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增产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的高产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之一,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由于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的产量并不稳定,甚至在一些地区还会出现产量下降的情况。
要实现小麦高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就介绍一些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科学施肥施肥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的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加产量。
首先要做到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进行施肥,既要充分供应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又要注意其他微量元素的补充,以确保小麦的养分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要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期进行施肥,及时将养分提供给小麦,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
最后要注意施肥的方式和时间,要将肥料均匀施到田间,避免出现过于集中或者过于零散的施肥情况;施肥时间也要掌握得当,避免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施肥,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合理密植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内种植更多的小麦苗,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但是密植也要合理实施,不能盲目一味地加大密植密度,这样会导致小麦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合理的密植应该是在保证小麦生长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根据土壤、气候、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一亩面积在2.5万株左右为宜,这样既可以增加产量,又不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三、科学耕作管理科学的耕作管理对于小麦的高产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土壤的保育,合理利用农田的水肥资源,使农田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要注意农田的排水和灌溉工作,保证小麦生长的正常需要;最后要注意杂草的防治,保持小麦田间的整洁。
在耕作管理方面,还要注意适时的翻耕、中耕和培土,以保证土壤的通气透水效果。
四、科学抗病防治小麦的高产与病虫害的防治密不可分。
要做到科学抗病防治,就需要注意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比如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选用健康的种子;在生长期要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存在,并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在收获期要做好粮食的贮藏工作,预防粮食霉变等情况。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高,适应性强,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掌握一些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
优良的小麦品种通常具有耐病虫害、抗旱、耐寒等特性,这些特性能够帮助小麦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提高产量。
农民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和种植条件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
合理的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小麦的营养需求较高,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施肥量。
在小麦生长初期,可以适量追施氮肥,促进植株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达;在抽穗期,可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施肥时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的需要合理配置肥料量,避免滥施或缺施肥料。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田间管理方面,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适时翻耕和松土:翻耕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发育和水分的吸收。
松土可以减少土壤硬化,促进植株的生长。
2.及时浇灌:由于小麦对水分需求较高,农民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进行浇灌,保持土壤湿润,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和发育。
3.病虫害防治:小麦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农民要定期巡田,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保护小麦的生长。
4.密植与间作:在适当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适当增加小麦的密植度和与其他作物的间作,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控制雄穗:雄穗是小麦的一种生理现象,过多的雄穗会消耗养分和水分,影响小麦的产量。
农民可以在抽穗期间留下适量的雄穗,剪去多余的雄穗,以保证小麦的产量。
通过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农民可以更好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作物的收益。
科学的种植管理也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农田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物之一。
谷物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谷物中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而小麦作为其中之一,其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对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一、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一)品种选择小麦的品种选择对于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水分等环境因素,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
同时还要注重不同品种之间的互补性,多搭配几个品种种植,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提高整体产量和品质。
(二)合理密植小麦是营养生长期较长的植物,采收时是整株收割,故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但是太过密植也会使小麦生长期间间食物含量不足,从而影响品质和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在实际栽培中,应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品种等因素来进行科学的密植。
(三)合理施肥小麦生长期需要大量的养分,特别是氮、磷、钾等。
在施肥上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施肥。
应强调有机肥与化肥的结合,有机肥主要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化肥主要通过添加氮、磷、钾等养分,为小麦生长提供直接养分。
同时也要注重施肥的时机和施肥的方法,避免一次性过量施肥或者浪费养分。
(四)良好的灌溉技术小麦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小麦生长期间的灌溉工作尤为重要。
要合理确定灌水时机和灌水量,避免过量的灌溉造成积水,影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也要避免喷洒过大的水量,导致水浪费和土壤中养分流失。
更重要的是掌握好灌水的技术,如渗滤灌溉、滴灌、喷灌等,为小麦提供合适的水分。
(五)合理田间管理小麦生长期间的田间管理对产量和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及时的除草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杂草不仅会占据养分和水分、增加小麦的生长压力,还会给病虫害提供生存的条件。
在小麦的生长期间,应及时除草。
及时的植保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1. 引言1.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用一系列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
这些技术和措施旨在优化生长环境,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为了实现小麦高产栽培,首先需要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
选择抗病虫害、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小麦品种,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施肥,合理用肥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之一。
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养分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
合理密植,适时定苗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适时定苗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稳定,提高产量。
除了以上几点,及时防治病虫害和科学灌溉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方面。
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及时进行防治可以保证小麦的产量。
科学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可以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在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方面,首先需要考虑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
在选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和遗传改良等技术手段,增加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其适应性。
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还需要具有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在干旱、高温、盐碱等恶劣环境下生长良好,保持较高的产量稳定性。
而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小麦品种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在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时,也需要考虑其品质特性。
优质的小麦品种不仅能够提高面粉的加工品质,还能增加小麦的综合利用价值。
通过不断改良和选育,可以培育出适应性强、高产稳定、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从而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目标。
2.2 科学施肥,合理用肥科学施肥,合理用肥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
当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当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推广,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下面介绍当前普遍适用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一、选择优质小麦品种选择优质小麦品种是小麦高产的基础。
在选择品种时,应考虑叶面积指数,光温条件,病虫害抗性等因素,以确定适合本地区的品种。
二、科学施肥小麦是一种营养需求量大的作物,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应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肥料,并合理科学施肥。
三、避免重茬重茬会导致土壤营养失衡,病虫害滋生,根系损伤等问题,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应适当轮作,并加强土壤管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小麦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
加强病虫害防治,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式控制病虫害。
五、合理控制灌水量小麦生长发育需要适量的灌溉水,但过量的灌溉会使农田产生水渍,导致水泡病、浸润病等病害滋生。
应根据土壤情况和降雨量合理控制灌水量,避免过量灌溉。
六、科学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选垄、揭盖、跟肥、松土等措施。
应根据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结合本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等多种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小麦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作物,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可以保证人们食用小麦的安全性。
要严格把控小麦种子的来源,对小麦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生物制剂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严格管理,对采收后的小麦进行质量检测等措施,确保小麦产品的安全性。
总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育种选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一、育种选种1. 选育优质抗病品种小麦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础,育种工作首先要选育出耐逆境、抗病害的优质品种。
目前,我国已经选育出了许多高产的小麦品种,各地种植者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种子处理在种子处理方面,可以进行浸种、干热处理等措施,使种子消毒、消毒,增加种子的萌发力和抗病能力,提高小麦产量。
二、田间管理1. 种植密度小麦的种植密度对于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过大或者过小的密度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种植密度在每亩750-900株之间为宜,株距在10-15cm为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小麦的产量。
2. 水肥管理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
及时进行水肥施用,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表土覆盖上一层稻草或麦秸,可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
3. 施肥小麦生长初期需要施加磷、钾肥,中后期需要施加氮肥。
在肥料施用方面,应做到量少、多次,适时施肥,避免一次施入过多肥料造成短时间内的快速吸收,从而引发病虫害的滋生。
4. 田间杂草管理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田间的除草工作,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防止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5. 栽培措施在小麦生长初期,要加强耕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中后期要合理控制浇水,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灌溉。
三、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防治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在田间管理中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防范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合理间作在田间管理中,可以适量种植一些对害虫有防治作用的植物,例如:黄秆根、百善草等,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作者:李春雪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4期李春雪黑龙江省北部县份处于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春小麦优势产业带,这一区域,一直都保持着麦豆轮作体系。
但是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小麦单产年际间波动较大,为了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重点要做好以下七项关键技术措施。
一、科学施肥技术肥料是保证小麦高产的关键。
根据黑龙江省北部县份的土壤养分特点,要想小麦获得高产,化肥施用严坚持“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并应根据小麦的田间长势情况进行生育期间叶面追肥,叶面追肥以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为主。
在小麦扬花灌浆期,每亩喷施磷酸二氢钾200-250g,连续使用1-2次,能够延长小麦的灌浆期,起到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的作用,还能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
二、秋整地、深耕压实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温度相对较低,冬季气候寒冷,小麦播种时间又比较早,所以最好在秋季土壤封冻前整好地,以利于春季播种。
这一区域主要是麦豆轮作,所以在前茬大豆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秋整地。
小麦主要集中在山区、半山区种植,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为开垦的山坡地,价值当地大型农机具不配套,一部分种植小麦的地块耕整地深度不够,制约了小麦根系的生长,造成小麦根系过浅,吸水吸肥能力降低,壮根抗倒高产能力下降。
小麦虽然为须根系作物,但是为了保证小麦生长良好,要加深耕作深度,保证根系有良好的生长空间。
小麦大多与大豆进行轮作,应该在小麦收获后对麦茬进行深翻作业,翻地深度争取达到25-30公分左右,同时实行秸秆还田。
通过秸秆还田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蓄肥能力的作用。
三、选择优良品种品种是小麦高产的基础。
选择的品种不但要高产,还要抗病、抗旱、抗倒伏性好,特别是对当地常发生的病虫害抗性要好。
近几年小麦生育后期赤霉病发生严重,减产幅度较大,特别严重的地块基本绝收,所以在容易发生赤霉病的地区或者年份,就要选择抗赤霉病的品种种植。
小麦种植 高产技术

小麦种植高产技术小麦是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主食。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是关键问题之一。
以下是一些小麦种植的高产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
在品种选择上,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水分条件,选择适应性良好的品种;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品种的优点和缺点,选择高产、稳产、耐倒伏、抗病虫害的品种。
二、严格控制播期小麦的播种时间是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北方地区小麦最适合的播种时期是在每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初,南方地区是在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初。
三、控制密植小麦的密度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密度过大,既会导致空间竞争,造成小麦植株之间的养分、光照、水分等资源的互相竞争而影响产量。
如果密度过小,则会浪费水、肥料和劳动力。
对于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合理施肥小麦的施肥是保证高产的重要措施。
在施肥时,既要注重基础施肥,又要注重追肥。
基础施肥要分地区、分品种进行,充分发挥土地肥力,使小麦在生育期间能够充分吸收并利用现有的养分。
追肥应根据小麦生长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在保证小麦居于较好的生长状态的前提下,适当使用速效肥和缓效肥的组合,配合用草炭、稻草等有机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五、科学防治病虫害小麦在生长发育期间受到的危害最大的是病虫害。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常见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对这些病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式进行防治。
六、多种农业措施综合运用提高小麦产量不是单一的措施所能解决的。
需要通过多种农业措施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如合理的轮作技术、田间管理措施、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土壤环境等。
只有通过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小麦的高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增产技术措施
一、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是指将农作物秸秆(含水量65%~75%)在田间用机械实施耙切耕翻等作业。
秸秆还田把作物秸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肥料,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
秸秆还田后,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经测定:连续2~3年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增加0.06%~0.10%,速效钾含量可提高25%~30%,含氮量能增加1.06%~1.15%,土壤抗御干旱的能力明显提高,小麦增产幅度为5%~12%。
二、机械化根茬还田技术
多指用旋耕机等灭茬机械将玉米根茬直接打碎还田。
根茬粉碎还田,便于整翻和播种,同时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相当于每亩增施优质农家肥1.3吨)。
据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大面积对比试验表明:机械化根茬还田技术也适用于小麦地块。
实施此项技术后,小麦增产了382.5公斤/公倾,平均增产幅度达5.02%,而且机械灭茬比人工灭茬可节约50%的费用。
三、机械深耕技术
中小型拖拉机进行耕地作业,耕深只能达到15~20厘米,且多年使用小型拖拉机耕地,易形成犁底层。
因此,隔
2~3年麦田必须进行1次深耕(耕深须大于25厘米)。
深耕能加大活土层,便于根系伸展,扩大作物吸收营养的范围,使紧实土层变松碎,土壤容量变小,孔隙度增大,促进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活动,使空气、水分得到合理调节。
深耕还可以减少地面径流,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增强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和抗旱保肥能力,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条件。
试验证明,机耕比畜耕可提高土壤含水量4%~6%,提高粮食单产7.8%~19.5%。
四、机械化肥深施技术
是在耕翻、播种和作物生长中期,按照农艺要求,用机械将化肥强制施入地下作物易吸收部位的施肥方式。
机械深施化肥的方法有2种:(1)耕地时,在犁上安装犁底施肥机进行作业。
(2)在播种机上附加l套肥箱和排肥开沟装置,在播种的同时,将化肥施入地下。
机械化肥深施技术既能保证化肥被作物充分吸收,同时还能阻止肥料挥发,防止淋失,达到充分利用肥效,又能增产的目的。
深施化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30%~40%,使每亩增产小麦30公斤~45公斤,增产率至少提高10%。
五、配方施肥技术
是先对土壤进行化验,测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等数值。
通过分析,按照作物生产所需要各种元素的多少,再以产定肥。
一般情况下小麦配
方肥料中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为1:0.6:0.25,每亩可施土杂肥4000~5000公斤,标准氮肥50~70公斤,磷肥40~50公斤;钾肥10~15公斤。
六、肥水浸种技术
是先把肥料按一定比例溶在水里,然后放入麦种浸泡一定的时间。
肥水浸泡主要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分蘖提早,成穗率高。
适合肥水浸泡的肥料有1%浓度的尿素或硫酸铵或三元复合肥,0.1%浓度的磷酸二铵和3%浓度的过磷酸钙。
浸种时间一般不可超过12小时,以防浆种。
如遇土壤墒情不足,又没有灌溉条件或在短期内无降雨时,则不可用肥水浸种,否则会发生烧苗或死苗现象。
七、东西行种植技术
小麦实行东西行向种植,一般比南北行向种植增产5%~10%。
这主要是根系分布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有“趋南”现象。
选用东西行向种植,作物根系的扩展方向与行向垂直,在充分利用地力、提高根系对肥料吸收利用率、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和发挥物理促控作用(如中耕断根)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南北行向种植。
八、宽窄行播种技术
高产田小麦实行宽窄行播种比等行播种能增产10%~16.4%。
实行宽窄行种植,不仅有利于通风透光,发挥边际效应,方便管理,减少病虫害,而且能为农作物增施气肥
(CO2),而增施CO2乃是高产的主要措施。
九、精少量播种技术
是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利用机械播种,并控制和做到减少播量,使麦田群体较少,促使个体营养良好,发育健壮,从而获得高产。
采用机械播种,每亩播种量为7~10公斤,可增产5%~10%。
十、种子磁化技术
经磁化机磁化处理后的小麦种子,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发芽率高、出苗快、根系发达、有效分孽率高、植株粗大、抗倒伏、抗病害和抗旱能力强等优势。
据试验表明,采用种子磁化技术可使小麦平均增产10%~12%。
十一、灌水加钙技术
就是在小麦灌溉中掺入一定量的钙元素,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在灌水中掺入一定比例的钙元素,可减轻对土壤团粒的破坏,改善小麦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根系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
这项技术适宜于土壤中含钙质少、有机肥料不足的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