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习题1

合集下载

生态学试卷1答案

生态学试卷1答案

生态学 1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2分)1.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组合。

2.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如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6.生态因子: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称为环境因子,或称为生态因子。

7.生态位:指某种生物利用食物、空间等一系列资源的综合状况以及由此与其他物种所产生的相互关系。

它准确描述了某一物种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

8.酸雨:指雨水呈酸性,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9.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河生殖,这部分的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10.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0.5分)1、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凸型(A型)、对角线型(B型)、凹型(C型)。

3、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4、地理隔离、独立进化和繁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5、潮间带(或沿岸带)、浅海带(或亚沿岸带)、半深海带和大洋带。

6、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

7、减少、增加、减少。

8、群落的内部动态、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

9、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和遗传调节学说。

生态学作业1

生态学作业1

《生态学》作业(一)一.选择题:1、下面哪种现象不受光周期的影响:AA 动物的群聚;B 鸟类的迁飞;C 牵牛花的开花;D田鼠的生殖。

2.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CA、非等价性;B、互补性;C、限定性;D、不可替代性。

3. 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4. 在贫营养湖中,生物量生产强度的限制因素通常是:DA 可利用的阳光量;B 氧气的浓度;C 二氧化碳的浓度;D 可利用的氮和磷的量。

5、对于一个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A 物质不断循环;B 组成成分相对稳定;C 能量不断流动;D 生物个体数量不变。

6、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CA.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的鲤科鱼;B.一座山上所有的松树;C.一块稻田里的水稻D.一片草原上的小草;7、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D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8、在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值的含义是:AA、表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个体数量的最大值;B、表示种群增长速度的一个参数;C、表示种群在初始状态下的数量;D、表示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时间。

9、种群世代增长率(λ)又称为: DA、无限增长率;B、瞬时增长率;C、内禀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

10、随着纬度的增加,下列变化哪一个是正确的: BA、物种多样性增加;B、群落结构简单化;C、种间关系趋于稳定;D、优势种不明显。

11、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梯度变化特点是: DA、随纬度增加而增加;B、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C、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D、随热量的增加而增加。

12.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方程中,当N=K 时:AA、种群数量不再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种群数量缓慢增长;D、种群数量增长加快。

13、下列不是热带雨林特征的是:BA、树干高大挺直;B、夏绿;C、板状根发达;D、种类组成丰富。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态学复习题习题⼀⼀、名词解释1. ⽣态型2. 树种的耐荫性3. 物候4. 互利共⽣5. ⽣态平衡6. 进展演替7. 营养级8. 最⼩⾯积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10森林死地被物⼆、填空题1.⼲燥度的计算公式⼀般采⽤K=0.16Σt/r,当K>1时,⾃然植被为,K=1.0~1.5时,⾃然植被为,K>1.5时,⾃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2.⼟壤腐殖质是在⼟壤微⽣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和。

3.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或动⼒可分为和两⼤类。

4.森林⼟壤储⽔量取决于和。

5.由于适光变异,经常处于强光下的叶⽚称为,长期处于弱光或庇荫下的叶⽚称为。

6.热带⾬林、季⾬林区域内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在海滨泥质潮间带,因环境条件特殊,分布着植被。

7植被分类采⽤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和。

三、单项选择题1、在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x-x0)·y中,x0表⽰( )。

A. 平均温度B. ⽣物学零度C. 物理学零度D. 年平均温度2、⼟壤中的氮素99%以上是以()形态存在,因此其对⼟壤中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具有重要作⽤。

A. ⾮腐殖质B. 枯落物C. 腐殖质D. 胡敏酸3、森林群落中绿⾊植物由光合作⽤所⽣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

A. 净第⼀性⽣产量B. 总第⼀性产⼒量C. ⽣物量D. ⽣产量4、( )⼭脉海拔⾼2000m左右,对南部地区有良好的屏障作⽤,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天然分界线。

A. 南岭B. 秦岭C. 武夷⼭D. 天⼭5.平均⽽⾔,下列不同森林类型中,以()的⽣产⼒最⾼。

A. 热带⾬林B. 亚热带森林C. 温带森林D. 寒温带森林四、简答题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2.试⽤⽣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量的害⾍、杂草却久除不去?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演替为例,说明逆⾏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正确答案:B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C、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D、保持生态平衡正确答案:A3、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

A、真菌B、化能合成细菌C、蕨类植物D、蓝绿藻正确答案:A4、判断以下群落类型属于群落分类单位中的哪个层次分类单位。

典型草原( )。

A、群系B、植被型组C、植被型D、植被亚型正确答案:D5、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

A、能量越来越少B、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C、能量越来越多D、能量基本没有变化正确答案:A6、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瓦尔明B、达尔文C、坦斯利D、奥德姆正确答案:C7、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 )A、土壤顶级B、地形项级C、偏途顶级D、气候项级正确答案:D8、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正确答案:C9、物种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地方最可能的是( )。

A、无天敌B、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D、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正确答案:C10、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

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群落学-生态学原则D、动态原则正确答案:C11、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B、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C、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正确答案:A12、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因素B. 生物个体C. 生物种群D. 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群落动态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特征。

3.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A. 温度B. 光照C. 食物D. 空间答案:D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等),空间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不可逆转。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面,不仅仅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生态学是研究以下哪项的科学?A. 人体解剖学B. 植物分类学C. 动物行为学D. 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答案:D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答案:D(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3.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A. 可循环的B.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 双向流动D. 随机流动答案:B二、填空题4. 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能量的来源。

5. 食物链中,位于最顶端的消费者被称为______。

答案:4. 阳光5. 顶级捕食者三、简答题6.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至关重要。

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可能会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7. 描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

答案: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包括: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四、论述题8. 论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案: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排放和气候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物种灭绝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丧失。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施可持续的资源管理政策,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以及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五、计算题9.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000千卡,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次级消费者能获得的最大能量是多少?答案:次级消费者能获得的最大能量 = 1000 * 10% * 10% = 10 千卡六、案例分析题10. 某地区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严重下降。

请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生物群落B 生态系统C 生物圈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涵盖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圈。

2、以下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 年龄结构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性别比例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主要有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 以上都是答案:E解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A 热带雨林B 草原C 农田D 荒漠答案:A解析: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5、生物多样性包括()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二、填空题1、生态因子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答案: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答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群落的演替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答案:初生演替;次生演替5、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调节机制主要是________。

答案:负反馈调节三、简答题1、简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如磷循环)。

生态学试题

生态学试题

生态学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学是研究下列哪个方面的科学?A. 个体生物的生理机能B. 生物体的遗传与进化C. 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D. 地球的地质结构和矿物资源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气候3.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A. 某一环境中,某种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B. 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重量C. 一个地区内所有物种的数量D. 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种资源的总量4.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A. 单向的B. 双向的C. 循环的D. 无规律的5.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和角色B. 生态位包括了物种如何获取资源和应对环境压力的方式C.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是可能的D. 生态位的概念有助于理解物种间的相互作用6. 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通常是:A. 先锋群落B. 中间群落C. 顶级群落D. 退化群落7. 下列哪个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水循环D. 所有生物的迁移8. 环境因子中,属于非生物因子的是:A. 土壤B. 温度C. 捕食者D. 病原体9. 竞争排斥原理表明:A. 两个物种可以共享同一生态位B.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必须完全相同C. 两个物种不能在同一生态位中长期共存D. 物种多样性随着生态位的增加而减少10. 下列哪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 物种多样性B. 遗传多样性C. 行为多样性D. 文化多样性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被称为__________。

2.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通常用__________来表示。

3. 一个物种在没有天敌和食物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所能增长的最大种群数量被称为__________。

4. 生态系统中,对环境变化具有指示作用的物种被称为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生态学火的生态作用一、森林、草原中火的起因:烧山、遗火、自然燃烧二、火对草原生境及植物的影响1、有益:清除了地上覆盖物植物便能提早恢复生长,种子也能提早发芽时间。

杀卵或蛹。

提高土壤无机盐成分,加速腐殖质分解。

2、有害:不宜在旱年和冬季进行,一般情况,适宜在早春,植物未萌动之前,使之促进地温提高,又不会伤害植物的生长点。

1、“生态学”一词最早于什么地方、谁、什么时候提出?2、在世界上分几大生态学派、各学派的研究特点和代表人物。

3、现代生态学所面临的问题4、生态学上环境的内涵;地境与生境的概念;微环境与内环境的概念。

5、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的分类方法(列举2种)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范畴要比生态因子的范畴更广。

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李博)1、道奔麦若分类方法:美生态学家R.F.Daubenmire(1974)依因子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

2、蒙恰德斯基划分:1972适应性1)初始周期性因子:(2)派生因子:由前者变化所引起的水分条件变化,水中氧气与可溶性盐的数量变化,生物种内关系的年周期变化等。

(3)非周期性因子:偶然发生的事物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7、太阳高度角对光强和光谱成分的影响;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强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海拔1Km可获得全部入射日光能的70﹪,而在海平面却只能获得50﹪。

山的坡向和坡度对光照强度也有很大影响。

光在群落中照射情况叶子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树冠中辐射的分布:外层光光发中层强谱生内层减成改弱份变叶子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光约有70%为叶子吸收,20%反射,透射下来的光为10%。

因辐射波长不同而异,对红外光反射大(70%)而红光波段则很少被反射(3%—10%);绿光反射(10—20%),紫外光反射不超过3%,大部分被叶表截自。

叶片对光的吸收也具选择性,可见光大部分被吸收,其中红橙光为80—95%,而对绿光的吸收很少。

叶片的透射光;以叶片的结构,厚薄不同而异;中生植物透射10%,非常薄的叶片透射40%,而厚坚硬的叶片可能一点也不透光。

透光谱最大的也是反射最大的光如红外光和绿光可见光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红、橙光(760-620nm):叶绿素吸收,促进叶绿素形成,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生理有效光)蓝光(495-435nm) :植物叶绿素、胡萝卜素吸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绿光:生理无效光2、不可见光:紫外光:在平流层被O3吸收,仅290-380 nm能到达地面。

在高山地带抑制植物茎的生长,古高山植物多为莲座状叶丛。

某些动物可以通过紫外光作用,将皮肤中的麦角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

红外线:有增温作用,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

8、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简述水体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

昼夜节律:大多数生物的活动都表现出昼夜节律,即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

二、光周期(photoperiod )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

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不同;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也不相同。

生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叫做光周期现象。

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long-day plant):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日照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小麦、胡萝卜。

短日照植物(short-day plant):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日照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大豆、菊花、苍耳等中间性植物(day-neutral plant):对日照时数要求不严格,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如黄瓜、番茄短长日照植物:长短日照植物:9、以光(光强、日照长度)为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1)阳性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健壮,在萌蔽的条件下发育不良。

在水温条件适宜时,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

如光强不够,此类植物则不能更新。

阳性植物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旱生化特征:外观小,植株被毛等,内部结构:细胞小而排列紧密,气孔小而密。

叶肉细胞强烈分化。

全为整体,阳性植物自然整枝好,树皮厚,节间短,个体矮。

常见种类有:蒲公英、杨、柳、桦、槐、松、杉和栓皮栋等LAI:叶面积指数(叶面/地面积)(2)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下比光强下生长良好。

而且能更新(在强光下则不能更新)。

潮湿背阴的地方如密林内,常见种类有山醉浆草、连钱草、观音坐莲、铁杉和红豆杉等。

很多药用植物如人参、三七、半夏和细辛等。

达到光补偿点以上。

(3)耐阴性植物: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萌蔽。

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荫。

它即可在阳地生长也可在阴地生长,只是不同植物其耐阴程度不同而已。

幼苗更新要求荫蔽。

如:云杉10、光强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很多植物叶子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呈现出日变化和年周期变化。

植物种间对光强表现出适应性差异,可分为阳地种和阴地种。

动物的活动行为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在礼堂器官的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

11、以温度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与对动物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1)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有机物的合成和利用失调。

(2)破坏植物的水份平衡。

(3)加速生长发育,减少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4)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方面。

(1)形态方面:体表有蜜绒毛和鳞片。

植物体表呈浅色,叶片革质发亮。

改变叶片方向减少光的吸收面。

树干和根有厚的木栓层。

(2)生理方面: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盐或糖的含量,增强蒸腾作用。

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1)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2)造成缺氧(3)排泄功能失调和(4)神经系统麻痹。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形态和行为三方面。

(1)生理方面是适当放松恒温性,(2)形态反面如骆驼的厚体毛等。

(3)行为方面是躲避高温等。

12、生物学零度、临界时间;两者的相关性。

临界温度: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3、低温对植物的伤害类型;低温胁迫及植物的抗性。

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一)植物的抗寒性1、形态上:芽具鳞片;叶片有油脂类保护物质;植物体表面被密毛和蜡粉,树皮厚等;植株矮少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以保持温度,减轻低温的影响。

2、生理上:降低冰点(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浓度,减少水分);增加热量的吸收(如秋季叶片变红,增加红外线的吸收);植物休眠。

(二)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1、Bergman规律:生活于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于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这是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位体重散失热量相对较少。

2、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3、(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或寒冷季节增加被毛或羽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提高身体的隔热能力4、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御寒和保持恒定的体温。

低温对植物伤害的类型1、害寒(冷害):是指温度在0℃上仍能使喜温植物(如热带植物)受害甚至死亡。

这种在零度以上的低温对植物的伤害称为寒害,我们把易受寒害的植物称为冷敏感植物。

机理:(1)使ATP减少,酶系统紊乱。

从而造成光合呼吸,蒸腾作用以及物质运输,转移等生理活动的活性降低,彼此间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例:低温分解酶活性强,合成酶活性减弱,使蛋白质减少,氨基酸和氨量增加)(2)生理干旱:使根系吸收土壤水份的能力降低。

2、霜害:当气温或地表温度下降到零度,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冰晶,为“白霜”。

“黑霜”:对植物的然害比白霜大。

因为形成白霜的夜晚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水汽有大气逆辐射效应,能阻拦地面的有效辐射,减少地面散热;同时水汽凝结时要放出凝结热,缓和气温继续下降,而黑霜则无这些特性。

所以实际上不是霜本身对植物的伤害,而是伴随霜而来的低温冻害。

3、冻害;指植物冷却到冰点以下,使细胞隙结冰所引起的伤害。

机理:(1)植物细胞间形成冰晶,造成负压,使水转移,原生质膜发生破裂。

(2)原生质失水收缩,而可溶性物质(盐类、氢离子等)的浓度相应升高,引起原生质中的蛋白沉淀。

4、其它类型的低温伤害(1)早害:土温低,气温高时,叶蒸腾失水而树难吸于,造成生理干旱。

(2)冻拔:土壤温度低,土表结冰,下层水份上运,在上层又结冰,土体膨胀,植物根系被抬出。

(3)亏损:植物受冻害后,温度急剧回升,使细胞的水迅速蒸发,加上由于温度继续上升,原生质干燥性加剧水分亏损。

(4)窒息:下雪后,植物表面被雪覆盖,后又冻冰,其气孔被塞,造成窒息。

14、简述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物候、物候期、物候学、等物候线、物候谱。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某地一年中温度、水份、光照等因素的节律性变化,从而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和生活方式的周期性变化。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性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物候谱、物候图:用图或谱表明特定地点的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物候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