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谱漫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
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
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
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
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一是谱序。
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
二是凡例。
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
三是家族世系。
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
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
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
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
“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
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品德人格,保证人生代价的实现。
儒家寻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品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实际模式。
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等候和寻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品德操守,要精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解释,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出格是人的品德品行。
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寻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增进个人幸福。
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寻求精神生活,品德理性正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
儒家很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品德,如正义、诚笃、信赖、刻薄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品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进步后,人的幸福感并不肯定增加,人们领会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寻求的乐趣。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第Ⅰ卷(客观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悼念(diào)穴位(xué)契约(qì)卓有成效(zhuó)B. 拜谒(yè)教诲(huì)解剖(pōu)不可估量(liáng)C. 削弱(xuē)碛口(qì)惩治(chéng)强聒不舍(qiáng)D. 芰荷(jì)慰藉(jiè)飞猱(náo)载笑载言(zǎi)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坐镇辩证法入不敷出循私舞弊B. 帐篷金刚钻计日程功夸夸其谈C. 翱翔烟幕弹唇枪舌箭前倨后恭D. 沉缅暴发户甘拜下风举棋不定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_______”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②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_______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③然而,我_______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_______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 老夫聊发少年狂抑制竟/更B. 暮霭沉沉楚天阔抑制却/也C. 老夫聊发少年狂克制却/也D. 暮霭沉沉楚天阔克制竟/更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C. 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D. 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之久。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
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
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
相比之下。
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
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
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
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
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
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
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
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
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gǎn)B. 雕梁画栋(diāo)C. 破釜沉舟(fǔ)D. 气壮山河(j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C. 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连续加班了两天两夜。
D.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雕梁画栋B. 雅俗共赏C. 水落石出D. 水滴石穿4. 下列诗句中,表达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B. 那个男孩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C. 她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陶醉。
D. 这座山高得像天一样。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7.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我说:“你今天的表现很好。
”B. “你喜欢这本书吗?”“是的,我很喜欢。
”C. 这个问题很难,我需要你的帮助。
D. “这是什么?”“这是一个苹果。
”8. 下列词语中,与“博学多才”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博览群书B. 学富五车C. 才高八斗D. 博古通今9. 下列句子中,表达观点明确的一项是:A. 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B.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C. 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探讨。
D.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
10.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
B. 他的声音像春天里的泉水一样清脆。
庐江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谦逊(qiān xùn)沉湎(chén miǎn)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B. 耳濡目染(ěr rú mù rǎn)恣睢(zì suī)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C. 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恣意(zì yì)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D. 遐想(xiá xiǎng)神采奕奕(shén cǎi yì yì)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对教学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B.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的队员不仅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D. 他对这个问题考虑得非常周全,几乎囊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正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星星点点,犹如夜空中的眼睛。
B. 那个老人瘦得像一根枯枝。
C. 他的歌声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泉般激昂。
D. 爱国之心,人皆有之。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B. 《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
C.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
D. 《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
5. 下列词语中,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轻车熟路B. 举世闻名C. 轻歌曼舞D. 风和日丽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2. 《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3. 《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精神?4. 《庐山谣》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5. 《赤壁赋》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是:A. 瞒天过海(mái tiān guò hǎi)B. 毛遂自荐(máo suì zì jiàn)C. 胸无点墨(xiōng wú diǎn mò)D. 畏首畏尾(wèi shǒu wèi wě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B. 他的演讲激情洋溢,生动形象,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C.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D. 我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是:A. 一帆风顺B. 滔滔不绝C. 美轮美奂D. 气吞山河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像一座知识的宝库。
B. 他讲得头头是道,让人如沐春风。
C. 那个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D. 她的笑声像银铃般清脆。
5. 下列句子中,句式最复杂的是:A. 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位老人摔倒在地。
B. 虽然天气很冷,但他还是坚持去跑步。
C.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品德高尚。
D. 因为昨天晚上没睡好,所以今天早上起晚了。
6.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不正确的是:A. 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B. 青出于蓝(qīng chū yú lán)C.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D.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取得了第一名,而且还打破了纪录。
B.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于今天上午的会议推迟到明天下午。
C. 她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大家都为她鼓掌叫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镇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高一语文命题:马春亮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第(Ⅰ)卷(表达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
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
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
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
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
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
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
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014年1月《环球人物》)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分析“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异”或“同”的一项( )(3分)A.两种文化虽然兴起的时间是相同,可是地域各不相同,自古以来,就相互交融却又各自存在。
B.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C.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长江文化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D.《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可见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是不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分)A.文化不仅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还包括精神价值的层面。
B.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都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C.中华文化除了具有包容性,还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而且在强大时也会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D.“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时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3分)A.在汉代儒家占据了主流地位,但是其具有包容性,而且儒家与佛道两家又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所以就有了“三教合一”。
B.儒释道思想主张一个人经过读书、积累学问,再去做官、治国;当他们不顺利之时,他们也不致走上绝路。
C.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近二三十年来,通过考古发现大家逐渐认同了这一观点。
D.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是多元、共生的,具有包容性;今天的世界也是多元存在的,人们要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迫近。
B. 顾.安所得酒乎顾:不过,可是。
C. 归而谋诸.妇诸:相当于“之于”。
D. 披.蒙茸,踞虎豹披:披露,表露。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B.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C.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D.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6.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3分)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分)(2)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阅读下面一首五言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阅读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5分)(2)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6分)9.填空.(6分)(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笼中鸟,池中鱼比喻自己过去的仕途生活的不自由,表达心系田园向往归田园的殷切心情的两句名句是“,”。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批评把生死等量齐观的观点的两句名句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的两句名句是“,”。
10.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
三叔郁达夫的少年时期郁风对于三叔达夫的记忆就像一幅非常熟悉的亲切的画,却是只有色彩没有线条,只有光影没有具像了。
三叔达夫自幼智慧过人,七岁入私塾启蒙,九岁时就能作诗,他后来的《自述诗》有“九岁题诗四座惊”之句。
他在一九二七年回顾童年时写道:“我在小学中学念书的时候,学校的功课做得很勤,空下来的时候只读读四史和唐诗古文,当时正在流行的礼拜六派前身的那些肉麻小说,和林畏庐(即闻名翻译家林纾)的翻译小说,一本也没有读过。
只有那年正在小学毕业的暑假里,家里的一只禁阅书箱开放了,我从那只箱里,拿出了两本书来,一部是石头记(即《红楼梦》),一部是六才子书。
”在富阳高小三年级(实际读了两年,十二岁)毕业后到杭州投考杭府中学,被录取了但又因一时学费不够而改入用费较低的嘉兴府中学读了半年,才又回到杭府中学。
这时期他的全部爱好都在读“闲书”和游山逛水,仅有的零用钱都送进叫做梅花碑的旧书店里,据他自己在自传中说,当时买来的书中使他狂喜的有数部:一部是《吴诗集览》(清代诗人吴梅村的集子),一部是《庚子拳匪始末记》,这本书“使我满肚子激起了义愤”,还有一部是“署名曲阜鲁阳生孔氏编订的《普天忠愤集》,甲午前后的章奏议论,诗词赋颂等慷慨激昂的文章,收集得很多,读了之后,觉得中国还有不少的人才在那里,亡国大约是不会亡的。
”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这些前辈古人的民族正气文章,培育了他的爱国诗人的气质。
稍后他又涉猎诗集词曲杂剧,他的《自传》中说:“真正指示我以做诗词的门径的,是《留青新集》里的《沧浪诗话》和《白香山词谱》。
……记得《桃花扇》和《燕子笺》是我当时最爱读的两部戏曲。
”也可以说受这些作品的感染孕育了浪漫主义的萌芽。
这时期的少年达夫已经像着迷似的作些诗词,并且私下里用笔名向报纸投稿,“第一次投稿被采用的,记得是一首模仿宋人的五古,报纸是当时的《全浙公报》”,据他说直至两三年后,觉得投稿已有七八成掌握,才用真名发表。
那时的真名可能是“郁文”。
读了两年中学,到了一九一0年十四岁,他认为学校里教的中文已没有什么好读的,科学在当时也不被重视,算来算去只有英文是他所欠缺的,于是就转入了美国长老会办的育英书院。
数月后由于参加了反对校长的学潮而被开除,又转入另一浸礼会办的教会中学,仍旧看不惯那个教务长的奴颜婢膝,谀媚洋人,趾高气扬,压迫同学。
他说:“是在这一年的年假放学之前,我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实在是真的感到了绝望,于是自己就定下了一个计划,打算回家去做从心所欲的自修功夫”。
他的计划就是:订阅上海发行的进步报刊,遍读家里所藏的四部旧籍和在杭州买的许多新书,在已读完第三册文法的基础上自修英文。
“若能刻苦用功,则比在这种教会学校里受奴隶教育、心里又气、进步又慢的半死状态,总要痛快一点”。
于是真的就住在富阳家乡那所老屋里两年,忍受着亲友长辈的非难和邻人的讪笑,阿太和祖母管不了他,能管他的大哥——我的父亲又不在家,他是完全自由地读自己爱读的书,精读了《资治通鉴》和两部《唐宋诗文醇》和其他典籍,有时一个人到田野间去,接触到农夫疾苦,再就是阅读上海寄来的报刊。
他深有体会地说:“实际上这将近两年的独居苦学,对我的一生,却是收获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预备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