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重复”的角度来鉴赏影片《城南旧事》

合集下载

诗化电影的扛鼎之作----城南旧事影评

诗化电影的扛鼎之作----城南旧事影评

诗化电影的扛鼎之作-----评《城南旧事》一、电影中的诗意作为一种电影类型,诗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臵。

它是来源于电影抒情本质的艺术形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

他们提出‚影片应该成为诗‛[1]的口号,努力探求新的电影形式,在电影中学习文学的传统,追求诗意的境界,排斥情节和叙事,主张‚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2]把诗意的电影当作他们的创作主旨。

苏联蒙太奇学派在电影诗意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他们通过隐喻、象征、节奏等诗歌的形式以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把隐喻蒙太奇发挥到极致,普多夫金则在《母亲》中以冰块解冻的镜头有效地实践了诗意蒙太奇,二者都成为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他们的作品也被称为‚蒙太奇诗电影‛。

皮〃保〃帕索里尼在1965年发表《诗的电影》一文。

帕索里尼在文章中分析了诗的电影的概念,他指出,诗的电影是以创造风格为根本出发点的。

因此,电影的诗意可以说是一种风格样式。

中国也有着自觉的寓诗寓情的传统,从1948年费穆的《小城之春》到谢铁骊的《早春二月》,中国电影中的诗情风格越来越鲜明,逐渐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风格特色。

真正能称得上诗电影的电影作品,除了具有诗一般的风格外,多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作为影片的中心,故事简单,结构单一,在结构、节奏、意境上都蕴涵着浓浓的抒情性。

1、诗的结构帕索里尼在《诗的电影》一文中指出,电影的本性具有强烈的梦幻性,因而电影是诗的。

帕索里尼反对传统的决定论和中心主义叙事,他认为电影中的叙事应该是主观化、暧昧而梦幻的。

在这里,语言被放臵到比事件更重要的位臵,其强悍性与丰富性构成了影片最具有震撼性的力量。

这就是他所说的诗的意义。

[3]传统的戏剧电影,通常具有复杂的线索和结构,事件与事件之间是按因果关系以激烈的内部冲突推动着向前发展的,在起承转合间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而诗电影摒弃了戏剧式的叙事方式,摆脱了事件的外部冲突和激烈矛盾,全片以人的情绪或者感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形成了自然本真的非线性结构。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优美的骊歌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渐渐响起,暗示着童年的开始与结束。

《城南旧事》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电影,它以情感和心理线索整合情节结构,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了英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件大事,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天真和烂漫。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故事叙述的手法。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艺术,让观众在无声的镜头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悲痛。

例如,在宋妈失去两个孩子后,导演用一个呆呆地坐在厨房里,面对着火炉的镜头,表现了宋妈内心无尽的悲痛,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奈。

而在结尾处,宋妈的离去也同样如此,五分钟的戏,没有大动作,没有语言,只有蕴藏在表面之下无限的深情。

这种留白的手法让观众能够自行思考和感受,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重复的叙述艺术,通过场景的重复来显示时间的流逝。

例如,清晨井台打水的场景出现了四次,操场放学也是如此,这种重复让观众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推移和英子的成长。

同时,“骊歌”的旋律也屡次出现,每当音乐响起,英子的身边就有一位她喜爱的人离开,英子的无奈与不舍通过重复的曲词一层层渲染,让观众为之心伤,也为之无奈而惆怅。

情景交融是电影中常见的表现人物情感的方式,在影片结尾处,英子一家埋葬着父亲,画面中是满山的红叶,红叶纷飞,又落下,英子送别了自己挚爱的父亲。

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英子的悲伤和无奈,也让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忽视。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好人坏人,天与海,在孩子眼中都无须分清。

穷人富人之间没有严重的对立,人们之间也没有尔虞我诈,更谈不上心机与阴谋。

社会对孩子的耳濡目染,让我们看见了那个时代的天真和烂漫。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英子是一个善良、纯真、勇敢的女孩,她的成长历程让观众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城南旧事影评

城南旧事影评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

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

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

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

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

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

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

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

《城南旧事》点评

《城南旧事》点评

《城南旧事》点评《城南旧事》是一部具有深刻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小英子童稚的双眼,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的生活画卷。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首先,作品的语言和结构非常独特。

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通过小英子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童趣和纯真的世界。

同时,作品的结构也非常巧妙,以“离去”为线索,将五个故事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其次,《城南旧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小英子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当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道德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引发了读者对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此外,作品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尽管故事中充满了悲欢离合和生死离别,但作者仍然通过小英子的视角,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美好和温暖的一面。

比如小英子与疯女人秀贞的友谊、与小偷的交往等情节,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关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城南旧事》的艺术成就。

林海音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这部小说打造成了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佳作。

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场景的描绘,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综上所述,《城南旧事》是一部充满深刻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自传体小说。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和结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温暖。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评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评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评第一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视鉴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2班张熙婷1019087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由弘一法师所做的《骊歌》正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正如《骊歌》所给人的感觉那样,《城南旧事》给人的感觉便是哀愁淡淡,相思沉沉。

观赏《城南旧事》就像欣赏一篇散文,潺潺如流水,清澈得只有恬静的美,即使是令人心中微泛苦涩的离别也显得那么落寞凄美。

一、散文般的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散文式电影,它的整体结构清晰明了,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这三个小故事都有同一个主人公,那就是小英子。

小英子跟随父母从宝岛台湾横渡海峡来到北京城。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小英子最初的住所。

在她家附近有个“疯子”秀贞,她整天呼唤着她失散的孩子小桂子和她被抓走的北大学生丈夫司康。

小英子还认识了一个唱戏的小女孩妞儿。

真是命运弄人,妞儿竟然是秀贞失散的女儿!母女俩相认,想连夜乘火车去寻夫,没想到双双被碾死在火车轮下……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小英子搬新家后。

这时小英子七岁了进了学堂。

某天放学回家后,因帮小伙伴捡球,不小心进入了一座荒宅,她在宅院里遇到了那个“小偷”。

“小偷”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去偷窃别人的东西。

此后,小英子放学回家就会去荒宅院子里找“小偷”聊上几句。

一天小英子在黄宅院里捡到了一尊小佛像,给了一个便衣密探。

这样小偷被抓,小英子又失去了一个朋友……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小英子家的女佣宋妈的。

宋妈的丈夫泼皮无赖,时常将宋妈的工资占为己有。

宋妈也不在乎,她在乎的是他的儿子小栓子跟她的女儿。

但没想到小栓子早就死了,女儿也被狠心的丈夫卖给了拉车夫,宋妈痛不欲生。

最终,小英子与宋妈也不得不分离……这三个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拍摄的,虽然故事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但都围绕了“离别”这个主题。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城南旧事》是一部改编自林海音同名小说的电影,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

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纯真眼眸,讲述了发生在民国十二年的三个故事:秀贞与思康的爱情悲剧、小贼与英子的友情以及宋妈的不幸遭遇,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影片以一种淡淡的叙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却让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其中,秀贞和思康的爱情悲剧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秀贞与思康相识相恋,生下了小桂子,然而思康却不知所踪,小桂子也被送走,最终秀贞疯了。

在英子的帮助下,秀贞和小桂子相认后,却不幸死在了火车下。

这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小贼的故事也令人深思。

小贼因为没钱而去偷窃,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弟弟,想供弟弟读出书所以到处偷东西。

英子知道他躲在哪儿,常和他聊天,英子或许隐隐约约知道他偷东西,又或许不知道。

影片中有一句话,“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对于英子来说,这个小贼是个好哥哥,可是他又偷东西,没办法定义是好人还是坏人。

最终,小贼被抓走,他的命运也令人惋惜。

宋妈的故事则展现了人性的无奈和命运的悲哀。

宋妈是英子家的帮佣,她侄子会按时来拿钱,告知宋妈家人的情况。

宋妈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都好好活着,然而,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被卖了。

这可怜的女人寄回去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她的遭遇让人感到痛心,也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影片中的英子是一个善良、纯真的小女孩,她的成长历程也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

她从懵懂无知到逐渐理解,小女孩眉间也染上了愁绪,故事里的马车越走越远,而曾经幸福天真的日子也渐渐远去了。

这种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对人生永恒存在方式的诗化呈现——电影《城南旧事》艺术魅力的再解读

对人生永恒存在方式的诗化呈现——电影《城南旧事》艺术魅力的再解读
其一是电影主人公英子对那 些生活于 自己身边 的
恒久性 也就具有了必然性。 生命从鲜活的存在到冰冷的 者和逝者的别 离 。这 在《 南旧事》 城 中获得 了清晰 的凸
显。 果说英子和疯子秀贞的生死别离更多地为空间别 如
离所遮蔽的话 , 那么 , 英子和乃父林全文的生死别离 , 就 很清晰 地映现 了生死 别离所 具有的况味 。在林海音那
从生命承载体来说 , 既是和世界的别离 , 也是苟活 大 的艺术魅力 , 恰好在于其别 离主题基本上囊括了别 离 死亡 ,
人和事 的别离。这里的别离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形态 ,

里, 作者用“ 爸爸 的花儿落 了” 来隐喻乃父的死亡所造成 的生死别 离 , 显然 , 的“ 儿” 这里 花 不仅 指爸爸所养 的花
的失却而最终化为一种历史 的虚无。 显示了人生中另一 个永恒的存在法则。
其三是 英子站在台湾 的彼岸对 曾经 生活过的北京 的别离 。由于众所 周知的原 因 , 14 年 以后 ,台湾” 在 99 “ 和“ 北京” 不仅对地理位置具有指代功 能 , 而且还对截然 对峙的两种意识形态具 有指 代功 能。林海音 于 16 90年 在台湾诉说着对 “ 北京” 的想念 , 显然在不 同的意识形态 话语体系中有着不同的解读。 相对于身居台北 的国民党 而言 , “ 对 北京 ” 的想念不仅 隐含着普通 的“ 乡愁” 。而且
间关联上来看 , 属于已经很久远 的“ 过去” 因此 , , 当英子
站在 “ 岁月之尾” 回眸“ 来 人生之初” 那些还依稀残存的 ,
必然性 , 使得人人都具有了对空间分离的相似感受。在 记忆是和父亲的最后一面以及 父亲的墓地 , 当初因 至于
撕心裂肺” “ 、天塌地陷” 的体 《 城南旧事》 , 中 英子所经历的一连串的分离 , 就清晰地 为乃父死亡而给其带来的“ 标示出了别离的这种无法变更的必然性 。 英子与疯女 秀

编导影评《城南旧事》

编导影评《城南旧事》

编导影评《城南旧事》第一篇:编导影评《城南旧事》编导影评范文《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几乎是围绕着“秘密”与“谎言”来完成叙述的。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个重要段落都是以离别来结束的,第一个段落是一场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团聚的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她们结伴去找妞儿的父亲),自己大病了一场,然后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学;第二个段落,英子无意中在荒草堆里发现了被埋起来的赃物,从而她也结识了一个人——“他”,他说自己有个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没能耐,为了供弟弟上学,才干了这一行,他还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

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见过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后来,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英子看见考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把奖状交给了一个人,正好就是草丛中的那个“他”。

过了几天,英子听见有人喊贼被抓住了。

“他”被警察带走,英子含着眼泪目送着“他”远去。

影片的第三个段落,父亲去世。

宋妈坐着小毛驴回家(她的儿女一个死了,一个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马车的后座上,向那个为了带自己和弟弟,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也顾不上的宋妈作别,也向童年作别。

(一)80年代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扛鼎之作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传统若隐若现地延续着,在激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

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电影艺术家们的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创造空间,“诗化风格”传统也因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便是这一时期对“诗化风格”作出了最好阐释的一部经典之作。

1、影片内容《城南旧事》表现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旧北京的所见所闻,即英子童年时代的一些生活片断。

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构成,这就是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相聚与“离别”。

第一段落讲的是英子偶然认识了一位叫秀贞的“疯女人”,秀贞的男人是一位大学生,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当局逮捕,从此再没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312 (2014) 30-0117-02
“艺术重复” 是古今文学史和艺术创作中最为基本的修辞手 法。艺术重复也是诗歌、 童话、 民间故事以及小说上最常用的修 辞手法。艺术重复是指 “小说中的某一事件、 某一个细节在小说 的各个不同章节中被一次次地重复叙述。” ?重复的运用不仅能 构成完整结构还能在内容上引人思考和探析更深层次的意蕴, 此外还能彰显主题的深度内涵和体现艺术的张力。在现代电影 史上, 艺术重复也被渐渐与故事的情节相结合即为重复叙事, 所 谓重复叙事往往旧事多次讲述发生过一次的事。从重复内容上 人们一般将艺术重复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完全重复; 第二类是不 完全重复; 第三类是螺旋式重复; 从重复的形式上又可将艺术重 复分为: 语言上的重复, 节奏上的重复, 以及画面与情节的重复 等。 电影作为综合各种表现手段的艺术,重复艺术在电影中也 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朱维之先生说道; “有些在书面上不必重复 的话,在口头上却又必要重复一遍,这是为了听众能加深印 象, ” ?我们在读书面作品时, 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可以翻到前一页 重新读一遍,而导演为了观众记住某个重要情节便一遍一遍重 复这个情节, 这种方式便可以加深印象, 引人深思。 但是 “艺术重 复” 在电影中运用时却是格外困难, 运用的好则能起到推波助澜 的作用, 推进电影情节发展, 增强观众的感染力, 运用的不好则 有可能使电影情节繁琐、 进展迟缓, 还有可能让观众产生疲惫和 厌倦感。但在影片 《城南旧事》 中导演吴怡弓便将这一艺术重复 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 影片 《城南旧事》 原是著名作者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 的, 其内容大致讲述的是一个叫林英子的北京小女孩, 对 20 年 代末时期的旧北京 (所谓的北平) 所见所闻所受。此部影片总体 可以分为三个大情节, 一是英子和妞儿以及妞的妈秀贞、 英子与 出没在荒草园里的小偷、 英子与朝夕相伴的奶娘宋妈的 “分离与 相聚” 。 大概讲的是英子玩耍时无意间在会馆门前认识了一个善 良无助名叫秀贞的 “疯女人” , 她的男人在当时是位大学生, 因为 当时革命活动而被逮捕起来, 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们 俩人的孩子被当作私生子丢到了旧北京的粮门齐化门城墙根底 下, 从此便似人间蒸发, 杳无音讯了, 秀贞受到了刺激, 此后秀贞 便成大家眼中 “疯子” 了。秀贞一直在嘱咐英子如果见到了她的 小桂子就一定要把她带回家来。妞儿在当时仅仅是英子的一个 小玩伴本该有像英子般纯真无忧的童年生活,但狠心的养父逼 着她去卖唱, 时不时的还经常被打的浑身是伤。在一次被打后,
的不断变化和多次重复中给观众带来的是情感的积蓄,以及对 观众心理世界不断增强的冲击, 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以及它在 每一个大段落的结尾处重复出现, 也预示了 《骊歌》 这一离别之 歌的伤悲感, 亦给人造成一种听觉和情感上绵延连贯感, 它在电 影中的多次运用, 也起到很好的深化主题, 深化情绪, 深化内容, 渲染背景气氛, 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虹.对重复理论的再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7. [2]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James Phelan J.Rabinowitz(美).申丹(译).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一、 画面语言的艺术重复
在 《城南旧事》 中最重要艺术特色莫过于是重复中文字上变 化不大, 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 像是螺 旋的攀升。小英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的画面, 从各个角度, 各个 位置充分的表现, 小英子的眼睛变成了影片艺术重复最多、 表现 力也最强的画面语言,而胡同口的那一口古井、西厢房以及教 室、 操场、 放学这几组场景规模较大被多次被重复呈现出来, 丰 富了内容的画面语言。 影片一开始, 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一口古井 和井台打水的人们,不久后又和妞儿在井台边第一次搭话和后 来她躺在西厢房的床上回想与妞儿的结识过程中,在英子和妞 儿两人笑声中也插入了古井和井台的画面,但在最后一次出现 的时候变得与以前大有不同, 干涸的水槽, 空空如也的破水桶, 这也预示了秀贞母女的悲惨命运。这样的重复实际上则起到了 艺术表现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 影片中西厢房是两个小姑娘 的玩耍地点, 也多次对西厢房里的小鸡进行了多次的重点刻画。 古老的井台和破旧的西厢房在影片中已不是静态的实物,它是 世事沧桑和时光的代表也体现了老北京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 然而在下课、 放学时孩子们冲出教室, 奔向操场, 一起嬉戏的画 面中, 则勾起我们自己童年的回忆, 造就出了时间的沧桑感。这 些所有的重复的场景, 也具有特写作用, 正像巴拉兹所说的: “特 写镜头将某些对象或一个对象的某些部分从他的周围凸显出 来, 我们仍然将它视为中间中的原态。例如, 假使一只手出现在 特写镜头中, 我们会忘记, 它属于某个人的。正是这种关系使这 一时刻具有了意义。”
2014-10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影视评论
从 “艺术重复” 的角度来鉴赏影片 《城南旧事》
邢馨文袁姬文渊
(湖北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院 “艺术重复” 是古今文学史和艺术创作中最为基本的修辞手法。 电影作为综合各种表现手段的艺术, 重复艺术 在电影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重复的运用不仅能构成完整结构还能在内容上引人思考和探析更深层次的意蕴, 此外还 能彰显主题的深度内涵和体现艺术的张力。 从艺术重复的角度来赏析影片 《南城旧事》 , 并从画面语言上的重复, 声音 语言上的重复, 以及情节与节奏的重复四个方面来深层次的探析该影片。 关键词院艺术重复; 《城南旧事》 ; 电影; 英子
三、 情节的重复
在该影片中这三个片段并无直接的前后承接关系,但是在 三个片段的开头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就是宋妈在送别他那无 能的乡下丈夫,这个令人又怜又恨的人每次的出现都像一条无 形的纽带,把影片所叙述的三个没有承接关系的故事联系到一 起。 这一情节的重复起到了很好的承接作用, 使影片结构更加完 整、 流畅。
可怜的妞儿告知小英子自己并不是现在父母亲生的,她十分想 要去找她的亲生父母,并无意间说到了自己是在齐化门墙根被 捡的, 聪明的英子突然想到了小桂子, 看到了妞儿脖子后面的青 痕, 便冒雨将妞儿带到了秀贞家中, 过度激动的秀贞便带着妞儿 去火车站找她爸去,结果被火车轧死,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了。 第二情节, 英子为了能让妞儿和秀贞相认, 并给予他们路上 盘缠, 导致淋雨生病发烧。 在大病痊愈之后英子一家人搬进了有 新帘子, 有胡同的新家, 她多次听到宋妈说起附近经常闹鬼房子 和闹贼的事。 在闹鬼房子和另一件房子的中间有一片空地, 里面 长满了草, 前面有个很矮的砖墙, 英子一脚就可以迈过去, 一天 她在这片荒草地里玩耍时,偶然间碰上了一个看着很和善的年 轻人。年轻男人要给英子讲故事, 正好英子最喜欢听故事。此后 他经常去那找他玩,在这个陌生男人那里听到了一些似懂非懂 的话语, 由于他俩兴趣相似, 也比较玩的来, 时间一长他们变得 熟悉了不少, 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 英子见到了前来看望弟弟毕 业典礼的他。 有一次英子找他玩而他不在, 英子在荒草中发现了 一些物品并顺手将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来,交给了一个 卧底警察。不久, 英子便看到警察把他抓走。英子用风场诧异和 悲伤的目光送走了他。 第三情节, 宋妈是顺义县人, 由于家里贫困, 来到北京找事 情做, 正好到英子家做保姆, 也是英子的乳娘照顾英子的起居, 她家境十分窘迫, 丈夫也很无能懒惰, 支撑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了 宋妈身上, 家庭生活开支基本都是宋妈挣来的。 多年在外奔波的 宋妈, 极度想念孩子, 章法逼不得已告知了宋妈儿子在两年前掉 河里淹死了, 女儿被 “送” 认了, 宋妈得知以后伤心欲绝。英子也 十分痛恨宋妈那个无能的丈夫, 又怜惜宋妈的遭遇。 英子的父亲 是个大知识分子, 父亲对英子和弟弟既严厉又慈爱。 他经常在自 己家里接待和帮助从事革命活动的学生和年轻有志向的人。几 年后, 英子父亲患上重病, 不幸辞世, 英子父亲去世后, 她与母亲 弟弟便离开了一直生活的北京。 影片结束时, 英子与宋妈面对离别泪水涟涟, 依依不舍, 一 步一回头的对视着彼此, 而又不得不慢慢消失在彼此视野中。 故 事的终结, 所有的人物都离小英子而去, 包括父亲, 英子也不再 是小孩子。 如同我们的成长一样, 一再地失去东西, 不管是朋友、 玩伴、 记忆、 时间或亲人。再痛心亦不过如此而已! 影片 《城南旧事》 对于 “艺术重复” 这种技巧手法的运用, 巧
பைடு நூலகம்
117
影视评论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2014-10
妙的使影片整体结构更加有韵味, 让影片音效更加余音绕梁, 并 且做到使作品有很强的和谐统一的特性。 “影片分为三个小故 事, 每一个小故事, 小情节, 小波动, 都是围绕一个 “相聚—离别” 的点来进行演绎和诠释。 影片 《城南旧事》 的开展, 给人以及对时 代留意不可磨灭的印象那都是有很重要原因的,影片为了保持 原著作品的协调性、 完整性以及整体感, 不失其真正精髓, 它牢 牢抓住 “离别” 这条 “中轴线” , 使影片结构清晰, 不凌乱混杂, 并 且每一个段落都按照 “相聚 - 离别” 这条线进行叙述情节、 表达 情感、 展开活动的。 影片中提到, 小英子把妞儿领到惠安馆 “疯女 人” 秀贞居住的屋子里, 秀贞心疼英子, 跑到英子身边准备给她 换淋湿的衣服, 这时妞儿由于害怕躲在英子身后, 但慢慢地被秀 贞认出来来, 她把多年做给小桂子的衣服拿出来, 一件一件的给 妞儿穿上, 亲情的自然流露使相聚的氛围更加浓烈。 英子把准备 好的盘缠送个秀贞, 之后便离开了。 当天晚上妞儿便和母亲秀贞 离开了北京去往天津找寻妞儿的父亲。在荒草丛中出现的年轻 人与小英子不期而遇, 志趣相投, 此后不久二人便成了朋友, 常 常聚在一起玩耍, 还约好一起去看海, 直到最后陌生男子被警探 抓走, 彻底离小英子而去。 影片创造了小英子和年轻人相遇的美 好, 以及很投缘的玩耍, 相约, 到后来因为不知情把赃物交出, 使 小偷被抓, 这样美好与残忍的对比, 更加体现出相聚的美好和分 离的无奈。奶娘宋妈与小英子在家中相遇, 十分疼爱小英子, 几 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员, 最后也不得不含泪告别, 消失在小英 子的世界里。 “相聚—离别” 成为结构全片叙事方式的 “艺术重 复” , 将 “离别一步步展开、 深入, 使影片完整统一, 成为独特的的 艺术品格。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该部影片是如何完美的将艺术 重复与情节结合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