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昆虫饲养与生活史观察2013

合集下载

儿童科学实验如何观察昆虫的繁殖过程

儿童科学实验如何观察昆虫的繁殖过程
儿童科学实验观察昆虫繁殖过程
汇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CONTENTS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实验准备
观察昆虫繁殖过程
实验记录与总结
实验拓展与延伸
添加章节标题
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
昆虫:选择合适的昆虫种类,如蚂蚁、蜜蜂等
观察箱:用于观察昆虫的繁殖过程
食物:为昆虫提供足够的食物,如水果、糖水等
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相机等,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得出结论
昆虫繁殖过程:从卵到成虫,需要经历多个阶段
昆虫繁殖数量:繁殖数量与环境、食物等因素有关
昆虫繁殖周期:不同种类的昆虫繁殖周期不同
昆虫繁殖环境: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食物
学习收获与感悟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观察昆虫繁殖过程,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卵的数量:一次产卵数量不等,通常在几十到几百个之间
观察卵的孵化
观察方法: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记录孵化过程
观察结果:记录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等数据,分析孵化条件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观察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观察,如早晨或傍晚
观察地点:选择昆虫经常出没的地方,如草丛、树林等
观察幼虫成长
观察时间:从孵化开始,持续观察
观察昆虫繁殖过程
观察昆虫交配
观察时间:选择昆虫交配活跃的时期进行观察
观察地点:选择昆虫交配频繁的地方进行观察
观察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昆虫进行观察
观察方法:使用显微镜、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记录
观察雌虫产卵
雌虫产卵时间:通常在春季和夏季
产卵地点:通常在土壤、树叶、树枝等隐蔽处

昆虫多样性昆虫的观察与饲养

昆虫多样性昆虫的观察与饲养
• 節肢動物-蜈蚣 蚰蜒
昆蟲的天敵-寄生性天敵
• 寄生蠅
昆蟲的天敵-微生物天敵
• 細菌 病毒 真菌
結語
謝謝聆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昆蟲的生活史簡單的可分為三種類型 • 完全變態: 卵-幼蟲-蛹-成蟲 Ex:蝴蝶、鍬形蟲 • 不完全變態:漸進變態 卵-若蟲-成蟲 EX:蟋蟀、蝗蟲
• 不完全變態:半行變態 卵-稚蟲-成蟲 EX:蜻蜓、蜉蝣
• 不變態: 卵-仔蟲-成蟲 EX:衣魚
•採集昆蟲 •昆蟲調查 •昆蟲的飼養 •昆蟲的天敵 •注意事項及規範
蝴蝶的飼養
完全變態 植食性 寄主植物 空間與日照
蝴蝶的飼育
甲蟲的採集飼養
• 甲蟲的採集可分為夜間採集及誘餌採集, 夜間採集是靠著甲蟲趨光的特性來採集, 可以利用野外的路燈來做採集,或是以 點燈的方式來誘集昆蟲。
甲蟲的採集飼養
甲蟲的採集飼養
甲蟲的採集飼養
•甲蟲的飼養上,飼養的種類大多以獨角 仙或鍬形蟲為主,成蟲的飼養上以水果或 是果凍來餵食,幼蟲則以其食性來做飼養, 飼養的材料為腐植土或是朽木屑。在繁殖 上大多以香菇段木來讓其產卵。
昆蟲多樣性昆蟲的觀察與飼養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黃龍椿
我是昆蟲嗎
• • • •
兩側對稱 幾丁質外骨骼 外表分節 附肢特化為取食工具
• • • • • •
身體分為三部份 頭胸腹 三對腳 觸角 腳長在胸上 單眼與複眼
昆蟲種類豐富的原因
• 堅硬的幾丁質外骨骼保護 • 感覺神經系統完善 • 與植物及其他生物的演化 交互作用複雜 • 變態及成蟲具有翅膀
昆蟲採集與調查
•採集及觀察完後立即放回野外
•注意安全-不要直接與昆蟲接觸 •儘量縮短鑑識的時間 •注意事項及規範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昆虫研究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活昆虫、观察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等。

2. 实验工具:记录本、笔、相机、实验报告模板等。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1)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3)观察昆虫的翅膀、足等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 昆虫内部器官观察(1)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3. 昆虫行为观察(1)观察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

(2)观察昆虫的防御、攻击等行为。

4. 昆虫生态观察(1)观察昆虫的生存环境,了解其生活习性。

(2)观察昆虫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如捕食、共生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目的、材料与工具,熟悉实验操作方法。

2.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记录观察结果。

4. 观察昆虫行为: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昆虫的行为,记录观察结果。

5. 观察昆虫生态:在昆虫的生存环境中观察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记录观察结果。

6.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如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各异。

2. 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观察,发现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与人体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3. 昆虫行为: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雄虫追逐雌虫、雌虫选择产卵地点等。

制作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制作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观察昆虫,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甲虫、蝴蝶、蚂蚁等。

2. 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镊子等实验器材。

3. 记录本、笔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观察昆虫标本,了解其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

(2)准备实验器材,检查显微镜、放大镜等是否正常。

2. 实验操作(1)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记录其颜色、体型、触角、翅膀等特征。

(2)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眼睛,了解其视觉器官。

(3)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4)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

3. 实验记录(1)记录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包括颜色、体型、触角、翅膀等。

(2)记录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3)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的外部形态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2)头部有一对触角,用于感知外界信息。

(3)胸部有三对足,有的昆虫有翅膀。

2. 昆虫的内部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解剖,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中肠、后肠和肛门组成。

(2)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体交换在气管中进行。

(3)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血管中循环。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

昆虫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物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昆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昆虫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

2. 提高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增强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为今后进行相关实验奠定了基础。

实验二_昆虫饲养与生活史观察2013

实验二_昆虫饲养与生活史观察2013
实验二_昆虫饲养与生活史观 察2013
二、昆虫饲养中存在的问题
1. 饲料的营养平衡和营养缺乏症的表现问题; 2. 实验室连续饲养中种群的衰退和习性变化问题; 3. 大量饲养中不同虫态的分离技术; 4. 释放昆虫的活力问题。
三、饲养的基本类型
➢ 按饲养目的描述包括: 天敌的饲养、试验材料的饲养和生态研 究的饲养等;
➢ 按饲养虫态描述包括: 幼虫的饲养、成虫的饲养;
➢ 按饲养方法描述包括: 个体饲养、群体饲养和大量饲养;
这里将各种饲养概括为4个基本类型: 一、室外饲养; 二、实验室饲养; 三、大规模饲养; 四、单种饲养
(一)、室外饲养
主要指在田间或野外环境中的饲养。例如,在 田间用大笼罩繁殖某些种类,在试验田笼罩中观 察特殊处理(如喷洒化学农药和释放天敌)对昆 虫的影响等。这类饲养的特点是饲料能就地解决, 饲养条件不用控制。
二、蝗虫饲养与生活史观察
实验目的:了解昆虫饲养的技术,掌握昆 虫不同虫态、变态等特性,了解昆虫生活 史,提高动手能力。
观察对象: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 卵、5龄蝗蝻、成虫
(二)东亚飞蝗
2 实验内容 (1)材料准备 ➢ 寄主植物的准备:小麦苗或包菜(小麦苗如何培育?) ➢ 养虫笼(盒):透气、透光、防逃逸 ➢ 虫源:卵、蝗蝻
被害率:表示作物的株、杆、叶、花、果实等受害的普遍程 度,这里不考虑植物受害轻重,计数时同等对待。
被害率=被害株(株、杆、叶、花、果实)数/调查总株数 (株、杆、叶、花、果实)×100%
作业 1、计算饲养昆虫的生长发育历期
(要求提供饲养昆虫照片至少1张) 2、饲养昆虫的新的体会或总结(方法、器具的改 进)
(二)、实验室饲养
不完全饲养
指未完成一个完整生活周期的饲养,例 如只饲养到幼虫的某一龄期或从幼虫饲养到 蛹。

农业昆虫学实验参考材料

农业昆虫学实验参考材料

农业昆⾍学实验参考材料实验⼀昆⾍外部形态观察⼀、⽬的要求了解昆⾍的外⾻骼、分节、分段情况及其各体段的基本构造和附器。

认识昆⾍外部形态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区别,为昆⾍分类奠定基础。

⼆、材料及⽤具蝗⾍、蝼蛄、蝉、⾦龟⼦、蝴蝶、蛾类、蜜蜂、蝽象、蝇类、步⾏⾍、龙虱、蜘蛛、虾、蜈蚣和马陆等的浸渍或⼲制标本及多媒体课件。

解剖镜、放⼤镜、培养⽫、镊⼦、解剖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三、内容与⽅法步骤(⼀)昆⾍纲与其他纲区别观察观察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甲壳纲、多⾜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昆⾍纲的区别。

(⼆)昆⾍体躯外⾻骼及分节、分段情况观察以蝗⾍为例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蝗⾍的体躯分节、分段现象及各体节间的连接情况。

(三)昆⾍头部主要器官观察1.昆⾍复眼和单眼观察观察复眼和单眼的位置形态,数⽬各是多少?2.昆⾍触⾓的基本构造及类型观察⽤放⼤镜观察蜜蜂等昆⾍的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基本构造,对⽐观察其他昆⾍触⾓的构造和类型。

3.昆⾍⼝器观察(1)咀嚼式⼝器:以蝗⾍为例,⽤解剖针拨动上唇,观察其活动⽅向,⽤镊⼦将上唇取下;⽤镊⼦将上颚取下,观察上颚前端具齿的切齿和后端具粗糙⾯的磨齿;观察下颚,连接于头壳下⽅略呈三⾓形的是轴节,其下是⼤⽽呈长⽅形的茎节,茎节下是两个能活动的叶瓣,内侧的坚硬,末端具齿的称内颚叶,外侧较钝的称外颚叶,基节外缘着⽣⼀个分为五节的下颚须;去掉下颚,后⾯是⼀⽚左右可分开的下唇,两侧着⽣⼀对分为三节的下属须;取下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后,中央留下的⼀囊状物即⾆。

(2)刺吸式⼝器:以蝽象为材料,在解剖镜下⽤解剖针⼩⼼地把⼝针挑出。

紧贴在⼝针基部的⼀块三⾓形⼩⾻⽚即上唇,在头的下⽅有⼀个分四节的管状下唇,其背部有⼀条纵沟(槽),内包有四⽀针状的⼝针,在⼝针端部轻压,即可分成三条,其中两条较扁的为上颚⼝针,较圆的两条为下颚⼝针,由于钳合较紧,故不易分开,下颚⼝针的愈合管中有⾷物道和唾液道。

(3)虹吸式⼝器:观察蛾、蝶类⽰范标本。

变态发育昆虫实验报告(3篇)

变态发育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目的: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过程,观察昆虫从卵到成虫的变化,探究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实验材料:1. 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家蚕、菜粉蝶2. 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蝗虫、蟋蟀3. 透明培养皿、镊子、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镜、记录纸、笔4. 恒温培养箱、温湿度计实验步骤:一、观察昆虫卵的发育过程1. 将不同种类的昆虫卵分别放置于透明培养皿中,观察其卵的外观特征,记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2. 将培养皿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卵的孵化过程。

3. 记录卵孵化成幼虫的时间、形态变化等。

二、观察昆虫幼虫的发育过程1. 将孵化出的幼虫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培养皿中,观察幼虫的外观特征,记录幼虫的大小、形状、颜色、足、触角等。

2. 观察幼虫的食性、活动范围、生活习性等。

3. 记录幼虫蜕皮的过程,观察蜕皮次数和蜕皮时间。

4. 观察幼虫的生长速度,记录幼虫从孵化到成熟所需的时间。

三、观察昆虫蛹的发育过程1. 观察幼虫进入蛹期的形态变化,记录蛹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将蛹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观察蛹期的变化,如呼吸、运动等。

3. 记录蛹羽化所需的时间。

四、观察昆虫成虫的发育过程1. 观察蛹羽化成成虫的过程,记录成虫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足、触角等。

2. 观察成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活动范围、繁殖等。

3. 比较成虫与幼虫、蛹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差异。

实验结果:一、完全变态发育昆虫1. 家蚕:卵为椭圆形,呈绿色。

孵化后为幼虫,呈白色,有6对足。

幼虫蜕皮4次,进入蛹期,蛹为白色,呈棒状。

羽化后成虫为家蚕蛾,呈白色,有2对翅膀和6条腿。

2. 菜粉蝶:卵为椭圆形,呈绿色。

孵化后为幼虫,呈绿色,有6对足。

幼虫蜕皮5次,进入蛹期,蛹为绿色,呈棒状。

羽化后成虫为菜粉蝶,呈黄色,有2对翅膀和6条腿。

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1. 蝗虫:卵为椭圆形,呈黄色。

孵化后为若虫,呈绿色,有6对足。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小小昆虫观察与饲养计划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小小昆虫观察与饲养计划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小小昆虫观察与饲养计划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

通过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方法论。

在这个过程中,小小昆虫观察与饲养计划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在本文中,我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个主题,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1. 小小昆虫的观察在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中,可以通过观察小小昆虫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耐心。

孩子们可以观察到蚂蚁的行动轨迹、蝴蝶的飞行姿态以及蜜蜂的采蜜过程。

这样的观察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对昆虫的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

2. 小小昆虫的饲养除了观察,孩子们还可以通过饲养小小昆虫来学习照顾生命。

他们可以用玻璃罐或小盒子收集昆虫,并为它们提供食物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通过这样的饲养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关爱小动物,培养责任感和爱心。

3. 小小昆虫的生态环境除了观察和饲养,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小小昆虫的生态环境来了解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他们可以观察昆虫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相关知识的掌握。

总结回顾:在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中,小小昆虫观察与饲养计划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活动。

通过观察、饲养和学习昆虫的生态环境,孩子们不仅可以增加对动物世界的了解,还可以培养观察力、耐心、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育者和家长们应该重视这样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

小小昆虫观察与饲养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活动,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责任感。

这样的活动也有助于孩子们学习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中的小小昆虫观察与饲养计划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希望教育者和家长们能够重视这样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研究饲养方法和技术;
(二) 、实验室饲养
(3)研制和改造人工饲料;
(4)提供试验材料; (5)研究昆虫的食性行为和营养需要; (6)药效测定; (7)培育特殊品系等。
(二)、实验室饲养
不完全饲养
指未完成一个完整生活周期的饲养,例 如只饲养到幼虫的某一龄期或从幼虫饲养到 蛹。
完全饲养
指整个世代各虫期的饲养,通常所说的 连续饲养或传代饲养都属完全饲养。

卵:孵化后接入养虫笼。 蝗蝻:将小麦苗等放在养虫盒中,然后接入低龄蝗蝻。根 据需要加入寄主植物,观察蝗虫生长发育情况。
注意事项: (1)观察内容:蝗蝻不同龄期和虫态,蝗虫蜕 皮 观察不完全变态的一个世代经 过 、 、 3个虫态。蝗蝻与成 虫在形态和习性上是否一致?主要危害在哪一 个虫态? (2)记录内容:每天观察记录蝗虫不同虫态生 长发育的情况,用来计算各虫态发育历期。
三、饲养的基本类型
按饲养目的描述包括:
天敌的饲养、试验材料的饲养和生态研 究的饲养等;
按饲养虫态描述包括:
幼虫的饲养、成虫的饲养;
按饲养方法描述包括:
个体饲养、群体饲养和大量饲养;
这里将各种饲养概括为4个基本类型: 一、室外饲养; 二、实验室饲养;
三、大规模饲养;
四、单种饲养
(一)、室外饲养

(1)了解病害类型: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全株病害 和局部病害等。 (2)有目的选择1种病害(叶部病害、根部病害、全株病害) 进行病害病情调查,计算被害率。 被害率:表示作物的株、杆、叶、花、果实等受害的普遍程 度,这里不考虑植物受害轻重,计数时同等对待。 被害率=被害株(株、杆、叶、花、果实)数/调查总株 数(株、杆、叶、花、果实)×100%
实验四 植物病虫害田间调查识别与昆虫 生活史观察
一、昆虫饲养概述 二、蝗虫的饲养
三、病虫害调查
第一节 昆虫饲养概述
一、昆虫饲养的历史与意义
二、昆虫饲养中存在的问题
三、饲养的基本类型
一、昆虫饲养的历史与意义
古代昆虫饲养:
主要为家蚕、蜜蜂、紫胶虫和药用昆虫。 近代昆虫饲养:
用于遗传学、医学和营养学的研究;
作业
1、计算饲养昆虫的生长发育历期
(要求提供饲养昆虫照片至少1张)
2、饲养昆虫的新的体会或总结(方法、器具的改进)
注意事项:养虫盒需要归还实验室
2、简述所调查到的不同类型病虫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物 表 植物病虫害症状调查记录(10种)
编号 寄主名称 的:了解昆虫饲养的技术,掌握昆 虫不同虫态、变态等特性,了解昆虫生活 史,提高动手能力。

观察对象: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

卵、5龄蝗蝻、成虫
(二)东亚飞蝗
2 实验内容
(1)材料准备

寄主植物的准备:小麦苗或包菜(小麦苗如何培育?) 养虫笼(盒):透气、透光、防逃逸 虫源:卵、蝗蝻
(2)饲养与生活史观察
主要指在田间或野外环境中的饲养。例如,在
田间用大笼罩繁殖某些种类,在试验田笼罩中观
察特殊处理(如喷洒化学农药和释放天敌)对昆
虫的影响等。这类饲养的特点是饲料能就地解决,
饲养条件不用控制。
(二)、实验室饲养
指在室内条件下进行的与实验有关的饲养。 实验室饲养的昆虫的应用范围很广,大致可有以 下几个方面: (1)观察昆虫的生活史和习性;
用于进行农药筛选、害虫防治和昆虫毒理、生理、生 态等学科研究; 用于生物防治、不育技术、性信息素和抗药性机理等 的研究。
二、昆虫饲养中存在的问题
1. 饲料的营养平衡和营养缺乏症的表现问题; 2. 实验室连续饲养中种群的衰退和习性变化问题; 3. 大量饲养中不同虫态的分离技术; 4. 释放昆虫的活力问题。
(2)生物潜能高; (3)食物需求简单。
四、单种饲养
单种饲养:
指纯净昆虫的饲养,即饲养中除了被饲养 对象外,没有其他生物(包括共生微生物)存 在。这类饲养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确定营养需要; (2)微生物与共生昆虫之间的关系; (3)组织培养和病原菌。
二、蝗虫饲养与生活史观察

昆虫发育历期的计算(重点)

发育历期(N) :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一个 世代、一个虫期或一个虫龄)所经历的时间, 通常以“日” 为单位。

计算:各种虫态发育历期(注意:是平均历期) 总的存活率%=(成虫数量/初始虫量或卵量) *100

三、植物病虫害田间调查识别
实验目的:加深认识和提高鉴别病、虫主要种类及其类群的 能力,进一步掌握它们的主要为害症状、特征或习性,并初 步认识未学过的常见病、虫。 植物病虫害田间识别:
(三)、大规模饲养
大规模饲养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多的 符合要求的昆虫。大规模饲养常用于以下几个 方面: (1)繁殖天敌; (2)生产不育昆虫,用于田间释放; (3)增殖昆虫病毒,用于微生物防治; (4)作为家养动物或鸟类的饲料。
(三)、大规模饲养
进行大规模饲养的昆虫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生活周期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