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与被骗心理及防范对策

合集下载

电信诈骗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

电信诈骗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

电信诈骗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在数字化时代,电信诈骗成为一种常见而危险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电信诈骗之所以能够频繁发生并成功,一方面取决于犯罪分子的技巧和手段,另一方面则与人们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信诈骗的心理机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应对这一威胁。

一、心理机制分析1.1 利用焦虑情绪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常常通过制造紧急情境和危机感,激发受害人的焦虑情绪。

他们可能声称受害人的亲友遭遇意外,或者指责受害人涉嫌违法行为,以引起受害人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迫使其做出错误决策。

1.2 利用社会认同人们常常有从众心理,渴望与他人保持联系并获得认同感。

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会选择以公众、政府机构或银行等名义进行诈骗,借用这些机构的声誉和权威来获得受害人的信任。

1.3 利用贪婪心理电信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提供虚假的投资机会、中奖信息或高额回报,满足受害人的贪婪心理。

他们会让受害人相信自己能够赚取轻松的巨额利润,从而使其放松警惕,最终上当受骗。

二、对策建议2.1 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加强对电信诈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让人们了解各类电信诈骗手段和常见特征。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媒体渠道、社区活动等方式,向民众普及相关知识,并提供预防电信诈骗的实用建议。

2.2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司法力度建立完善的立法和执法体系,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打击电信诈骗犯罪行为。

同时,要加大对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打击力度,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协作,确保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

2.3 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技术手段,提高电话和网络的安全性,阻止电信诈骗犯罪的发生。

相关企业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的防护软件和过滤系统,帮助用户识别和拦截潜在的诈骗电话和信息,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2.4 建立快速有效的投诉机制建立快速、高效的投诉渠道,使受害人能够及时报案和寻求帮助。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电信公司、银行等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加便捷的投诉处理机制,提高受害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安全教育之防诈骗解决方案和措施

安全教育之防诈骗解决方案和措施

安全教育之防诈骗解决方案和措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诈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面对各种形式的诈骗,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防范呢?下面,本文将介绍几种防范诈骗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一、加强自我意识教育,提高诈骗辨识能力1、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是防范诈骗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接到陌生电话或信息时,要谨慎回复或接听,切不可轻信对方的话语。

此外,也要避免随意向陌生人透露个人隐私信息,比如银行账号、密码等。

为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我们需要不断强化自我教育,筑牢防范诈骗的意识和观念。

2、提高诈骗辨识能力此外,我们还需提高诈骗辨识能力,擅长从诈骗电话或信息中辨别真伪。

例如,诈骗电话一般采用“使用信用卡被盗刷”、“涉及洗钱罪”等威胁或诱骗手法,洗钱犯罪分子一般会要求对方尽快提供银行账号、卡号等个人信息,从而实现其诈骗目的。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限制自己的个人信息流动,远离高风险的网站,增加对各种诈骗手段的辨别能力,有效预防各种形式的诈骗。

二、加强社会教育,树立防范诈骗的正确观念1、加强公共宣传教育,普及防骗知识加强对各类诈骗手段的公布和宣传,提醒人们警惕诈骗,增强人们对诈骗的认知。

此外,也可通过各制作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活动等途径,普及防范诈骗的知识,引导大家养成科学防骗的正确观念和行为习惯。

2、注重媒体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媒体是社会宣传的重要渠道,在防范诈骗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真实的诈骗案例,向大众传递警示信息,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防骗观念。

此外,还可以借助媒体平台向公众推送防骗技巧和防骗知识。

这样,就可以借媒体的力量来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倡导预防和打击诈骗的工作。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网络金融秩序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对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针对不同的诈骗犯罪行为,要加强立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增加对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

网络诈骗的心理学分析和预防

网络诈骗的心理学分析和预防

网络诈骗的心理学分析和预防1. 简介网络诈骗,也被称为网络欺诈、网络诈骗等,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各种手段骗取个人或组织的财产、信息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诈骗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犯罪现象,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损失。

针对网络诈骗现象,理解其心理学原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 网络诈骗的心理学分析2.1 欺骗的心理策略网络诈骗者利用多种心理策略来迷惑受害者,使其相信虚假信息或进行不必要的行为。

其中,以下几种心理策略在网络诈骗中较为常见:2.1.1 社会认同网络诈骗者模仿权威机构或个人身份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通过建立社会认同感来欺骗受害者。

例如,伪造银行网站、冒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

2.1.2 紧急情况网络诈骗者制造紧急情况(如账户被冻结、涉及法律问题等)以扰乱受害者的思维,使其在紧迫感下做出错误的决策。

2.1.3 网络炫耀网络诈骗者通过展示虚假的成功案例或经验,引诱受害者跟从自己的行为。

这种心理策略利用了人们希望成功并追求模仿他人成功的心理。

2.2 受害者的心理特点网络诈骗者针对特定的心理特点进行精心设计,使受害者更容易上当受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受害者心理特点:2.2.1 贪婪心理网络诈骗常常承诺高额回报,利用受害者贪婪的心理,引诱其相信虚假信息并付出巨额财物。

2.2.2 不信任他人某些受害者由于被网络诈骗所影响,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心理。

然而,网络诈骗者恰恰利用这种心理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

2.2.3 不愿面对现实一些受害者希望通过网络获得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网络诈骗者通过满足其这种心理需求来达到骗取个人信息或财产的目的。

3. 网络诈骗的预防措施了解网络诈骗的心理学原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信息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3.1 提高警惕性保持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性,不轻易相信来路不明的信息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

在收到可疑信息时,应当及时向相关机构进行核实,避免受骗。

防诈骗的方法和技巧

防诈骗的方法和技巧

防诈骗的方法和技巧
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手法日新月异,让我们防不胜防。

为了保护我们的财产和个人信息,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防诈骗的方法和技巧。

一、提高警惕性
保持警惕是预防诈骗的第一步。

对于陌生电话、短信、邮件等信息,不要轻易相信,要进行核实。

特别是涉及到金钱、个人信息等敏感内容时,更要谨慎对待。

二、保护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诈骗分子常常盯上的目标。

因此,我们要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密码等重要信息,不要随意透露给他人。

同时,对于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也要进行适当的保护。

三、识别诈骗手法
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

例如,假冒公检法、银行、商家等进行诈骗;利用虚假中奖、兼职、投资等进行诈骗;通过虚假网站、APP等进行诈骗等。

对于这些手法,我们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遇到时能够识别。

四、多渠道核实信息
在接收到可疑信息时,我们可以通过多渠道进行核实。

例如,可以通过官方电话、网站等渠道进行验证,或者向相关部门进行咨询。

不要仅凭一条信息就做出判断。

五、及时报警
如果发现自己已经上当受骗,要及时报警。

报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追回损失,还可以让
警方及时介入调查,防止更多人上当受骗。

总之,防诈骗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了解诈骗手法和技巧,多渠道核实信息,及时报警,也是预防诈骗的重要手段。

三种骗术防范措施

三种骗术防范措施

三种骗术防范措施骗术是一种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既危害了个人财产安全,又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恶劣影响。

为了防范骗术,我们应该提高警惕,掌握一些防范措施。

本文将介绍三种骗术及其防范措施。

一、网络诈骗网络诈骗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骗术,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以虚假信息诱骗他人付款或提供个人信息,从而谋取非法利益。

1. 提高警惕:在浏览网页或收到来自陌生人的信息时,一定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轻信所谓的“高额回报”或“免费试用”。

2. 保护个人信息:在使用网络时,要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泄露给陌生人或不可靠的网站。

3. 查证信息真假:在收到涉及交易的信息时,一定要查证信息真伪,确认对方信息的正确性。

二、电话诈骗电话诈骗又称“电信诈骗”,是以电话为手段进行的犯罪行为。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公检法机关、银行、工商等单位,采取“恐吓、威胁、说情”等手段,骗取被害人的财产。

1. 建立警惕意识: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并提高警惕。

2. 辨别真假:如接到可疑电话,应将其内容记录下来,并及时核实。

3. 与亲友沟通:及时与亲友沟通,咨询求助,调集身边的力量,与骗子斗智斗勇。

三、现场诈骗现场诈骗是指骗子通过各种方式,在公共场所伺机诱骗受害人,多采取掉包、换钞、钱扔到地上等手段,实施骗局。

1. 养成细心习惯:在人流熙攘或处理重要事情前,要保持警惕,注意保管随身财物。

2. 正确认识骗子:提高防范意识,辨识骗子诈骗手法及常见伎俩。

3. 求证:在完成任何人民币交易时,应当在当事人视线内实际数清,以挡住骗子的可能攻击。

总之,要预防骗术,最重要的是提高警惕和自我保护意识。

没听说过的人,不要轻信,不能即时决断的事项,建议先做好辨识工作,与银行、警察联系,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网络诈骗引发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网络诈骗引发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网络诈骗引发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诈骗问题也日益严重。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不仅经济利益受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诈骗引发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网络诈骗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问题之一是信任危机。

当一个人被骗后,他们往往会对他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情绪。

这种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人们变得封闭和孤立,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如何辨别真伪信息,避免上当受骗,从而恢复对他人的信任。

其次,网络诈骗还可能引发被害人的自责和羞耻感。

许多人在被骗后会责怪自己没有警惕性,认为自己太愚蠢而感到羞愧。

这种自责和羞耻感可能导致他们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鼓励被害人勇敢面对并接受自己的经历。

同时,我们也需要改变社会对被害人的态度,不再指责和嘲笑他们,而是给予理解和支持。

此外,网络诈骗还可能导致被害人的心理创伤。

当一个人的财产被骗走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愤怒、恐惧和绝望。

这种心理创伤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影响到被害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是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被害人可以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减轻心理创伤的程度,寻找到恢复的途径。

最后,为了解决网络诈骗引发的心理问题,我们还需要加强法律保护和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诈骗是一种犯罪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网络安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通过法律的威慑和打击,才能有效地减少网络诈骗的发生,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述,网络诈骗引发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鼓励被害人勇敢面对并接受自己的经历;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加强法律保护和打击网络犯罪。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解决方案,才能有效地减少网络诈骗引发的心理问题,保护人们的利益和心理健康。

网络电信诈骗的心理学分析与预防

网络电信诈骗的心理学分析与预防

网络电信诈骗的心理学分析与预防网络电信诈骗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

大量的个人信息被盗取,巨额财产损失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担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电信诈骗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一、心理学分析网络电信诈骗之所以屡屡得手,是因为它们利用了人们心理上的弱点。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心理学原因:1.1 社会心理因素人们在社交网络中往往追求认同感和归属感。

诈骗分子常利用这一点,通过冒充亲友、同学或领导来获取信任。

收到一条来自亲友的求助信息,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进行转账救助,这就是社会心理带来的影响。

1.2 互补心理因素人们往往渴望获得各种各样的利益。

诈骗分子会通过奖励和优惠的方式来吸引人们,比如以低价销售虚假商品或以高息回报吸引投资。

这种心理导致了人们对网络欺诈的误判和陷阱。

1.3 恐惧心理因素网络电信诈骗往往通过造谣、恐吓等手段制造恐惧感。

人们恐惧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财产被盗等,这种心理使得人们更容易上当受骗。

1.4 心理防卫机制因素诈骗分子熟知人们的心理防卫机制,他们往往利用人们的轻信、好奇心和幻想,刺激人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

通过精心设计的骗局,他们蒙骗人们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二、预防措施面对日益猖獗的网络电信诈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预防措施:2.1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是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关键。

人们应该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法和套路,并学会客观、理性地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和通信方式,人们需要学习相应的网络安全知识。

2.2 建立安全密码使用安全密码是保护个人信息不被盗取的重要手段。

人们应该选择难以猜测的密码,并经常更换密码。

此外,不要使用相同的密码登录不同的平台,以防止一旦密码泄露引发连锁被盗风险。

2.3 警惕陌生电话和信息接到陌生电话和信息时要保持警惕,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码。

网络诈骗的心理分析与防范

网络诈骗的心理分析与防范

网络诈骗的心理分析与防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为网络诈骗而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身心受创。

网络诈骗之所以能够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骗子们善于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

本文将对网络诈骗的心理分析和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诈骗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贪婪心理。

骗子们往往以高额回报或者不劳而获的方式吸引受害者。

例如,他们会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者短信,声称你中了彩票大奖或者有一笔巨额遗产等等。

这种诱惑让人们产生贪念,进而掉入陷阱。

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贪图不切实际的好处,保持理性思考。

其次,网络诈骗还利用了人们的恐惧心理。

骗子们会以各种方式制造恐慌,让受害者感到紧迫和无助。

比如,他们会冒充银行或者政府机构,声称你的账户被盗或者你涉嫌违法,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进一步损失。

在这种紧迫感下,人们容易丧失冷静思考的能力,盲目相信并配合骗子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被恐吓所左右,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此外,网络诈骗还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

骗子们善于制造一些看似神秘或者独特的事物,吸引人们主动探索。

比如,他们会发送一封带有附件的邮件,声称里面包含了重要的文件或者图片。

当受害者打开附件时,电脑就会被恶意软件感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因此,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随意打开陌生人发送的邮件或者链接,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最后,为了防范网络诈骗,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学会辨别真伪信息。

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不随意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密码习惯,定期更换密码,并避免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

此外,要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安全软件,确保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安全性。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冷静心态,不被诱惑和恐吓所左右。

总之,网络诈骗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骗子们对人们心理弱点的利用。

为了防范网络诈骗,我们需要加强对心理分析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近年来, 诈骗违法犯罪案件 日 益增多。 由诈骗带来的社会影响和 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当 前我国诈骗违法犯 罪出现 了新的情况及新的诈骗手段 。 分析诈骗与被骗心理 , 有利 于研 究诈骗的防
范对 策 , 少被骗 的 可能性 , 减 更好 地 维护 国 家、 集体和 个人 利益 。
作者简介: 罗大华(96 , 福建武平人, 13 一) 男,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 员会主任,
主要从 事犯 罪、 司法心理 学研 究 ; 姜丽娜 (9 1 , , 18 一)女 中国政法大学应用心理 学专业 司法心理 学方向 , 硕士研 究生。
维普资讯

诈骗者对社会心理状态十分熟悉 , 他们依 据的社会 心理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和状况 有密切联系
的。在我国社会条件下, 诈骗者主要利用人们对某
些社会角色崇敬的心理 ; 利用一部分人 的虚荣心、 同 情心 、 急于求助 的心理 ; 利用人 们疏忽 大意和拉关 系、 开后门的庸俗心理进行诈骗 , 诱人上钩。 2 情绪 、 + 意志和 习惯方 面。比起伤 害、 杀人等 暴力犯罪来 , 诈骗犯罪的情绪色彩不明显 , 也没有强 烈的情绪表现。同时, 诈骗者在作案过程中, 意志努

当前我国诈 骗违法犯罪的一般特点
诈骗是行为人以满足私欲为 目的, 用虚构事实
或隐瞒真相的方法 , 取公私财物等 的非法行为。 骗 这是广义的定义 , 既包括骗 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 的
诈骗犯罪 , 也包括骗取名誉 、 荣誉 即“ 的行为。 名” 当前我 国诈骗违法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 诈骗案件越来越多 , 数额越来越大 ; 诈骗活动的范围 越来越广 ; 智能化 程度越来越高 ; 手段不断变换 , 种
( 心理特点 一) 1 认识方面。往往认为行骗不像杀人、 . 放火一 类犯罪凶狠 , 但却是无本万利。 自以为手法高明 , 很 难被识破 。这种 自我估价过高 的特征 , 使一些诈骗 者连续行骗 , 直至露出马脚 , 陷入法网。诈骗者的认 识活动 , 具有较大 的灵 活性 。他们思维敏捷 , 反应 快, 善于想象和联想 , 还具备某些方面 的知识经验。
关键词 : 诈骗 ; 被骗 ; 心理特征 ;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 :F9. D 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7 ~ 6320 )1 04 — 3 1 2 26 ( 60 — 09 0 6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 , 经济飞速发展 ,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逐步建立 , 经济活动与交往 日益频繁, 与此同 时, 诈骗违法犯罪也 日益严重, 并呈现出知识化 、 智 能化特征。特别是经济领域 的诈骗犯罪 , 严重地扰 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 威胁着国家、 集体和人民 的资金安全。因此 , 加强对诈骗违法犯罪的研究 , 对 诈骗与被骗心理及防范对策作一探讨 , 对于打击和 预防诈骗违法犯罪 , 保障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 繁荣等,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力也不 明显 。他们的意志活动主要表现为克服实施 诈骗行为时 自 身伪装 的缺 陷。诈骗行为也有其习惯 特点 。 如有的诈骗犯总是 冒充军人 , 的诈骗犯一贯 有
以妇女 为诈 骗对 象 。
类越来越多; 跨境犯罪越来越突出; 社会危害性越来 越大; 诈骗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
二、 诈骗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收稿 日期 :0 5一l —1 20 1 2
3 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 的外部印象是 活泼 、 . 善于交 际、 待人和气 、 肯帮助人等。他们的个性反映 出冒险性的特征 , 明知 自己装扮 的身份和行为都是 假的, 却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行骗 , 的甚至在一些 有 社会名流聚集的社交场合 , 夸夸其谈 , 故作姿态 。诈 骗者的适应能力 、 应变能力、 模仿能力较强 , 这就使 得他们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 , 有可能以假乱真 , 针 对不同的对象实施诈骗。 ( 行为特征 二) 1 伪装 、 . 虚假。诈 骗通常是 冒充 身份 , 自我 吹 嘘, 或是捏造事实 , 以造成被骗者 的错觉 , 让人上当。 2 矫揉造作。诈骗犯罪行 为常有过分渲染 、 . 不 着边际、 不合常理的特征 。为了使被骗者上当, 他们 往往 过 分伪 装 , 易在 语 言 、 表 和行 为 方 面露 出 外
20 06年 3月
Ma c . o 6 rh 2 o
Vo + . l4 No 1
诈 骗 与被 骗 心 理及 防范对 策
罗大华 , 姜丽娜
( 中国政法 大学, 北京 108 ) 0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维普资讯 源自第4 卷第l 期
河 南 司 法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u a f n n J dc l o c o a o a C l g o rl o a u i a P l eV c t n o e e n He i i i l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