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词的起源_上_王伟勇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集大成者

!6 6C O / 0 1 2 3 4 5 2 78 9 : ; < = 9>; <= <? @ A B @ < @ : = ; = C D @E F B G<F HI C = @ B ; = J B @ <; :; K K J GJ L ; = @ M; K ; M @ GC K= N @ F B 9 !L P N @= N @ F B 9C <Q ; < @ MF := RF= B ; M C = C F : ; L L C = @ B ; = J B @D C @ RA F C : = < C = @ B ; = J B @K N ; : S @ <RC = N= C G@; : ML C = @ B ; = J B @< = 9 L @ O7<= &T; V R@ ; L R; 9 <K N ; : S @ <RC = N C :C = < @ L H N @B @ A B @ < @ : = ; = C D @H C S J B @F H= N C <= N @ F B 9 : SU J F C G; M @= N C <= N @ F B 9 @ < = ; Q L C < N @ M; : MG; M @C = = N @GF < = C GA F B = ; : = ; K ; M @ GC K= N @ F B 9C :W N C : @ < @L C = @ B ; = J B @B @ < @ ; B K NRN C K NG; M @;S B @ ; = O C : H L J @ : K @F := N @A ; = = @ B :; : M= B @ : MF H = N @L C = @ B ; = J B @N C < = F B 9B @ < @ ; B K NC := N @= R@ : = C @ = NK @ : = J B 9 !T; V R@ ,7 8 ,B XY Z[ \ 3 ] 1 : SU J F C 9 : ; < = 9>; <C = <? @ A B @ < @ : = ; = C D @E F B G<F HI C = @ B ; = J B @ @ A B @ < @ : = ; = C D @ O H C S J B @ ! ’ ( . ^ _ ^ 文献标识码 ! ‘ ( ( a V) b a ‘ % ’ ( ( c * ( d V( ( c b V( c 7O 文章编号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说是一个在世代累积基础上建构的学术命题 + 这一命题植根于中国 传 统 的 文 变 时 序 说 和 文 体 " 通变论 & 并由于王国维的理论贡献而基本定型 & 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学术命题 & 深刻地影响了 ’ (世 纪 文 学 史 研究的格局与走向 + 本文拟通过考索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说的渊源流变 & 深入探究王国维 对 这 一 学 说 的 理 论 贡 献 & 揭示 王国维成为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的内在原因 +
论词的起源

论词的起源词语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
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离不开词语。
那么,词语的起源又是如何呢?本文将从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词的概念和特征、词语的起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人类语言的起源始于原始社会,而原始人类的语言主要通过声音、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符号、图画等来记录信息,并进一步演变为文字。
由此,人类语言逐渐形成了广义的口头语言和狭义的书面语言。
二、词的概念和特征词可以理解为一个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言表达意义的基本元素。
词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可以独立使用并具有明确的词义。
词语可以根据词之间的关系进行结合,形成句子和段落,最终构成语言的整体。
此外,词还有许多特征,如词性、词义、词形、词法等。
三、词语的起源词语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语言的发展、演化和人类思维的认知过程。
在人类语言起源的初期,人们的语言还比较简单,主要通过音(声音)来传递信息。
在这个阶段,词语可能是由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音素组成的。
人们通过这些音素的组合和排列,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逐渐增加,词语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
人们开始通过模拟、比喻等方式,创造出新的词语,以表达新的含义和概念。
例如,人们通过观察火的特点和功能,将“火”这个词逐渐扩展为其他含义,如“烧”、“炎热”、“炉子”等。
此外,词语的起源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有关。
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也更加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采用其他民族或地区的词汇,并加以改造和创造,使其适应自己的语言系统。
这也是词语起源中的一个重要方式。
总的来说,词语的起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人类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结果。
人们通过模拟、比喻、演变等方式创造和扩充词汇,以满足日常交流和思维表达的需要。
而词语的起源也是语言进化和文化演进的一种体现,既是语言的产物,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中国语文》1952-2011年目录资料

2002年1期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潘海华梁昊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杉村博文“由于”句的语义偏向屈哨兵浅论科技语体中的“似乎VP”句宗守云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吴福祥“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杨永龙“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张云秋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裘锡圭“一头拾来”的“拾”本字为“射”考史秀菊秦汉简帛补释陈伟武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沙加尔徐世璇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乔全生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曹先擢·简讯·中国语言学会在扬州举行第十一届年会第二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语文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南省语言学会召开第八届年会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纪念专刊征稿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将于2002年10月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评奖委员会2002年度评奖工作即将开始《蒋礼鸿集》出版座谈会在杭州举行胡裕树教授逝世王辅世教授逝世中国语文2001年(总第280-285期)篇目索引2002年2期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袁毓林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孔令达王祥荣动词重叠式VV与V一V的语用差别徐连祥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赵长才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梁冬青汉语牵涉介词试论钟兆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钱曾怡蔡凤书汉语方言特殊语法现象小札赵日新/梁金荣/孟庆泰关于“蝴蝶”的讨论沈怀兴/严修鸿“窈窕”考刘毓庆也说“贰”字华珍汉语同义语素编码的参数和规则王东海汉语拼音运动的回顾兼及通用拼音问题王理嘉语文规范文献的自身规范魏钢强《现代汉语词典》审订委员会2002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侧记寸木·书评·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王云路方一新首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在徐州举行第七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在厦门举行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全国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发布会暨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第九届评奖工作圆满结束语序类型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在四川大学召开简讯四则投稿重要提示2002年3期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曹剑芬信息传达的性质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罗仁地潘露莉论“反复”李宇明汉语时间词谓语句的限制条件邓思颖从宋代邵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及其归属刘晓南北京话庄组字分化现象试析高晓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儿化现象李焱说“韵”和“韵部”杨亦鸣王为民《汉语大词典》一些条目释义续商王锳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郑贤章《汉语大字典》引自《释名》的例证李茂康《现代汉语词典》中同形多字词目分析王楠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周国光从词头“不、布”谈起——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比较札记张双庆张惠英“们”的定指意义童盛强黄冈方言的后加成分“和你”刘晓然“赔”字究竟始用于何时?谭耀炬《训世评话》中的授与动词“给”张美兰“夷陵”与“彝陵”郑铁生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王均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第九届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成立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将于2003年6月在北京举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高级研修班即将举办讣告二则2002年4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江蓝生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潘悟云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王宁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陆俭明数目短语李艳惠陆丙甫“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邢福义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方梅自己、自性与自然——谈汉语中的反身状语蔡维天优选论和天津话的连读变调及轻声王嘉龄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戴庆厦傅爱兰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举行第十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第一届韩国中语中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延世大学举行第四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2002年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即将举行《南开语言学刊》即将创刊2002年5期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沈家煊汉语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吗?徐烈炯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刘丹青《苏州同音常用字彙》之文白异读丁邦新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陈泽平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曹志耘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秋谷裕幸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研究赵金铭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祖生利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昌举行《中国语文》5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第五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暨首届赣方言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立项课题简讯三则2002年6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张伯江“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董秀芳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周清海韵律构词与韵律句法之间的交互作用冯胜利普通话对话中韵律特征的声学表现李爱军“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鲁国尧北京音系里文白异读的新旧层次陈重瑜“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董琨先秦指称理论研究周建设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二届优秀期刊奖揭晓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上海召开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晋语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市举行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IACL-12)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JSCL-2)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提要丁邦新、郑锦全教授应邀为山西大学作学术讲演林杏光教授逝世2003年1期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袁毓林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史金生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傅爱平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吴福祥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马贝加《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姚振武也谈《儒林外史》语言中的“异质”遇笑容据出土文献评论两部辞书释义得失三则唐钰明“刀头梦”≠“三刀梦”白维国袁津琥对《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的意见苏培成词语杂谈四则唐发铙·简讯·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研讨会在泉州市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在开封召开第35届汉藏语暨语言学国际会议在美国召开纪念赵元任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江苏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常州举行第四届吴玉章奖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文字组评选结束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广州话正音字典》出版座谈会在穗举行第二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著名语言学家刘坚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2年(总第286-291期)篇目索引2003年2期唐宋“煞”字考袁宾见母的上古音值曾晓渝论“做”字的音李蓝《圆音正考》与《音韵逢源》所记尖团音分合之比较研究杨亦鸣王为民“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下)鲁国尧论词的构成、结构和地位周荐论格式义对“V双+N双”定中结构的制约李晋霞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王晓梅神木山曲儿、酒曲儿的押韵邢向东常用词“隅”“角”历时更替考牛太清“啄雌鸽杀”的“杀”是表结果的不及物动词吗?梁银峰《洛阳伽蓝记》札记三则化振红·书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读后詹人凤·悼念李荣先生·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逝世李荣先生追思会纪要·简讯·中国社会科学院句法语义学科工作研讨会纪要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第三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在台北举行第三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格罗斯教授追思会在巴黎举行王力语言学奖金第十届评奖工作即将开始2003年全国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将在复旦大学举办简讯一则2003年3期复句三域“行、知、言”沈家煊说“生、死”与“前”的组合邢福义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储泽祥谢晓明“宁可”的语用分析及其他王灿龙普通话“V完”式初探关玲合音式疑问代词“咋”与“啥”的一些问题冯春田古汉语句法变换研究中的语义问题袁本良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杨逢彬名量词“人”示例范崇高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邓晓华王士元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所反映的轻声及其他声调现象张树铮广州话“听日”的语源甘于恩湖北浠水方言中的叠合式正反问郭攀山东郓城方言的一种方位词重叠吴永焕《五十二病方》词语拾零孟蓬生说《贞观政要》中的“物”魏达纯“银行”探源何帆《音韵集成》对《韵略汇通》的影响李子君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二届汉语词源学学术研讨会在烟台举行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简介简讯二则会议消息四则来函照登2003年4期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陶红印“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字的功能扩展木村英树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名物化之间的共变关系王冬梅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汪维辉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时兵中古汉语里否定词前的“了”字康振栋韩、日汉字探源二题张涌泉福州话“毒”的本字冯爱珍宁波城区大众语码转换之调查分析徐蓉陕北绥德话“的”的一种用法黑维强中华书局《世说新语译注》读后蒋宗许《连词“则”的起源和发展》商榷金国泰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刘子瑜释“少列”赵望秦“疆场”一词首见于辽代彭玉兰·简讯·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主办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韵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会议延期消息四则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征集图片、文稿资料第四届研究生语言学学术会议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1991—1995)出版李格非教授逝世2003年5期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陆俭明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张谊生影响予夺不明双宾句语义理解的因素卢建兰州话的“V+给”句——兼及甘宁青新方言的相关句式王森王毅是无动把字句还是一种行事句蒋平能进入“被/把”字句的光杆动词刘承峰《董西厢》清入作上、次入作去证黎新第从方言比较再探粤语浊上字演化的模式刘镇发从非音节性词尾看入声韵尾[?]的脱落周磊中古阳声韵徽语今读分析赵日新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贾齐华量词义语义源流三则董为光量词加词尾不晚于唐代王启涛《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词语训释吉仕梅《成语源流大辞典》序季羡林“小姐”考刘毓庆说“讀賣”及其他吴悦文字假借不是词义引申王世华·简讯·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4年6月在北京举行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贵阳市举行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召开《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年卷)编辑工作启动关于提倡“基础华文”的建议会议消息三则书讯一则2003年6期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石定栩江西境内赣方言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陈敏燕孙宜志陈昌仪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汪国胜内蒙古丰镇话第二、三人称代词薛宏武“不听”之“不允许”义的产生年代及成因方一新“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年代考证补陈秀兰明代歌曲释词三例曾昭聪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迟乃鹏王梵志诗“脆风坏”讨论二则曾良叶爱国《马氏文通》的一处标点错误邵霭吉客家方言“鱼虞”之别和“支”与“脂之”之别谢留文“吐蕃”音辨谢仁友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苏新春原形借词——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语的新发展俞品祝吉芳“SARS”与“非典”——关于术语定名问题的探讨柯平吴志杰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一些意见顾金元也谈竖钩的笔形归类魏钢强·简讯·欧洲汉语语言学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比利时根特市举行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国语文2003年(总第292-297期)篇目索引2004年1期2004年2期谈“只”与“连”的形式语义蔡维天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储泽祥“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李晋霞刘云语义感与语法感的关系王培光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王福堂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徐朝东说“否”周生亚“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徐时仪关于《训世评话》的授予动词“给”兼及版本问题陈莉《红楼梦》中的“动+将+补”结构张燕来副词“白”的始见书证邱冰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周掌胜《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例补牛太清词语考释五篇范崇峰郭芹纳魏耕原魏景波杨会永刘瑞明竖钩归折的主要理由苏培成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届评奖揭晓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中国修辞学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简讯二则2004年3期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袁毓林论元结构与句式变换詹卫东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吴福祥一个语法层次演变的实例——上海方言160年中现在完成时态的消失过程钱乃荣聊斋俚曲里的假设助词“着”及相关问题冯春田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荣晶丁崇明“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洪波董正存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乔全生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王军虎《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李无未“语言文字规范与辞书编纂”学术座谈会简记石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异体字的处理魏励语言声调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简讯4则2004年4期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邓思颖语义上的同指关系与句法上的双宾语句式——兼复刘乃仲先生徐杰比喻相异点的句法实现——谈“大”、“小”修饰名词性喻体的一种功能陈青松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梅祖麟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梁银峰论汉语史上的“副词并用”杨荣祥也谈“已经”的初见时代张艳中古译经处置式补例朱冠明“走作”补义卢烈红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王洪君海南闽语声调的演变符其武李如龙江西安福话指人量词“只”的特殊用法邹韶华“歙”字音读考陈广忠古文字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张桂光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苏培成中宣部召开“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座谈会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语法语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200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大型纪念画册《吕叔湘》即将出版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寿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杭州举行2004年5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江蓝生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李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陆俭明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邢福义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王灿龙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朱晓农北京话和福州话疑问语气词的对比分析陈泽平吕叔湘先生与中国的语言规划陈章太吕叔湘先生语言学小品文赏读——附《烧麦》小文纪念先生百年诞辰游顺钊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吕叔湘先生100周年诞辰暨《现代汉语词典》发行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启功先生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新著首发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中国“国际音标增补符号”提案在ISO获通过汉字书写系统改进国际研讨会在南昌举行邢公畹教授逝世2004年6期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沈家煊汉语双项名词句与话题-陈述结构陈平黏合式名词短语结构关系的考察和分析傅爱平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施春宏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见组的关系钱曾怡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张光宇树立正确的语文规范观晁继周由比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杨润陆深切感念吕叔湘先生郑张尚芳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2004年)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法律与语言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语言与法律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俄罗斯第十二届中国语言学国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女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陈建民教授逝世方经民教授逝世2005年1期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刘丹青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张国宪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高增霞试论“人”的量词属性王绍新从东汉以前的文献看“者”介入定中之间的过程俞理明论“A里AB”重叠形式的历史来源石锓关于“X得很”中“很”的性质聂志平方以智《切韵声原》与桐城方音孙宜志徽语中的长元音赵日新关于汉语成语释义和引证的规范问题——读《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茂华孙良明全国语言学暑期讲习班协调小组定出长期发展计划2005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开始招生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福州举行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修辞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渤海大学召开“桂北平话及周边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首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大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大会在泰安召开第五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日本中国语学会第五十四届全国大会在京都大学举行著名出版家陈原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4年(总第298—303期)篇目索引2005年2期“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新解袁毓林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陈立民句类与词语同现关系刍议陈一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刘永耕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李宗江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刘利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住”罗自群广东四邑方言的“减”字句甘于恩吴芳“动宾短语+开/起”西北方言补例莫超史部新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鲁国尧《韵会》赀字母韵考论刘晓南浊上变去见于北宋考丁治民《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献疑邵文利杜丽荣智公、忍公和等韵门法的创立聂鸿音《史记》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王彦坤“麋鹿为菹”的“菹”不是肉酱金元中也说《儒林外史》中的“俺”张能甫商务印书馆2004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商务印书馆设立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奖学金庆贺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在桂林举行首届中国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市举行第二届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第六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

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木斋;宋娟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词的起源不明,主要源于对词的界说混乱.词应是发生于盛唐宫廷,由李白首先创制,后来者依照词牌创作的以近体诗格律化定型的声乐歌词.词体的形成,既是历史某个瞬间(天宝初年)飞跃突变的结果,又有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包括词乐的演变形成史,近体诗、乐府与声诗的演变史.以及词体在由个人创制之后被词本体接纳并定型的发生史.从诗歌演变的角度来说,是建安以来乐府诗和近体诗整合的果实;从词乐的角度来说,是宫廷音乐和音乐消费形式变革的产物.
【总页数】5页(P189-193)
【作者】木斋;宋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012;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论据无可置疑,词体起源宫廷——读木斋新作《曲词发生史》 [J], 刘崇德
2.从隋唐五代燕乐与曲子词、声诗的关系论词的起源 [J], 梁旭艳
3.基于敦煌壁画分析盛唐时期宫廷女装服饰特点 [J], 白雪
4.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产生于南宋临安?——《试论南宋临安的新闻事业》提出世界近代报业起源新论 [J], 童颖骏
5.盛唐宫廷诗坛的新变——以唐玄宗为中心 [J], 钟志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节课 词的起源

• 梁武帝《江南弄》:“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彩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 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二、词源《诗经》说
• 此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惟一依据,主张词源于《诗经》。
• 南宋张鎡《题梅溪词》即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 • 苏轼在《与蔡景繁书》中即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这里,
苏轼并非把长短句诗与词混为一体,而是称赞其词的意趣与诗歌相近。 • 汪森所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也是以长短句为形式特点,在尊体
一、诗词同源说
• 此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 苏轼是词史上大力开拓词心词境的重要人物,他的以诗为词,初步改变了
词为小道的传统看法。因为要尊崇词体,所苏轼力主诗词同源之说。 • 苏轼在《祭张子野文》中即将词定位为“诗之苗裔”,他认为在文体本质
上,词与诗是一致的,词之源即蕴含在诗之源中。
• 清代徐釚《词苑丛谈》和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等也认为梁武帝的《江南 弄》实际上就是早期的词的创作,具备了词体的基本特征。
• 毛奇龄也认为有“句调可填,即为填词”,所以也赞成把梁武帝的《江南 弄》、鲍照的《梅花落》、陶弘景的《寒夜怨》、隋炀帝的《夜饮朝眠曲》 等作为填词的起源。
五、六朝浮艳说
• 此说以词婉约浮艳的本色风格而溯源至六朝。
• 王灼把曲子的始兴定在隋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 初步成型。
三、隋代初唐说
• 《隋书·音乐志》曾详细追述了隋代音乐人郑译以七调合十二律而成84调的 过程,这84调其实就是燕乐的骨干,唐代音乐承隋旧制,虽然续有变化, 但大旨在这84调范围之内。
词的起源及其它

作者: 王昆吾
出版物刊名: 中国韵文学刊
页码: 107-111页
主题词: 中国文学史;泛声;音乐文学;声诗;词学;文人词;认识障碍;云谣集;燕乐;杂言
摘要:<正> 人们常把历史研究的问题归结为掌握史料的问题,其实并不尽然。
这里的情况很复杂。
如果回顾一下学术史,我们倒可以发现:很多认识障碍是人为设置的。
我们不妨拿词的起源问题来作譬。
词的起源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老大难”了。
说它“老”,是因为自有所谓“词”,就有人在讨论它的起源,这段历史已近一千年。
说它“大”,是因为就此立说者家数繁多。
宋代有朱熹等人的填实和声泛声而成之说,明代有杨慎等人的词起于六。
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质疑(韵文学刊)概述

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欧明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在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我们发现,自金元之际刘祁以来,多是边缘文人以词代表宋代之文学,而正统文人是以文代表宋代之文学。
以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只有限定在韵文系统内,词体本身纵向比较,才最具合理性。
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宋词”说,词体由边缘文体上升为中心文体,名正言顺地成为宋代文学代表。
以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完全是后人“追认”的,对宋词的认识是主观的价值评判,远离宋词原生态,我们对宋人自己轻词的观点应予以起码的尊重。
“宋词”说对宋词和文学史研究的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它只是认识宋词和文学史的一种角度,只存在特定角度、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不应作为“定论”。
本文充分肯定其合理性的一面,再客观指出其局限性,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此说。
[关键词]宋词一代之文学原生态追认质疑谈及宋代“一代之文学”,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曰“宋词”。
因为自金、元以来,“唐诗、宋词、元曲”之说便盛行不衰,特别是经过焦循、王国维等学者的进一步阐发,“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定论”,“宋词”成为当然的、惟一的“一代之文学”。
这种观点(简称“宋词”说)长期以来被研究者尊奉,确信不疑,其中的合理性是首先应该承认的,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前人的智慧识见,尊重前人的观点。
但我们也有责任怀疑和修正前人的观点,当从纯学理层面上重新审视“宋词”说时,我们便生出疑问:此说的合理性程度究竟有多大?它已是“定论”呢?还是某种角度上的结论?如果说此说存在不足,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又如何解释?如何弥补、修正?这些便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此前,张珠龙《以词为宋一代文学代表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求索》1994年第5期)一文首先对此说提出质疑。
作者从题材、内容、艺术特色诸方面比较宋代诗、词、文三种文体,认为以“宋诗”为宋代文学代表“更确切些”。
综论词的起源(上)

刖 旨
的乐 曲成分 、 文体 形式 、 时代 断限 、 间场 域 、 空 以及创 制 之祖 。就 音乐 而 言 , 则针 对 隋唐 燕 乐 、 民间 乐 曲 、
词 在唐五 代 时 , 被 称 为 “ 原 曲词 ” “ 、 曲子 词 ” 或
“ 曲子 ” 如《 , 云谣集 杂 曲子 》 词 和乐府 诗 一样 , 以 ; 可 人 乐歌 唱 , 又称 “ 府 ” “ 乐 、 乐章 ” “ 曲”, 东 坡 或 歌 如《 乐 府》 《 、 乐章 集》 《白石 道 人 歌 曲》 、 。再 者 , 由于词 之体 , 以长 、 句 式 交错 为 常见 , 又称 “ 短 句 ” 短 故 长 , 如《 淮海居士长短句》 《 、 稼轩长短句》 或有人认 为 ; 词 乃诗 之余 绪 , 称之 为“ 诗余 ” 如南宋 廖行 之 《 斋 , 省
成 人为律 , 因此必 须考虑 其音乐 、 式、 式、 形 句 声律 、 韵等 变化 。 要 而言 之 , 的起 源 , 为 汉 乐 与胡 乐 “ 押 词 实 三
管” 下所产 生 的结果 。所谓 “ 齐 三管” 齐下 , 是认 定词 的起源 , 既来 自汉 民族 的各 地 乐府 , 来 自胡 乐 , 至 多 也 甚
数 来 自汉 、 交糅 的燕乐 。填制 的入及 场域 , 民间作者 、 胡 是 文坛 文人 、 宫廷乐 师 同 时并行 , 而后 由文人 扩 大 其
影响 , 并予 以专 业化。填 制 的时 间, 韵 文 由 自然律 走 向人 为律 的 阶段 , 其是 隋唐 设 立 九部 乐 、 部 乐 之 是 尤 十
数 , 有定声 。龙 榆 生尝 谓 : 词 是文 学 语 言 和音 乐 字 “ 语 言 紧密结 合 的特种艺 术形 式 ” P , 中所蕴 含 …【 其 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