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2016-2017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6-2017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虎林市高级中学高一学年期末考试语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阅读(3分)(一)论述类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17.01一、基础知识(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百舸(gě)焦灼(zhuò)蛰伏(zhé)炽烈(zhì)空手而归(kōng)B.愀然(qiǎo)模样(mò)驽马(nú)袅娜(nuò)孽根祸胎(niè)C.缘分(fèn)蓓蕾(lěi)脉脉(mó)毋宁(níng)怯弱不胜(qiè)D.应酬(yìng)晌午(shǎng)数落(shǔ)拓本(tà)沉思冥想(míng)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
A.不绝如缕衣饰消融B.前呼后拥衣服融化C.前呼后拥衣饰消融D.不绝如缕衣服融化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BA.从小处说,你们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创造了新生活;从大处说,农村的东西送到城市去,城市的东西送到农村来,降低了城乡差距。
B.“蓝瘦香菇”这个搞怪词的风行,说明以严肃的态度过正经的生活渐行渐远,而以谐谑的方式面对纷杂的日子已经到来。
C.庭审中,检察关出示相关证据,苏荣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发表了充分的意见。
D.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D其实,保须祭奠古诗,何须凭吊人类童年,连我这代人的儿时记忆也被摧毁了:,,,还有……皆一夜间蒸发了。
【人教版】2016—2017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分数:150分卷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017

抚宁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单项选择题部分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准考证号、试卷类型和科目涂黑。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四川省绵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寥廓.(kuò)解剖.(pōu)埋.怨(mái)殒.身不恤(yǔn)B.浮藻.(zǎo)发酵.(xiào)拗.断(ǎo)叱咤.风云(zhà)C.酝酿.(niàng)骨髓.(suǐ)青苔.(tái)提纲挈.领(qì)D.易帜.(zhì)彷.徨(páng)谦逊.(xùn)浪遏.飞舟(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追溯清澈无耻谰言记忆尤新B.祭祀稠密为虎作伥嘘寒问暖C.桀骜洋缢弹冠相庆不假思索D.废墟签署肆无忌惮人事苍桑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张东升任滨海市市长后,张东的一帮老同学纷纷发来短信,一是祝贺他的乔迁..之喜..,二是希望他继续做好官。
B.9月11日,“巨星演唱会”在绵阳科技城会展中心华丽开唱,周杰伦等明星的到来,让很多粉丝激动得捶胸顿足....。
C.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绵阳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
D.“富乐山菊展”旨在提升绵阳旅游品牌影响力,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艳丽多姿的菊花,让游者赏心悦目,意兴索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面对考试大纲的调整,我们除了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外,传统文化与热点时事也不可忽视,这也是我们必须要熟知的知识。
B.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这意味着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D.失去臭氧的保护,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畅通无阻地直射到地面,这足以杀死很多生物,让动物失明,破坏生物的免疫系统。
5.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先秦就有“名实之辩”,孔子提出了“正名”,主张“名”要正确地反映“实”,①荀子在《正名》篇所说的“名闻而实喻”,②达到“名定而实辨”。
江西省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XX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2017年1月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XX、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的,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
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新诗刚出世就显露了它的平民化倾向。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核心,就是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国民文学。
周作人等也提出“平民的诗〞。
其后,新诗的平民化运动一浪接着一浪。
康白情“贵族的诗〞的说法,虽得到朱自清等人的支持,在新诗史上几经沉浮。
朱后来发表《新诗的进步》,则倡导“并存〞。
两种倾向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
不仅对诗坛,就是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
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
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
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
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
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从一个角度说,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
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2016-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2015-201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23小题友情提示: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株洲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一.论述类现代文阅读(共4题,每题3分,计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
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
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按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
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
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
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大使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
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支柱产业。
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23小题友情提示: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4.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修建。
B.亭以雨名,志喜也。
名:命名。
C.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狱:监狱5.对文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B.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D.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
B.下雨前,太守就已经开始修亭凿池,没有顾及到忧心庄稼的百姓。
亭成恰逢雨至,太守看到人民庆祝的场景,深为惭愧,将这一场喜雨归功于天子和造物主,并用“喜雨”来给亭子命名。
C.为表现百姓之喜,文章除了具体描写官吏、商贾、农夫的欣喜若狂,还交代此前“弥月不雨”的情况,为后文记“喜”做了有力的衬托,行文曲折起伏,饶有兴味。
D.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表达与民同乐的感情。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3分,共12分)(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4)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孔雀东南飞》)(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完成8~9题。
小园【清】黎简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8.诗的首联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简要分析。
(3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2)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3)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4)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5)______________,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7)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8)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9)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10)__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三、课内现代文阅读。
(9分)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节选自《我有一个梦想》)11.一连六个“我梦想有一天”,总的来说想表达什么思想?(2分)12.行文中作者忽然插入两个“我今天有一个梦想”,从写作上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13.画线句中的“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四、文学类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