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 各论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执业医师针灸学治疗各论总结

执业医师针灸学治疗各论总结

头痛(1)外感头痛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以督脉及手太阴经、足少阳穴为主。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合谷阿是穴列缺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太冲内庭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腰痛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痹证治法通痹止痛。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坐骨神经痛通经止痛。

循经取足太阳、少阳经主穴足太阳经证: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配穴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瘀血阻络证配血海、阿是穴;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第二节内科病证中风(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针灸治疗学 各论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针灸治疗学 各论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针灸治疗作用和原则精编版

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针灸治疗作用和原则精编版

第一部分总论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①补泻手法: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3.调和阴阳: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①泻其有余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补其不足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1.治神守气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②陷下则灸之: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针灸学1治疗学各论

针灸学1治疗学各论

治疗
治法:通络止痛,取足太阳 经穴及阿是穴为主。近部、 远部对症取穴相配合。
治疗
主穴、方义:
阿是穴、大肠俞— 近部 取穴,舒经通络止
痛 委中(合穴)---舒经活
血,通络止痛
随症配穴
寒湿腰痛:腰阳关 湿热腰痛:大椎、腰阳关、委中刺血 瘀血腰痛:膈俞、(次髎) 肾虚腰痛:肾俞、命门、志室 急性腰扭伤:针人中,泻法;委中刺络放血;
概述
腰痛又称为“腰脊痛”, 是以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 为主证的临床常见病证。
现代医学常见引起腰痛的病证
腰部软组织病变 如慢性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病变 如腰椎间盘突出证
腰椎关节病变 如强直性脊柱炎
腰椎骨病变 肿瘤、结核
如腰椎骨折、退行、骨质疏松、
内脏器官病变 如尿路结石、妇科病
多产劳欲,久病肾虚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穴位注射法
皮肤针法
【按语】
一.针灸治疗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多次治疗无 效或逐渐加重者,要查明原因,尤其要排除颅内 占位性病变。
二.头痛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禁烟酒,适当参加体 育锻炼,避免过劳和精神刺激,注意休息。
腰痛
概述 其他疗法
病因病机 注意事项
辨证 病案分析
治疗 现代研究进展
不同点:
在针刺方面:治疗面瘫以浅刺、 弱刺激为主,四肢穴位则单侧针; 而治疗三叉神经痛多用泻法、持 续捻针为主,四肢穴位则双侧同 针,均用泻法。
在四肢部:三叉神经痛以合谷为主穴,
配内庭;而面神经麻痹以合谷为主穴,
配外关。
在头面部,三叉神经痛是以下关为主穴,而面神经麻痹以 翳风为主穴。
胃痛
一、概
三叉神经头面部皮 肤分布
01
第一支:支配泪腺、 眼球、上睑、额部 皮肤

针灸治疗学--各论

针灸治疗学--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资料讲解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资料讲解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第三部分.3 针灸临床治疗一、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3、落枕: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4、漏肩风: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5、腰痛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痛痹:肾俞腰阳关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7,坐骨神经痛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8.面瘫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9、痿证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第三部分针灸临床治疗一、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①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阳明攒谷印、太阳天溪申、少阳率外足、厥阴冲四关、风寒风门热椎池、湿阴陵。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配穴风寒头痛:风门风热头痛:大椎曲池风湿头痛:阴陵泉②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③太阳经痛:天柱后溪申脉④少阳经痛:率谷外关足临泣⑤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⑵、内伤头痛:【(实)维池会】阳亢冲太侠、痰浊陵太丰、瘀血内关膈。

【(虚)风三百】血虚三肝脾、肾虚肾太悬。

①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阳亢:太冲太溪侠溪痰浊:阴陵泉丰隆太阳瘀血: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②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血虚: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肾俞太溪悬钟2、面痛:【四白下地攒谷池】眼白丝关上香颧、下翳风承车、寒列热池泽、瘀血冲三阴。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3、落枕:【肩溪悬外劳】寒谷池、瘀内关、肩痛髃关背天宗。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主穴:阿是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袭络: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内关阿是穴肩痛:肩髃外关背痛:肩外俞天宗4、漏肩风:【髃贞前髎】太阳后、阳明谷、少阳外、邪谷池、瘀关膈、虚里海。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主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手太阳经证:后溪手少阳经证:外关外邪内侵: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内关膈俞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5、肘劳治法:疏筋通络。

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三里髎谷池』肘关节内下方:阳谷、小海『小阳』肘关节外部:外关、天井『天外』6、腰痛【腰痛阿委大】寒腰瘀膈督后太阳申选经:阿是穴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配穴:寒湿:腰阳关瘀血:膈俞督脉病:后溪足太阳经:申脉7、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椎池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二、内科病1、中风⑴中经络【中经络关泉水、交委尺】阳亢冲溪、痰阻丰谷、痰热曲内丰、气虚三里海、阴虚太溪风、囗歪颊地仓、上肢髃三谷、下肢跳阴阳市、头晕完天风、足内翻丘照海、便秘归水丰支、复视球风天睛、尿留中曲关。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太溪、太冲;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阳陵泉、风市;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丘墟透照海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⑵中脏腑:【中脏腑关水沟】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与丰隆;脱证关元神阙气海灸选经:手厥阴经,督脉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太冲水沟丰隆脱证:关元气海神阙2、眩晕⑴实证:【百池冲关】肝行二溪、痰陵丰中维。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配穴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⑵虚证:【百池三肝肾】虚脾胃气、精钟太阴。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太溪悬钟三阴交高血压?(1)曲尺、足三里。

(2)风池、太冲。

头痛配印堂、太阳。

失眠配安眠、神门。

心悸配郄门、内关。

3、面瘫:【昆仑车颧鱼阳白攒谷仓】寒风热曲复三里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配穴:风寒:风池风热:曲池恢复期:足三里人中沟歪斜:水沟鼻唇沟浅者:迎香4、痿证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颈髃曲谷』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腰髀伏兔三足』配穴:肺热津伤:尺泽、肺俞、二间『肺二泽』湿热浸淫:阴陵泉、大椎、内庭『椎庭泉』脾胃虚弱:太白、中脘、关元『白中关』肝肾亏虚:太溪、肝俞、肾俞『肝肾溪』上肢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萎缩:足阳明经排刺5、痫病⑴发作期:【百泉溪关水】治法:醒脑开窍。

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⑵间歇期:【太丰鸠使印】痰门池内、风谷阴池、心脾三里、肝肾太阴瘀膈内。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痫。

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配穴: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6、不寐:【申海堂四神门安眠】痰内丰池火间溪、心脾足三里、胆墟心内、肾水太心脾、脾胃白孙三关。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配穴:肝火扰心:行间侠溪痰热内扰: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丘墟心俞内关心肾不交:太溪水泉心俞脾俞脾胃不和: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7、郁证:【关水神太】肝中泉门、火行关溪、痰丰阴天廉、神通交心太、虚心脾两三、肝肾交太。

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

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配穴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8、心悸:【神门郄关阴厥】心脾虚脾足三里、阴虚肾俞与太溪、凌中海、瘀膻膈,惊陵汗膏烦劳宫、耳鸣渚溪肿水中。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9、感冒:【谷池缺大阳】寒肺门、热鱼曲尺塞迎香、虚三喉商酸身柱、湿阴陵、暑委中。

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配穴:风寒:风门肺俞风热: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迎香体虚:足三里咽喉疼痛:少商全身酸楚:身柱夹湿者:阴陵泉夹暑者:委中10、咳嗽⑴外感咳嗽:【肺谷缺】寒风热椎咽少商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肺俞配穴: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⑵内伤咳嗽:【肺太阴】痰阴丰、肝行间、阴膏血孔最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太渊三阴交肺俞配穴: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11、哮喘⑴实证:【肺喘缺中泽】寒风热椎池、痰丰隆、喘天突。

选经:手太阴背俞穴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配穴: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热者,加丰隆;喘甚者,加天突⑵虚证:【足太太膏、肺肾喘】肺气海、肾气元阴选经: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配穴: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12、呕吐:【三关中】寒上胃、热金合玉、食梁天、痰中丰、肝阳冲、虚脾胃、胀天枢、鸣脾肠干孙选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配穴寒吐配上脘、胃俞;热吐配金津、玉液放血;食滞配梁门、天枢;痰饮配膻中、丰隆;肝气犯胃配太冲、阳陵泉;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腹胀者配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13、胃痛:【三关中】寒胃食下梁、气冲瘀膈俞、脾胃虚海关、胃阴三阴内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主穴:足三里内关中脘配穴:寒证:胃俞饮停:下脘梁门肝气犯胃:太冲气滞血瘀:膈俞脾胃虚寒: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三阴交内庭14、泄泻:【(急性)阴分上天】寒厥热庭食中脘【(慢性)三公天神】脾白肝太肾命门选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主穴: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配穴:寒湿者加神厥;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慢性:(任脉)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15、痢疾:【天上下关谷】湿池内寒中气海、疫椎冲宣噤关中、休息脾肾脱会强治法:清热化湿,通肠导滞。

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配穴: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16、便秘:【天沟水来丰】热谷庭、气冲中、虚脾气血三里交、阳元神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主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配穴:热秘:合谷内庭气秘:太冲中脘气虚秘:脾俞气海血虚:足三里三阴交阳虚:神阙关元17、阳痿:【三关肾】阳门阴溪留、心脾足三里、惊恐志胆湿会阴、瘀膈冲海食脘三、眠神心关酸门阳治法:补益肾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