平均重度一般取(C )o (A) 17kN/m 3(B) 18kN/m 3 (C) 20kN/m 3 (D) 22kN/m 3 21•在单向偏心荷载作用卜\若基底反力呈梯形分布,则偏心距与矩形基础长度的关系为(A )。
(A)它 <“6(B) 它 幻/6 (C) T6 (D)' 22. 已知两矩形基础,一宽为2m,长为4m,另一宽为4m,长为8m,若两基础的基底附加 压力相等,则两基础角点下附加应力之间的关系是(B )o(A) 两基础基底下Z 深度处应力竖向应力分布相同(A) 800 kPa (B) 417 kPa (C) 833 kPa (D) 400 kPa(A) 56kPa (B) 76kPa (C) 72kPa (D) 80kPa(B)小尺寸基础角点卜Z怎度处应力与大尺寸基础馆点卜2乙床度处应力相等(C)大尺寸基础角殿FZ深度处应力与小尺寸基础焦点下2Z深度处应力相等23. 当地卜水位突然从地表卜降至基底平面处,对基底附加应力的影响是(A )o24•计算土中自重应力时,地卞水位以下的土层应采用(C )o25•在基底附加压力的计算公式Po=P-X m d, d 为(D )。
(A )基础平均深度 (B )从室内地而算起的深度 (C )从室外地面算起的深度(D )从天然地面算起的埋深,对于新填土场地应从老天然地面算起26•只有(B )才能引起地基的附加应力和变形。
(A )基底压力 (B )基底附加压力 (C )有效应力 (D )有效自重应力27.—矩形基础,短边b = 3m,长边l=4m»在长边方向作用一偏心荷载F 十G=1200 KNo 试问当Pnun=0时,最大压力应为多少? ( C )0(A ) 120kN/m 2 (B ) 150KN/nr (C ) 200kN/m 22&有一基础,宽度4m,长度8ni,基底附加压力90kN/m2,中心线下6m 处竖向附加应力 为58.28kN/m 2,试问另一基础宽度为2m,长度为4im 基底附加压力为1 OOkN/m 2,角点卞 6m 处的附加应力为第少?( A )(A ) 16.19kN/m 2 (B ) 54.76kN/nr (C ) 32.38kN/m 229•已知一个宽b=2m,长l=4m 和另一个宽b=4m,长l=8m 的矩形基础底的附加应力相 等,则两基础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之间有何关系?( B )(A ) 两基础角点下Z 深度处竖向应力分布相同(B ) 小基础角点F Z 深度处的应力与大基础角点下2Z 深度处的应力相等(C ) 人基础角点下Z 深度处的应力与小基础角点下2Z 深度处的应力相等30•当地基中附加应力曲线为矩形时,则地面荷载的形式为:(C ).(A )条形均布荷载 (B )矩形均布荷我 (C )无穷均布荷载31旳一个宽度为3m 的条形基础,在基底平面上作出用着中心荷载F=240kN/m 及力矩M = 100kN in'm o 试问压力较小一侧基础边的底而与地基之间会不会脱开?( A )(A )卩皿>0 (B )卩昨=0 (C )脱开32•有一独立基础,在允许荷载作用2基底各点的沉降都相等,则作用在基底的反力分布 应该是:(B )o(A )各点应力相等的矩形分布 (B )中间小、边缘犬的马鞍形分布(C )中间大、边缘小的钟形分布33•当地卜水自卜向上渗流时,土层中骨架应力有何影响?( C )(A )不变 (B )减小 (C )增人34•冇一基础埋宜深度d=1.5m,建筑物荷載及基础和台阶土重传至基底总压力为lOOkN/m 2, 若基底以上土的甫度为18kN/m‘,基底以卜土的更度为17kN/m‘,地卜水位在地表处,则基四、判断题1•在均质地基中,竖向自重应力随深度线性增加,而恻向自重应力则呈非线性增加。
(x ) (V )(A )没右•影响 (B )基底附加压力增大 (C )基底附加压力减小 (A )湿重度 (B )饱和重度 (C )浮觅度 (D )天然觅度底竖向附加应力为多少?( C )(A ) 85kN/m 2 (B ) 73kN/m 235.—矩形基础,短边b = 3m,长边l=4m, 偏心距为多少时,基底不会出现拉应力?( (A ) 0.5m (B ) 0.57m(C ) 88kN/m 2 在长边方向作用一偏心荷载贯FY=1200kN 。
C ) (C ) 0.67m 2•由于土中自莹应力属于有效应力,因而与地卜水位的升降无关3•在基底附加压力的计算公式中,对于新填土场地,基底处土的自重应力应从填土面算起(x ) 4•增大柱卞独立基础的埋深,可以减小基底的平均附加压力(x )5 •柱下独立基础埋深的大小对基底附加应力影响不大(V )6.由于土的自重应力属于有效应力,因此在建筑物建造后.自重应力仍会继续使土体产生变形(x )7•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K0为土的侧向与竖向自重应力之比(x )8.在弱透水土层中,若地下水位短时间下降,则土的自重应力不会明显增大(V )9•基底附加压力在数值上等于上部结构荷载在基底所产生的压力增量(x )10.竖向附加应力的分布范尉相当人,它不仅分布在荷截面积之2而且还分布到荷载而枳以外,这就是所谓的附加应力集中现象(X )11•矩形均匀荷载作用下基础角点下某深度处的附加应力"ZA与基础中心点下同一深度处附加压力”20的关系是:^<1/4^0 ( X )五.简答题1•地基附加应力分布规律有哪些?答:(1)附加应力不仅发生在荷載面积之下,而且分布在荷我面积以外相当大的范愠之下,这就是地基附加应力的扩散分布:(2)在离基底不同深度z处各个水平面匕以基底中心点卜轴线处的匹值最人,随离中轴线距离增人曲线减小:(3)在荷我分布范围之下任意点沿铅垂线的6值,随深度最人曲线减小:(4)条形荷载比相同宽度的方形荷载6的影响深度大,在相同裸度处,条形荷载在地基中的Gz比相同宽度的方形荷载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